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都知道,发脾气不管从个人修养上讲,还是从自身的身心健康而言,都是不太对的。爱发脾气,其实往往是我们的心量不够,所以不能原谅别人,或者原谅自己。
发脾气,实际上是一种瞋怒心理的外现,就是指我们对于不顺己意的逆境生起憎恚,使得自己身心热恼、不得安宁的精神作用。当瞋怒时,一般人会喜欢辱骂、责备和破坏财物;当怨恨某件事物,常常也喜欢争论,心口刚强,进而干扰他人的行为、言语或意志。当心中的恼恨交加不能自已时,更想要毁骂他人或打人,乃致无事生非,无理取闹,大发雷霆。 有句话说:“一个瞋怒的人只会破口大骂,却看不见任何东西”。当瞋怒的人恢复理智时,会把怒气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如同银行的存款可以生息——贮存在心中的怒气,他日会累积成烦恼的根源。因此,瞋怒别人,痛苦的终究是自己。 来源:网络 然而,当瞋怒加上情绪的煽动,就会燃烧得更为炽热,尤其是情绪的背后还有某种欲望在作祟。在盛怒的当下,人很容易失去理智,变成伤人伤己的危险动物,甚至想要杀人。 瞋心和贪心是一体的两面,我们会起瞋心大多是因为心有所贪求,得不到所贪求的顺境或者遇到不如意时,就会起瞋恚。例如,遇到有人赞叹我们的优点时,如果我们心生贪著,当有其他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时,我们就会心生瞋恚、懊恼不已。 瞋怒,有时也会使人赔上自己的声誉、工作、朋友,以及所爱的人,乃至心灵的宁静、健康或者失去自我。佛经中,在谈到瞋怒的破坏力时说:当一个人生气时,会有七件事情降临在他身上: 一、虽然刻意装扮,依然丑陋不堪。 二、虽然睡在柔软舒适的床上,依然疼痛缠身。 三、误把善意作恶意,错把坏人当好人,做事鲁莽不听劝告,导致痛苦与伤害。 四、失去辛苦赚来的钱,甚至误触法网。 五、失去勤勉工作得来的声望。 六、亲友形同陌路,不再同你为伍。 七、死后将转世投胎到畜生道,因为一个任怒气驾驭自己的人,身心及言语皆表现得不健全,而造成令人惋惜的结果。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程到大慧宗杲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杲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吧!” 宗杲:“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杲:“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法。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杲禅师一见到他便说:“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没想到禅师竟然开玩笑,用偈语回答说:“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这话,非常生气,顿时勃然大怒,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杲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要做到忍辱不瞋,说来虽很容易,行来确非易事,没有高度修养的人,怎能谈到忍辱?佛经曰:“恶口骂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鸟;恶口骂詈大人堪受,如华雨象。”儒家有句话,大意也是说:能做到忍辱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能忍者是有修养的君子,不忍者是属暴躁的小人。 一般没有修养的人,稍微遇到一点不如意事,就会暴跳如雷、大发脾气,不能抑制自己非理性的冲动!但是,不管怎样的人,当他正在瞋怒、发火的时候,虽不自觉自己行为的负面作用,但待激动的情绪宁静下来,必然会发觉这种行动是不合于情理的。 克制怒气的方法因人而异,其中一个颇具效果的方法便是“时间延宕法”。汤玛士·杰佛逊给这个方法下了结论:“生气时,在开口前数十下;如果异常愤怒,那就数到一百吧!” 有个更好的办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脾气,那就是每天在心里对自己多念几次: 我可以克制自己的怒气, 我可以缓和自己的暴躁, 我可以常保冷静和谐之心, 我可以如磐石般屹立不摇, 我对自己有信心并充满希望。 借着重复这些话,可以增强信心,换取心灵上的平静,纵或面对冷酷无情的人,也可以理智对待。 从根本上说,发脾气不管对人抑或对物,都是由于缺乏慈悲心而致。假定有了慈悲心,不论是什么样的众生侮辱或自然界的刺激,都将无法引发瞋心而发火。古德也曾说:“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骂老拙,老拙都说好!”一个人若真到了这样的境界,还有什么脾气好发呢?但,这不是说要你去做奴隶,也不是打了右脸送上左脸,而是出发于悲心;如果把忍辱当作懦弱的表示,那是绝大的错误! 真正的与人相处之道,在于少发一点脾气——无限的容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