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辩小升初

 越秀区桂花岗 2014-05-25
 
还记得小升初那番忙碌的身影吗?人们争先恐后地补数学,争先恐后地补奥数。这不是家长的错,也不是孩子的短视,是那些让家长与孩子敬畏的名校在支配着这一切。名校这双无所不能的大手,发出的号召竟是如此简单:我们只重数学,我们只重奥数。想到我们这里来吗?赶快放下一切,专攻奥数!
 
还记得小升初落幕那一刻吗?奥数让多少牛娃得到了无尚荣光:提前签约、私下邀请、直通名校、升学加分等等。局部的耀眼自然引发全局的不平衡。按部就班读书的孩子心理开始不安起来,没让孩子补奥数的家长开始后悔起来。原本平静的小学教学,在小升初这一刻变得异常燥动不安。
一些老师们在总结:要上名校,得早抓奥数;一些家长们也在总结:奥数抓晚了,数学抓晚了。所谓的小升初,拼的就是数学。所有的这些总结,都化转化成某种经验,流向后来者。而后来者的争先恐后的觉悟,使得原本平衡设计的小学教育,只剩下“功利”二字。所谓的德智体全面发面,最终成了一语笑谈。
 
由于小升初不考体育,体育被一再地荒废。体育课能省则省,能放则放;由于择校考不重语文,语文学习一偏再偏,全部让路于数学;由于择校考招特长生,课外兴趣学习变成了升学特长较量的另一战场。不管孩子爱好不爱好,家长逼着孩子学。有的甚至不惜放下正常学习去追逐。
 
曾经在小升初中凭一招鲜而成就的数学牛娃们,许多已找不着回头的路:语文欠帐太多,不知从何补起。同样是150分的满分,不补语文又输不起;语文成绩不好,政治乃至其他学科也跟着受累。曾经拼得的数学牛娃光环,也因为整体成绩不佳,渐失颜色。即便是再去从华杯赛、希望杯赛拿个奖回来,最多也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学校排名的现实不会因此而改变什么,中考也不会因此而多加一分。
 
然而,要趟过小升初这条河流,不偏科行吗?如果不偏重数学,能应付择校考吗?是谁给小升初的家长们指的那条偏科道?又是谁在幕后推波助澜,把数学抬到无所不能的地位?
 
小升初的试卷是中学老师出的,当他们发现招来的学生严重偏科而无法跟上初中竞争需要时,他们断然不会承担责任。他们只有两种备选态度:一是责怪学生:“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偏科?这样下去,怎么能考上高中?”二是放弃学生。到了中升高,这类孩子我都不要了,爱上哪哪儿上哪儿,我再选一批牛娃,不是同样能保住我名校不倒的威名吗?
 
没有人会说小升初大战是一个怪胎;更没有人思考:如火如荼的小升初大战,是在误人子弟还是在倡导良性竞争。但是,很多的事实证明,一些善良的家长与学生都被误导了,一些原本可以笑到最后的学生,连中考这道坎都过不去!
 
 
 
 
楼主说的不无道理,但我觉得并非多数情况。上了初一看一看,奥数学得好的牛娃,偏科的有,但不多——看看华附奥校和广附奥班招的奥数获奖者,在初中,大部分在坚持学习奥数的同时都能均衡发展。我只是初一家长,看了语文、英语——参加区统考是有得对比的。开设物理、化学课程后,我想这些孩子也会有优势的。
 
华附奥班的孩子,特别是一些男孩,真的是所谓理科动物,不光数学强,才读初一,但物理和化学自学到高中的不在少数。
作为一个只是华附普通学生的家长,我也经常琢磨不透,这些孩子是怎么做到的呢?因为我家的孩子暂时只能应付初一的,她算很刻苦的。但即便这样勤奋学习,期末7科都完全比不上这些还在自学物理,化学的孩子。
 
 
其实不是观点对错的问题。只是家长和孩子都有自己局限的环境。对其他环境当中的孩子了解不够多,大多看法来自道听途说,或者自己身边个别特例。楼主观点有些武断和偏激。
奥数学的好并获奖的孩子,目前大多数在华附奥班和广大附中奥班。还有一部分在省实、二中和、16中重点班。育才实验和中大附中也有小部分。当然还有些学的好却没拿到理想奖项的在各区各校重点班。
只有身在其中的初中家长和孩子,才真正了解这群小孩初中后的学习情况。
当然每学期区统考成绩,及历年中考各校平均分,如果能有各重点班中考平均分就更说明问题了。
 
在我们考虑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要思考这件事产生的原因,奥数选拔学生,并非一时一日,中学的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从动机来说,他们肯定也希望选出有潜力的学生,那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这个问题搞明白了,你就大概知道,从大概率上,奥数生的的中学表现了.
 
 
奥孩、尤其是奥数精英们长大后都在做什么?这是从长远上考虑要不要孩子学那么多奥数的重要因素。现在周围的孩子,不管是否数学很突出的,大多花了太多时间在数学上,上了3-4个奥数班的不在少数。有人称奥数厉害的很多是去辅导机构当个数学老师,继续引导后面的孩子走他们的路。且不评论这个职业好坏,也不说很多人还当不上这类的老师,就出路而言,其中大多数的孩子是否因此被耽误了?恐怕这才是楼主讨论的本意。
 
 
至少我知道去年考上应元的孩子,拼得是语文,因为数学都差不多,都是110分以上,语文好,才是真的好:)另外我知道有相当多的学奥数的偏科孩子,考不上华附,那是英语语文数学全面才能上的。因此不要以为只有数学好,才能考上名校。奥数不是万能的。家长自己要站好立场,学奥数,是扩展思维的一个手段,同时看小说,看英文大片,也是学习,不要只顾一面,没有足够的人文精神,就是出来社会,立足也都会有问题。我们上了初一后,基本就没学过奥数,因为一个没时间,另外也没打算让孩子做数学研究了。但小孩数学考试一直在班的前列,比学奥数的孩子还好。
 
 
 
     举个大家都可轻易了解得到的例子:华附奥班的,五年级老师推荐其参加小学华杯高年级组比赛获一等奖,执信邀请当年入读,没去,第二年考入华附,后入南京大学学物理,前年毕业,随即入匹兹堡大学五年硕博连读,学校提供全额奖学金(大数约25万美元,每年4.9万)。
      我举这样的例子是因为这个个案很普通的,他是我同事的小孩,在华附并不是特别优秀的。小时候很贪玩,学奥数也不是为了升学,是小孩自己数学很好,老师一讲就懂,学奥数是因为一般的数学对这孩子来说已经全成了a,b,c。没有一点难度,所以越学越深,最后不知不觉成了奥数的牛娃。
       至于说用奥数来衡量学生水平高低(尤其是小学至初中阶段)是否正确,我想这个不是我们家长讨论的问题,因为学校最清楚,特别是那些百年名校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家教过多少小孩?成千上万都只是个单位吧?我们教养的孩子数量跟学校比不过是九牛一毛,我们有什么发言权呢?也许用奥数来衡量学生水平并非尽善尽美,但难道还有更合理更完善更准确的方法而那些百年名校的老师都不懂的吗?
 
 
那能说明什么问题?毕竟是个案。大多数不过是虚度了几年光阴而已。大部分奥赛班的孩子都是陪练,整天泡在无休止的题目中,别的功课也不强,最后拿不到奖项,也进不了重点班,惨遭淘汰。
 
 
 
 
 
好久没上这个网了,主要是找不到上这家论坛的理由。如果说小升初时是为了在这里了解一下择校的情况,那么,小升初过后,将不存在择校的可能了。中考是海选,而且这种海选的前提是你得有料,得有把握考上某某学校,然后才有资格去选学校。显然,进入初中后,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今天偶有兴致,打开了这家论坛,看到自己原来写的一个贴子居然没有沉到水底,便点开一看究竟,原来后面有不少回贴。这回贴与之前的没啥两样,无非是认同与反对。这些声音,于我已没有意义。认同者,我没有鲜花送给他们,反对者,我也不会埋怨他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这一点,我非常清楚。

不过,看了半天回贴,总得说上几句,算是不白来一趟。嘿嘿。在这里,我想说几句纯个人的体会,权当对原贴的补充说明。

我必须承认,在很早前写这个贴子时,包括更早的时候,我一直有一个错觉,一直被别人的观点牵着走,一直跟着某些声音唱和,今天想起来,真是错得彻底:比如,我一直相信学校是对的,相信中学老师与中学领导,惯看几十年的应试风云,培养过数不过来的学生,他们识别学生优劣的水平是最专业的,他们的思维是最能代表应试教育中的顶尖思想。现在,我开始怀疑此前的这些结论了。我甚至怀疑这个群体,上至教育行政管理者,下至或老或少的“孩子王”们,我怀疑他们对社会发展、对教育宗旨、对教书育人等等问题的理解能力。
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一个极不靠谱的说法:数学好,才是牛娃;数学好,才是好学生。

或许有人要质问我:哪个老师这样说过?是的,真的没有哪个老师对我这样说过,但是举市上下,小升初以数学论英雄的做法,难道不能说明这一点吗?以商业机构操控的华杯赛,作为小升初择校评优依据,这难道不能实证他们的理念?小升初过程中,语数英分数的不对等安排,这还不能说明他们的想法?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好象是几十年前的陈词滥调了。可是今天,这种可笑的理念似乎又一次沉渣泛起。我不否认,数理化也很重要,数理化也是值得学习与探究的学科,但是作为天天喊全面发展、天天喊素质教育的人,把全面发展理解为数理化,甚至理解为数学,不知道是一种装傻,还是真正的无知!

都说应试时代,分数是英雄。就小升初的考试而言,分数那点事还真的称不得英雄。一则,三门课不能全面代表一个学生小学六年的全部表现。二则,三门课不对等的分值,也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三则,三门课的择校考中,以考怪考偏为原则的试题,脱离了学生心理成长的实际,毫无认证价值。有一所学校在择校考中,要求学生理解“生命的暗示”这种原生话题,想考出什么来?想说明一个小学生懂得了生命的本原?懂得了人活着的意义?如果真有孩子懂了,这样的孩子不是天才,而是可怕,可怕且扭曲的心理。

小升初以数学论长短,以数学论英雄。这原本就是一个骗局。所有进入初中后的学生和家长都可以见证到一个基本事实:华杯赛只是小升初的救命稻草,在初中的多学科整体比拼中,一钱不值。只平衡发展的人,才最有可能笑到最后。这连傻子都能看明白的事理,中学为何不及时调整招生方向?不诏告天下父母?为何要让一代代的父母带着孩子死盯数学一条道呢?究竟是何居心?

我很想相信学校,很想信任所谓的前辈,很想信任那些深谙教育业内事务的人,但是我不敢相信。我发现在乱哄哄的应试体系中,有一股奇怪的力量,一直在左右人们正确认识这条道。这股力量非常可怕,它能把所有可以借鉴的声音清除。它象歌厅的键盘手,调控着教育这个大市场的狂热。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讲:拔苗助长的故事,明明是一个千古笑话,可在现实中,上上下下都在践行:小学生鼓励学初中的知识,初中的学高中,高中的学大学。最近听到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学完了高中全部应试课程的真实故事。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极端的案例。我不知道,当一个人心智发育未到那一步时,何以能理解超越心理与生理年龄的东西。即便是你记下了,背下了,难道真的理解了?融会贯通了?实在难以置信。

很多话,不能讲,尤其是真话。就算一时不小心说漏了嘴,未必有人会信。特别是对于那些狂热的灵魂来说,他们的颠狂明显拒绝任何理智。他们或许需要与理智毫不相干的一些东西。

以上自言自语,见到者最好视同笑谈,不要对号入座,更不要生气。生活还是轻松点好!
 
 
 
一切都是钱作怪!你家没钱,你不会去参加什么奥数,报考什么民校。就是你家有点小钱,XX局才看中了你们的软肋。因为学校是XX局办的,(公办,民办,都是)你逃的了吗?说到底就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如果都是省一级,你还会掏钱吗?我家没钱,我就没参加什么奥数班,也没报考什么民校?一切顺其自然!
 
 
 
学校为什么要注重奥数,因为事实证明,能把奥数学好的孩子不仅仅是努力就行,需要天赋,所以奥数牛娃们都是聪明孩子,学些数理化都没有问题,这是显然的。
社会为什么对奥数质疑,因为大量家长把没有奥数天赋的孩子挤在奥数的小道上,怨声载道,这不能怪奥数,只能怪家长。
学奥数的一定偏科吗?聪明的孩子,只要引导好,一定比资质平常的孩子学得好,英语和语文也是。
奥数牛娃如果一直在学术道路上走下去,不是普通孩子可以追赶的,但这个社会,都是以挣钱为评价标准,这就不是孩子自身的比拼问题。不怪孩子。
 
 
名校为什么要奥数生,是要其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思维敏捷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名校与所有天下父母一样,也都主张全面发展,反对偏科。
 
 
 
       事实上,能把奥数学好的孩子,不可能是不聪明的孩子,至于是否偏科,是每一个孩子的问题,语文好的孩子就不偏科吗?都有这种可能。
      老师们喜欢奥数好的孩子,是因为奥数好,至少保证中学物理、化学也不太差,数学证明其理性思维不错,至于是否花了力气在语文英语,那是可以改变的,我们没有见过数学很差的孩子,长大可以读理科,可以读好物理化学。但理科好的孩子,只要肯努力,语文英语是可以追赶上来的。
     人天生应该平等,但也肯定不平等,至少天赋、家庭出身都是不平等的,奥数好,只证明一样,理科的天赋好,如此而已。
    奥数本来就不是人人可以学好的,没有天赋的,学不好,这只是家长以为早学就可以解决,家长一厢情愿而已。
    不必争论,这是事实。错的只是家长,不是孩子,如果孩子喜欢数学,就学奥数吧,有什么问题呢?就像孩子喜欢画画,有天赋,就让他画啊,喜欢唱歌,就让他唱。
 
 
其实如果是去冲华附, 孩子有这个兴趣和能力也未尝不可.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如何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时间分配是关键的.这两天和朋友吃饭, 他是中学老师,说到小升初的问题.朋友笑说其实不必去跟着潮水走,公立中学的师资一定好过民办中学.如果能进入公办学校的重点班或实验班,特色班等是不必让小孩如此辛苦的.公立学校毕竟有一定的实力,而且也是要出成绩的,虽然会为了某些原因重点班的成绩不单独公布,但绝对不逊色于民校.而且重点班也不是说条子生很多,毕竟也是选过的.听朋友一说,心终于放下,我们庆幸自己选择了离家近的公立学校的实验班,孩子上学不远,安全,家长可以与孩子多交流,可以每天听孩子说说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多关注孩子.都很好!
 
 
用事实说话,孩子班上好朋友们几乎都没学奥数,平时语数英成绩都很好,六上成绩最差的也有295分,最后一年才纷纷在外面报了超贵的一对一或一对多补习班,结果广外、侨外、民校纷纷落榜,搞的孩子越来越没信心,无奈参加派位,一派去恒福,家长们最后阶段拼命去找人择校,大把大把的银子撒,五万的人情费都是少的,最多的花了近十万(主要是到处托人花的冤枉钱),还不包括择校费,就是为了进个好学校平行班,我听到都觉得钱是不是多的发烧了,是不是太疯狂了!
 
 
其一,本贴无意否认奥数牛娃其他科就不好,而是提醒各位家长,不要抓了奥数,丢了其他本该好好学的科目。如果这一点没有看懂的话,很遗憾。其二,奥数学得好就能学好整个理科其他科目,此话应该没有根据,是典型误人的话,无须论证。其三,奥数与大纲中设计的数学是两个概念,与应试数学是完全不一样的。奥数好就能在数学应试中拿高分?本人持人疑问。其四,本贴的主旨是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跟风,要视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其五,本贴所议的平衡发展、全面发展,不单指数理化。

什么样的理念,育出什么样的下一代。作为父母,其实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冲动,都在无形中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包括他们的成长方向,成长之路,人格构成等。最可怕的情况是,我们做家长的当初的无知,当初的短视,当初的偏执,误导了孩子的一生。相信这一点,人人心里跟明镜似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