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坏”胆固醇是导致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LD怡苑 2014-05-27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胆固醇管理2014启动

  5月14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记协联合发起、辉瑞中国支持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胆固醇管理2014)”在京启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陈伟伟教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顾东风副院长等专家及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出席此次活动,共同呼吁大众澄清对血脂异常的认知误区,有效管理“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高国人血管健康水平,遏制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的趋势,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拐点”早日到来。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记协办公室等联合发起的大型健康传播公益项目,迄今已进入第十年。该项目自2005年起每年选定威胁大众健康的慢性疾病或危险因素作为主题,由政府主导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相关健康知识传播。今年是“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十年来第一次以胆固醇管理为年度主题,以此呼吁全社会通过积极控制胆固醇水平这一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支点”,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挑战!

积极应对慢病负担 加强胆固醇管理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监察专员常继乐表示: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慢病知识的传播应当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共同行动。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显示:估计我国心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现患人数为2.9亿。也就是说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病。估计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

  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与庞大的血脂异常人群关系极为密切。“坏”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陈伟伟教授指出:控制“坏”胆固醇是降低心血管死亡的关键因素。胆固醇控制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积极应对慢病负担、积极有效进行中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的重要支点。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血脂异常的诊断率和规范治疗率依旧偏低。据一组中美两国数据对比显示,我国人口血脂异常的诊断率只有11%,比美国低了近40%,治疗率也低了20%;。此外,我国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处于较低水平,使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并长期治疗的比率很低。高的“坏”胆固醇对公众健康的危害还在持续,急需采取措施予以干预

“坏”胆固醇是导致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顾东风副院长在现场发布了《胆固醇管理知识要点》,并指出:对于胆固醇的认知,大众甚至一些医务工作者还存在着误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误区是:误认为“高血脂”就是“高甘油三酯”,还有就是认为所有人的胆固醇控制目标都是一样的。

  其实,胆固醇是血液中一种类似脂肪的物质,胆固醇也分“好坏”。胆固醇主要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后者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

  “坏胆固醇”危害极大。“坏胆固醇”增多时,会使血液变稠,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斑块会逐渐长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减少,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还会破裂或脱落,掉下来的小斑块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中风,危及生命。有研究显示冠心病死亡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BMI(体脂健康指数)等其他多个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危险因素。

  我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正不断攀升,成为造成国人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北京为例,1984-1999年冠心病死亡的增加,其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虽然控制胆固醇长期以来一直是医疗工作者所关注的,但是却最易被大众所忽视。

  控制胆固醇关键是要提高防治意识,改变“三低”现状。所谓“三低”是指大众对“胆固醇”这一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因素的知晓率低,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诊断率和规范治疗率低,以及冠心病和脑卒中他汀等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低问题。这些都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领域日益凸显的问题。因此要重视坏胆固醇的监控和防治,其中的关键是要提高公众对坏胆固醇危害的知晓率及接受干预治疗的依从性。一旦发现坏胆固醇偏高,一定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对于那些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例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糖尿病等),更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尽早接受正确治疗。 ”

借鉴国外经验,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应前移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就出现了“由升转降”的拐点。美国从1980年开始冠心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用IMPACT模型定量分析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中控制危险因素的贡献, 结果发现:在1980-2000年减少的316,100例死亡人数中,79%归因于一级预防,其中胆固醇控制的贡献为43%、降压为39%、戒烟为18%。在2011年针对一级预防美国全面启动了“百万心脏项目”,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预防100万例冠心病和卒中新增病例。因此,改变传统的“重治疗、轻预防”的理念,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前移,提高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有效方式。

  胆固醇的管理对我国冠心病死亡率的下降同样十分重要。国内外的血脂防治指南均提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首要的治疗目标。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降低“坏胆固醇”(LDL-C)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而他汀类药物是降低“坏胆固醇”首选药物。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处理方面,能够减少主要血管事件,例如在预防死亡、心肌梗死和中风方面的疗效已超越所有其他类调脂药物。遗憾地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他汀药物的使用率很低,仅有1.7%。因此,心血管医生应该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对尚未发生冠心病的高血压、糖尿病这些高危人群,加强胆固醇管理,积极他汀药物治疗,使 “坏胆固醇”达到治疗目标值。

控制胆固醇: 健康是有颜色的!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顾东风副院长重点指出,并非所有人的胆固醇控制目标都是一样的。我国目前大部分医院的血脂化验报告单上,只有血总胆固醇高于6.2毫摩尔/升(6.2mmol/L)才标明为异常。其实,这个数值所标明的是健康人胆固醇的理想范围。由于胆固醇在不同危险人群中引发心血管事件的危害程度不同。因此“坏胆固醇“水平要控制在什么范围需要因人而异。如果用红色(极高危)、橙色(高危)、黄色(中危)和绿色(低危)分别代表未来10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则不同危险程度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坏胆固醇”控制目标。整体危险性水平越高的人群,其“坏胆固醇”水平必须控制得越低。

呼吁:了解胆固醇、控制胆固醇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毛群安司长表示,提高大众对胆固醇及血脂的知晓率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有着重要意义,健康传播应当把目标人群选准、把知识搞准、把传播途径通畅,让他们了解了权威的知识,并且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向大众传递有用的、听得懂的健康知识。

  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表示,做健康激励计划的宣传员已经进入到第8个年头了,8年时间谈不上短,但是我们来做健康知识的传播8年只是刚起步。不良的生活方式,老百姓健康知识的这种相对匮乏,以及医学科普的不足,不是一个8年能够解决的。想把这件事情做好,就是你每天都要去做与此相关的事情,是一个长跑,我觉得即便是第8个年头,也仅仅是开始。因此做好健康知识相关的传播,尤其我非常喜欢今年主题胆固醇管理的“管理”二字,我觉得人生需要管理,健康最主要的就在于管理,而管理需要相关知识的传播。
**************************************************************************************************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 “胆固醇管理”知识要点 

来源:中国健康教育网    http://q./t-101075-1215874.html
 

一、核心要点

  血脂之中找元凶:“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血脂中危害健康的元凶。

  降脂目标各不同:不同健康风险人群“坏”胆固醇水平的控制目标不同。

  药物控制要坚持:他汀类药物是降低“坏”胆固醇、预防心肌梗死和脑血栓首次发作或复发最有效的药物之一;降脂治疗应该长期坚持,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数值达标一身轻:控制胆固醇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预防心梗、脑卒中,保持健康的关键。

二、基本知识要点

  1. 心血管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心血管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2013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显示:估计我国心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现患人数为2.9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病。估计每年我国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估计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每小时心血管病死亡400人,每10秒心血管病死亡1人。

  2. 血脂异常是引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我国心血管病以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血栓)为主,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中脑血栓多于冠心病。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尤其是以往重视不够的高胆固醇。

  3. 胆固醇也分“好”与“坏”

  血脂是血浆中脂类的统称,包含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磷脂等。

  胆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危害最大,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条件。

  “坏”胆固醇危害很大,因为它会在血管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不断增大,使动脉血管逐渐狭窄甚至阻塞,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脑梗死、脑软化。更可怕的是,这些斑块就像“不定时炸弹”,会在没有任何先兆时破裂,迅速堵塞血管,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4. 胆固醇管理减少心血管事件

  “坏”胆固醇升高是心肌梗死的“元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降低2%,被称为1=2公式。

  “坏”胆固醇升高是脑血栓的“帮凶”。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在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坏”胆固醇水平每降低10%,脑卒中的发生减少15.6%。

  5. 降低“坏”胆固醇是血脂异常的首要治疗目标

  血脂异常治疗是为了防治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和猝死,而“坏”胆固醇与心肌梗死的发生关系最密切,因此血脂异常的首要治疗目标是降低“坏”胆固醇至目标数值。

  由于胆固醇在不同人群中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各不相同,因此“坏”胆固醇水平要降到多低需要因人而异。需要每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疾病风险状态,按“红、橙、黄、绿”四种颜色确定自己的胆固醇控制目标数值,与医生充分沟通后采取适宜的治疗措施,才能真正有效预防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事件。

  如果用红色(极高危)、橙色(高危)、黄色(中危)和绿色(低危)分别代表未来10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则不同危险程度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坏”胆固醇控制目标。患者的整体危险性水平越高,其坏胆固醇水平必须控制得更低。

1086265

  6. 他汀类药物降低“坏”胆固醇,防治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坏”胆固醇,同时也降低甘油三酯和轻度升高“好”胆固醇。此外,他汀类还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这些都与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有关。近二十年的临床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是降低“坏”胆固醇,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冠心病患者(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装过血管支架、做过血管搭桥手术的患者),或者脑血栓的病人,服用他汀类药物3-5年,可使心肌梗死再发的风险减少30%-40%,可使偏瘫(半身不遂)的风险降低20%-30%,也可以使死亡的风险减少30%。

  糖尿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3-5年,可预防30%-40%的心肌梗死和偏瘫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3-5年,可预防30%-40%的心肌梗死和20-30%偏瘫的发生。

  7. 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是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

  单纯饮食控制和运动可使胆固醇降低7%-9%。

  即使正在服用降胆固醇药物,也应坚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

  规律运动一三五七:

  一:每天锻炼一次;

  三:每次至少30分钟;

  五:每周至少运动五次;

  七:运动时心率=170-年龄。

  血脂异常防治饮食指南:

  控制总热量:主食每天4两(女)、6两(男),以全麦面包、燕麦、糙米、土豆、南瓜为佳,少吃点心,不吃油炸食品。

  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少吃肥肉,每天每人烹调用油<25克。

  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每周吃2次鱼,用橄榄油或茶籽油代替其他烹调用油。

  控制胆固醇的摄入:不吃动物内脏,蛋黄每周不超过2个,建议用脱脂奶代替全脂奶。

  每天蔬果摄入量不少于500g,适量摄入豆制品。

  8. 降胆固醇治疗要长期坚持

  血脂异常是慢性疾病,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影响持续存在,且逐步加重。大量研究证明,降胆固醇治疗时间越长,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越显著,应长期坚持。

  和高血压、糖尿病治疗一样,一旦停药,降胆固醇药物对体内血脂代谢异常的治疗作用消失,“坏”胆固醇就会再次升高,所以应长期坚持服用降胆固醇药物。

  他汀类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安全高效的降胆固醇药物,出现毒副作用的几率很低,大多数随着用药时间会逐渐消失。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胃肠反应。一般建议晚饭后或是睡觉前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