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来》:大师只是传说 时代已经改变

 啸海楼 2014-05-25

《归来》:大师只是传说 时代已经改变


来源: 

《归来》海报。(图片来自:豆瓣)

张艺谋大师的电影,从《英雄》开始,到《十面埋伏》、《三枪拍案惊奇》、《满城尽带黄金甲》、《山楂树之恋》等都让观众忙不迭的吐槽。而《归来》是张艺谋自与老搭档张伟平拜拜后的首部影片,想必张艺谋可能再一次释放才情,但在“电影美学”的意义上,《归来》未必让人刮目相看:尽管平平淡淡才是真,在视觉艺术为主的电影领域,能够获得观众迷恋却绝对不是易事。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小说,这位盛产剧作家的近期作品也掀起不少非议。其实电影版和小说差距甚远,二者比较没有实际意义。就像《放风筝的人》小说爆销几百万册,但改编的电影却让人极为的不爽。电影与小说唯有思想内涵的可比,至于电影能否兑现小说引发的想象意境,那得看导演的功力。所以说,擅长于改编小说的张艺谋,不是每一次都能够胜利归来。

张艺谋说《归来》就是去掉复杂,但简单后的《归来》就能够轻易重生吗?看得出来张艺谋想打造经典的中年纯爱范,《山楂树之恋》好比是其前传,若想通过简单直白的剧情浓墨重彩的情感宣泄唬住观众,不是那么轻而易举。

《归来》的煽情点未必就赛过很多煽情极致的影片。例如,陆焉识从农场逃跑和冯婉瑜相约在火车站相见的情感爆发较为浓重,但这没来由的情感并没有抓住观众的泪腺,再后来陆焉识为了唤醒冯婉瑜的记忆通过弹钢琴企图再次煽情,但唯有陆焉识的感动流涕,却依然无法让冯婉瑜配合。

电影企图通过某一方主角的患病或生死桥段来达到煽情制高点,这种依靠“失忆”和“死亡”的桥段让观众共鸣,却未必是明智之举。

很多文艺片都是通过角色命运在时间和空间的运转得以获得观众的青睐。李安导演的《断背山》不以同性恋为噱头,更关注角色命运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挣扎和无奈感,让人嘘唏二个人之间厚重的情感剖析。而斯皮尔伯格的《紫色》更是直击黑人女性多舛命运下的重生。为什么提到这两个人,因为有消息称这两个人看过《归来》很感动。

《归来》其实应该很好的利用时代背景做文章,但却在“死亡”和“失忆”上断送了其应有的现实教育意义,没能深省时代留给人们的创伤。陆焉识的归来似乎只是一次毫无意义的远行,似乎之前的伤害对他已经麻木不仁,他归于平静和庸常,只有女儿和老婆才是他的一切。或许这很符合被磨难过人的那种无求精神世界,但作为电影,这个角色似乎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戏剧化和复杂性,显得太过习以为常。

全片没有一次实质性的高潮到来。本来以为陆焉识的归来应该是一场痛哭流涕的聚首场景,但导演给掐灭了,因为冯婉瑜患了“心因性失忆症”。这样的打击让陆焉识心如死灰,按道理他应该对“文化大革命”动乱深恶痛觉,但他竟然平淡了,沉默了。虽然他知道方师傅一定对冯婉瑜做过什么,他去寻找方师傅,却意外得知其被抓了,又一个企图为影片带来高潮的桥段再次被导演掐灭。难道这就是影片企图回避残酷历史造成伤害的藉口吗?因为有它,就不会让人知道冯婉瑜受过多少苦,因为有它,影片一切高潮都被平面化。

角色内心的彷徨、无奈、纠结、木讷等情感统统宣泄出来。看似非常生活化的表演,却更能够彰显角色的精神世界。而陈道明算是和张艺谋二度合作,之前的《英雄》表现场面不够丰富,而《归来》中陈道明演绎的落魄知识分子同样给人深刻的印象。之前急切的盼归,到后来的为冯婉瑜的疗伤,都表现出一个不怨声载道敢于担当敢于珍惜现在的“老实”的知识分子。二人之间的情感演绎令人很是揪心,同时也是撑起影片让观众看下去的理由。

无论如何,从影片整体来看,《归来》不算是较为成功的作品,细节上有突兀,节奏冗长,影片整体内涵单一。其实这些都是张艺谋一贯的风格,《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等影片无一不是叙事架构粗线条,剧情极简主义风范。其实张艺谋不应该抱怨观众不懂他的电影语言,首先观众看电影是抱着娱乐的态度,看的就是新奇和感受,如果所有的电影都如此犹如白开水或需要一定的包容心,那中国的电影还能有什么发展?观众在看《英雄》的时候是对大师的致敬,而多年以后看《归来》也未必就是仰慕了,经历这么多年,观众在变,大师也在变,唯大师独领风骚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