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诗歌欣赏的方法

 老子传人 2014-05-27
                                浅谈诗歌欣赏的方法

诗歌欣赏前面已谈到了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及“三感”,具体到欣赏的方法未有一定,只能是从某一方面切入了。

 首先对作者的认知是个前提。如果对作者熟悉,那么对其诗的领悟就比较容易。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对每个作者都能了解其性格与写作风格特色之类,只能由其诗的文字表现来推断其水平了。而且在博客里,这块诗的欣赏领域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对一个不熟悉的作者写的诗,是我们谈欣赏的重点。 
 实际上无论诗如何变化莫测,作者都是要通过文字(包括符号与排列等)来表达他的思想的。因此通过对其文字的深度挖掘,基本上可以将诗作的主旨与写作特色都暴露出来。当然作者写作一般是有针对性的。有的可能是针对社会,有的可能是针对某个人,甚至心爱的人,当然大多还是几方面针对的为多,这也是含蓄所需要的。但无论如何表现,作为诗,其语言的表述都必须要吸引人。而要吸引人当然是要具体美感的。因此,我们读诗伊始,就会产生某种精神体验,甚至与之共鸣。 
 一般而言,解析每首诗都可以从语言和境界入手,而在具体分析中,境界又往往包含有意象和意蕴。因此,要说欣赏的方法,咱们就从语言、意象、意蕴三方面入手吧。 
 一、语言方面。关于语言,其实本人在《诗的语言的形象性》系列技巧中已经有了多篇论述。不过那是从技巧方面论述的较多,这里从欣赏角度再说吧。 
 作为诗,它比其它文学作品更具有直觉性。诗的语言因其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因此其结构往往不合语法,但确实它又能够较好勃发诗人的情感。尽管感觉有些陌生,且因其跳跃留下的空白,留下了许多的悬念。但这不正是诗需要欣赏者去想象的关键之处吗?!正是有了这种意象,从而让诗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展现了其宏深的意蕴。 
 正是诗的这样的特点,其中夹杂有多层的意思,所刻画的情景背后又多有深意,加上许多的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既有具象,又有意象,虚实相间,如此就构成了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让读者能够感受作者个体感受的信息。但若是其中许多的具象与意象的交错的条理不清,或与主题挂靠不牢,很容易伤害读者的大脑。因此,在这里也要求作者创设情境时,要始终围绕主题,而且有的具象、意象不能太含糊,让人摸不着头脑。否则那样的诗看了,真会害了不少学习诗作的人。 
 本人于诗也是初学者,对诗的含蓄或意境的理解在有关诗论中都有论述,于欣赏诗而言,对于有些诗的理解确实觉得自己功力也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各种诗的理论之类。但作为诗这种体裁,本人一直认为,它既然是大众的,就不必搞的那么神秘。事实也确实如此,好的诗作都是看似平常的语言,却构造了意想不到的意境与哲理之类,如此才让人印象深刻。 
 还是结合一些具体的诗作来说明吧。诗人卞之琳的诗向以含蓄睿智为读者所喜爱,他常常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世界,以象征的形象暗喻人生哲理,既有丰富生动的艺术感,又蕴含对世界的体验。如其《断章》这首诗,其语言就生动体现了这种特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里的语言及其展示的画面看似平淡无奇:即在桥上看风景,或是被看,却因风景视点的不同,让人体会到了所蕴含的生与死、知与不知的宇宙人生的相对性哲理。又“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中,因巧妙的“装饰”,将明月与等搭配极为巧妙。这里的“装饰”与“明月”、“梦”的组合其实就是具象词与抽象词的组合。虽然它与语文的规范而言,可能不合,对诗却是地设的意境,大大张扬了语言的弹性,又深刻了诗的内涵,拓宽诗的疆域,拔高了诗的理意。 
 当然,既然说到语言,也要考虑到韵律,这在本人《诗的语言的形象性之音乐美》中已有论述,这里就不再说明了。但于欣赏诗而言,抓住诗歌语言的韵律特性反复吟唱,可以深刻体会诗家情感的流动,并把握其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从而拎出其诗中浓缩的多层思想。 
    
 二、意象方面。其实这是与欣赏诗的美感紧密结合的。诗正因为是至上的美的艺术,所以唯美几乎可以是诗的第二生命。否则不具有美感的诗,就如平常女,很难吸引众人的眼球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的诗人极力通过具象、意象来营造美的境界的了。因此,可以说具有美的意象能够给人以美感的诗,是好诗的前提之一。若是这种美感又具新奇独特的意象,那就更好了。 
 意象的形成主要有赋、比、兴这三种方法,这在《诗经》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足够丰富并借鉴。只是在绘制这些意象时,始终要注意把握中心意思,要通过看似不相关内里却隐藏的表象,充分展示其精神实质。因此,意象与“喻”(如明喻、借喻、暗喻等)真是绝好的搭档,作者很多难以表达的思想往往经过几个具象与抽象的揉合,就是隐喻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出他的思想。据此形成的意象才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准确。当然还有象征等的手法也常为意象充当伙头军。
 三、意蕴方面。 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其实诗人的情感已渐渐为读者所吸收,且已经感受到了一定的美感了。只是由于水平的不同,加上理解与欣赏力的不同,“横年看成岭侧成峰”,对一首寓意深刻含蓄隽永的诗,确实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但是如何突破表象挖掘体悟诗的内蕴,是赏诗的关键。通常为了深度挖掘,有时还必须了解掌握作者的性格特征、生活经历与时代背景等等,综合分析考察,才可能将其诗的底蕴尽力抠出来。 
 本人尽管于诗的创作不算老道,但在含蓄内蕴方面却独也有一番感受。所作诗大多都内涵丰富,不仔细阅读,往往只能看到表层的思想,真正的内蕴却是埋藏深深。因此,为便于理解,本人甚至在某些诗篇中刻意说明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如最近发表的《蕴爆》、《危闷》、《兴趣》、《鹰的心思》等作品,都是暗藏着多种思想的作品。但自觉还是不够功力,有的还是比较浅显。当然也有以大喻小的反例,如《懂得吗?尊重》,明面看就是以美国、日本等国对我国的挑衅行为的愤怒表示,但暗里还埋藏着各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如果不留意,这层意义就会被忽略了。 
 当然,欣赏诗以审美为主,进一步的领会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为人等是必要的。但欣赏不能仅仅是停留在赏上,还应该是运用上:或是为作品情感所动,而努力实现人类社会美好的意愿;或是通过欣赏,学习他创作的手法技巧之类,为已所用,力争自己的再造,等。  

另外,由于诗的形式有多种,具体欣赏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如古诗、格律诗、现代诗等,表现的形式就是不一样的,特别是现代诗的写作手法引入了许多新鲜手法,如“展示”之类,这就要就各种诗的形式结合刚才上面说的这些去做进一步的分析。但诗的语言(包括文字)、意象、意蕴几个都是跑不掉的。只是有的诗由于情感的表达比较直接,看不出太多的含蓄。但其要表达的思想意蕴还是有的。毕竟没有意象的诗作也是极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