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邵经理,希望您给我们准备50公斤的草莓。”5月29日,山东省招远市外经贸局的王主任驱车来到了离城30多里的金岭镇寨里村。“不知道你们什么时候用,如果是五天之后,肯定没问题。”像这种上门求购的情景,对草莓园经理邵子敏来说已经司空见惯。
也别说,她们的果子还真是与别人的不一样:色泽红润、口感香甜、硬度偏大,且耐储藏,最长时间可达10天———到底是什么秘诀催生出了如此优质的草莓果品?对于这个问题,草莓园的技术舵手———邵志敏还真是动了一番脑筋。
邵志敏早年贩过草莓,有点常识,可要提高草莓的内在品质,还真是件头痛的事情:“我按照书上介绍的做过试验,可纸上谈兵就是不行,因为各地的土质、湿度、温度都不一样。”没有办法,年仅26岁的她壮着胆子奔向了省农技推广中心。在那里,“生物技术培育”让她感到了草莓发展的希望,回家后她便一头扎向了草莓试验田。她首先将发酵60天后的鸡粪、猪粪等有机肥料撒向草莓园,然后进行深耕。10天后,她又将炒好的大豆、花生饼进行粉碎,均匀地撒到草莓园,再按照65公分的间距进行打垄、分畦、入苗。起苗后,她依苗支起15公分左右的草莓架,让所有的草莓苗向架子上长,避免大水漫灌对草莓影响。不想,5个月后,一架架草莓长出了鲜艳的果子。她请来了村里的种植老把式进行品尝,不想全部给了满分。从此,以“金珠”命名的“邵氏草莓”便在四里八乡传开。
邵志敏算过这样一笔账:有机肥培育、大棚建设、各种管理设施,每棚成本4000元左右,比一般棚高约1000元。可自己的草莓果子价格是每斤7元左右,比市场价至少高2元钱,单棚年可产草莓1200斤,这样一个棚每年可比普通棚增加收入2500多元。为此,她投资4万多元进行大棚扩建,截至目前,已发展草莓大棚16个,年可实现纯收入9万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