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宝石刻面型琢型的演化
刻面型琢型主要包括尖琢型、桌形琢型、玫瑰花琢型、阶梯琢型、剪刀琢型、圆形明亮琢型及异形琢型等。
刻面琢型出现的确切时间已无法考究,但从现存的珠宝首饰推断,最早的刻面琢型宝石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amulet
case),但真正有文字记录的大约出现在11世纪。刻面型琢型的演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人们对钻石性质的理解的不断加深,为了最大程度地体现“宝石之王”美丽的外观,钻石加工者的先驱者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我们想依据钻石琢型的发展,来追寻刻面型琢型的演变发展历程。
从琢型出现的先后顺序,刻面型琢型的演化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阶段:
(1)尖琢型(point
cut)
(2)桌形琢型(table
cut)
(3)玫瑰花琢型(rose
cut)
(4)明亮琢型(brilliant
cut)
(5)花式琢型(fancy
cut)
但是,在时间上,这些琢型的演化发展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不同琢型之间都有一个重合的时间段。也就是说,在琢型发展的过程中,新琢型的出现与旧琢型的消失不是一下子就发生,而是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反复较量才逐渐完成相互之间的交替。这也是整个自然界发展演化的一般规律。
1.
尖琢型
尖琢型是最早的钻石刻面琢型,大约出现于14世纪。这种琢型是用钻石的八面体原石加工而成的。可以说,早期出现的尖琢型基本上就是钻石的八面体晶体原形,只不过是将钻石八面体的8个晶面打磨光滑了而已,以提高其对称性、光泽和透明度,称之为锥状尖琢型(图
)。但由于八面体面为解理面,完全沿解理面抛光十分困难,因而抛磨的刻面与八面体面有一小的交角(至少1°~ 2°)。

随着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钻石性质的了解的不断加深,钻石琢型的外形和小面的琢磨有了一定的改变。如三角面尖琢型,下图所示的镶在
Hermitage戒指上的三角面尖琢型钻石,即是按照三角三八面体的外形设计的。
|
|
Hermitage戒指上的三角面尖琢型钻石
左图:镶有三角面尖琢型钻石的Hermitage戒指
右图: A.琢型与八面体轮廓相近
B.宝石呈现出的反射影象
|
后期的尖琢型出现了复杂的小面排列方式,而且不只限于八面体钻坯,菱形十二面体的钻坯也加工成尖琢型。如下图所示,镶在Palatine狮子吊坠上的三角面尖琢型钻石具有较为复杂的小面排列方式;而Burgundian尖琢型是由菱形十二面体原石加工形成,并演化成星形尖琢型。
|
 |
Palatine狮子吊坠素描图
在狮子头的王冠顶上镶有三角形面尖琢型钻石,其他还有1粒星形尖琢型钻石、1粒桌形琢型钻石、几粒玫瑰花琢型钻石等
|
Palatine狮子吊坠上的三角面尖琢型钻石
|
|
|
具有不同小面特征的Burgundian尖琢型
|
Burgundian尖琢型(左)与星形尖琢型(中及右)的特点。 从图中很容易看出星形尖琢型是由Burgundian尖琢型演化而来的。这两种琢型均由菱形十二面体加工而成
|
2.
桌形琢型
桌形琢型大约出现在15世纪早期。它也是利用了八面体钻石原石的形状特点加工而成的,只是简单地磨掉八面体钻石原石的一个角顶,这样便形成了冠部有1个较大的四方形台面和4个(条)自然倾斜面(棱)的桌形。桌形琢型是首次出现的规则的钻石琢型(见下图)。

后来,桌形琢型逐渐演变为阶梯琢型。其方法是将其4条倾斜棱抛磨成4个小面,亭部的4个面抛磨成4个阶梯形小面。由于当时抛磨机器很原始,底小面磨损明显,形成很大的底小面。但在当时,这种过大的底小面却非常流行,如下图中的双鹰吊坠王冠、英国詹姆斯I世的珠宝首饰上都镶有多个桌形钻石。因为人们将底小面看成是一个小面,当从台面看下去,底小面就象一个窗口,可透过最多的光线。但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大的底小面会使光从其中漏掉,不能产生全内反射,因而钻石的亮度不高。但因为有了底小面的存在,会降低钻石破损的程度。
|
|
双鹰吊坠王冠(1550)(左图)及其上的桌形钻石(右图)
|
|
|
英国詹姆斯I世一件珠宝首饰上镶有大量的桌形钻石
|
桌形钻石大的底小面及光路图
|
3. 玫瑰花琢型
玫瑰花琢型大约开始出现于15世纪,但也有人认为可能出现在16世纪中叶,这主要是由于对玫瑰花琢型概念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因为玫瑰花琢型有一整套系列。其基本形状有一个平坦的底面和一个拱形的冠部,其上覆盖着成排分布的三角形小面。最早出现的玫瑰花琢型为,而后逐渐演变为双玫瑰花琢型。
早期的玫瑰花琢型小面数目较少,而且加工质量低劣,盾形平底玫瑰花琢型及三面玫瑰花琢型。而后其小面数目增加,由三面增加到六面、十二面、十八面,最终发展为二十四面,即全玫瑰花琢型,而且加工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各种玫瑰花琢型的变化特征如下图所示。
 |
 |
三面玫瑰花琢型
|
六面玫瑰花琢型
|
|
|
十二面玫瑰花琢型
|
十八面玫瑰花琢型
|
|
二十四面玫瑰花琢型
|
玫瑰花琢型的演变过程
到19世纪,较大的玫瑰花琢型均改切成明亮琢型。但市场上对玫瑰花琢型的需求仍较大,不过多用于装饰非正式首饰之用。
玫瑰花琢型的一个缺点就是其小面的排列可产生较多的外反射,但无法象明亮琢型那样产生内反射或亮度。因此后来出现明亮琢型,很多原先加工成玫瑰花琢型的钻石都改成了明亮琢型。
4. 圆多面形琢型
圆多面形琢型是从桌形琢型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多面形琢型为单多面形琢型,它类似于现在的八面琢型,但其轮廓不是圆的,而是呈不规则的形态,是4个角顶被磨掉的斜截的桌形琢型(见下图)。

老式的单多面形琢型的特点
后来,大约在1610年至1620年期间,单多面形琢型(single cut)逐渐演化成双多面形琢型。这是由于马扎林(Mazarin)主教倡导的结果,所以双多面形琢型又称马扎林琢型(Mazarin
cut)。其外形似垫子,总共有34个小面,其中16个在冠部,16个在亭部,1个台面和1个底面。此外它还有两种变形,即英国星形琢型(English star
cut)和英国方形琢型(English square cut)。
到17世纪中叶,出现了三重多面形琢型。很多文献都将该琢型的出现归功于帕鲁兹(Vincenzic Peruzzi)。帕鲁兹是威尼斯的一个钻石抛磨工匠,他把钻石小面增加到58个,其中包括台面和底面。这样就增加了钻石的亮度和火彩。但其外形仍是不规则的。三重多面形琢型典型的变形是巴西琢型(Brazilianl
cut)和里斯本琢型(Lisbon Cut)。
大约在20世纪初期,由于钻石加工机械的不断发明,钻石轮廓开始由不规则向规则演化,出现了全切琢型,即具有58个小面的标准圆形明亮琢型。最早的圆形明亮琢型是古典欧洲琢型(Old
European cut),然后逐渐演变成托尔可夫斯基琢型(Tolkowsky cut)或美国琢型(American cut),最后发展成现代理想琢型。
首先对古典欧洲琢型作出重要改进的人是亨利.摩斯(Henry D. Morse)(1826-1888)。亨利是一个美国钻石加工商,他大约从1860年开始,研究如何通过改变传统的欧洲琢型的设计以最大程度地体现钻石的亮度和火彩。那时,古典的欧洲琢型的冠角和亭角较大(冠角和亭角皆为45
,全深比为66%),台面较小,且有一个小的底小面,外观看起来比较笨重。这些老式的钻石款式经亨利改过之后,能展示出强得多的明亮度,而且外观显得秀气,可重量损失相对较大。但这个问题很快便因查尔斯.费尔德斯(Charles
Fields)发明了一种水力驱动的圆磨得以解决。查尔斯最初只是亨利家族钻石加工厂的一名仪器制造工,后来成了亨利的生意合伙人。他发明的这种水力驱动的圆磨,可以将钻石原石分割成几块,以便加工成不同的琢型,而且重量损失较小。
亨利通过20年(自1860年至1880年)的努力,逐渐掌握了一套能充分体现钻石亮度和火彩的琢型的比例,成为了当时著名的钻石加工商。亨利最初推出的琢型的特点是台面较小,只占整个琢型的三分之一,而冠部较高,约为亭部的三分之二。在紧靠台面的四周增加了8个刻面,使冠部的风筝刻面的数目增加,致使冠部斜刻面达到40个(见下图)。其琢型比例为:冠角35
,亭角41 ,台面宽40%,全深比60%。这已与现今的比例较为接近。

Henry D. Morse推出的琢型
a. 顶视图;b. 侧视图
马歇尔.托尔可夫斯基(Marcel Tolkowsky)(1899-1991)是一位学者,因出身于比利时切磨世家,故他对钻石的加工比较了解。他对钻石加工业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利用科学的论点总结出了钻石琢型的最佳比例。他通过计算以往琢型特别是亨利加工出的琢型的各种比例,总结出了一套能充分展示钻石火彩和亮度的标准比例,这就是他在其著名的《钻石设计》(《Diamond
Design》)(1919)一书中提出的所谓理想琢型,即台宽为53%,冠角为34.5 ,亭角为40.75 ,全深比为59.3%,腰厚为0.9%,底小面大小为1.3%。这是第一部根据光学原理计算出钻石比例的书籍。他所推出的这套比例被称为托尔可夫斯基琢型(图2)。虽然这部书是在英国出版的,但由于他的比例与美国人亨利提出的比例相似,并最先被美国钻石业采用,按该比例加工出来的钻石在美国较受欢迎,并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琢型,故又称为美国理想琢型或美国明亮琢型。

最初的托尔可夫斯基琢型
a. 顶视图;b. 底视图;c. 侧视图
但目前的托尔可夫斯基琢型或美国理想琢型有了很大的改变:底尖变成了点状,亭部刻面变长了许多(图3)。20世纪50年代美国宝石协会(AGS)将托尔可夫斯基的比例稍作修改后,作为评价切工的标准,修改仅限于稍稍加宽台面,并加入腰棱厚度。GIA也采用美国理想琢型作为评价切工的标准。

目前的托尔可夫斯基琢型
a. 顶视图;b. 底视图;c. 侧视图
根据托尔可夫斯基提出的美国理想琢型的比例,以后又出现了两种圆形明亮琢型,这就是1939-1940由艾普洛(Eppler)推出的现代完美琢型和1969年推出的斯堪的纳维亚标准琢型以及国际钻石委员会琢型(图11.13)。

各种理想圆多面形琢型及其比例
5. 花式琢型
花式琢型的发展实际上与琢型的整个发展是平行的。花式琢型的出现可追朔到500多年前,即16世纪,当时出现的多为阶梯琢型。随后随着加工技术的日益成熟,出现了一些明亮形花式琢型。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种各样的花式琢型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宝石琢型款式。
 |
 |

|
莉莉琢型(Lily Cut)
|
天上之星(Sky Star)
|
奇方士琢型(Criss Cut)
|
目前阶梯琢型并没有其独立的位置,它只作为花式琢型的一种古典类型出现,但它早就已存在了,而且目前在市场上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在彩色宝石加工方面使用更多。阶梯琢型最初是由桌形琢型发展而来,现在的祖母绿琢型则是由阶梯琢型演化得到。
明亮形花式琢型是圆多面形琢型的变种,多数出现在20世纪后半叶。其目的是为了保重或更好地体现钻石的光学效应。出现以前,阶梯琢型能够提高钻石的火彩,如垫形琢型。
到20世纪后半叶,花式琢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及奇异琢型和新式琢型,如马头形、鱼形、肖像石、花朵系列琢型、索斯达琢型、邱比特琢型、莉莉琢型、天上之星琢型、奇方士琢型等等。这些琢型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体现钻石的光学效应及最大程度地保重,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为了满足不同个性的消费者的特殊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在此我们给大家介绍的只是钻石琢型发展最基本的过程,事实上,宝石琢型的发展经过了非常漫长的时间,而且各种琢型的发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琢型自出现到今,一直被利用,而有的琢型一出现即被淘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琢型发展的总是趋势就是以最能表现宝石美丽的特性为原则,为此切磨师们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将询丽多彩的宝石献给了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