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文学常识及古代文化常识

 紫曦唯幂1 2014-05-27


 

【先秦】

 

孔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周游列国,想用自己的一套学说挽救天下的危亡,但到处碰壁。他学说的基本核心是讲“仁”,讲“礼”。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有三千多弟子,成就大的有“七十二贤人”。其主要文学成就是编著、编订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史学著作《尚书》《春秋》。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儒家经典《论语》。

《诗经》  又名《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40篇。著名篇目有《关睢》《氓》《伐檀》《硕鼠》《静女》等。《诗经》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诗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尚书》  称《书》或《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章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春秋》  又称《麟经》,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因文学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有《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凤,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史家奉为经典。

《论语》  是儒家学派的经黄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墨子  相传为战国初期宋国(春秋时期鲁国?)人,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反对兼并战争,提倡“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有《墨子》53篇一书传世。

《墨子》  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墨子》由西汉刘向整理为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佚失18篇。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墨子》内容博大,包含政治、哲学、伦理、逻辑、科技、军事等方面。此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佶屈聱牙,以致两千年来,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探讨,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孙子  春秋后期齐国人,名武,字长卿,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老子  春秋时期楚国人,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原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后人称其为“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存世《老子》。

《老子》  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老子》《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孟子  战国时期邹人,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著作有《孟子》一书。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强调“民贵君轻”;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性善”论,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  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享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智者的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庄子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曾作过漆园吏,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学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道教上称其为南华真人。主要思想主张为“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庄子》  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通。

 

荀子  战国末期赵国人,约公元前325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成“孙卿”。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大部分为荀况自作。

《荀子》  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内容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关于学习的见解。《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韩非子  战国末期韩国人,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韩国的贵族,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诸项政策,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

《韩非子》  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55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后人辑集而成的。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等名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韩非子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他根据当时的形势,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吕不韦  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著作,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式的传世巨著。有8览、6论、12纪,共12卷,160篇,20余万字。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曾下令若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即“一字千金”的典故。《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刻舟求剑”出自此书。

 

列子   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著有《列子》八篇。

《列子》  列子,名御寇(圉寇),战国时郑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愚公移山”“歧路亡羊”出于此书。属诸子哲理散文。

 

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号灵均。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开创了“楚辞体”这一新诗体,谢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主要作品还有《九歌》《天问》《九章》等。屈原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其纪念日)。

《楚辞》  西汉刘向编,以屈原作品为主,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他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抒情诗,在诗中屈原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参政历程,表达出献身理想的强烈愿望和不屈不挠与黑暗势力斗争的决心,全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屈宋  战国时期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骚体(也称“楚辞体”)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此以“屈宋”合称。

 

《左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所以《左传》只能说是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曹刿论战》《殽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

 

《国语》  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21卷,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是有所发展和提高。

 

风骚  “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称“文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儒家学派  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孔丘首创。孔子的言论经门人整理为《论语》,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该学派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人物。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山海经》  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历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两汉】

 

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儒学家。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贾谊  西汉洛阳人,公元前201年—公元前168年,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主要作品为《新书》58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过秦论》等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司马相如  西汉蜀郡成都人,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长卿,辞赋家。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商人桌王孙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乐,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归成都。家贫,以卖酒为生,“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主要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等。

扬马  又称“马扬”。西汉辞赋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的并称,二人都是蜀都人,所作辞赋又多为歌颂汉朝声威和帝王功德,长于铺排,辞藻华丽。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有“扬马班蔡,崇盛丽辞”的说法,将二人并举,后人沿袭之。二人中,扬雄晚出,夙慕司马相如,“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走上模拟因袭的道路,成就不如司马相如。

 

刘向  西汉沛县人,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字子政,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今存《新序》《说苑》等书。

《战国策》  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卧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长于议论和叙事,善于描写人物,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影响很大。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

《说苑》  又名《新苑》,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逸闻轶事,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体现了儒家思想。

 

司马迁  西汉夏阳人,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直言触怒了汉武帝,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愤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发愤著书,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史记》  最初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开创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本纪”是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班固  东汉扶风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史学家班彪之子,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汉书》、《两都赋》。

《汉书》  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因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班固创造了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汉书》开创了正史体例,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开创了目录学,确立了书志体,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于汉景帝、汉武帝之交时撰写的一部论文集。该书共21篇,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书。

 

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也称“乐府”。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汉乐府  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了叙事诗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作品有《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乐府双璧   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汉乐府中最著名的两大作品。《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汉代古乐府民歌杰作之一,也是现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魏晋南北朝】

 

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作高潮。其作品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于是,后人把这种独特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蔡琰  约公元177年—?,字文姬。东汉大文学家蔡邕之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曹操  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代表作有《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死后由其子追尊为魏武帝。

 

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著有诗歌《梁父吟》

散文《出师表》

 

曹丕  公元187年—226年,字子桓。魏朝的开国皇帝,魏文帝,曹操次子。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代表作有《燕歌行》。曹丕是汉魏时期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著名的《典论·论文》。

《典论》是曹丕在建安后期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因被选入《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文艺批评理论专著。

 

曹植  公元192年—232年,字子建,曹丕弟。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洛神赋》是他辞赋中的杰出作品。

 

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年建安年间的七位才俊。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瑒、刘桢。建安七子的前后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是:前期作品往往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后期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建安七子中:孔融成就主要在散文,诗歌成就最高者为王粲、刘桢,王粲的赋很好。徐斡诗文兼善。陈琳、阮瑀在章表书记方面的成就比其诗歌创作要高。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阮籍  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世称“阮步兵”,“竹林七贤”之一。《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代表作,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嵇康  公元223年—263年,字叔夜。晋代文学家、音乐家和哲学家。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其留下的“广陵绝响”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左思  约公元250年—305年,字太冲。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为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的作品保存下来的很少,只有《文选》和《玉台新咏》所收的部分诗赋。

 

陈寿  公元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史学家,著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三国志》  这是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三国志》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王羲之  公元303年—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有“书圣”之称。任过会稽内史,右将军等职,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等。

 

陶渊明  约公元365年—427年,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又因曾任彭泽令,亦称为“陶彭泽”。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归园田居》《饮酒》等。

 

谢灵运  公元385年—433年,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后世誉称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诗歌代表作如《登池上楼》等。

 

干宝  ?—公元336年,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搜神记》  干宝著。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博物志》   由西晋张华编撰。共十卷,分类记载了山川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记、神话古史、神仙方术等。实为继《山海经》后,我国又一部包罗万象的奇书,为我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

 

陆机  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其《文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重要著作,着重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

 

潘陆江海   比喻才华。“潘”是指潘岳,“陆”是指陆机,两人都是“太康体”的代表作家。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指西晋太康时期的几位诗人,文学家。“三张”指诗人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二陆”指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两潘”指文学家潘岳与侄潘尼;“一左”指诗人左思。 这八人代表了太康文学的最高成就。

 

鲍照  约公元415年—470年,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出身寒微,他的诗文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寒士怀才不遇的心声。风格俊逸豪迈,奇矫凌厉,不同凡响,杜甫称他为“俊逸鲍参军”。

 

范晔  公元398年—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乐羊子妻》《张衡传》选自他的《后汉书》,“后汉”即“东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他的《后汉书·列女传》。

《后汉书》  范晔著。这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10纪,80列传及8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195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永明体   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八位文学家:谢朓、沈约、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沈约和王融。他们对新体诗进行的尝试,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勰  公元465年—520年,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分50篇,主张文学作品应有“风骨”(充实的内容)、华美的形式(文采),并提出文学批评的六条标准(“六观”)及其必须具备的修养,系统阐述先秦以来文学批评理论,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文心雕龙》书名的意思,“文心”谓“为文之用心”,“雕龙”取战国时驺奭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奭”典故,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写作精义”。讨论的对象,是广义的文章,但偏重于文学。

 

郦道元  约公元470年—527年,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40卷,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著。这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全书30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1 000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其中,《三峡》被选入教材。

 

钟嵘    约公元468年—约公元518年,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诗品》。

《诗品》   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评论专著。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隋书·经籍志》又称之为《诗评》。在《诗品》中,钟嵘提倡风力,反对玄言;主张音韵自然和谐,反对人为的声病说;主张“直寻”,反对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

 

《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南朝宋代小说家,这是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共1 000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一往情深”“口若悬河”等。

 

萧统   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太子。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文选》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
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玉台新咏》  南朝陈国徐陵编写,书成于梁代,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第三部诗歌总集。代表篇目有《孔雀东南飞》。
 
 

【唐代+五代】

 

大历十才子   是指活跃于大历时期的一个诗歌群体。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炜、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他们多依附权贵之门,主题多为唱和应酬之作,讲究词藻声律。

 

初唐四杰   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他们扩大了诗歌题材,初步摆脱了南朝柔弱绮丽的文风,给诗坛带来清新健康的气息,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在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王勃被誉为“初唐四杰”之首,有《王子安集》,重要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滕王阁序(并诗)》等;杨炯,名作有《从军行》;卢照邻,代表作为《长安古意。》骆宾王,代表作为《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曌檄》,作品集有《临海集》。

 

陈子昂  公元659年—700年,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官终右拾遗,世称陈拾遗,有《陈子昂集》。主要作品有《登幽州台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等。

 

杜审言  公元645年?—708年,字必简,杜甫的祖父,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吴中四士  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唐、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张若虚  公元660年—720年?,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吴中四士”之一。今存诗二首,《春江花月夜》为其一。

贺知章  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 “吴中四士”之一。所作《回乡偶书》《咏柳》为传世名篇。

 

王维  公元701年—761年,字摩诘,别号“诗佛”。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有《王右丞集》传世。重要作品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山居秋暝》《相思》等。苏轼评王维诗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孟浩然  公元689年—740年,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与王维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著名诗作有《春晓》《过故人庄》《与诸子登岘山》《宿建德江》等。

王孟  盛唐诗人王维和孟浩然的并称。他们均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而且好用五言描写自然景物。他们的诗歌都不注重辞藻的华美,而是以极自然生动的文笔,表现一种高远而清幽的意境。立意新颖,诗歌的形象富于个性特征,艺术风格较为相近。

田园诗派  盛唐另一重要诗歌流派,此派诗人以善于描绘田园生活著称,其代表人物为王维和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王、孟等人继承并发展了魏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等优秀的田园山诗人的传统。此诗派流露出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留恋和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同时也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黑暗官场的厌恶,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并称两大诗派,其艺术技巧较高,得到后人的推崇。

 

高适  公元700年?—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官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传世。代表作有《别董大》《燕歌行》等。

岑参  公元715年?—770年,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与高适并称“高岑”。有《岑嘉州集》传世。代表作有《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

王昌龄  (公元698年?—756年?)字少伯。唐代重要边塞诗人,擅长七绝。所作诗歌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出塞》等作品都很有名。

王之涣  公元668年—742年,字季陵,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登鹳雀楼》《凉州词》为唐代绝句珍品。

边塞诗派  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成就最大的是高适和岑参。其诗作结合壮丽、辽阔的边境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也客观地反映了唐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作品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无论从开拓诗歌题材还是艺术上的创新,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大大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崔颢  公元704年?—754年,唐代诗人,开元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所作边塞诗慷慨豪迈。七律《黄鹤楼》甚得李白推崇。

 

李白  公元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尊之为“诗仙”。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曾官至翰林学士。因性格傲岸,为权贵所不容,遂遍游名山大川,留下许多传世佳作,有《李太白集》传世。语文课本选录的作品有《静夜思》《秋浦歌》《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赠汪伦》《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送友人》《将进酒》等。

 

杜甫  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后人尊之为“诗圣”。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李杜  指盛唐时期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追求理想、反抗权贵、要求自由的精神,高傲豪迈的性格,恣肆纵放、雄奇飘逸的诗风,影响深远,被誉为“诗仙”。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

 

韦应物  公元737年?—791年,中唐著名诗人。曾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卒于任所。世称韦苏州。今传有《韦苏州集》。主要作品有《滁州西涧》《寄李儋元锡》等。

 

张志和  公元730年?—810年?,字子同,号烟波钓徒、浪迹先生、玄真子。中唐诗人。多写隐逸闲适生活。著有《玄真子》。代表作有《渔歌子》。

 

刘禹锡  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后人尊之为“诗豪”。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有《刘梦得文集》传世。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作品有散文《陋室铭》,诗作《秋词》《乌衣巷》《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等。

 

韩愈  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中唐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主要作品有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马说》《师说》《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毛颖传》等。

 

柳宗元  公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再迁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传世。主要作品有诗歌《江雪》《渔翁》《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散文《捕蛇者说》《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钻鉧潭西小丘记》《愚溪诗序》《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段太尉逸事状》《蛽蝂传》等。

永州八记    是柳宗元因“八司马事件”(805年)贬永州司马时所写的八篇散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的总称。遣词用字上,大抵以凄冷和奥狭为基调。

 

韩柳  是指韩愈和柳宗元。他们都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的散文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擅长于论说文,韩文的风格雄壮奔放,波澜曲折。柳宗元的寓言小说,讽刺社会上种种腐败现象,一针见血,有相当高的艺术性;他的杂文揭示社会矛盾,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古文运动  是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的一场以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质朴流畅的传统,反对六朝以来骈俪浮华的骈文文风为目的文学革新运动。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孟郊  公元751年—814年,字东野,中唐诗人。他和贾岛都以甘吟著称,是苦吟派代表诗人。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有《孟东野集》传世。著名诗作有《游子吟》。

 

贾岛  公元779年—843年,字浪仙,一作阆仙。中唐诗人。为生活所迫,曾出家为僧,故后人有称之为“诗僧”。代表作有《寻隐者不遇》,著名的“推敲”故事与他的《题李凝幽居》诗有关。

 

韩孟诗派  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以及马异、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诗风尚奇求险,韩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贾岛奇而清,卢仝奇而怪。他们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孟诗韩笔   韩孟二人的创作,韩愈以散文著称,孟郊以诗名世,即有此誉。

 

白居易  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曾官至太子少傅,又称白少傅。杜甫之后唐朝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之为“诗魔”。与好友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品有讽喻诗《秦中吟》、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钱塘湖春行》(七律)、《卖炭翁》(七古)等。

 

元稹  公元779年—831年,字微之,中唐诗人。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颇有成就,被后世并称“元白”。有《元氏长庆集》存世。主要作品有《莺莺传》(传奇)《菊花》《遣悲怀(三首)》等。

 

元白  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元稹、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二人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他们强调诗歌的讽喻作用,写有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都擅长于新乐府、七言歌行、长篇排律等诗体,注意诗歌语言的平易浅显和通俗性。在中唐诗坛上,元白的影响很大。

 

新乐府运动  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这类诗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新乐府运动的理论主张,可见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明确提出了新乐府运动的基本宗旨。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要求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统一,为内容服务,表达直切顺畅,让人容易接受。

 

李贺  公元790年—816年,字长吉,后人号为“诗鬼”。中唐重要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有《李长吉歌诗》传世。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天上谣》《梦天》等。

 

李商隐  公元813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小李杜”,以区别于李白、杜甫。有《李义山诗集》。重要作品有冠之以“无题”的诗、《锦瑟》《安定城楼》等。

 

杜牧  公元803年—853年,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传世。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作品有《阿房宫赋》《赤壁》《过华清宫绝句》《江南春绝句》《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等。

 

小李杜  指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李商隐的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之论。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

皮日休  字袭美,一字逸少。尝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陆龟蒙,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随天子。是唐朝时期的农学家,文学家。因与皮日休为友,时常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故被世称“皮陆”。有《甫里集》。

罗隐  字昭谏,唐代诗人。自编其文为《谗书》,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

唐传奇  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代表作有陈玄祐的《离魂记》、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

刘知几   唐代史学家,有《史通》传世,对中国唐朝以前的史籍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批评,是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他在《史通》中提出了“不虚美,不隐恶”的修史原则。
《史通》中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史学﹐是历史知识﹔史识﹐是历史见解﹔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史有“三长”之说﹐被时人称为笃论﹐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温庭筠   本名岐,字飞卿,晚唐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人称“温韦”。词坛“花间派”之鼻祖。有《温飞卿诗集》。重要作品有《菩萨蛮》(词)《望江南》(词)《商山早行》《诗》等。

 

韦庄    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有《浣花集》。主要作品有《秦妇吟》(长诗)《菩萨蛮》(词)。

 

温韦  “温韦”是晚唐时期文学家温庭筠、韦庄的并称,他们二人是文人词的奠基者; “花间派”代表作家,在创作上有什么共性,当然也有不同之处:温庭筠词浓艳香软、含蓄婉约;韦庄词则清淡疏朗、抒情热烈而真挚。

 

花间词人  是晚唐五代词人的合称。后蜀赵崇柞选编《花间集》,选录了18位词人的词作,“花间词人”由此得名。代表词人有温庭筠、韦庄等。他们的词作在选材上,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在内容上,言情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芳园曲径;在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

 

李璟  公元916年—961年,字伯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中主。其词今仅存四首,蕴藉含蓄,深沉动人。后人把他及其子李煜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主要作品有《浣溪沙》。

李煜  公元937年—978年,字重光,号钟隐。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后人把他及其父亲李璟的词作,合刻为《南唐二主词》。主要作品有《虞美人》《乌夜啼》《浪淘沙令》等。

南唐诗派  五代时南唐的一个词派。代表人物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元老冯延巳,南唐君臣终日纵情声色,不图进取,因此,他们的词都有一种颓靡浮艳的色彩情调。李璟、李煜并称“南唐二主”。南唐词人比起花间派来,所写虽然同样有不少描写宫廷生活和女人、相思之类的作品,但不像花间派那样令人发腻,一部分作品清丽多彩、委婉传情。成就最高的李煜,被虏开封后,词风变化较大,充满了深沉的亡国之痛,辞章内容更加充实。

【两宋】

郭茂倩  宋人,编撰有《乐府诗集》一百卷。该书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总籍。

 

林逋  公元967年—1028年,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诗人。终身不仕不婚,隐居西湖孤山,以赏梅养鹤为乐,有“梅妻鹤子”之称,谥“和靖先生”。诗以五律见长。

 

柳永  公元987年—1053年,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是北宋首位专力填词的作家。时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之说。著有《乐章集》。

 

范仲淹  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孤贫,刻苦好学。官至参知政事,谥号“文正”。戍卫边塞多年,颇有贡献,是庆历年间政治革新领袖。诗、文、词均出色,有《范文正公集》。

 

欧阳修  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江西吉安)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批评形式。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苏洵 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六国论》选自《权书》,《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历史、政治方面的评论。

 

司马光  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编了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

 

王安石  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两度为相,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沈括  1021—1086年,字存中,号梦溪,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屡遭贬谪。晚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撰写学术性巨著《梦溪笔谈》。该书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用笔记文体裁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

 

苏轼  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和书画家。他为人正直,屡遭几谪。他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法等皆有卓越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苏辙  1039—1112年,字子由。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自号颍滨遗老,谥“文定”。他的政治态度及诗文风格皆受苏轼影响,但成就不如其兄。《黄州快哉亭记》为传诵名篇。

 

“三苏”  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他们都是著名的散文家。苏轼的散文自由之至,自然之至,而又极富变化。无论论说文、记叙文、杂文、赋,均多佳作。他的词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苏洵的成就主要在政论文,其著名作品有《六国论》;苏辙也以政论文见长,其著名作品有《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等。

 

黄庭坚  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是北宋颇有影响的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他推崇杜甫,重视诗法,但刻意求奇。书法尤善行草,自成一格,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山谷集》。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矾。

 

秦观   1049—1100年,字少游,扬州高邮(江苏高邮)人。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曾任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新党执政后,他连遭贬谪,死于滕州。他是北宋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著有《淮海集》《淮海词》等。

 

周邦彦  1056—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精通音律。作品多写闺情、羁旅。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著有《片玉词》。

 

“苏门四学士”  北宋后期的作家几乎无不受到苏轼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在诗歌方面影响很大,他的诗论颇引人注目。秦观是元祐时期主要词作家,词不仅情辞得兼,而且又合乎音律。晁补之诗歌创作以古乐见长,辞格俊逸。张耒的诗受白居易和张籍的影响颇深,诗风平易浅近。

 

李清照  1084—约1151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南宋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中国第一位女词人。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音调优美,号为“易安体”,以”神“愁”形“瘦”为艺术特征。早年生活安定优裕,金兵入侵后,漂泊流离,孤苦寂寞。她的诗词散文均有成就,并擅长书法、绘画、音乐。著有《漱玉词》。在她的《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确立了词的独立地位。

 

婉约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珠、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陆游  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他主张抗战,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报国信念毫不动摇。有《剑南讲稿》《渭南文集》等文集存世,今存诗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他的诗风被称为“放翁体”。

 

杨万里  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为人正直敢言,关心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诚斋集》。

诚斋体  杨万里自号诚斋野客,一开始学西诗派,后转向学习唐代诗人,最后又转而师法自然,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终于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被称“诚斋体”。

 

朱熹  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哲学有、教育家、文学家。他继承程颐、程颢理学,世称程朱理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著有《四书集注》等。

 

辛弃疾  1140—1200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官场上屡遭排挤打击。他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与苏轼共为“豪放派”的代表。著有《稼轩长短句》。

苏辛  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辛弃疾虽然与苏轼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的代表,但两人的词风仍有很大的不同。辛弃疾一方面继承苏轼,高唱大江东去,一方面又以词体的当行本色出之,加以履行,豪放而谐音律。苏轼的词风是“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辛弃疾的词风,则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调。

豪放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宋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姜蘷  约1155—约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音节谐美,风格清秀,艺术成就很高。其词多为写景咏物、记述客游之作。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等。

 

文天祥  1236—1283年,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官至右丞相,坚持抗元,兵败被俘,监禁3年,不屈就义。其诗文沉郁悲壮,代表作有《过零丁洋》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元明清】

 

关汉卿  元代杂剧(戏曲)作家。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元杂剧的奠基人。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关心劳动人民的命运,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广阔。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窦娥冤》  全称《感天动地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讲述了出身贫寒的女子窦娥先是被卖作童养媳,后来含冤被斩,最后感天动地、沉冤得雪的故事。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

 

马致远  约1250—约1323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剧家、散曲家。晚年离开官场,归隐山林。杂剧《汉宫秋》为其代表作,取材于王昭君故事。其散曲艺术成就也很高,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元曲四大家”  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王实甫  1260—1336年,一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剧家。早年做官,后退职闲居。代表作《西厢记》。

《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又名《莺莺传》),由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写而来。作品描写了张生和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施耐庵  元末明初,生卒年不详。江苏兴化人。传说曾参加元末张士诚起义,因目睹朝政腐败、社会不平,遂作《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这是我国第一部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

 

于谦   明朝重臣、忠臣、民族英雄。字延益,谥忠肃,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代表作有《石灰吟》。著有《于忠肃集》。

 

台阁体    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内容上,追求多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制”和应酬之作,脱离社会生活缺乏实际内容,代表文人是当时的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他们的诗文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在后起的茶陵派、前七子等流派的冲击下,渐渐退出了文坛。

 

宋濂  明代,1310—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溢“文宪”,浦江(今属浙江)人。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有《宋学士集》七十五卷。传记文更见特色。有《王冕传》《送东阳马生序》等篇。

 

罗贯中  元末明初小说家,约1330—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曾参加过农民起义。作品有著名的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

 

吴承恩  明代小说家,约1500—约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少年时就喜爱神话传说,文思敏捷,科举功名不如意。著有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小说《西游记》,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

 

归有光  明代散文家,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人。三十五岁中举人,六十岁中进士。与王慎中等同为“唐宋派”散文家。散文善于抒情、笔调平淡自然。代表作有《项脊轩志》等。有《震川先生集》。

唐宋派   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清代“桐城派”即继承了它的传统。

 

汤显祖  明代戏曲家,1550—1616年。字义(仪?)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若士、茧翁,江西临川人。曾任知且后被免官,不复出仕。《紫钗记》《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南柯记》《邯鄣记》,合称“临川四梦”。

 

冯梦龙  明代文学家,1574—1646年。字犹龙,又字耳犹,别署龙子犹,号墨憨斋主人。长洲(今苏州)人。仕途不得意。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为“三言”。

“三言二拍”  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

 

张博  明代,1602—1641年。字天如,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是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常以东林党人继承者自许。著有《七录斋集》,编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徐霞客    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著有《徐霞客游记》一书,被称为“千古奇人”。这本书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是中国第一本日记体的地理名著,游记散文。被称为“古今记游第一”。

 

公安派   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随时代变迁而发展,表现真情实感。这种文学发展观和创作观,开创了清新、活泼的文风,发展了散文样式,开拓了杂文和小品文领域,打破了复古派在文坛上一统天下的局面。

 

竟陵派   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1574—1624)、谭元春(1586—1637)都是竟陵人,故被称为竟陵派,和公安派一样,竟陵派也主张性灵说,是明末反对诗文拟古潮流的重要一派。

 

临川派   明代中期的戏曲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因汤显祖的祖籍是临川(今江西抚州),书斋名是玉茗堂, “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作家的想象,特别重视个人的感情作用,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说,主张“意趣说”,重视创作上语言上的“机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临川四梦”,即“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

 

李渔   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明末清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居于南京时,将居所命名为“芥子园”,著有《闲情偶寄》。

《闲情偶记》    又名《笠翁秘书第一种》,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书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其中《词曲部》和戏剧有关。后人曾把《词曲》、《演习》两部抽出来,独立印成一书,名《李笠翁曲话》,是李渔在汲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集大成著作,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金圣叹  明末清初,1608—1661年。著名文学批评家。名采,字若采,一名人瑞,号圣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评点“六才子书”,即《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

 

《封神演义》  明代许仲琳著。其最初故事形式是《武王伐纣平话》。描写商周之战的过程。

 

    《金瓶梅》  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是我国明代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属罪恶生活的描述,暴露了北宋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

 

顾炎武  1613—1682年,初名绎,字宁人,号亭林。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人。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不忘复兴。他学问渊博,开清代朴学之风。著有《日知录》等。

 

蒲松龄  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著有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鲁迅评“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

 

南洪北孔  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昇和孔尚任。洪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

 

郑燮  清代书画家,1693—1766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吴敬梓  清代小说家,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著有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全书共56回,描写了近200个人物。是我国清代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小说假托明代,实际描写了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生活,反映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约1716—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出身豪门贵族,晚年贫病而死。对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危机和统治阶级腐朽凶残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著有传世经长篇小说《红楼梦》。

《红楼梦》(略)

 

袁枚  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辞官退隐后居住在江宁(今南京)小仓山的随园,自号“仓山居士”,世称“随园老人”。首创“性灵派”文学。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性灵派”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性灵,包含性情、个性、诗才。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是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纪昀  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谥“文达”,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他学问渊博,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姚鼐  清代文学家,1732—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号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是继方苞、刘大櫆之后“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文章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阐明儒家的“义理”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论。晚年曾先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等书院。著有《惜抱轩诗文集》。

“桐城派”  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合称“桐城三祖”。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散文名篇有: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和姚鼐《登泰山记》等。桐城古文运动,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继续、发展、终结。

 

     龚自珍    1792—1841,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近代改良运动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诗词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表达了对国事的感慨与生平经历的哀乐。其外祖父是著名的训诂学家段玉裁。

 

【补充】  “小学”       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

“六甲六书”   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

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刘鹗   1857—1909,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著有《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提出的中国清末四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分别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梁启超   1873年~1929年,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等。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他倡导新文化运动,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少年中国说》即出自此。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窦娥冤》——元朝关卿;《赵氏孤儿》——元朝纪君祥;《精忠旗》——明朝冯梦龙;《清忠谱》——清朝李玉;《桃花扇》——清朝孔尚任;《汉宫秋》——元朝马致远;《琵琶记》——明朝高则诚;《娇红记》——明朝孟称舜;《长生殿》——清朝洪昇;《雷峰塔》——清朝方成培。

 

中国古典古大喜剧  《救风尘》——元朝关汉卿;《西厢记》——元朝王实甫;《看钱奴》——元朝郑延玉;《中山狼》——明朝康海;《墙头马上》——元朝白朴;《李逵负荆》——元朝康进云;《幽闺记》——元朝施君美;《绿牡丹》——明朝吴炳;《玉簪记》——明朝高濂;《风筝误》——清朝李渔。

 

四大爱情故事  指在中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四个神话传说。这四个传说全部是爱情故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梁山泊和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柳毅列传》《董永与七仙女》(牛郎织女);另一种版本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孟姜女》《牛郎织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