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类型

 laoxuesheng 2014-05-24

1 概述

  文化类型

  文化类型是指各种文化形态体系中最有特色、最能体现一种文化本质属性的特征,而不是指它的全部特征的总和。文化的范围甚广,有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等,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学者张岱年、程宜山认为文化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等。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一是思维方式,这是首要部分;第二层次是文物,即表现文化的实物,它既包括像哲学的著作、文艺家的文学艺术作品一类的“物”,也包括科学技术物化形态的“物”,即人工改造过的物质,这是形态上的,是属于主属地位;第三层次是制度、风俗,是思想观念所凝结成的制度法律、规章教示等。由于自然环境和生存方式差异,以及观念、信仰、兴趣、行为、习惯、智力发展方向和心理性格不同而形成的具有相似文化特征或文化素质的地理单元。企业文化类型多种多样,但对一个企业来说,其主流文化只能有一种。

  文化类型是对文化进行分类的术语,是人们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文化形态特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文化类型界定为;“在文化分类中,一种以经过选择并互相起作用的各特征或各组特征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因为任何文化样式都有分类学上的意义,那些为分类而选择的形象就要以考虑中的特殊问题为依据。……可以按照惯用的价值定向、整合原则或风俗习惯的复杂程度,作类型学的探索。考古学家为了建立时间和空间的序列,已经使用了根据各种典型的人工制品体系所划定的类型。使用这一概念还包括许多问题,包括选择比较特征、选择比较点以及确定这些抽象概念以外的实用价值等。”

  文化类型与文化模式都是由文化要素(特质)组合或整合而成的系统结构,这是相同之处,但又有区别。文化类型主要从形态上来区别其外在形式结构。文化类型主要从现象形态入手来分忻地区的民族的文化个性特征。

  在一定的民族或一定的区域中,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同,社会发展水平相近似,他们的物质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主要方面是相同的,便形成一个文化类型。

2 类型

  游牧文化

  人们常把文化源头分为三种类型,即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人们又把现代世界文化称为工业文化,把当代和未来的文化称为后工业文化或后现代文化。马克思从人类文化发展的纵向上分文化类型:前资本主义形态,资本主义形态,共产主义形态。

  林耀华教授等人对中国经济文化类型作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他对经济文化类型定义为“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类型的划分,有以下方面和序列;①生态基础;②生计方式(包括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及物质文化);③社会组织形式及各种典章制度,④意识形态(包括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等)。我们认为,这些方面部属于文化、所以可以把“经济文化类型”看作“文化类型”。他把中国经济文化类型分三个类型组,每组又包括许多类型。第一,采集渔措经济类型组。这一类型组以渔猎兼采集为主要生计方式,直接攫取野生植物。其中包括两个类型,即以鄂伦春族为代表的山林狩猎型和以赫哲族为代表的河谷渔捞型。两种类型各有一些特点。第二,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它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到西南的半月型畜牧带;畜牧生计是这一类型组的人们对干旱和高塞地区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形式。这里的居住、饮食、服饰等文化都具有畜牧文化特点。这一类型组又可分四种类型,即以鄂温克族为代表的苔原畜牧型(驯鹿为主,信奉萨满),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戈壁草原游牧型(畜养马羊和骆驼,蒙古包,信奉藏传佛教),以哈萨克为典型的盆地草原游牧型(以牧为主,兼营农业,住毡房,信奉伊斯兰教),以藏族为典型的高山草场畜牧型(畜养牦牛为主,住平顶碉房,饮酥油茶,信刺嘛教),第三,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

3 划分

  文化类型

  斯宾格勒将世界文明史划分为希腊(古典)、阿拉伯、西方、印度、中国、埃及、巴比伦、墨西哥等8个部分,它们被视为独立的、已经发展完成了的文化形态;另外,还把俄罗斯作为尚未完成的1个部分来对待。斯宾格勒认为,别类的基本单位既不是种族,也不是语言符号,而是作为基本象征符号的“文化民族”。换言之,上述世界文明史的“分割”是以文化民族作为别类的基本单位的。斯宾格勒认为,定型的基本标准已内含于“文化民族”之中,文化民族本身就是一个灵魂的单位。

  汤因比则将世界文明史“分割”为26个部分,认为其中5个(亦即玻里尼西亚、爱斯基摩、游牧、斯巴达、奥斯曼)已经停止发展,另外21个(亦即西方基督教、拜占廷东正教、俄罗斯东正教、印度、中国、朝鲜—日本社会、希腊、叙利亚、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米诺斯、苏美尔、赫悌、巴比伦、埃及、安地斯、墨西哥、于加丹、玛雅、尤卡坦)还处在发展过程之中。别类的基本单位同样支配了这种“分割”,亦即以“文明”或“社会”为基础。

  五四前后,梁漱溟(1893~1988)1921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选择的中国、印度、西方三大文化形态,即是从“别类的基本单位”而言的。同时,梁漱溟还以“意欲”(will)作为定型的基本标准,认为西方以意欲向前为根本精神,中国以意欲持中为根本精神,印度以意欲向后为根本精神。

  冯友兰(1895~1990)1940年出版的《新事论》说明冯友兰定型的基本标准是一种“共相”的东西,“共相”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社会结构”;只有以此为标准,才能进行文化的别类定型。进一步提出“类型转进说”,即通过产业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文明从生产社会化,从古代形态转进到现代形态。

4 中国传统文化

  雅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雅文化亦可称为士大夫文化或精英文化;俗文化亦可称为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

  

4.1 中国传统雅文化

“雅”字,是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雅诗”中套用过来的。雅是“正”的意思。士大夫文化是少数人的文化,它既有统治阶层的思想意识,也反映了民族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的要素。他们一般都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较好地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其思想文化比较系统、精致、深刻,书生气浓,文化思想趋于保守僵化,且具有较浓厚的空想色彩。在人生价值上,他们奉“重义轻利”、“崇德贱力”为人生之圭臬。

  

4.2 中国传统俗文化

俗文化流行于没有条件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的广大民众之中。俗文化包括农民文化和市民文化。中国传统的俗文化渊源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的“风诗”(160篇)。风是“声调”的意思,国风就是地方声调、地方土乐,它们大都是民歌,产生于黄河中、下游及汉水流域一带,共有十五国风。其中绝大部分的风诗都反映劳动与生活,清新自然。如《豳风·七月》通过对劳动人民一年劳动情况的描写,展示了一幅悲苦生活的画面。又如《魏风·硕鼠》,不仅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愤怒情结,对非人生活处境的诅咒、怒弃,而且热烈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生活。

  传统俗文化通常将“富贵利达”视为最高的价值,民众心目中最崇敬的人物不是仁智合一的圣贤,而是努力过人、侠肝义胆的“好汉”。俗文化中常常贯穿一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仗义思想。如以唐代传奇为例,唐代传奇是唐代作家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中国以往把“释经阐道”的诗文认为雅文化或正统文化,而认为“不本经传”、“作意好奇”的小说是卑下的,贬称为“传奇”,是俗文学或市民文化。中国传统俗文化的流行者,是一般民众,他们识字不多,甚至是文盲。其思想文化比较零碎、朴野、肤浅。但他们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劳动生产经验,故具有新活、实在、形象、生动的特征。

5 中国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绿洲耕牧型

  山林刀耕火种型 集中在横断山脉南段,居住着门巴、珞巴、独龙、怒、佤、德昂、景颇、基诺及部分傈僳、苗、瑶、黎、高山等民族。迁徙频繁。生态环境保护与人民生计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山地耕牧型 包括羌、纳西、彝、白、普米、拉祜等民族,多在山区经营旱作,并有牛、羊、猪、鸡等畜禽。宗教信仰复杂。

  山地耕猎型 苗、瑶、畲、仡佬、土家等民族属之。种植水稻、玉米等。住干栏式房屋。多信盘古和盘瓠。祖先崇拜极盛。

  丘陵耕作型 属这类型的有傣、壮、侗、布依、水、毛南、黎等民族。干栏建筑。信仰多神。

  绿洲耕牧型 维吾尔;乌兹别克、塔塔尔、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属之。在干旱地区的绿洲上种小麦、水稻、玉米等。瓜果质优。肉、奶、皮革、毛等畜产品在生活中居重要地位。多信伊斯兰教。

  平原集约农耕型 地域广,各大平原和四川盆地属之。居住汉、回、维吾尔、蒙古等民族。儒家思想浓重。

6 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类型

  江湖渔业文化

  秦汉时中国的四大农业文化区已经确立,它们是平原农耕文化、草原畜牧文化、山林采猎文化、江湖渔业文化。

  

6.1 平原农耕文化

平原农耕文化的自然环境是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温和,有灌溉条件或可进行雨养旱作农业的平原地区。土地是农耕区的基础,栽培作物是主要活动,也有一定数量的牧业、林业、渔业及手工业。木匠、铁匠、陶匠等形成工匠帮会和工匠文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在一起是农耕文化区的特征。农耕区的自然村一般是宗法关系和政治关系交织在一起,既有政权组织,又有祠堂一类的宗法组织,封建的纲常伦理在农耕区有深厚的基础。

  在农耕区,土地是不动的财产,农民不能像游牧民族那样流动,也不能像商业民族那样冒险,只能生老病死于故土之上,过着稳定的、程式化的生活。稳定而艰苦的农耕养成了农民有很重的乡土观念,防御意识和守成的心理。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中国农业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根底。

  

6.2 草原畜牧文化

草原畜牧文化分布在中国边远的干旱开阔的荒漠草原地带,一般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的草原从东北平原西部,经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直达青藏高原南线以西,绵延4500多公里。秦汉时北方草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匈奴、东胡、楼烦、乌孙、西域各族与东北各族,他们在畜牧生产中创造了畜牧文化。

  畜牧文化区以牧畜的饲养和放牧为主,食肉乳、衣毛皮、住穹庐,逐水草而居,过流动性的半定居生活。马在畜牧民族中有重要作用,交通、战争、围猎主要靠马。游牧民族粗犷、强悍、英勇善战。

  

6.3 山林采猎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广大山区分布着山林采猎文化。山区耕地少,而野生动植物、矿产资源丰富。山林居民如猎户、樵夫除种植小块耕地外主要靠采集、狩猎、砍柴、烧炭和零星的开矿过活。山区交通不便,封闭孤立,自给性更强。白居易有一首诗《朱陈村》,勾画了山林采猎文化的概貌,“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林业,头白不出门。”

  在山区,山民们耕种山坡上小片耕地称之为畬田。范成大在其诗《劳畲耕》的序中说:“畬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籍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山多硗确,地力薄,则一再斫烧始可蓺”。

  围猎是山民大规模的集体活动,时间在初冬,参加的有几百人,在大范围内形成围圈,逐步缩围,最后追杀。采猎活动是有风险的,猎人们对自然有敬畏心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观念很深。

  山区自然条件差、封闭孤立,发展滞后,是中国比较贫困的地区。在古代山区和平原也有有限的交流。一是商业上的交换,山区的土特产换取农区的粮食、布匹。一是人口的流动,山里人到平原地区谋生,平原地区的人由于战乱、破产移居山区,使山区得到一定的开发,在山区的川道里基本是农耕文化,交通不便的深山才是山林采猎文化。

  

6.4 江湖渔业文化

新石器时代渔业文化就很盛行,陶器上的水纹、网纹、渔纹很普遍。渔民们捕鱼、食鱼,以鱼骨作装饰,各种各样的鱼图,如连体鱼、变体鱼、人鱼、鸟鱼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含义。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渔业集中在大江、大河两岸、湖泊周围及沿海地区。

  中国内陆分布着许多江河湖泊,居住着以渔业为生的渔民。他们水里来,水里去,以船为屋,生活流动性大。渔民们特殊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特有的习惯、禁忌、信仰。中国有很长的海岸线,海上捕捞是海边渔村经济的主要内容。海上捕捞季节性强,风险性大,渔民中盛行着对海神的敬畏和信仰。

  平原农耕文化、草原畜牧文化、山林采猎文化、江湖渔业文化构成了中国农业文化的四大区域和四种类型。区域分布和形态划分的一致性,说明了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这四种农业文化类型不是平衡的,其中平原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主流、正宗,决定着中国农业文化的性质,它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很强同化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