分享

人体“九大”系统之四——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疾病)

 神医图书馆318 2014-05-24

人体“九大”系统之四——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概念】】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由于动脉血管内壁有脂肪、胆固醇等沉积,并伴随着纤维组织的形成与钙化等病变)有关。这种病变发展至心脏冠状动脉时则形成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急性死亡。

【【中医谈心血管疾病的成因】】
     中医学认为心脏病多属“胸痹”、“心痛”等范畴。中医认为气虚血淤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本质。一方面,各种疾病的发生均将影响气血的正常循环。首先出现气血失去平衡,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然后才出现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最后脏腑功能衰退直至死亡。另一方面,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正气必然受到消耗,由于气虚推动血行无力,更加重了淤血的阻滞,形成“虚实夹杂”、“气虚血淤”的局面。
     淤血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因子,若单纯祛淤又会伤正,使正气更虚;若单纯补益,对一些老年病愈补愈滞,愈补愈虚。最妥善的方法就是:固本清源,即益气活血。因气行则血行,益气有利于化淤。
   中医认为:气虚血淤证的成因有二:一为气虚无力运血,而因虚致淤;二为淤血阻滞,既耗伤气血,又妨碍气血化生,而因淤致虚。治疗方面,在补益气血的同时,常以化淤之品为佐使。而由于化淤之品大多是耗气之剂,故对血淤患者,即使无气虚征象,也应在化淤之时佐以补气药物。

【【心血管疾病常见症状】】
1、心悸:
   心悸指不因惊吓而自心跳不宁的疾患,心悸时,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可快可慢,心率加快时,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不足,当心室收缩时心室肌与心瓣膜的紧张度突然增加,可引起心搏增强而感心悸; 心率缓慢时感搏动有力,有不适感或心慌感。
   详见:(1)心动过速各种原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型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等,特别是突然发生者,均易引起心悸。(2)心动过缓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界性心律、自发性室性心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迷走神经兴奋性过高等,由于心率缓慢、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度增加,致心搏强而有力,可引起心悸。但心悸多见于心率突然转慢之时。(3)心律不齐如过早搏动(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均可引起心悸。
   心悸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本症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其重症为怔忡,多因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滞血瘀等所致。
  很多疾病都会引起心悸现象。如心血管疾病(心肌炎、心包炎、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低钾血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
2、呼吸困难:
   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呼吸次数增多,动作快而幅度加大,胸部的各种器官不适都可以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如脑梗塞、肺炎、急性气胸、气道堵塞、肋骨骨折等,心脏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多为渐进性,逐步加重,
3、紫绀:
   紫绀是指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加且超过50g/L时,皮肤粘膜呈现紫兰色的现象。也就是说,凡粘膜、指甲和皮肤里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里血液的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而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出现变性血红蛋白的时候,都会出现紫绀。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毛细血管网较丰富的循环末梢,如口唇、鼻尖、颊部、耳廓和牙床等处最易看到。
4、眩晕: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是包括视觉、本体觉、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组症候。
   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换言之,眩晕是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及摇晃,眩晕发作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5、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指各种病因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也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心力衰竭是由于初始的心肌损害和应力作用:包括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和(或)心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节段性如心肌梗死,弥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心房肥大和扩大,心室重塑,继以心室舒缩功能低下逐渐发展而成。除了心脏本身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心肌炎、心瓣膜疾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内膜炎等外,急性肾炎、中毒性肺炎、重度贫血等也可引起心力衰竭。
   心衰最典型的症状是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上楼时易胸闷气短,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下肢浮肿、乏力等。
6、晕厥:
   突然意识不清,跌到在地,可伴或不伴有四肢抽搐,数分钟自行清醒,医学上称为晕厥。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导致大脑皮质一过性功能障碍,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病征。在发生意识丧失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许多心血管疾病都可导致晕厥,如心跳过慢、各种心动过速、主动脉瓣膜狭窄、肥厚性心肌病、肺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严重心肌梗死等,
7、疲劳:
   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稍,令人产生疲劳感
8、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区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等词的含义偏重于表示节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节律又包括频率的异常。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60次~100次/min(成人)。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心慌、自觉心跳很快或有心脏漏跳感,阵发性发作,伴有胸闷、全身无力等。
   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
9、心绞痛:
   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表现为胸痛、胸闷,胸部紧缩感,伴有大汗,恶心等。
   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种类型。  
稳定型心绞痛:
  在冠状动脉狭窄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时,即产生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常常是由于人活动、激动后,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满足足够的供血而发生心绞痛。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部位主要在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有时也可发生颈、咽或下颌部不适;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亦可诱发。
不稳定型心绞痛:
    包括处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梗塞后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和劳力恶化性心绞痛,主要的特点是疼痛发作不稳定、持续时间长、疼痛部位和放射部位与稳定性心绞痛类似、自发性发作危险性大,易演变成心肌梗塞
10、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常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
原因:
   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详见:1)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病变血管内膜下出血或动脉持久性痉挛,使管腔发生完全的闭塞。2)休克、脱水、出血、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外科手术等引起心排出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3)重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血压剧升时,致左心室负荷剧增,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 心肌梗死往往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晨6时至12时或用力大便时发生(餐后血脂增高,血粘度增高,易于发生血栓,上午冠状动脉张力高,易使冠状动脉痉挛,用力大便时心脏负荷增加)。心肌梗死后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均可使冠状动脉灌流量进一步降低,心肌坏死范围扩大。
症状:   
    疼痛最先出现,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休息或硝酸甘油无效;全身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可伴濒死感,严重时休克。

【【心血管常见疾病】】
1、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头昏、头痛、肢体瘫痪常常提示高血压; 
2、冠心病:
   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还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等。 
3、高血脂:
   一种血脂代谢紊乱疾病,和高血压一样是终身性疾病,指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脂等血脂成分的浓度超过正常标准。高血脂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如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等。
4、动脉粥样硬化:
   是动脉硬化中的一种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的黄色物质,多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
   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换言之,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的病变,常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周围动脉等,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  病理:
    首先是病变处于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聚集;其次是包括胶原、弹性纤维及蛋白质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第三是脂质,其中主要含胆固醇结晶及游离胆固醇和结缔组织。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质及结缔组织的含量决定斑块的稳定性以及是否易导致急性缺血事件发生。
原因:
    高血压(二者之间互相影响,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大、中动脉,包括心脏的冠状动脉、头部的脑动脉等这些要塞通道。高血压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导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管壁内膜受损后易为胆固醇、脂质沉积,加重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因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糖尿病(糖尿病人易并发动脉硬化遍布全身,包括脑部、心脏、肾脏、末稍血管,其主要原因在于脂肪代谢的障碍)、吸烟、肥胖等
症状:
    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主动脉粥样硬化常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缺血、脑萎缩,或造成脑血管破裂出血,肾动脉粥样硬化常引起夜尿、顽固性高血压、严重者可有肾功能不全。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便血等症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严重狭窄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严重者甚至可发生坏疽。
5、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病变。病因主要是由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属于自身免疫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寒冷、潮湿环境下,初发年龄多在青壮年。
症状:
   患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急、乏力、咳嗽、肢体水肿、咯血,直至心力衰竭,引起生命危险。
    具体表现:1)活动后心悸、气促,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不能平卧;2)轻微活动或劳累后就出现咳嗽、咳痰带血丝,很容易受凉感冒; 3)食欲不振,尿量减少、下肢浮肿、腹胀、腹水,肝、脾肿大等。4)大部分患者出现两颧及口唇呈紫红色,即“二尖瓣面容”;5)心悸,常因为房颤或心率失常所致,快速房颤导致患者自觉不适,甚至呼吸困难或使之加重。6)胸痛,单纯瓣膜病导致的胸痛一般使用硝酸甘油无效。   
6、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
   为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导致的心脏病。 肺原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是由肺动脉主干或其主要分支突然栓塞,肺循环大部受阻,以致肺动脉压急剧增高、急性右心室扩张和右心室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和慢性(是由于慢性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两类。  
  肺源性心脏病主要由支气管、肺疾病所致。如慢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最为多见,约占80%-90%,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尘肺、慢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过敏性肺泡炎等。
   肺源性心脏病主要症状表现:缓解期,慢性咳嗽、咳痰、气急,活动后可感心悸、呼吸困难、下肢轻微浮肿、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急性或加重时,会出现呼吸衰竭。
7、心肌炎
   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局限或弥漫性炎症,可原发于心肌,也可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 心肌炎包括肥大性心肌炎(心肌细胞有了缺陷,心壁会变粗。在严重的情况下,肿大的心壁可能会阻碍血液流进及流出心脏。易出现疲乏、胸痛、气促及心悸等现象)、中毒性心肌炎(指毒素或毒物所致的心肌炎症,如蛇毒、毒蕈、河豚、乌头、某些药物等,会如心悸、气短、心律失常、体和肺循环瘀血征象)、病毒性心肌炎(由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所致,其中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对于心肌有特殊的亲和力,在引起呼吸道炎症的同时可向心肌发难,会出现疲乏发热、胸闷心悸、气短、心律失常、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感染性心肌炎(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侵犯心脏而导致的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炎等。
8、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疾病就是指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瓣膜因风湿热、粘液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感染或创伤等出现了病变,影响血流的运动,从而造成心脏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心功能衰竭的单瓣膜或多瓣膜病变。
9、原发性高血压:显著而持久的动脉血压增高可影响心脏,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
10、内分泌病性心脏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等。   
11、营养代谢性心脏病:如维生素B1缺乏性心脏病等。   
12、心脏神经症:为自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   

【【预防心血管疾病】】
一、心态平衡:情绪激动是心血管病的大忌,中老年人心情一定要保持开朗,情绪安定,节制七情(喜、怒、

     忧、思、惊、恐、悲),这样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二、合理膳食
 1、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高胆固醇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因此,应少吃动物脑髓、内脏、蛋

    黄、蟹黄等,少吃贝壳类(如:蚌)、软体类(如鱿鱼、墨鱼、鱼子)等 胆固醇高的食物。
 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饱和脂肪酸能升高血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则能降低胆固醇,所以在膳食中要以
    植物油代替动物油。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蛋、奶类、瘦肉、豆制品等。
 3、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维生素C可增加血管弹性,保护血管。可多食山楂、草莓、木

    瓜、猕猴桃、香蕉、西红柿、苹果、海藻、莲子、茭白、草菇、玉米等。
 4、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膳食纤维能吸附胆固醇,阻止胆固醇被人体吸收。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

    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生姜等,
 5、限盐。高盐膳食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血压者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
 6、控制糖类:不吃或少吃糖果,南瓜、蔗糖等含糖较多的东西。
 7、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不宜吃得过饱,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8、戒烟限酒,少喝浓茶。 
三、药补
    对体虚(体力衰弱、精神疲乏、易出虚汗、食欲不振)的心血管病人宜用具有温补、活血之功的中药,如人参、附子、丹参等等。人参能大补元气、强心、生津止渴、安神。有明显气血不足的心血管病患者,冬季可进补阿胶。 有怕冷、腰酸等阳虚证候的,可配入芝麻,平素脾胃虚弱者,可加入陈皮煎液(15克陈皮煎),以防伤胃,还可服用十全大补丸。心悸、失眠的患者可服天王补心丹。
四、科学生活
 1.加强体育运动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
 2.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
 3.日常生活有规律,按时睡眠,合理饮食,注意劳逸结合和冬季保暖,定期检查身体。
 
   

 

【【心血管疾病的概念】】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由于动脉血管内壁有脂肪、胆固醇等沉积,并伴随着纤维组织的形成与钙化等病变)有关。这种病变发展至心脏冠状动脉时则形成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急性死亡。

【【中医谈心血管疾病的成因】】
     中医学认为心脏病多属“胸痹”、“心痛”等范畴。中医认为气虚血淤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本质。一方面,各种疾病的发生均将影响气血的正常循环。首先出现气血失去平衡,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然后才出现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最后脏腑功能衰退直至死亡。另一方面,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正气必然受到消耗,由于气虚推动血行无力,更加重了淤血的阻滞,形成“虚实夹杂”、“气虚血淤”的局面。
     淤血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因子,若单纯祛淤又会伤正,使正气更虚;若单纯补益,对一些老年病愈补愈滞,愈补愈虚。最妥善的方法就是:固本清源,即益气活血。因气行则血行,益气有利于化淤。
   中医认为:气虚血淤证的成因有二:一为气虚无力运血,而因虚致淤;二为淤血阻滞,既耗伤气血,又妨碍气血化生,而因淤致虚。治疗方面,在补益气血的同时,常以化淤之品为佐使。而由于化淤之品大多是耗气之剂,故对血淤患者,即使无气虚征象,也应在化淤之时佐以补气药物。

【【心血管疾病常见症状】】
1、心悸:
   心悸指不因惊吓而自心跳不宁的疾患,心悸时,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可快可慢,心率加快时,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不足,当心室收缩时心室肌与心瓣膜的紧张度突然增加,可引起心搏增强而感心悸; 心率缓慢时感搏动有力,有不适感或心慌感。
   详见:(1)心动过速各种原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型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等,特别是突然发生者,均易引起心悸。(2)心动过缓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界性心律、自发性室性心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迷走神经兴奋性过高等,由于心率缓慢、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度增加,致心搏强而有力,可引起心悸。但心悸多见于心率突然转慢之时。(3)心律不齐如过早搏动(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均可引起心悸。
   心悸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本症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其重症为怔忡,多因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滞血瘀等所致。
  很多疾病都会引起心悸现象。如心血管疾病(心肌炎、心包炎、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低钾血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
2、呼吸困难:
   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呼吸次数增多,动作快而幅度加大,胸部的各种器官不适都可以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如脑梗塞、肺炎、急性气胸、气道堵塞、肋骨骨折等,心脏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多为渐进性,逐步加重,
3、紫绀:
   紫绀是指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加且超过50g/L时,皮肤粘膜呈现紫兰色的现象。也就是说,凡粘膜、指甲和皮肤里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里血液的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而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出现变性血红蛋白的时候,都会出现紫绀。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毛细血管网较丰富的循环末梢,如口唇、鼻尖、颊部、耳廓和牙床等处最易看到。
4、眩晕: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是包括视觉、本体觉、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组症候。
   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换言之,眩晕是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及摇晃,眩晕发作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5、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指各种病因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也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心力衰竭是由于初始的心肌损害和应力作用:包括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和(或)心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节段性如心肌梗死,弥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心房肥大和扩大,心室重塑,继以心室舒缩功能低下逐渐发展而成。除了心脏本身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心肌炎、心瓣膜疾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内膜炎等外,急性肾炎、中毒性肺炎、重度贫血等也可引起心力衰竭。
   心衰最典型的症状是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上楼时易胸闷气短,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下肢浮肿、乏力等。
6、晕厥:
   突然意识不清,跌到在地,可伴或不伴有四肢抽搐,数分钟自行清醒,医学上称为晕厥。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导致大脑皮质一过性功能障碍,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病征。在发生意识丧失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许多心血管疾病都可导致晕厥,如心跳过慢、各种心动过速、主动脉瓣膜狭窄、肥厚性心肌病、肺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严重心肌梗死等,
7、疲劳:
   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稍,令人产生疲劳感
8、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区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等词的含义偏重于表示节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节律又包括频率的异常。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60次~100次/min(成人)。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心慌、自觉心跳很快或有心脏漏跳感,阵发性发作,伴有胸闷、全身无力等。
   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
9、心绞痛:
   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表现为胸痛、胸闷,胸部紧缩感,伴有大汗,恶心等。
   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种类型。  
稳定型心绞痛:
  在冠状动脉狭窄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时,即产生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常常是由于人活动、激动后,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满足足够的供血而发生心绞痛。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部位主要在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有时也可发生颈、咽或下颌部不适;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亦可诱发。
不稳定型心绞痛:
    包括处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梗塞后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和劳力恶化性心绞痛,主要的特点是疼痛发作不稳定、持续时间长、疼痛部位和放射部位与稳定性心绞痛类似、自发性发作危险性大,易演变成心肌梗塞
10、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常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
原因:
   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详见:1)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病变血管内膜下出血或动脉持久性痉挛,使管腔发生完全的闭塞。2)休克、脱水、出血、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外科手术等引起心排出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3)重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血压剧升时,致左心室负荷剧增,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 心肌梗死往往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晨6时至12时或用力大便时发生(餐后血脂增高,血粘度增高,易于发生血栓,上午冠状动脉张力高,易使冠状动脉痉挛,用力大便时心脏负荷增加)。心肌梗死后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均可使冠状动脉灌流量进一步降低,心肌坏死范围扩大。
症状:   
    疼痛最先出现,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休息或硝酸甘油无效;全身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可伴濒死感,严重时休克。

【【心血管常见疾病】】
1、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头昏、头痛、肢体瘫痪常常提示高血压; 
2、冠心病:
   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还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等。 
3、高血脂:
   一种血脂代谢紊乱疾病,和高血压一样是终身性疾病,指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脂等血脂成分的浓度超过正常标准。高血脂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如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等。
4、动脉粥样硬化:
   是动脉硬化中的一种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的黄色物质,多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
   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换言之,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的病变,常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周围动脉等,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  病理:
    首先是病变处于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聚集;其次是包括胶原、弹性纤维及蛋白质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第三是脂质,其中主要含胆固醇结晶及游离胆固醇和结缔组织。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质及结缔组织的含量决定斑块的稳定性以及是否易导致急性缺血事件发生。
原因:
    高血压(二者之间互相影响,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大、中动脉,包括心脏的冠状动脉、头部的脑动脉等这些要塞通道。高血压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导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管壁内膜受损后易为胆固醇、脂质沉积,加重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因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糖尿病(糖尿病人易并发动脉硬化遍布全身,包括脑部、心脏、肾脏、末稍血管,其主要原因在于脂肪代谢的障碍)、吸烟、肥胖等
症状:
    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主动脉粥样硬化常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缺血、脑萎缩,或造成脑血管破裂出血,肾动脉粥样硬化常引起夜尿、顽固性高血压、严重者可有肾功能不全。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便血等症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严重狭窄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严重者甚至可发生坏疽。
5、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病变。病因主要是由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属于自身免疫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寒冷、潮湿环境下,初发年龄多在青壮年。
症状:
   患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急、乏力、咳嗽、肢体水肿、咯血,直至心力衰竭,引起生命危险。
    具体表现:1)活动后心悸、气促,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不能平卧;2)轻微活动或劳累后就出现咳嗽、咳痰带血丝,很容易受凉感冒; 3)食欲不振,尿量减少、下肢浮肿、腹胀、腹水,肝、脾肿大等。4)大部分患者出现两颧及口唇呈紫红色,即“二尖瓣面容”;5)心悸,常因为房颤或心率失常所致,快速房颤导致患者自觉不适,甚至呼吸困难或使之加重。6)胸痛,单纯瓣膜病导致的胸痛一般使用硝酸甘油无效。   
6、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
   为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导致的心脏病。 肺原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是由肺动脉主干或其主要分支突然栓塞,肺循环大部受阻,以致肺动脉压急剧增高、急性右心室扩张和右心室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和慢性(是由于慢性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两类。  
  肺源性心脏病主要由支气管、肺疾病所致。如慢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最为多见,约占80%-90%,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尘肺、慢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过敏性肺泡炎等。
   肺源性心脏病主要症状表现:缓解期,慢性咳嗽、咳痰、气急,活动后可感心悸、呼吸困难、下肢轻微浮肿、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急性或加重时,会出现呼吸衰竭。
7、心肌炎
   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局限或弥漫性炎症,可原发于心肌,也可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 心肌炎包括肥大性心肌炎(心肌细胞有了缺陷,心壁会变粗。在严重的情况下,肿大的心壁可能会阻碍血液流进及流出心脏。易出现疲乏、胸痛、气促及心悸等现象)、中毒性心肌炎(指毒素或毒物所致的心肌炎症,如蛇毒、毒蕈、河豚、乌头、某些药物等,会如心悸、气短、心律失常、体和肺循环瘀血征象)、病毒性心肌炎(由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所致,其中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对于心肌有特殊的亲和力,在引起呼吸道炎症的同时可向心肌发难,会出现疲乏发热、胸闷心悸、气短、心律失常、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感染性心肌炎(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侵犯心脏而导致的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炎等。
8、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疾病就是指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瓣膜因风湿热、粘液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感染或创伤等出现了病变,影响血流的运动,从而造成心脏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心功能衰竭的单瓣膜或多瓣膜病变。
9、原发性高血压:显著而持久的动脉血压增高可影响心脏,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
10、内分泌病性心脏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等。   
11、营养代谢性心脏病:如维生素B1缺乏性心脏病等。   
12、心脏神经症:为自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   

【【预防心血管疾病】】
一、心态平衡:情绪激动是心血管病的大忌,中老年人心情一定要保持开朗,情绪安定,节制七情(喜、怒、

     忧、思、惊、恐、悲),这样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二、合理膳食
 1、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高胆固醇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因此,应少吃动物脑髓、内脏、蛋

    黄、蟹黄等,少吃贝壳类(如:蚌)、软体类(如鱿鱼、墨鱼、鱼子)等 胆固醇高的食物。
 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饱和脂肪酸能升高血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则能降低胆固醇,所以在膳食中要以
    植物油代替动物油。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蛋、奶类、瘦肉、豆制品等。
 3、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维生素C可增加血管弹性,保护血管。可多食山楂、草莓、木

    瓜、猕猴桃、香蕉、西红柿、苹果、海藻、莲子、茭白、草菇、玉米等。
 4、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膳食纤维能吸附胆固醇,阻止胆固醇被人体吸收。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

    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生姜等,
 5、限盐。高盐膳食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血压者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
 6、控制糖类:不吃或少吃糖果,南瓜、蔗糖等含糖较多的东西。
 7、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不宜吃得过饱,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8、戒烟限酒,少喝浓茶。 
三、药补
    对体虚(体力衰弱、精神疲乏、易出虚汗、食欲不振)的心血管病人宜用具有温补、活血之功的中药,如人参、附子、丹参等等。人参能大补元气、强心、生津止渴、安神。有明显气血不足的心血管病患者,冬季可进补阿胶。 有怕冷、腰酸等阳虚证候的,可配入芝麻,平素脾胃虚弱者,可加入陈皮煎液(15克陈皮煎),以防伤胃,还可服用十全大补丸。心悸、失眠的患者可服天王补心丹。
四、科学生活
 1.加强体育运动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
 2.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
 3.日常生活有规律,按时睡眠,合理饮食,注意劳逸结合和冬季保暖,定期检查身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