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业种植技术在漯河结硕果 “今年我这片桃林试着做了三分之一的内置反应堆,效果大不一样,做过反应堆的桃树挂果多、果实匀称、长的快,桃子10天前就开始上市了,就在地头卖,3元钱一斤,和超市里卖的高档蟠桃一个价,还供不应求。”日前,在漯河市源汇区阴阳赵镇程庄村程亚毛的毛桃园里,程亚毛一脸灿烂的对记者说。 程亚毛所应用的内置反应堆技术,是由我国首创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这项技术在2010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第二十七届农业科研成果及科教电影评奖大会上,在参评的151项科技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国际评委最高奖。 据了解,现任源汇区纪委常委的王新华是首个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引入漯河的人。2007年,时任阴阳赵乡党委副书记的王新华到山东考察现代农业项目时,结识了该省秸秆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世明研究员。作为“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发明人,张世明幽默的对王新华说:“传统的增长措施是施肥加浇水,我的增产办法是造气(二氧化碳)、用气、吹气,给植物吃气儿,加上少量的水和太阳光的照射就能获得数倍的增产。”张世明详细的向王新华讲解了秸秆如何在微生物菌种、净化剂等作用下,定向转化成植物生长需要的二氧化碳气体、热量、活性酶、抗病孢子、有机养料和无机养料,进而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无污染。 张世明诸多新颖的蔬菜种植理论令王新华大开眼界。王新华说:“漯河地处平原,有着丰富的小麦和玉米秸秆资源,如果能将这项技术引进回去,不仅可以将群众年年焚烧的秸秆变废为宝,还可以令群众种植的瓜果蔬菜增产增质增效,无疑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好事情!”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阴阳赵镇特色种植协会种植基地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沿着漯河市241省道一路西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沿线的大棚里、温室内、果树上不断开花结果。阴阳赵镇井李村示范户李东升从育苗到定植,都运用了植物疫苗;定植后又用了外置的反应堆,现在已收获了6层番茄果,亩产在15000斤以上,亩收入已超过万元,比其他没用这项技术的增产50%以上;程庄村大棚户程秋祥种植大棚早春芹菜时,用了外置反应堆吹气,提前10多天长成上市,每斤卖3毛5分钱,等10多天后一般芹菜上市时一斤只有8分钱 。 王新华告诉记者,实践再次验证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具有的三大特点:一是操作简单,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综合作用多,便于普及推广;二是增产、增质、增效幅度大,平均增产30%以上,标准化应用增产50%以上;三是秸秆替代化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实现多资源循环增值利用的新突破,生态效益显著。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他愿意向更多群众传授推广这项技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