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1)

 wayer 2014-05-24
一、概述
  
  隶书作为在中国书法史和文字史上一种承前启后的书体在文字和书法审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隶变”将中国的文字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大块,而隶书就成为其中的分水岭。隶书产生在战国末期,发展于秦和汉初,真正成熟于汉代,到汉末时隶书已经完全成熟并且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大量的隶书作品借此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我国书法艺术中的宝贵财富。学习隶书从汉隶入手,既能起到一种溯本追源的作用,也能为以后学习楷行打下深厚的基础。而学习隶书就要选择一种极具代表性和可塑性的范本进行深入学习研究,这样才能起到举一反三和提纲挈领的作用,《曹全碑》在诸多的汉隶碑刻中就是这样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范本。
  《曹全碑》全称《汉?阳令曹全纪功碑》。此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 (公元185年)。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长方形,无碑额。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省?阳县旧城莘里村出土。在明代末年,碑石断裂,所以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原石现存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
  《曹全碑》为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此碑的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碑文主要记叙了曹全为弟分忧,弃官还乡,又遇禁纲,于家中隐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禄福长等身世,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以张角为首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声势浩荡。
  此碑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以细劲而流动的线条,精巧而隽丽的结体,秀美而悠长的笔势,处处表现出一种飘逸、圆润、俊秀之美,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风格。此碑还充分利用波势的俯仰强化节奏的起落来突出飘逸流动的美感。同时,这也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二、临习要点
  
  我们在临习《曹全碑》的学习中,除了要对碑帖本身的历史评价和来龙去脉进行较为深入了解外,对字帖版本的优劣也要有所甄别。在学习中不能信手临摹,在甄别好版本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它同时代和前后相延续的汉碑以及墨迹也要进行适当的比较。如清人杨守敬在《平碑记》中就说:“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也;兼之者唯推此碑《曹全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从这些评价和实践中可以认识到《曹全碑》所达到一种真正大美境界,也是汉代隶书卓绝气象的体现。下面说说临习《曹全碑》需要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
  第一,不要用毛笔试图完全表现出碑中范字的点画效果。凡是碑刻拓本,从字的勾勒上石到装裱成册,其间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每经过一道工序,字迹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失真。如果再加上碑石的长期风化损泐,字迹就会越来越失真。虽说《曹全碑》刻工精良,字迹相对清晰,但也有部分点画斑驳和风化,比如某些过细或过粗而不成比例的点画、某些彼此失去关联而不协调的点画,这绝对不是字帖的本来面目。青少年朋友在临习时千万不可误解,不要刻意去模仿字帖的某些走了样的点画形态。正确的做法是拿到帖后先仔细揣摩、研究出碑字本来的用笔原则及方法,再用笔墨去表现点画应有的形态和韵味。
  第二,对于极少数体式欠佳或很不规范的字不要去学。《曹全碑》的碑文有两千多字。再出色的书家书写这样长的碑文,也不可能字字珠玑,对少数字处理失当而写得不美观是难免的。特别是对于《曹全碑》而言,由于年代久远,碑石的某些字有些风化,甚至有些字残缺不全,这样的字显然不足为范,建议书法学习者要取法乎上,不可不分好坏,不动脑筋地一概照临。
  第三,以横扁取势是《曹全碑》的一大特点,正因如此,对于那些字形极扁的字,在临习时要心中有数,注意体察单个字的形态,以及和它四周相邻的字的形态,要掌握好分寸,同时也要明白只是说以扁势为主,其实作者在书写中因字赋形时,并不乏一些长方字形出现,不可不论字形结体而一味将其压扁。
  第四,初学者临习《曹全碑》容易用笔熟滑而无骨,意态媚而流俗,当纵时放不开,当敛时收不往,结体便会失去情趣,用笔流于柔弱俗媚。同学们在临习此碑时应避免这种弊病。
  当然,这些问题对于初学书法的同学们来说,是很难一下解决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审辨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多了解、多交流、多请教。所以学习书法是个漫长的过程,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接下来的几期里,我们将对《曹全碑》进行深入的解析,从单个的笔画特征到结字特征以及章法逐一进行学习。希望喜爱《曹全碑》的同学们能够持之以恒,紧跟我们每一期的解析教程,从而对《曹全碑》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力和技法的掌控力。
     《曹全碑》笔画特点
中国论文网 http://www./7/view-1100192.htm
  
  《曹全碑》的风貌端庄秀逸,清润流丽;点画十分精到,藏头互尾,丰润饱满。在临习此碑时要注意笔画的特点。不能仅仅关注其秀丽之处,要在秀丽的表象中看到其遒劲的点画及用笔。在书写时,用笔要飘逸中寓劲健,忌平滑轻飘。隶书的波画以“蚕头雁尾”的特有形态,展现了波势的生动变化。那逆锋起笔形成的起笔形状和顿挫收笔写出的波画,既使这一横画的形态呈现出粗与细、曲与直、钝与锐的微妙区别。又使运笔过程中“一波三折”的起伏节奏表现得卜分明显。
  
  一 《曹全碑》的用笔特征
  
  (一)逆入平出
  逆入平出是笔画起笔和收笔的一种运笔技法。此碑充分表现了隶书横画的“一波三折”之势,利用波势的俯仰强化节奏的起落来突出飘逸流动的美感。
  1 逆入
  起笔时,笔锋由所书笔画的反方向入纸,即逆锋入纸,顿笔后,翻转笔调整方向行笔。中锋用笔,使笔锋始终藏在笔画之中,笔锋均匀齐力,表现含蓄而隽秀。
  2 平出
  收笔时笔画不回锋,蓄势而行,势尽出锋,回腕空收。
  
  (二)方圆结合
  《曹全碑》的运笔方法以圆笔为主,方笔为辅。其笔画与用笔以圆润为主,这样则更能显示飘逸的风采。俊美秀丽的体态使飘逸之美更显出风流潇洒的神韵。此碑中波画的收笔常于圆润中出以尖细的锋芒,这反映了书法不以泯灭锋芒来成就单纯的圆润,而以之反衬圆笔,使点画中表现出更加引入瞩目的笔力。
  1 圆笔
  《曹全碑》以圆笔为主。圆笔指笔画的起笔、收笔处呈圆形,无棱角,裹锋行笔,线条有含蓄厚重之感。铺毫行笔,转角处用转锋另起,或运腕,或捻指,使其圆通委婉,神采内敛,线条凝练,富于立体感,收笔用转锋空回,显得含蓄圆润。
  2 方笔
  方笔指笔画的起笔、收笔处呈方形,有棱角,具有力量美。铺毫行笔,转角处用折锋,力量外拓,写出的字刚劲峭拔。
  
  (三)粗细变化
  《曹全碑》字形变化丰富,书写者运用纯熟,线条粗细随其笔性,一任自然,粗细变化丰富。在单个字中应突出主笔,笔画之间有轻重的变化。两字相比较,更应该体现出粗细的变化。瘦者精细劲挺,粗者肥而不肿。
  
  二、基本笔画解析
  
  隶书基本笔画一般有以下八种:横画、竖画、撇画、捺画,钩画、折画、挑画与点画。在书写基本笔画时,要注意起、行、收三个过程,并且三个过程要连贯,不能断气,要一气呵成。在书写各种笔画时,还要注意笔画的形态、粗细、长短以及笔画之间因衔接而出现的挫笔、绞转所形成的不同走势。
  
  (一)横的写法
  隶书的横画基本分为两类:平横与波画。
  1 平横:藏锋逆入。行笔时把笔锋转向右行,用力均匀,中锋行笔;收笔时提锋回收。《曹全碑》中,平画一般都写得圆润饱满,纯中锋用笔,且落笔和收笔都是逆锋人纸。提笔左行时宜缓缓而行,要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把笔沉稳,这样写出的线条才能浑圆有力。
  
  (1)直横:平横的一种,笔画走势平直。逆锋入纸,收笔回锋。
  (2)曲横:逆锋起笔,依笔势和结构而造形,形成整字的有机组合。一般呈弧形。
  (3)左尖横:短横的一种,起笔是空中逆势而走,落纸后顺锋入纸,行笔山轻入重,收笔回锋。
  (4)靠尖横:起笔逆锋圆转或方切,渐行渐提,收笔轻出,不回锋,以承启下一笔之势。
  2 波画:隶书中最主要的笔画。波画形状起伏,一波三折,形如“蚕头雁尾”,极具特点。在一个字中,这样的波画只能突出一个,不能每个笔画都写成波画。青少年朋友应该谨记这一点,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雁不双飞”。
  (1)方头波:起笔方折,形态较方。笔画中段微微向上拱起,行笔至末端,收笔轻轻挫笔,蓄势向右上出锋。
  (2)弯头波:起笔向下顿笔,波头下垂,用笔方圆兼用。行笔依势略有起伏,收笔微向上挑出。
        《曹全碑》笔画特点(二)

  (二)竖的写法

  竖画是字的主干部分,也是字中重要的笔画之一。在书写竖画时,起笔藏锋逆入,落笔处不可有顿头,行笔中间笔势不可断,收笔时笔锋自然上提回收。注意要用中锋行笔,在用力均匀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轻重变化,避免呆板。

  1.方头竖:逆锋入纸,方切笔,提笔调锋,中锋行笔。起笔处呈方势。如:“年”、“秦”、“尚”。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3)图片1《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3)图片2《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3)图片3《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3)图片4《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3)图片5

  2.圆头竖:逆锋入纸,转笔调锋,中锋行笔。起笔处呈圆势。如:“中”、“根”、“朱”。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3)图片6

  3.尖尾竖:圆头尖尾,逆锋入笔,行笔由重到轻,收笔出锋。如:“伐”、“朐”、“悉”。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3)图片7

  (三)撇的写法撇画向左伸展,曲屈夸张,是《曹全碑》中最具特点的笔画之一。《曹全碑》中撇画与捺画相对应分别向左右两边舒展而成横势,这两笔对隶书的气象和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捺画变化比撇画要丰富。撇画在收笔时有的出锋,有的不出锋,但基本用笔方法却大致相同。起笔藏锋逆入,但略取侧势,行笔取中锋逆势。不出锋者,收笔时微微挫之向上提笔回收;出锋者,在撇顿笔一挫后蓄势向外转笔挑出。逆锋人笔,转锋向下;中锋行笔,渐行渐按;至末端顿笔回收。

  1.长撇:长撇是一个字中的主要笔画,不同结构的字,长撇的位置和形态也有不同的变化,但行笔仍以中锋沉著而行笔,书写时,笔画切忌漂浮油滑。如:“功”、“身”。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3)图片8

  2.回锋撇:逆锋起笔,行笔均匀,末端较重,收笔回锋向上,以启下一笔之势,形态多呈方形。如:“收”、“芟”、“墙”。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3)图片9

  3.竖弯撇:同长撇的写法一致。逆锋起笔,行笔至中间时呈弧形,弯转向左,末端回锋向上收笔。如:“吏”、“乡”、“升.”。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3)图片10

  4.短撇:短撇写法与长撇大致相同,形状较为简单,笔力均匀,形略弯。注意起笔、收笔的变化,起收笔可方可圆,用笔均匀。如:“人”、“欢”、“掾”。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3)图片11

  5.尖头撇:尖头圆尾,顺锋向左下轻起。落笔要果断,而后中锋行笔由轻到重,末端向右回锋收笔。如:“举”、“烧”、“不”。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3)图片12

  6.弯头撇:逆锋入纸,提笔转锋,后调整中锋向左下行笔,笔头呈弧状。如:“右”、“布”、“在”。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3)图片13

  (四)捺的写法

  捺的写法在《曹全碑》中一般用笔较秀美,是字的主要笔画之一。捺画与长横同有燕尾,由左向右伸展,尾部出现圆转的燕尾形状,与波画写法相似。一般而言, 捺画都是与撇画相搭配并左右呼应。书写时要注意同一字中“雁不双飞”。《曹全碑》中,这一捺画的安排处理,能使整个字平中寓奇,奇而稳健。

  1.横捺:捺画的走势相对比较平直,一般用在“走之底”中。写捺画时,体会隶书中一波三磔之势。逆锋入纸,收笔处平出,略向上仰。如:“忍”、“述”、“之”。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3)图片14 2.纵捺:逆锋起笔,向右下行笔,渐行渐按,顿笔后逐渐提笔。捺画取势较斜,行笔由轻到重,向右上或平出出锋收笔。如:“武”、“威”、“长”。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3)图片15

缺4、5





《曹全碑》常用偏旁部首(二)
中国论文网 http://www./7/view-1100115.htm
  
  一、左耳旁
  左耳旁的字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竖画的长短与向背,以及两个耳朵部分的灵活用笔,形态上可以处理成两个三角状的折画或者处理为一方一圆。书写时注意笔画的走势,以及两个耳朵部分的相互衔接。如:“陨”、“阳”。“陨”字的左耳旁较规范、平正,耳朵部分与竖画没有连接,在临时要注意体会笔画之间的空间呼应,以免笔画松散。右半部分的字较收紧,所以左右两部分之间留有空白,但左右两部分又不显得松散,左右呼应,整个字形方正饱满。“阳”字的左耳旁较紧密,右半部分的“?”字势拉开,底下的三个撇画疏密有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整个字呈发散之势。
  二、口字旁
  书写口字旁时,注意口字旁四个笔画之间的曲势变化。口作为偏旁部首,在处理时,可正可斜,同时在隶书中,口字旁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向外有弧度,一种是向内有弧度,即平常所说的或内扌厌 或外拓。尤其要注意笔画之间的交接和呼应。如:“以”、“嗟”。
  三、禾字旁
  禾字旁在隶书中的处理很典型。书写时,撇画逆锋入纸,中锋行笔向左推出,顿笔回锋角度较平。竖画的取势较为灵活,书写时,不能简单地直下而行,要注意竖画的俯仰向背,撇画和捺画的书写同木字旁一样,为了与右半部分呼应与避让,捺画处理成点画,较含蓄。如:“和”、“季”。
  四、女字旁
  女字是比较难掌握的字形,作为偏旁部首时,它与“女”字、女字底的书写各有不相同,女字旁在左右结构中的字形较窄长。书写时,注意女字旁几个笔画之间的环抱关系,撇画可向外伸展,而捺画的处理则较收敛,同时也要注意两个笔画相交叉的角度,如单独的“女”字,撇画和捺画的角度就大一些,字势就会偏扁一些,而“女”作为左右结构中的部首时,撇捺的角度就处理得较小,呈窄长之势,这也是为了与右半部分呼应搭配。如:“好”、“姓”。
  五、绞丝旁
  绞丝旁主要是由上边两个圆弧和底下三个点画所组成的,其笔画用笔灵活,轻重提按富于变化,底下的三个点画用笔连贯,根据字形的需要或处理成三个点画或处理为短竖的写法。如:“纪”、“继”。在书写绞丝旁时,要注意笔势的连贯,同时也要注意字底三个短竖的形态、粗细、高低的变化以及注意三个竖画间疏密布白的关系。
  六、火字旁
  书写火字旁时,两边的点画相互照应,笔意连贯自然。撇画和捺画的处理较为含。作为偏旁部首,火字旁处理得较小,以此来搭配右边的主要部分。如“烧”、“燔”。
  “烧”字的火字旁中,撇画的处理由细到粗,收笔较含蓄,有上挑之势,捺画处理得较短小,与右边的撇画相避让,右边部分的竖弯钩笔画向右尽势舒展。“燔” 字的字势较宽扁,右边的捺画一任自然。左右两部分紧密搭配,火字的短捺和右半部分的撇画相避让,左右两部分大小变化生动自然。
  七、反犬旁
  反犬旁的字写得很有特点,左右两部分的大小、高低变化更加强化。反犬旁的这种写法在隶书中受篆书写法影响很大。如:“获”、“岳”。
  “获”字的结构处理得很有特点,将上下结构的字处理成左右结构的字形。反犬旁占左半部分,较窄小,书写时,注意其笔画的形态:弧钩的角度不能太弯,也不能太直,钩画在隶书中处理得很含蓄,甚至可以不用写钩;第二个撇画尽势向外撇出。右半部分处理得较长,底下的撇画向左伸出。有环抱左半部分之势,捺画舒展自然。“岳”字的处理呈上大下小之势,上半部分左中右三部分,撇画和捺画向两边伸展,底下的山字底处理得较扁小,虽然上多下少、上大小小,但整体的字势却平稳舒展,这也是这个字处理较独特的地方。书写时要注意撇画和捺画的长短、粗细和高低的变化,这样才能把握好字的中心。
  八、月字边
  月字作为偏旁部首书写时,其字形就不能如单独的“月”字那样处理了。独体的“月”字,由于是单独成字的,所以字形上处理得较宽博。若作为偏旁部首,其字体形态就要有所限制,为了配合左边的部分,月字边处理得较窄长;同时其中的撇画也处理得较含蓄,不能任意撇出,尤其是将其作为右半部分安排时,要形成左右的避让关系。书写撇画时,上半部分多作竖画书写,行笔至下半部分顺势向外撇出。根据不同的字形,其点画粗细因字而变。如:“明”、“朝”。“明”字,月字的撇画弧势较大,与左半部分之间留有空间,但月字的撇画又将两部分通过避让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布白疏密有致;“朝”字,月字的部分较小,左边部分处理得较大,两个部分相互避让,整体统一。
  九、反文边
  在书写反文边时,要注意撇画与捺画的搭配关系。撇画写得较含蓄,捺画则顺势挑出,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轻重变化。如:“效”、“敦”。“效”字反文边的撇画处理得较收缩,与左半部分的“交”的捺画相配合,避让有致,整个字更加统一。 “敦”字的反文边的撇画向上挑出,捺画较厚重。
  十、人字头
  人字作为字头时,撇画和捺画的搭配就与单独的“人”字不同,整个字头呈扁状,撇捺弧势较为平直,这样的处理以便于下面部分的填写。书写时注意捺画的用笔,中锋行笔至笔端,注意捺脚的形态,雁尾不宜翘得过高或过平。同时也要注意撇画和捺画的搭配,轻重的变化,粗细的变化,高低的变化,收放的变化。
  如:“全”字,撇画和捺画在整个字中,笔画都较厚重,圆浑质朴;撇画处理得略长略低,捺画略短略高。同时要注意底下的“王”字的处理,要与上面的字头搭配得当。“令”字的撇画弧度较大,捺画较为灵动,撇捺的高低变化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书写时还要注意人字头与下面部分的搭配,布白均匀,疏密得当。 


《曹全碑》常用偏旁部首(三)
中国论文网 http://www./7/view-1100094.htm
  
  一、尸字头
  尸字头的字在书写时,字头较窄,由横折、短横、长撇组合,并且撇画与字头的横画之间有封口的,也有不封口的,因字而异。书写时要注意撇画的粗细变化及撇画的弧度,同时要注意撇画的高低,与字内部分相搭配。如:“居”、“属”。
  “居”字的字头窄小,长撇由细到粗顺势挑出,字头部分的横短口小。下面“古”字的横画呈波挑之势,并且尽势向右伸出,中间的短竖将横画分割为一比二的比例,底下的“口”字平稳方正,整个字形重心平稳,舒展自然。
  “属”字的笔画较多,字形呈窄长之势。由于字内的笔画较多,因此其笔画较细劲,书写时注意笔画之间要分布均匀,字内的竖画向右倾斜。字头和字内部分布白均匀,疏密有致。整个字形呈三角状,结构挺拔,重心平稳。
  二、广字头
  书写广字头时,上面的点画一般处理成短小的竖画,其左撇向外挑出,中锋行笔至末端,顿笔回锋。如:“廓”、“历”。
  “廓”字,字内的“郭”字与外框部分搭配紧凑,广字头的横画呈弧势,点画圆润,线条均称,重心平稳。
  “历”字的书写较为特别,字头的撇画弧度较大,中锋行笔至末端,向上挑出。字内部分排列紧凑,两个“木”字笔画细劲,底下“止”字的横画波挑自然,呈一波三磔之势。
  三、雨字头
  雨字作为字头部首时,字形就不能写得过大,因为是作为字头,所以笔画也不能写得过重,否则搭配底下的部分会使字形显得头重脚轻。如:“雨”、“云”。
   “雨”字作为单独的字时,字形较扁方,横画尽势伸展,下面的三个竖画较短小,整个字形呈扁方之势。书写时,注意笔画的粗细搭配,以及字内的四个短小的点画的排列,力求布白均匀、重心平稳。
  隶书中将“雨”字的四个点画多处理为对称平行的点画,如“云”字。
  书写时注意四个短横的写法,用笔灵活,形态各异。在布白安排上,要注意四个短横之间的疏密变化。字底的“云”字处理得较窄小,临习时,要注意上面两个部分之间的呼应关系,整个字才能完整统一。
  四、草字头
  草字头在隶书可以处理成好多种写法,有的写成竹字头,但大多还是草字头的写法,注意短横与短竖的书写,用笔要求灵活。书写时,注意草字头的两部分的呼应,其中主要是注意两个短竖的趋势变化。两个部分不能写得过紧,也不能写得过开。如:“若”、“万”。
  “若”字的草字头处理为分开的两个短横和短竖的写法,横画细劲,竖画圆润,下面的“右”字与草字头搭配紧凑,撇画安插在草字头的中间,上下两部分融为一体。
  “万”字的草字头处理为两个断开的草部,“万”字字形稍长,笔画细劲,书写时注意笔画的粗细变化和结构的疏密搭配。
  五、门字框
  门字框的字在《曹全碑》中出现得较多,书写时除了把握好门字框的写法外,尤其要注意与字内部分的搭配。如:“间”、“闵”。
  “间”字的门字框处理得较平正,左右两部分横画平行且均匀,左部分的竖画处理为竖撇,含蓄生动,右半部分的竖画细而劲挺,略向右下行笔。中间的“日”字细劲平稳,内外两部分搭配自然。
  “闵”字的门字框较宽扁,左右两部分有大小、长短的变化。门字框的横画较细劲,左部分的竖画短小圆润,收笔较尖,右部分竖画劲挺略长。字内的“文”字与横画一样,细而劲挺。
  六、字框
  字框的字是较常见且较难把握的字,字框的宽窄、长短,以及背抛钩的孤度等等,都是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掌握和学习的。如“风”、“凤”。
  “风”字的字框撇画和钩画两部分形成两个相背的括弧,字框的中间部分较窄,字底部分自然放开。书写时,注意撇画和捺画的粗细、高低变化。字内部分较窄长,要注意与外框的搭接关系。
  “凤”字的字框中撇画和捺画的处理变化较大,撇画短小含蓄,捺画一任自然,字内部分的笔画较多,字形处理较长,这样与左边撇画形成避让的关系,整个字更加融合自然。
  七、贝字底
  贝字底作为底部出现时较宽扁,书写时要注意横画的排列及底部两个支撑的点画的分布。如:“贤”、“贲”。
  “贤”字的上半部分为左右结构的字,“臣”字较小,“又”字的撇画短小含蓄,捺画舒展自然,底下的“贝”字重心平稳,整个字形呈倒三角状。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的疏密及收放关系。
  “贲”字的字形处理得较含蓄,由于没有伸展的笔画,所以整个字紧凑含蓄。“贝”字处理得较宽,稳托上面的部分,与上面的部分自然连接,字形完整统一。
  八、日字底
  日字作为底部时,处理得较宽扁。如“曹”字的两个不同写法的字。书写时要根据上部分字形的大小来调整下面的日字的字形。
  九、四点底
  四点底中的四个点相互呼应,一般都处理成两对重复的八字,也可以把中间的两个点处理成竖点,两边写出八字。在写法上可以先写中间两点,定好字的位置,然后在写外面的两点。如:“鱼”、“廉”。
  根据不同的字其点画形态也不同,注意体会尖、方、圆的用笔变化;同时还要注意四个点的位置,不能均匀地将其平均分配,要注意点与点之间的疏密变化,以及要注意四个点的走势,高低错落,变化丰富。

前面几期我们分析了《曹全碑》的偏旁部首特点,从中我们得知隶书的结构一般取横势,字形偏扁。《曹全碑》里的字也多取扁势,用笔圆中带方,异彩纷呈,美不胜收。接下来我们对隶书的结构进行分类分析。
  一、单独结构
  单独结构的字也称做独体字,它是指汉字的一个字只有一个单个的形体,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的。
  (一)横平竖直
  这一类字的笔画较平正,横画与竖画都在平正中求变化,虽然平正却不失呆板。如:“世”、“王”。
  “世”字中的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呈圆形,逆锋入纸,收笔回锋;字势呈扁形,三个竖画把长横分割成均匀的几个部分,长横取势平直,横画的波画也较含蓄。
  “王”字取横势,三个横画分布均匀,且起收笔上都有变化,有尖、方、圆的变化。笔画的粗细上也有变化,整个字形平稳舒展。
  (二)撇捺交叉
  这一类字的笔画取交叉之势,所以在撇捺的取势上要注意其变化,要稳中求变,把握好字的重心。如:“父”、“史”。
  “父”字的撇画与捺画相交叉,整个字呈一个倒三角和一个正三角的上下排列关系。字头的两个笔画排列紧密,撇画和捺画尽势舒展。书写时要注意字的聚散关系,以及撇画和捺画的角度大小。整个字要重心平稳。
  “史”字的字形取一个正三角之势,整个字形更加平稳。上面的“口”字处理得窄而扁,撇画的弧度较大,由竖画的书写转而撇出,捺画尽势舒展,整个字形中宫紧收,疏密有致。
  (三)综合类
  这类字涵盖的字形较多,书写时要注意观察字的不同结构和笔画的粗细变化。如:“不”、“司”。
  “不”字的横画平直细劲,撇捺的笔画厚重而含蓄。整个字形较方整。
  “司”字的横画取弧势,顺势折笔向下行笔,竖画取斜势,向字内靠拢。中间的部分较小,整个字形取半包围之势,字形统一完整。
  二、上下结构
  上下结构的字是指上下两部分或上中下三部分笔画或部首所组成的字。它们之间的大小、长短、宽窄等关系因字而异,各部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得上下两部分疏离得当,浑然一体。
  (一)上宽下窄
  上宽下窄的字多呈倒三角状,所以要更加注意处理好字的重心。如:“膏”、“幸”。
  “膏”字上面的横画尽势舒展,下面的几个部分有宽窄的变化,整个字形凹凸有致,分布均匀,重心平稳。
  “幸”字在《曹全碑》中处理为异体字,书写时注意上下部分的关系,上面的“大”字取横势,字势舒展,下面的部分处理得窄小。注意这个字的上下两个部分没有任何的粘连,所以在书写时一定要体会笔画直接的呼应关系,上下两个部分要整体统一。
  (二)上窄下宽
  与上宽下窄字形相反,上窄下宽的字形呈正三角,书写时注意各部分的疏密搭配,强调稳中求变。如:“竟”、“忍”。
  “竟”字的字形呈上窄下宽之势,上面的“立”字处理较扁、较短,中间的“日”字呈方扁之势,下面的两个笔画将字形撑开,竖弯钩尽势向外挑出,含蓄厚重。
  “忍”字的上面的部分处理紧密,字势收紧,下面的“心”字捺画尽势伸展,三个点画相呼应。
  (三)上中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的字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所以字形较长。书写时注意三部分之间的搭配,字形完整统一。如:“意”、“暴”。
  “意”字在书写时注意上面的“立”字处理得较扁,中间的“日”字也取扁势,上中两个部分的宽窄相同,下面的“心”字取横势,捺画尽势舒展。
  “暴”字上中下三部分疏密有致,上面的“日”字较方正,中间部分的撇、捺向左右伸展,下面的部分取势窄长,整个字形上下拉长。
  (四)上分下合
  “圣”字,上面的横画取势平直,右下的“口”字与左半部分中间疏散,下面的部分较为平稳,呈扁势,长横“蚕头”、“燕尾”,左右伸展。整个字呈横势。
  “贤”字的上面两个部分呈分开之势,右边的“又”字的捺画向右伸展,下面的“贝”字呈收紧之势。三个部分之间配合紧密,整体统一。
  (五)上合下分
  “齐”字上面的横画稍收,底下的撇、捺伸展,呈开合之势。书写时注意撇、捺的走势及支撑点的位置,这样字的重心才会平稳。下面的部分与字头横画的宽度相一致。
  “威”字头上部的横画处理得较短,左撇的弧度较为含蓄,注意撇画的收笔较方整,收笔圆润。捺画由细到粗,字的下方留有大面积的空间。

《曹全碑》结构特点(二)
中国论文网 http://www./7/view-1100058.htm
  
  一、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是指由左右两部分偏旁部首所组成的字的结构方式。它们利用偏旁部首的大小、长短、高低、宽窄、避让等关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左右疏密得当,整字和谐美观。
  (一)左右相等
  左右相等是指左右两个结构部分的高低、宽窄相近或基本相等,字格各占一半。如:“讳”、“敦”。
  “讳”字的左右两部分宽窄相等。在书写时要注意,“讳”字的“言”字旁的几个横画的处理,第一个点画也做短横处理,整个偏旁中六个横画之间分布匀称,在匀整中求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几个横画的起收笔的变化、粗细的变化等等。右半部分的两个短竖也有所变化,第一个竖画取斜势。
  “敦”字的左右两部分的高低、宽窄基本相等。临习时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的穿插避让。右半部分的“反文旁”的撇画取上挑之势,在平稳中求变化,避免了构形的呆板。
  (二)左窄右宽
  左窄右宽是指在由左右两部分结构的字中,左半部分所占比例较小,字形较窄,右半部分所占比例较大,字形较宽。如:“煌”、“机”。
  “煌”字的左半部分“火”字旁字势比较倾斜,且比例较小,字形较窄,捺画的书写较含蓄,与右半部分的“皇”字配合紧密,形成上紧下松之势。在临习时要注意观察这些字的结构特点,同时注意疏密和收放的关系。
  “机”字的字形较扁方,临习时要注意“木”字旁所占比例较小,将捺画处理为点画的写法,与右半部分形成避让与呼应关系。右半部分的捺画尽势舒展,整个字形呈左右拉伸之势。要注意字形的平正,分布匀称,结构大方。
  (三)左宽右窄
  左宽右窄是指结构在由左右两部分组成的字中,左半部分所占比例大,字形较宽,右半部分所占比例较小,字形较窄。如:“都”、“龀”。
  “都”字在临习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书写,避免写得过于松散。要注意左半部分的“者”字的字形,将空间排在外面向左舒展,右边较为齐整,两部分之间有一定的空间,但右半部分中“右耳旁”的竖画取向右的斜势,这与左半部分的第二个横画的向下收笔之势形成呼应关系,于是整个字密切搭配,字形整体统一。
  “龀”字的左右两部分的高低、宽窄都有很大的变化,而且左右两部分笔画繁简变化较大。书写时要注意两部分的平衡关系。左半部分中短小的点画较多,要注意每一个笔画都要交代完整,空间分布匀称。右半部分的戈钩较含蓄,整个字形重心平稳。
  (四)左短右长
  左短右长是指在左右两部分结构的字中,左半部分较短,而右半部分较长。如:“清”、“嗟”。
  “清”字的处理很有特点,“三点水”分布均匀,排列紧凑,且三个点画以短横的用笔方式和形态处理,右半部分的“青”字舒展大方,下面的撇画呈上挑之势,与左边的部分形成呼应之势,整个字形平稳中不失灵动。
  “嗟”字的“口”字旁较窄小,而且字形靠上,这样右半部分的字势便可尽势舒展,尤其是撇画的处理,尽势向左伸展。左右两部分环抱紧密,疏密得当。
  (五)左长右短
  左长右短是指在由左右两部分组成的字中,左半部分较长,而右半部分较短。如:“性”、“和”。
  “性”字的左右两部分呈左长右短之势,但左右两部分的宽度基本上均匀。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生”字的三个横画的排列均衡中求变化。
  “和”字的左右两部分大小明显不同,左长右短,左大右小。整体呈扁势。“禾”字旁的捺画处理为点画,呼应右半部分。左边的“口”字处理得较扁小,字形平稳有致。书写时,需要注意笔画的粗细变化。
  (六)左中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的字是指由左、中、右三部分偏旁部首横向排列组成的字,其字形相对较大、较宽。如:“襁”、“织”。
  “襁”字的左中右三个部分比例比较相当,高低、宽窄基本相同。此字在《曹全碑》中将“衣”字旁处理为“绞丝旁”。书写时注意笔画的处理,“绞丝旁”底下的点画处理为三个短小的竖画,书写时要注意每个笔画的形态、起收笔的变化,避免写得呆板。同时要注意笔画的变化以及笔画之间的分布安排。要注意左、中、右三部分的比例,横向排列,通过疏密对比得到平衡,书写时要注意字不宜写得过宽。
  “织”字本身为左右结构的字,在隶书的处理中,将此字的部首分割成左中右三部分来写。在书写时,要讲究穿插和借让的原则,同时对字形的疏密搭配也要多体会。此字中捺画的书写尽势舒展,中间的“音”字笔画短小,疏朗灵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避免写得松散。临习时,要注意左、中、右三个部分之间的呼应关系,整个字做到完整统一。

《曹全碑》结构特点(三)
  
  四、包围结构
  包围结构是指由字框和字内两部分所组成的字的结构方式。它们利用字框和字内部分的大小、长短、高低、宽窄、避让等关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内外疏密得当,整体和谐美观。
  (一)半包围
  半包围字所包部分要求重心平稳。它相对于全包围结构而言,在字形的表现上更为丰富。下面我们列举的是半包围结构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字形。如“周”、“同”、“风”、“历”、“廉”、“远”、“逆”“幽”等字。
  “周”、“同”、“风”三个字属于包三面、留底下一面的字形。“周”字在书写时注意撇画的走势,由竖画转至撇画,而且外框的宽度与“月”字的宽度不同,所以书写时要注意上面把握横画的宽度,这样字内的空间才会得当。“同”字的字形较方正,书写时注意几个笔画的分布要均匀,注意笔画的粗细变化。“风”字在书写时要特别注意“几”字框的形态,中间的部分往里收,注意上面的横画取左低右高之势,同时也要把握好“背抛钩”的弧度。“风”字的撇画也取弧势,且将撇画处理为较含蓄的钩画。书写时要仔细观察两个钩画的形态,一般将撇画的钩处理得较含蓄,而将背抛钩尽势舒展。除了把握好外框部分外,字内的一撇与“虫”字的处理也不容忽视。撇画作横画处理,且横画与外框的撇画和背抛钩相搭接,下面的“虫”处理得很有意思,上紧下松,将松散的空间部分留至字底。它们由于是字内部分,因此处理得较小,取斜势,与外框部分配合紧密。整个字形完整统一,字形方整自然。
  “历”、“廉”两个字是包左上、留两面的字形。 “历”字在《曹全碑》中作为异体字处理,在字头上多加了一个点画。“广”字头处理得很有特点,由于字内部分取势较长,因此外框的字形处理得较小、较轻,横画和撇画处理得较短。这就好比一个人穿的披风一样,根据不同身高的人定做长短适度的披风,这样才会整体和谐统一、美观大方。“历”字的“广”字头与字内部分搭配自然,且仅有上面部分与字头的横画相连接,“广”字头的撇画呈向上轻挑之势,与字内部分形成足够的空间,此字疏密有致,恰到好处。“廉”字的字头与字内部分也处理得疏朗得当,尤其是字内部分的字势安排与字头的撇画之势形成呼应,险中又不失平稳,字形完整统一。
  “远”、“逆”二字是包左下、留两面的字形。字内部分点画虽有轻重、粗细之分,但摆布得十分均匀,致使点画之间的距离与空白,无论上下左右都是那样匀称、协调。尤其要注意字内部分的处理,有收有放,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匀称而又不显板滞。书写时还要注意“走之底”中捺画的书写,隶书中的一波三折之势在这里要体现出来。
  “幽”字是包三面、留上边一面的字形。“山”字底取势较为扁方,书写时要注意字内的空间分割,使内外两个部分融为一体,让整个字的结体具有一种均衡、恬静、不激不厉的中和之美。同时要注意字内两个“幺”的写法,要把握好紧密相接的笔意,疏密有致。这样内外两部分才会成为一个整体。
  (二)全包围
  全包围结构是指由外框和字内部分所组成的四面包围的字的结构方式。由于是四面包围,其外框的大小和字内的部分就要求处理得极其协和统一,以免呆滞死板,犹如牢中死囚。如“国”、“曰”。
  “国”字的外框处理得较方正。书写时注意观察外框部分的左上角是否封口。字内部分的笔画较多,且较为短小,这样框内的空间就被分割得较为零散。此字外框与字内部分的衔接也较为特别。此字的字内部分取靠上之势,与外框的横画相连接,而其余三面都未与外框相连,呈空灵的环抱之势。书写时要注意观察外框的形态,整个外框呈上宽下窄微弧之势,切忌将“□”字框写得板滞、方正,缺少变化。
  “曰”字的字形更为扁小。书写时要注意外框部分的走势,以及笔画之间的搭接。此字虽然只有横、竖两种笔画的搭配,但是书写时不可忽略其粗细、轻重及笔画间的走势。
  纵观此碑的结构特点,其结体多以横扁取势,这也是隶书的结构特点。结体扁方,使得字势显得稳当、平缓而舒展。临习范本时更须讲究点画部首间的协调妥帖、笔势的连贯呼应,这样才会使字形稳重而不呆板、紧凑而完美。同时也要注意书写顺序,一般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这样,我们才能把每个字的特点写出来,我们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范本。
  同时,就章法上而言,由于《曹全碑》是刻石,其章法上采取了横有行、竖有列的布局方式。此碑采用了上下字距略大于左右行距的字群排布法,使整体章法纵横有势、开阔清朗,取得了字法与章法的高度和谐统一。因此,学书者应对此范本反复地阅读与玩味,对帖上的一行一字、一点一画的创作意图要心领神会,这样在临习时才能由此及彼、有表及里、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曹全碑》的艺术风格及临习要点
中国论文网 http://www./7/view-1100021.htm
  
   隶书发展到东汉可以说已经极为精熟完美,此时刻石立碑成风,大量的隶书作品借此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财富。在隶书的诸多风格品类中,《曹全碑》属于典雅秀美一路者,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饬胜。
  
  1.波磔的韵律
  
  隶书中的波画以“蚕头雁尾”的特有姿态表现出来。此碑的笔画提按顿挫明显,笔势圆熟潇洒,表现了波势的生动变化。此碑利用波势的俯仰强化节奏的起落,来突出飘逸流动的美感。在临习时,要求不仅要表现出线条的圆润柔美,同时也要表现其挺拔的一面。用笔不宜过于涩滞,用墨不宜太干。结构方面应注意其重心变化规律,疏朗和紧密相映成趣,结构变化力求丰富。在笔的选择上,宜采用羊毫笔,这样可较好地表现出其线条刚柔相济、圆润丰腴的特点。如:“之”、“于”。这两个字中的捺画与横画呈波势,将隶书中的“一波三折”之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2.横向的张力
  
  隶书的波势主要表现在横向上,整个字的体势随着波势在横向上展开。其结构中左右两侧充斥着一种横向的张力,牵制.着有关笔画位置的安排和态势的呈现。横向的张力从结构的核心极力向两侧分张,左右笔画也就呈背势舒展。同时这种张力并不都是以左右相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也以强调其中一侧的形态存在。
  《曹全碑》以纤美而流动的线条、灵巧而娟丽的结体、自由而悠长的笔势,处处表现出一种飘逸、圆润、俊秀之美,而圆润和俊秀,又是统一在飘逸的风格之中的。笔画以圆润为主,更能显示飘逸的风采。俊美秀丽的体态使飘逸之美更显出风流潇洒的神韵。结体的舒展和用笔的放纵,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之中求稳定、于自由之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秀美之中的豪气。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如:“际”、 “叔”。这两个字为左右结构,左右两部分呈横向的张力,将隶书的宽扁之势展现出来。左右两部分相呼应,整体协调统一。
  前几期我们通过对《曹全碑》的笔画和结构的分析,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在以后的书法学习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认真读帖,即观察字帖一定要细致,从每一笔到整个字的形态都要熟记于心。只有眼睛看得真切,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字帖中的点画结构安排,将行笔提按、转折或方圆一一默记心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字体的风格,提高欣赏能力。这是临帖的第一步。
  其次,观察字要准。正如王羲之所说:“(欲书)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下笔前要动脑子,用心思揣摩所写字的笔画的长短、斜正、粗细、转折、提按及其间架结构的安排,并牢记于心,下笔才能准确无误。
  再次,运笔要稳。即书写过程中行笔要稳当,力送笔端,下笔要做到胸有成竹。这就要求临习者要下真工夫,有真本事。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运用自如。
  以上是我们对于《曹全碑》的学习所作介绍。通过从逐个笔画的练习,到单独结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和包围结构的对比学习,截至这期,《曹全碑》的解析也将画上阶段性的句号。在这里还要提醒青少年朋友的是,无论我们学习哪个碑帖,都要持之以恒,悉心揣摩古人法帖,临习碑帖的目的在于学习和借鉴前人的书艺成果,吸取他们在用笔、结体和章法布局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书写水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临帖过程中既要善于动手,又要善于动脑。动手,是为了学习“笔头表达”的技巧;动脑,则是要对所临碑帖做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从总体上去把握全篇的艺术特质,揣摩书家立意取势的审美情趣,寻绎帖字结体、用笔的规律,明辨其成功与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