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问与诗韵

 wps0321 2014-05-26

诗问与诗韵

付秀宏

屈原的《天问》,首创诗文问话体之先,十分奇特,在中外文学史上,以问题联珠(全诗172个问题)构成诗篇巨制者,实属罕见。作者只问不答,发人深思。郭沫若赞美说:“《天问》以四字为句,四句为节的板滞格调,而问得参差历落,奇矫活突,毫无板滞的神气,简直可以惊为神工。”

屈原之后,陶渊明、王绩、李白、皇甫冉、王安石、苏轼等都曾有过问话体诗传世。

陶渊明爱菊嗜酒是出了名的。他自称“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饮酒诗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见于《饮酒》一诗中。因而他对菊、酒情钟如命,志向似令,不可移替。诗人在外乡写有一首怀念家园的诗《问来使》,以连问的形式,表达了他情志菊酒、理趣心脾的况味。诗曰: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

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一问一韵,韵韵相叠;叠叠相继,奥妙无穷。“清淡烟云梦尤深”的意趣由急问渲染得几乎忽闪摇动而来,使人禁不住也深吸入肺了。

皇甫冉写有四句全为问句的一首诗《问李二司直》,更有意味,全诗只问不答,答案全在意中留:

门前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

山绝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

此诗问始问终,很有特色,如把诗写作:“门外水流如梦,天边树绕人家,东西数峰隔绝,朝朝时时云遮”,诗原来的韵味就会丧失殆尽。这就是反常道反增趣,貌似诡奇却有味。

皇甫冉此诗寄托不远,与王安石的问话体诗《勘会贺兰山主》相比,略逊一筹,诗曰:

贺兰山上几株松?南北东西共几峰?

买得住来今几日?寻常谁与坐从容?

这首诗也是四句四问,因为是“勘会”贺兰山主,所以便问山上有多少松,多少峰,来了多少日,交游些什么人。这位贺兰山主实为隐居于贺兰山中的一位高人,诗人为了表现他隽永闲逸的情怀,以问语相继的形式,追索答案一泻直下,文笔所到,令读者神思飞腾,任意翱翔。诗意早已超乎“松”、“峰”、“客”、“居”之外,诗行千里之外,意由何处来呢?读者朋友自会领略其中佳妙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