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国战败后,由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被禁止或是限制发展步兵自动武器(即冲锋枪、轻机枪)等军事装备。然而,德国人却并没有放弃对轻机枪这种在一战中大显神威的武器,于是,德国的莱茵金属公司在在瑞士进行秘密的武器研发工作(瑞士是中立国,不受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于是,便诞生了这种后来衍生出MG34、MG42通用机枪的德国MG系列轻机枪之祖--MG30型7.92毫米轻机枪。
MG30型轻机枪的设计师是路易斯·斯坦格尔,在瑞士完成研发,并于1930年定型后,德国国防军却拒绝接收MG30机枪,原因是当时德国军队仍然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不能装备这种轻机枪。因此,莱茵金属将MG30的生产权授予了瑞士苏罗通公司和奥地利斯太尔公司。 MG30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公开生产,只有在瑞士的苏罗通公司和奥地利还有生产线(由于MG30主要是由苏罗通和斯太尔联合生产,故在我国又将其称为苏罗通-斯太尔轻机枪)。这些被生产出来的MG30,大部分被奥地利和瑞士军队装备。德军后来也有装备部分MG30,但由于MG34的出现,MG30很快便从一线作战部队的武器序列中退出。
当然,德国人早已看到这种新型气冷轻机枪的发展前景:MG30结构简单,容易大规模生产,性能可靠,采用弹匣供弹.....等等,虽然当时德国军队没有装备MG30,但是德国国防军在1932年装备了另一种源自MG30设计理念的轻机枪--MG13型7.92毫米轻机枪。(德国人为了逃避《凡尔赛条约》对其的限制,没有使用当年的年份命名,以13这个年份代号是为了迷惑协约国,让人以为这是1913年研制的老式机枪)MG13继承了MG30的许多优秀设计,MG13被大量配发到德军步兵班一级,MG34出现后,MG13被装备给了警察部队。MG30轻机枪后来还被匈牙利购买了2000-3000挺,命名为Solothurn 31.M Golyoszoro 型轻机枪
可以说,MG30开启了后来德国气冷轻机枪的先河,为后来研制出MG15通用机枪、MG17航空机枪、MG34通用机枪以及大名鼎鼎的MG42通用机枪打下了坚实而宝贵的技术基础。MG30轻机枪虽未被大量生产,却是德国人严谨和富有创造力的态度的又一证明,是世界枪械发展史上一颗闪耀的明星。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MG30也曾出现在中国,估计是1934年“中德合作”时期国民党政府在采购轻机枪时,和MG13一起购买的吧。现有一挺MG30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