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格拉底式的思维

 云海575 2014-05-26

苏格拉底式的思维

 

苏格拉底是一个讨大多数人厌的思想者。他的一个讨厌之处在于,总是给人他最高明而别人却像是白痴的感觉——其实苏格拉底恰恰最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可是他面对的却是自以为有知的人,他把那些自以为是者的自信打掉了,把他们的迷信和幻觉消除了,于是人们厌恶他,厌恶他把别人包裹无知的衣服给扒得干干净净。要紧的是,那些自以为有知的人,总是这么想:如果真有把我揭露得体无完肤的人,我希望那揭露者是个先知,可是偏偏,你苏格拉底是个……无知的人。

但这个自承无知的人才有真知啊!就像苏格拉底自己说的那样:“当我离去时我在想,和刚才那位和我谈话的人相比,我似乎知道得更多一点。因为我俩都不知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正义,而他以为自己知道,实际上却不知道。我自己呢?我不知道,也认为自己不知道。我好像比他知道得多一点,因为我知道自己无知。”(威廉·魏施德,《通往哲学的后楼梯》,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29页)

真正有质量的思想就是这样的,它像剃刀一样,把所有虚浮的言辞的赘肉都剔除干净,只留下赤裸裸的真理。而真理却不是以简单的清晰的明确的一个定义来表述的,它甚至可以说是漏洞百出的,是自相矛盾的,是埋伏着悖论的,是挣扎着的,是过程中的,是未完成的……真理必定是内在地包含着谬误的。

真理并非被包裹完好的定义。真理是始终裸露着的伤口。对真理的追求注定充满了痛苦,怀疑,矛盾,焦灼,不安。求真知之途不是心安理得地回家,而是不知归宿的漫漫远行。

据说,苏格拉底对弟子们提出的问题以及自己挑起的问题“从来不给一个直截了当,无懈可击的回答。……相反,他总是刚把他们引入问题的迷宫,便中止谈话,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出处同上)这是苏格拉底与一些霸气侧露,顾盼自雄,俨然以人生导师或心灵鸡汤提供者面目出现的牛人的最大区别,后者其实是叫得欢的蠢货。

不确定性,开放性,过程性,模糊性,未完成性,乃是思想真正发生的特性。确定性是思维的僵死。像苏格拉底的思维,那种无止境的设问,追问,怀疑(其实也是自疑),旨在祛除认识中的迷信,突破知识构建时的边界——自设的樊篱。过度追求确定性就是固守边界,就是自我设限,就是围圈思想,就是“定”义迷恋。过度追求确定性是思想开始懒惰的表现,出于那种寻求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思维惯性。真理是一直生成,不是现成的。追求真理是无穷的事业,不奢求确定性就是一个人拥有原发性精神活力的明证。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不要不假思索地去要求或去给予完全确定的、标准化的答案。要让他们的思想保持活力,要让他们的精神始终处在颠簸之中,要让他们的心智挣扎着行进在发育的泥泞之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