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元绘画的欣赏与收藏

 红豆居士 2014-05-27

宋元绘画的欣赏与收藏

2014-03-07 10:07:26中国艺术品投资

  

郭熙的《早春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

中国作为文物大国,其中最重要的品类就是中国字画,它和史前玉器、三代青铜、唐宋陶瓷等考古文物系统并列,都是国之重宝。在国之重宝中,从我们的博物馆收藏和市场流转角度讲,有一个特殊的门类——宋元绘画。宋元绘画和其他的艺术类别完全不一样,由于它的稀缺性和纸质材质的脆弱性,一般不出国展览,即使在博物馆展览也要定期定季换季,重在保藏;同时宋元绘画又是当代绘画的源流和基础,也是后世绘画不可企及的高峰,是受到了国家文物系统、博物馆系统、收藏家极力追捧和呵护的特殊文物类别。

 

中国嘉德2010 春拍重点推出的宋画《宋人摹郭忠恕四猎骑图》,石渠宝笈著录,涉及题材在传世作品中极其少见,形象地记录了边地民族的生活情状,其衣冠器械,均可按图而考,具有相当历史价值,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南宋人画《骑士猎归图》册页一方,画中人马形象与此卷之第四骑悉同,可见出于同一祖本,这一时期表现番骑的绘画作品遗留至今数量甚少,所以此画可谓可遇不可求的珍罕之作。此卷在南宋末年经何梦然收藏,此后长期流落民间,至清代干隆年间始收入宫廷,此次中国嘉德的春拍可使藏家有幸可一睹风采,机会十分难得。

 

北宋绘画的四大门类

 

山水画:北宋是山水画有着长足发展的年代,继承了京观北派的传统。这个流派中,李成是属于南唐贵胄,现在画已经很少了,零散有争议的还是有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当之无愧是中国山水画史、国画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郭熙的《早春图》也是台北故宫的镇宅之宝。

 

国外对于绘画技法的追求基本是以人体为中心的线索来进行的,一个是焦点透视,一个是明暗法,这一套技法在文艺复兴达到了高峰。而中国画有它自己的一套技法和逻辑,从魏晋时期的“树大于指,河不容舟”开始,很执著、很幼稚,但是也充满了情趣,比如说著名的《洛神赋》;到《早春图》、《溪山行旅图》,技法已经成熟得多。《溪山行旅图》上有赶驴的人,郁郁葱葱的树木,所谓雨点皴,倒逆的山石的描绘,使其栩栩如生,但是中间用一片云气给隔开了,这叫做空气式的透视法。

 

郭熙的《早春图》,篇幅非常大,三拼整卷,三米多高,整个画面表现了春天的气息,把早春躁动不安又充满生机的气氛用一种非常抽象但是又浑然一体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北宋时期非常崇信道教的“天人合一”,对于山水的冬山如睡,春山如冶,整体生命的流动感和气韵都给予了描绘。这些元素在这幅画上都表现的非常直观,被称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奇迹”。《早春图》是郭熙的第一名作,大概在2000 年,郭熙的另一幅《秋山行旅图》现身纽约市场,被王己千这位老收藏家买了下来。

 

风俗画:除了山水以外,现在大家最有兴趣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是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典范作品。画中描绘了北宋的首都汴梁早春一带的景象。有从郊区归来的人,繁华的中心地带,后面有各种集市,这一幅画有几千个人物。北宋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城市发展史、经济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汴梁也是当时世界性的大都市,它是当年最早在北宋统治版图上进行城市化的典范。关于它的各种店铺、招牌、旅社、问医看病、看相、卖各种家具、卖药材、做批发零售的,包括所谓各行各业、五行八作、前店后场市民社会格局,让人百看不厌,常看常新。它也是中国文明史上是非常重要的视觉文化资料,清晰地呈现出北宋时期贵族社会向市民社会过渡的结果。北宋的风俗画除了《清明上河图》,还有《货郎图》等,这和唐代强调军事和纪律的贵族社会格局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宋徽宗:在中国现代收藏史上,有“两个半皇室收藏”最受到藏家推崇,一个是宋徽宗画院的收藏,一个是乾隆皇帝的收藏,而宋徽宗的收藏品位相比之下更为优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创办了画院,画家如果画得好,可以赐佩戴紫金玉带,可以获四品官衔,这使得画家地位空前提高,在此以前的画家都是匿名的,形同工匠,宋徽宗第一次给画家一个等同于官僚和知识分子的地位。同时,宋徽宗在画院中经过各个民间艺术选拔,以及在画院中的培训,达到了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的良好互动。

柳鸭芦燕图

 

为了巩固人心,宋徽宗屡屡改换年号,都改成祥瑞之号。他说有一天傍晚,仙鹤在宫门上久久不散,立在宫门口不走,他觉得是祥瑞之兆,于是就画了一幅《瑞鹤图》,画得栩栩如生。一般评论界说他的画作都是臣工之代笔,他自己画得不太好,只能有一个构思。但这一幅画,从历代传承和批评意见来看,都还认为是宋徽宗本人画的。宋徽宗《写生珍禽图》于2002 在中国嘉德拍出了2530 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这一价格创下了当时中国书画在全球拍卖市场上的最高纪录。他另一个比较著名的作品是上海博物馆的《柳鸭芦燕图》。我们也不必认为宋徽宗的亲笔之作在艺术价值上要高于他的代笔之作。当代艺术和文化研究更重视创意,创意是指导、支配工艺的,工艺可以假他人之手完成,而创意只有大艺术家才能做到,思想比手工更为重要。

 

苏轼与文人画

 

文人画在北宋时期还是一种理论,但是理论形态已经非常完备了,它经过元明两代画家的酝酿、实践才发扬光大,最后成为一种统治式的美学表达方式。苏轼是推动文人画形成的重要人物。苏轼和王安石的党政是北宋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背景,政治上的纷争使得苏轼在从政之余需要在精神上求得解脱,他就强调了所谓的文人画的美学理想追求。他认为画不必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作画求形似见于儿童”,你要想什么画什么这是儿童的见解;“定诗非诗人”,如果做诗太强调格律也不是什么好诗人了。

 

竹木枯石图》是苏轼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幅画,表达了他的个人情趣。从物我关系和与观众的关系来说,苏轼把“适人”的艺术变成了“适己”的艺术,同时又强调了创作者的身份。他认为士大夫画的作者,就是没有文化修养,不能“为文赋诗”的人,只是技术人才。文人是可以舍弃技术来追求艺术的。后来经过元人的发扬光大,再经过明末董其昌、清代扬州八怪等等,文人画最终成为一条美学的主线。苏轼文人画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后,以书法立画,成为了文人最主要的工具和利器。

 

南宋“四大家”

 

刘松年:他有一个《四季山水图》,表达了他对于非常精微的山水自然亭台的描绘,这在故宫博物院都有。文物出版社也有一个高内仿复制室,第一个做的就是《四季山水图》,四季轮换挂一挂,非常有意思,表达了四季山水在南方亭台楼阁的特点。

 

李唐:他有两幅最重要的画。一幅画是号称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第三幅名记《万壑松风图》,这是李唐南渡不久画的,也秉承了中轴式的构图,高山大川,底下的松树亭亭玉立,整个松

荫遍布画面,周旋流荡,给人极强的震撼,尺幅也非常大。另一幅是《采薇图》,故事是描绘了伯夷和叔齐不吃周粟的故事,画得非常有力,很有整体感,细部又表现很精美。这一幅画把人物画和山水画统一起来了。当宋钦宗和宋徽宗还被虏获在北地的时候,这样的画是很有意义的。

 

马远:他把北宋全景式的构图,变成了边边角角,使人一眼能够了然于胸,没有太多的细节,充满了诗意、清空的禅宗式的顿悟,达到了一种山水境界,这是南宋对北宋的发展。

 

《十二水图》是马远用一种清空朦胧,线条加匀染的结合,描绘了秋水回渡,黄河逆流等12 种水态,使人拍案叫绝。如果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早春图》是雄伟之至,《十二水图》就是如歌的小品,一阴一阳,呈现了北宋和南宋两极化的美学追求。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传承中特有的美学元素。 

马远 踏歌图

《踏歌图》,画面也是山色空灵,云气逸韵,如雾如云在画面中流淌,同时是侧重于一个对角线式的构图,有虚有实,上面有一些题诗。

 

夏圭:《钱塘秋潮图》,有大画的气质,但是表达非常空灵。所谓的马夏,“马一角,夏半边”,讲究对角式的构图。我上面提到的作品,只有第一幅画《溪山行旅图》是没有争议的,其他的画都有争议。以上列举出的宋画都是古今中外人人赞叹,赢得了一致喝彩。清代倒台以后,民国有一个短暂的乱世,文物流散,外国人争购最多的也是宋代的画,因为它追求形似,诗意,非常容易懂,很甜美。

 

元代绘画风格及代表人物

 

两宋的绘画在视觉表达形式上是再现式的,追求一种完美的视觉幻想的呈现,这套表达手段到了元代就完全转变了。元初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秉承两宋遗风,特别是刘李马夏,追求一种皴法;另外一条就是真正实践苏轼所提倡的文人画了。元代是承前启后的时期,它的编码系统已经改变,它用来重现世界的逻辑、语言、手法变了,同时解读画的标准也改变了,变成了文人画的体系。

 

元代早期最主要的是前卫性的具有文化影响力的艺术家,比如赵孟頫。他已经把绘画转向了,主要是复古,追求宋以前的东西,唐代的东西,并提出了“清意”一派和“写意”一派,不太追求技法的精良了。他最主要的作品是《鹊华秋色图》,描绘济南山区的鹊山和华山,在其中完全更换了南宋和北宋的绘画语言,来追求文人画的气韵。

 

还有一幅非常著名的《枯木竹石图》,前文提到过。“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石头画的时候沾墨笔锋不全,画出来的如飞白一样。“木如籀”是写书的时候如篆书一样。写竹的时候如八法隶书一样,把书法用笔用在作画中。“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它用文人所最擅长的书法来表达外界景物,它表达出的不是眼中丘壑,而是胸中丘壑。

 

元代绘画的代表是“元四家”, 也就是黄公望、吴仲圭、王蒙和倪瓒四个人。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结构很松散,画法很从容,气度很平和,人和物之间浑然相容,没有对立的紧张,既表达了山川的形态,又表达了胸中的意气,一种放松的情趣。

 

吴仲圭:他善于用湿笔和水墨,他的画和黄公望的画传世中基本没有。吴仲圭也不太强调技法,画成这样大家也不敢认,敢认的是他的长款长题,他的书法极有特色的,比如说台北故

宫藏的《竹图》。吴仲圭对沈周有极大的影响,他是在含蓄蕴结中求得一种非常明炼的文人趣味。

王蒙  青汴隐居图

王蒙:“一繁一简说王倪”,笔墨繁之又繁当推王蒙了。王蒙有极强的画面感的效果,特别是笔墨。《青汴隐居图》,有很多用笔,像翻转、跳跃,不连接中笔断意连,画的非常的繁密。中国的文人画有点像帕特里尼的小提琴曲一样,有着很复杂的技巧。

 

倪瓒:最简单的就是倪瓒,他最为含蓄蕴结,比如《容膝斋图》,《六君子图》,但在简单中充满了自我克制的笔墨情趣。以前,如果江南人家没有倪瓒的画,是没有教养的代表。倪瓒去世后不久,有文人仰慕他的名声,把他传世的绘画整理出来编成目录。当年大概有几十幅,后来到了明初的时候又有人整理成了100 多幅,清初的时候又整理出了200多幅,假作越来越多。王己千先生写了一个倪瓒的研究,据他统计,根据当年的鉴定和学术界的考证,可信者在47-48 幅之间。

 

宋元绘画收藏现状

 

宋元绘画是国之瑰宝,但因为宋代的靖康之难,皇帝都被劫掠北上了,画作大部分散佚,当年一些旧族的收藏在明末之乱时也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再加上明清之交的毁坏,所以一般认为传世的宋元绘画是很少的。集十年时间编撰的《宋画全集》,北京故宫有二百五十张,上海大概有七八十张,国内其他机构各省博物馆有的有一张,有的两三张,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克里格兰博物馆各三五十张,台北博物馆藏得最多,差不多四百张,全部的宋画加起来有一千张左右。根据统计,两宋一代,团扇类的画加起来八百多张。元画还没有进行统计,总体来说,宋元画加起来也就两三千幅,大部分也入藏各个博物馆了。

 

买宋元绘画,第一是鉴定难,第二是价格高。大家的眼力不够,在风险防范上购画的标的和心理承受价格就会相应调整的比较低一些。但是宋元绘画的鉴定永远很难,有高仿的问题,历代老仿的问题,还有历代话语权的问题。

 

传统交易模式中,画价的制定有三种模式,就是固定价格、谈判价格、交易拍卖中的竞争价格。宋画由于其稀缺性,一直没有一个固定价格,没有一个经常出现的可流通性的比例,所以很难形成标准,交易最后基本是在每次交易长期谈判的个案中形成的。

 

这里要提到三种不好的成交状态。一个是死亡,死亡在美国是必然要卖东西的,因为遗产税有50-55% ;一个是欠债,这些东西一定要套现;还有一个是离婚需要分钱。因此没事的时候是没有艺术品交易的。但是有事的时候有了艺术品交易,就完全要看你讨价还价的能力了。举个例子,当年张伯驹要买恭亲王家里的一幅画,开价20 万,后来他母亲大丧,说万也卖,最后我看过两种资料,一种说是四万大洋成交的,一种说是三万六或者是三万八大洋成交的。

 

还有两种比较好的成交状态。一种是所谓的遗产规划,这种情况下就是不停的找报价人,你给我300 万我就上涨到400 万。买一个好东西的时候,最后买的人买的一部分是不可比的价值,我们把这个价值叫做“象征性价值”,它是有不可交换性的。这个艺术品价值中有一部分价值是它的出身、来历,而不是物价,还有一部分是感情因素。宋元绘画最后是靠一个财富阶层上的排他性来维持它的价位的坚挺。

 

从博物馆采购政策来说,博物馆应当分清轻重缓急,要制定最适合你的价格话语权来为己所用,这就是注意力经济和话语权经济。注意力经济是你的藏品关注人越多,价值越高,这和所谓网络上的点击率一样。话语权经济就是说一个东西在洋人那里,一个东西在中国自己这儿,话语权和权威性是不一样的。它的功能以及功能所衍生的财富和商业价值,是在不同持有人,不同的语境,不同的社会法律环境下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总的来说在宋元绘画采购中,如果你有实力和眼光,你应当更有主动性、判断力和话语权,应当舍弃二流、三流,买最主要的,来实现最有价值的文物的回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