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属性+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附图研究

 johnney908 2014-05-24

                                        试论《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属性

                                                                         作者:方国强

为使《辅行诀》卷中的方药,能早日按先贤陶隐居所阐述的“阴阳五行药理”用于临床,笔者把尚未研究完成的内容提前公之于众,冀能给对《破解〈汤液经法图〉》一文感兴趣的观者一点启发吧。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众人拾柴火焰才高啊!

                            一、五行药物汇总(计80味,黑体字为诸药之精)

(一)、味辛皆属木:(计17味)

1、木中木    桂   羊肝   (肉桂   桂枝   桂心)。

2、木中火    椒   蜀椒

3、木中土    姜   (生姜   干姜   炮干姜)   粳米   阿胶   伏龙肝。

4、木中金    细辛   细辛根   矾石   山萸肉。

5、木中水    附子   苦参。

(二)、味咸皆属火:(计15味)

1、火中火    旋覆花   鸡心。

2、火中木    大黄   代赭石   葱叶   芥子。

3、火中土    泽泻   黄饴。

4、火中金    厚朴   葶苈子。

5、火中水    消石(硝石)   芒硝   栝蒌   戎盐   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15味)

1、土中土    人參   牛脾。

2、土中木    甘草(炙甘草)   升麻   半夏   黄芪。

3、土中火    大枣   鸡子黄。

4、土中金    麦门冬   白酨浆   苦酒   酢。

5、土中水    茯苓   瓜蒂。

(四)、味酸皆属金:(计15味)

1、金中金    五味子   犬肺   胡麻油。

2、金中木    枳实   石膏   雄黄   牡丹皮。

3、金中火    豉(咸豉)   皂角。

4、金中土    芍药   杏仁。

5、金中水    薯蓣   王瓜根   地榆。

(五)、味苦皆属水:(计18味)

1、水中水    地黄   猪肾   熟地黄。

2、水中木    黄芩   栀子   薤白   韭叶   柴胡   麻黄   知母   葱白   赤小豆。

3、水中火    黄连   栗子。

4、水中土    白术。

5、水中金    竹叶   龙胆草    木通(通草)。

                                              二、药物阴阳五行药理扼要

中药药物五行药(属)性之功效,总而言之:木性药(味辛)补肝,补肝者补血;火性药(味咸)补心,补心者补神;土性药(味甘)补脾,补脾者补中;金性药(味酸)补肺,补肺者补气;水性药(味苦)补肾,补肾者补精。

分而论之:

(1)、木性药: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

①、木中木,补血、益精、养神、敛气、调节阴阳;温经助阳,燥湿除冷。

②、木中火,补神、养血、和中、调气、敛精;温中散寒,祛风止痛。

③、木中土,和中、养神、敛精、补气血;扶阴升阳,益气生津。

④、木中金,补气血、养精、敛神、和中;散寒化饮,敛汗开窍。

⑤、木中水,补精、养血、益气、敛神、调节阴阳;补阳益火,温中燥湿。

(2)、火性药:有温煦之功,可补心益肝养脾泻肺抑肾。

①、火中火,补神、益血、和中、调气、敛精;安神降逆,行气下水。

②、火中土,和中、补神、益气、调精、敛(清热)血;补中润肺,泄热渗湿。

③、火中金,补神气、益肾、和中、敛(清热)血;降逆平喘,燥湿行水。

④、火中水,补精气神、补血、调节阴阳;润燥软坚,清热导滞。

⑤、火中木,补血、养神、益精、敛气、调节阴阳;逐瘀通经,潜阳降逆。

(3)、土性药:有运化之功,可补脾益肺养心泻肾抑肝。

①、土中土,补中、养神、补气、敛(清热)血、敛精;大补元气,固脱生津。

②、土中金,补精气、和中、敛(清热)血、调神;泻湿除烦,生津利咽。

③、土中水,补精、和中、补气血、敛神;降逆散结,利水祛湿。

④、土中木,补精血、养神、敛气、和中;补中固表,缓急解毒。

⑤、土中火,补神、养血、和中、调气、敛精;益胃除烦,缓和药性。

(4)、金性药:有敛固之功,可补肺益肾养脾泻肝抑心。

①、金中金,补气、益精、和中、敛(清热)血、调神;敛汗降逆,止渴止咳。

②、金中水,补精、养血、补气、敛神、调节阴阳;补中活血,养阴润肠。

③、金中木,补气血、补精、养神、调节阴阳;清热散瘀,行积除痞。

④、金中火,补神气、养血、敛精、和中;调中下气,除躁降逆。

⑤、金中土,补神气、和中、敛(清热)血、敛精;敛阴潜阳,柔肝止痛。

(5)、水性药:有润滋之功,可补肾益肺养肝泻心抑脾。

①、水中水,补精、补气血、敛神、调节阴阳;益阴填髓,凉血生津。

②、水中木,补精、补血、养神、敛气、调节阴阳;升阳解郁,滋阴燥湿,解表散结。

③、水中火,补精、补神、养血、和中、敛气;清热燥湿,养胃强筋。

④、水中土,补神气、养精、和中、敛(清热)血;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⑤、水中金,补精气、和中、敛(清热)血、调神;清热燥湿,通经利尿。

注:

1、抑,压、压制,引为抑制之意,指中医学中之反侮关系,药物之“轻泻”或“轻下”的作用。

2、调,调节、调整,是不同于滋(扶)阴补(升)阳的敛阴潜阳之意,指中医学中之相乘或相侮关系,药物之“泻”或“下”的作用。

3、敛,引为收敛、收缩、压缩、减小之意,指中医学中之相乘或相侮关系,药物之“泻”或“下”的作用。

    4、亦阴亦阳为中。补中,为补阴阳之气;和中,为补气养血。

                                            三、80味药物阴阳五行属性归类简论

(1)、木性药(阳):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17

①、木中木(阳中少阳) 4

桂(肉桂),木中木。辛、甘,热。入肾、脾、膀胱经。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桂心,木中木。辛、甘,热。入肾、脾、膀胱经。味厚燥性,助心阳、交心肾,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桂枝,木中木。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羊肝,木中木。甘、苦,性凉。入肝经。补气血、调水道,补肝益肺、明目止咳。

②、木中火(阳中正阳) 1

蜀椒,木中火。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肾经。温中散寒,驱虫止痛。

③、木中土(少阳中阴) 6

生姜,木中土。辛,温。入肺、脾、胃经。散寒发表,温中止呕,止咳化痰,解毒。

干姜,木中土。大辛,大热。入肺、心、脾、胃经。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温经止血。

炮干姜,木中土。平,温。入肺、心、脾、胃经。温中止泻,温经止血。

粳米,木中土。甘、苦,平、微寒。入脾、胃、肺经。益气生津,补益脾胃,顾护胃气,培补汗源。

阿胶,木中土。甘、平。归肝、肺、肾经。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伏龙肝,木中土。辛,温。归脾、胃经。温中止血,和胃止呕,涩肠止泻。

④、木中金(阳中少阴) 4

细辛,木中金。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止痛化饮,开窍。

山萸肉,木中金。酸、涩,微温。入肝、肾经。补肝益胃,涩精敛汗。

矾石,木中金。酸、涩,寒。归脾、大肠、肝经。解毒杀虫,止泻止血,祛痰开窍。

细辛根,木中金。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止痛化饮,开窍。

⑤、木中水(阳中正阴) 2

    苦参,木中水。苦,寒。入心、肝、大肠、小肠、胃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附子,木中水。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回阳救逆,补阳益火,温中止痛,散寒燥湿。

(2)、火性药(阳):有温煦之功,可补心益肝养脾泻肺抑肾。15

①、火中火(阳中至阳) 2

旋覆花,火中火。苦、辛、咸,微温。入肺、脾、大肠、胃经。消痰降逆,行气下水。

鸡心,火中火。咸。入心经。补心安神、镇静神经,治五邪。

②、火中土(至阳中阴) 2

泽泻,火中土。甘、淡,寒。入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

黄饴,火中土。甘、酸,温。归脾、胃、肺经。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③、火中金(阳中太阴) 2

厚朴,火中金。苦、辛,温。入肝、胃、肺、大肠经。行气燥湿,降逆平喘。

葶苈子,火中金。苦、辛,大寒。入肺、膀胱经。泻肺平喘,逐饮行水。

④、火中水(阳中至阴) 5

戎盐,火中水。甘、咸,寒。入心、肝、肾、膀胱经。平血热,助水脏,清热利水。

栝蒌,火中水。甘,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开结,润肠通便。

芒硝,火中水。辛、咸、苦,大寒。入胃、大肠、三焦经。泻热导滞,润燥软坚。

硝石,火中水。苦、咸,寒。入心、脾经。利尿泻下,破坚散结。

海蛤,火中水。苦、咸,寒。归肺、胃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⑤、火中木(阳中太阳) 4

大黄,火中木。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攻积导滞,泻火解毒,逐瘀通经。

代赭石,火中木。苦,寒。归肝、胃、心经。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葱叶,火中木。辛,热。入胃、肺经。利五脏,清热散寒,发汗通脉,消水祛肿。

芥子,火中木。辛,温。入肺、胃经。温中散寒,豁痰利气,通经止痛。

(3)、土性药(亦阴亦阳):有运化之功,可补脾益肺养心泻肾抑肝。15

①、土中土(亦阴亦阳) 2

人参,土中土。甘,微苦,微温。入脾、肺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固脱生津,安神。

牛脾,土中土。甘、微酸,温。入脾经。补脾健胃,消积除痞。

②、土中金(中之少阴) 4

麦门冬,土中金。甘、微苦,微寒。入心、脾、胃经。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

白酨浆,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苦酒,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酢,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③、土中水(中之至阴) 2

茯苓,土中水。甘、淡,平。入心、肺、肝、膀胱经。淡渗利水,健脾补中。

瓜蒂,土中水。苦,寒。有小毒。归胃经。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④、土中木(中之少阳) 5

炙甘草,土中木。甘,平。入心、肺、脾、胃经。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升麻,土中木。辛、甘、微苦,凉。入肺、脾、胃经。发表透疹,解毒升阳。

半夏,土中木。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甘草,土中木。甘,平。入心、肺、脾、胃经。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黄芪,土中木。甘,温。入肺、脾经。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

⑤、土中火(中之至阳) 2

大枣,土中火。甘,微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缓和药性。

鸡子黄,土中火。甘、平。入心、肾经。滋阴养血,益胃除烦。

(4)、金性药(阴):有敛固之功,可补肺益肾养脾泻肝抑心。15

①、金中金(阴中少阴) 3

五味子,金中金。酸,温。归肺、心、肾经。敛汗止渴,敛肺止渴,涩精止泻,安神明目。

胡麻油,金中金。甘,微温。入肝、肾、大肠、小肠经。疗疮滑胎,凉血止痛,生肌解毒,治瘖生发。

犬肺,金中金。酸,温。入肺经。温中补肺,止咳降逆,行气下水。

②、金中水(阴中正阴) 3

薯蓣,金中水。甘,平。归肺、脾、肾经。健脾补肺,益肾养阴。

王瓜根,金中水。苦,寒。入胃、大肠、心、肺、膀胱经。泻热利水,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益气生津。

地榆,金中水。苦、酸,寒。入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收敛解毒。

③、金中木(阴中少阳) 4

枳实,金中木。苦,微寒。归脾、胃经。破气行积,化痰除痞。

牡丹皮,金中木。辛、苦,微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石膏,金中木。辛、甘,大寒。入肺、胃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

雄黄,金中木。辛,温。有毒。归肝、胃经。解毒杀虫,祛痰。

④、金中火(阴中正阳) 3

豉,金中火。甘、辛、微苦,偏凉。归肺、胃经。发汗解表,调中下气,清热除烦,除躁降逆。

皂角,金中火。辛、咸,温。入肺、大肠经。祛风痰,开窍闭,除湿毒,消肿,杀虫。

咸豉,金中火。甘、辛、微苦,偏凉。归肺、胃经。发汗解表,调中下气,清热除烦,除躁降逆。

⑤、金中土(少阴中阳) 2

芍药,金中土。苦、酸,微寒。归肝、脾经。生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杏仁,金中土。苦、微辛,微温。有小毒。归肺、膀胱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5)、水性药(阴):有润滋之功,可补肾益肺养肝泻心抑脾。18

①、水中水(阴中至阴) 3

地黄,水中水。甘、苦,凉。入心、肝、肾经。滋阴凉血,清热生津。

熟地黄,水中水。甘,微温。入肝、肾、脾经。滋肾填髓,补脾益阴,利脉止泻。

猪肾,水中水。咸、苦,平。入肾经;滋阴补肾,益气固精,敛汗聪耳,消积利水。

②、水中木(阴中太阳) 9

黄芩,水中木。苦,寒。入肺、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栀子,水中木。苦,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薤白,水中木。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下气行滞。

韭叶,水中木。辛、微酸,温。温脾益胃,止泻散冷,助肾补阳,固精暖腰,散瘀逐痰。

柴胡,水中木。苦、微辛,凉。入肝、胆、三焦、心包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麻黄,水中木。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知母,水中木。苦、寒。入肾、胃、肺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赤小豆,水中木。甘、酸,平。归脾、心、小肠经。利水消肿,利湿退黄,解毒排脓。

葱白,水中木。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③、水中火(阴中至阳) 2

黄连,水中火。苦,寒。入心、肝、胆、脾、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栗子,水中火。咸、甘,温。入脾、肾经。养胃健脾,补肾强筋。

④、水中土(至阴中阳) 1

术,水中土。苦、甘,温。入脾、胃经。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⑤、水中金(阴中太阴) 3

    竹叶,水中金。甘、淡,寒。归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龙胆草,水中金。苦,寒。入肝、胆、胃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木通,水中金。苦,寒。入心、小肠、肺、膀胱经。清热利水,通经下乳(古称“通草”,今称“木通”;今之“通草”,古称“通脱木”)。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

                                                                     作者:方国强

      据众多专家学者考证,五行学说早在东周(春秋、战国)、迟至西汉时已被应用于中医领域。那么亦可如是说,五行学说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也不应迟于西汉之代,因为,医与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五行学说在中药领域是如何应用的,由于传世中医药书籍之无载,吾人已不得而知矣。甚至直至当代,在各种中医药书籍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却只有《中医基础理论》之专著,而无“中药基础理论”之论述。在现代版《中药学》中,其理论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并受中医理论指导,根本没有自主的哲学理论体系,吾中国哲学体系之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领域,已被中医学所尽占矣;即便是阴阳学说,在中药药性理论中,亦是半遮半掩,也没有单独论述,自成篇章。笔者认为,由于阴阳五行学说在中药历史上之缺失,加之“……前此五六十年间,最为论者所诟病,他们多认为阴阳五行是迷信的、不科学的,遂使此维护中华民族健康达三四千年之久的医药,有一蹶不振之势”(林品石、郑曼青著《中华医药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之历史因素影响下,导致对中药学之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之研究,无人问津。

     经1900年敦煌考古发现,时隔八十余年后,敦煌遗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得以刊行。其中有关二十五味药精之论说,使吾人有缘见到了“药物五行属性”理论之一鳞半爪。笔者以为,由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理论的重现,能使“中药基础理论”之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的重新形成成为可能,使之五行医理与五行药理可以完美地进行对接,并由此可重组中华医药学之基础理论——中医药之阴阳五行学说。

白沙游子曰:用阴阳五行学说,阐述中药药物性能功效的理论,谓之“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把中药药物,用阴阳五行属性进行划分归类的方法,谓之“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分类法”。

笔者推测,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分类法,曾在秦汉之代成为中华医药学之主流,但在使用了千余年后又逐渐被历史所遗忘。但是否真正的完全的被历史、被中医药界所遗忘了呢?答案是明确的,没有!只不过此“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如同一丝细线,虽然仍旧贯穿在中医药(古籍)之传承中,但早已不为吾人所注意,即使有人看到此等之说,亦会如明代医药大家李时珍:“以诸药分配五行,失之牵强”之评论。然李时珍之说亦道出了一个事实,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并没有真正的失传,只是已不为中医药界所认识,所理解,更不用说是去研究并加以实践,甚至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如此明确的论述下,吾人并没有能很快地理解与接受,因为该理论毕竟在中医药历史中隐默了上千年矣。

      为实现“破解《汤液经法图》”之目标,笔者从传世的中医药古籍中寻找有关“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之线索,经过笔者的努力求索,在浩繁的中医药古籍中显示,果然存有一条似断非断、似连非连、欲隐欲显之传承脉络。

     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在佚失了数百年之后的宋代,由宋徽宗赵佶在《圣济经?药理篇》中重新提起:“天之所赋。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肾。黄石脂法土,色黄而主脾。触类长之,莫不有自然之理”。只可惜此药物之阴阳五行理论,由于宋徽宗被金人所俘并关押至死,宋王朝的南迁,《圣济经》的散落等历史原因,一直以来未引起中医药界的注意,未能给予深究,使已初露面貌的“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分类法”,不能重显于世。

     时至元代,“中药药物阴阳药(属)性理论”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再次提出,在其所著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有《用药发明?药性阴阳论》一篇,全书对药物进行了阴阳指归,可惜亦未能形成药物阴阳系统理论,加上其书仍按陶隐居所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之分类法对药物进行归类,致吾人不明其药物分阴阳之用意,只从实用方面进行研习,未能从理论方面去探讨。

      同为金元四大家的元代朱丹溪,亦对“中药药物五行药(属)性理论”进行了研究,并撰《本草衍义补遗》,载药一百九十六种,对部分药物进行了五行分类,用五行理论来阐述药理功效。但终未形成五行系统理论,却遭到明代李时珍之评击:“以诸药分配五行,失之牵强”,故五行药理又再次沉默。

      直至清代前期,陈士铎所著《本草秘录》(《本草新编》)之编目中,对药物用宫、商、角、徵、羽五音分类,亦对药物进行阴阳归属。由于其隐去土、金、木、火、水五行而故用五音对药物进行分类,使吾人不解其意,以为陈士铎只是用宫、商、角、徵、羽五字,替代一、二、三、四、五之数字进行编序。虽然陈士铎在其所著之《本草新编?凡例十六则》中说明:“铎晚年逢异人于燕市,传书甚多,着述颇富,皆发明《灵》、《素》秘奥,绝不拾世音浅沈,有利于疾病匪浅,惜家贫不能灾梨,倘有救济心殷,肯损资剞劂者,铎当罄囊与之,断不少吝,以负异人之托。”然后世医家学者,明知其书藏秘,但又不知其之秘所指为何,终未能破译也。

      笔者以为,正如当代许多专家学者所考证,陈士铎之学,乃来自明末清初之著名医药家,反清志士朱衣道人傅青主(傅山)。《本草秘录》之所秘,大概即是对中药药物按阴阳五行药理进行分类,与中医学相对应,以此阐发道藏之秘——《伊尹汤液经法》。笔者还以为,陈士铎公开傅山所传道家医药之秘,其举动与陈抟老祖发道藏之秘而著《易龙图》,如出一辙。

     如把上述内容联系并组合,则可形成如下欲隐欲显之传承脉络:陶弘景——教主道君皇帝赵佶——李东垣、朱丹溪——傅青主——陈士铎,他们所论述的各为:药物阴阳五行五味论——阴阳五行药理——阴阳药理、五行药理——阴阳五行药理论。如此看来,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分类法,千百年来一直隐藏于道家,由丹道医药所承传。笔者推测,作为中华本土之道家人物傅山,当他意识到传统医药在临床中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疗效时,去除医生个人的技术水平因素,从医理药理上而论(在当时)已有失偏颇,只有把隐藏于道教内之医药术公之于世,或可有效地改观现状。但由于受河南武安五汲镇反清复明事件之牵连,只能把此举交付于陈士铎,故有陈士铎:“铎晚年逢异人于燕市,传书甚多”之言耳。白沙游子以为,若对傅青主、陈士铎二位先贤所留下的医药书籍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或可从中发现汤液经法——中医药学之组方用药法则。

       从以上情况分析,笔者认为,由张大昌先生所捐献而刊行的梁?陶弘景所著之《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乃为敦煌遗卷真品(但其中不乏张大昌先生修复与改动的部分)。而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分类法,从陈士铎所著之《本草秘录》(《本草新编》)可知,至今仍有书籍传世(不包括《辅行诀》)。

      笔者认为,由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理论之隐传,导致中医理论与中药理论的分离,医有五行而药无五行,使两者不能交融贯通。此问题虽在北宋时已为许多医家所意识到,也作出了极大的努力(由宋徽宗赵佶署名颁行《圣济经》和《圣济总录》),但由于一般医家都注重于临床,而没有从理论(根本)上去进行探讨,故失之交臂。其后,由李东垣、朱丹溪、陈士铎等人著书而立本草说,仍没有在当时的医药界引起重视,又数次错失机会。倘若《辅行诀》不能刊行,则“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理论将会一直沉默下去矣。

以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对传统药性理论之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按其固有的质性进行分类指归。

      药态之寒、热、温、凉四气辨:寒与热,温与凉,各成一对矛盾体,即阴阳对持也,故四气归阴阳理论;亦可按五行水寒火热,木温金凉论之,惜之缺土,故有医家补入土平气之态。

    药味之辛、咸、甘、酸、苦五味辨:木味辛,火味咸,土味甘,金味酸,水味苦,五味归五行。

    药势之升、降、浮、沉四趋辨:升与降,浮与沉,亦是二对矛盾体,故升降浮沉亦归阴阳。也可按火升水降,木浮金沉而论,然五行亦缺土,故也有医家增入土平之静势。

    药物归经辨:药物归经以十二(四)经为基础,可说是已跳出五行外,但仍在阴阳中。

    药物毒性辨:药物之偏性即是毒性。何以言?答曰:是药三分毒,伤风用人参可致人命。

    故传统药性理论之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可统一归属至阴阳五行药理中。但阴阳五行药理绝不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之简单组合,而是它们之综合,因为阴阳五行药理蕴涵了阴阳五行学说之哲理,即阴阳互含,五行互含,阴阳与五行互含;五行生、克、制、化、相乘、相侮、相及等规律。故阴阳五行药理可改变传统药性理论之一药多性,气味分述等错综复杂之状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药乃医之器,故医欲立其方,必先知其药,有是病用是药,故亦可如是曰:此乃删繁就简之举,对症下药之谓也。

     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理分析总结:木性之药治(阳中之阴,补肝)血,木中木补肝血,木中金补肝气,木中土补肝之阴阳,木中火补肝神,木中水补肝精;金性之药治(阴中之阳,补肺)气,金中金补肺气,金中木补肺血,金中土补肺之阴阳,金中火补肺神,金中水补肺精;土性之药治(阴阳相济,补脾)阴阳,土中土补脾之阴阳,土中木补脾血,土中金补脾气,土中火补脾神,土中水补脾精;火性之药治(阳中之阴,补心)神,火中火补心神,火中木补心血,火中金补心气,火中土补心之阴阳,火中水补心精;水性之药治(阴中之阳,补肾)精,水中水补肾精,水中木补肾血,水中金补肾气,水中土补肾之阴阳,水中火补肾神。

      白沙游子认为,由于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可按其数理关系细化为阴阳数——0、1,与五行数——1、2、3、4、5、6、7、8、9、10(实际上可简化为5、6、7、8、9)。阴阳与五行两组数列之组合,可以“61”表示阳水,“60”表示阴水(其它四行同此)之方式进行书写、数释、理解与使用。故药物之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乃是中医药学诊治术临床实践经验以数字化模式之理论总结,亦是中医药学理论可进行诊治实践检验之操作方法。数与理之对应,病与证之对应,诊与治之对应,医与药之对应,古与今之对应,为古为今用,为传统医药学之现代化架立一座理论桥梁,建起一条实践通道。无闻居士曰,如在理论上仅凭如今只有中医学之阴阳五行学说,而无中药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则无论如何都无法实现上述之设想与目标。

      以上之论述,谨作引玉之砖,热切期望同志者,能在“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方面,特别是在“中药学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方面进行探讨与探索,去芜存真而完善之。并期望能形成新的、系统的中医药学理论,为《桐君采药录》药物之阴阳五行理论体系、为《伊尹汤液经》方药之组方用药法则之再现,为“桐伊”医药学派的重新形成,为普遍提高吾国中医临床诊治疗效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