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到学习本意

 师之道 2014-05-27

回到学习本意

    有足够多的事实说明,学习对于现在的大部分中小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件相当乏味、无可奈何的事情,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慢性的折磨,一种命中注定、无法逃遁的苦役。一提起“学习”,可能大部分学生会用这样一些词来表达——“没劲透了!”“烦死了!”“让人厌倦!”
    往点子上捅,我们就不能不追究到学习的本意。我以为,我们现在的学习,已经远远偏离了它的本意,变成了某种人无法控制、反过来欺负人压迫人、与人为敌的东西。你可以随便去问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的校长、老师或学生家长,他们几乎没有人赞成现在的学习,但是,他们还会坚持让学生这样学,为什么?他们说没有办法。的确是没办法。学习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立运行的机器怪兽。这就是学习的异化。学习的异化与劳动的异化一样,是历史造成的,有历史的必然性。谁也无法把历史一掰两断。但是,解铃也是系铃人。学习的异化走得太远了,历史就要把它叫回来。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这种召唤迷途者回家的要求。
    “学习”这个词,据说源于《礼记·月令》上:“鹰乃学习”。但大家比较认同的是孔老师的话。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此,学和习就固定连成了一个词。孔老师不愧是圣贤,一不留神,就说出了一个大真理。 可惜过了这么多年,我们也还是没有学习好他的“学习”涵义。我们一般还是停留在何晏的理解上。何晏的理解是:“学者以时诵习也。”
学习二字,比起学来,多了一个“习”字。这是最关键的。什么叫“习”呀?把“习”理解为“诵习”是个大错。古时候的习是个会意字,上面一个羽毛的羽,下面一个白字,加起来就是白色的羽毛。我们有个词,叫“微风习习”,就是刚出生的小鸟在学飞翔的时候,扑棱扑棱的,嫩嫩的、毛茸茸的翅膀扇起的小风。所以,习字的原意,应是小鸟在练习飞翔。“鹰乃学习”是最正宗的用法。朱熹讲:“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也是本意的用法。
飞翔是小鸟的生命本能活动,小鸟练习飞翔,不是要当什么飞行家,也不是为了别的什么目的。这里没有什么目的。如果一定要问目的的话,那就是要长大,从小鸟长成大鸟,完成它的生命历程。长大到死,学习到死,物种预设的大目的实现了。而对个体,不过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练习飞翔,鸟就不是鸟;不练习做人,人就不是人。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学习的本意,乃是个体(动物也好,人也好)基于物种的生命本能,所展开的成长探索过程。
    我们人类是万物之首。我们有极为发达的头脑;有极为复杂的语言符号系统;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关系;有极为博大的历史文明……所以,我们人类的学习肯定也不同凡响,这完全可以理解。纯粹的“试误”不是人类学习的本性。但现在的现实也实在令人困惑和怀疑:人类的不同凡响是否必然意味着,我们的学习就不能有别的方式,一定要变成看书背书,变成识文断字,变成记忆和计算,变成一排排、一对对地坐在教室里,端着书本,鸦雀无声,紧皱眉头,绞尽脑汁。我们的学习何等文雅而高贵!这有什么不对吗?一方面,应该说没什么不对的。老祖宗都这么学了几千年了,还能有什么不对吗?凡是存在的东西就必然有合理性,何况人家都存在这么长时间了,合理性自不待言。把学习变成以看书为主、以认知为主、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这起码保证了人类文明高效率的继承和发展,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好像还是有点不对。怎么人类的众多个体越学习越抽抽儿,越学习越长不开呢?为什么我们的“翅膀”越来越不适合飞翔了呢?会不会是我们走错了道呢?或者说,原来的道本是对的,但现在走得太远了,需要折回来呢?如果是这样,那最好要回溯一下源头。
    回到老祖宗。孔老师当然很注重看书的学习,但他更注重做人的学习。他一再强调“行”的重要性,主张学、行结合。行就是做人。孔老师说,君子要“敏于行”,要“慎行”,要“行笃敬”。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如果孔老师“学而时习之”讲的只是“读书”的话,那他就不是圣贤;“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和“习”,也就是时时刻刻注意为人处世,学会为人处世。这才是孔老师作为“万世师表”的贤明之处。我比较赞同南先生的看法,同时我以为,在“时”和“习”之外,还不能少了“说(悦)”。“悦”不是嘻嘻哈哈,不是一笑了之,它是生命的大喜悦、大动力。
    看起来,我们现在的学习,无论就其本意或老祖宗的意思,都有点离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