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7年高考复习完全资料整理11 历史1

 许愿真 2014-05-28
古代史串讲
复习要点

 (1)三次重大改革:

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这是一次社会形态重大变更的改革,是我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汉武帝改革:汉武帝改革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各方面最终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制度,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它大大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大大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进程。

这三次改革,各有不同的特点,都对后世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复习时,其主要内容与各历史时期的特点结合起来掌握。 (2).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制度是这一历史阶段对我国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政治制度。注意专制主义的思想到制度的发展结合起来掌握其发展过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的专制主义制度建立到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终确立,是一个后世影响巨大的政治制度。

(3)大中华的初步形成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奠基时期,原始社会初步形成了华夏族.夏商西周都是由华夏族的不同部落建立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秦统一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北击匈奴南取越族,迁移人口重视边疆的开发,与周边国家有了联系。两汉是统一多民族的发展时期,用和亲或战争的办法联络其他民族和匈奴,对越族和西南少数民族加强交往和联系,张骞和班超通西域使中原和西域联系密切。西域都护设置,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在西南地区设立郡县,加强管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大流动和大迁移汉民族活动区域扩大,大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又一次民族大融合。三国时,诸葛亮和扶南中民族,孙吴招降越族。西晋时,出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的大迁移的局面。十六国时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此时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距缩小。南北朝时期,南朝各族共同开发江南,北朝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并实行改革,加速民族融合和封建化进程。至北朝时期,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民族大融合。 (4).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

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许多发明在世界历史上拥有重要地位。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举世闻名的古代青铜冶炼艺术,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记载的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数学成就,世界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世界最早采用的全身麻醉法等等。

盲点突破 

1.中国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是半坡氏族,而非山顶洞人。造成错误的原因,一是没有准确地掌握新石器时代的概念,新石器时代是人们普遍采用磨制技术制造工具的时代,半坡氏族能够这样做了,而山顶洞人刚刚 开始采用;二是错误地认为新石器时代与氏族公社完全吻合。 

例:开始过着新石器时代的是C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氏族 D. 河姆渡氏族

2.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 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例: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开始于商朝,根据是:B

A.陶钵口沿的符号   B.殷墟的甲骨文

C.“周召共和”     D.日月食的记录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切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公田”外,新开垦的“私田”将成为可能的和需要的了。所以,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都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例:促使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B

A.诸侯争霸使田地荒芜 B.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C. 私田的出现 D.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4.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A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5.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暴政”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暴政”,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暴政”。“暴政”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暴政”。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6.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很显然西域大小政权并没有西汉直接管辖。西汉直接管辖西域是从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开始的;张骞的两次出使开始的时间分别为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 

例: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表述不正确的是A

   A.是西域归属中央的开始

   B.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物产

   C.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D.有利于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7.一个政权政局动荡,有它的政治和经济原因。但政治原因往往取决于经济原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而每次政局动荡的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尽相同,那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西汉末年的政局动荡主要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造成的 。这种情况在封建土地私有制条件下,往往集中反映在土地兼并问题上。 

例:引起西汉末年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C

A.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B.统治阶级的豪奢生活

C.土地兼并的情形十分严重

D.统治阶级的分裂 

8.三国鼎立时期的上下界限与三国鼎立的实际时间是有区别的。三国鼎立时期是从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 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而三国实际鼎立的时间是从222年孙权称王鼎立之势成至263年魏灭蜀,鼎足之势 少了一足。 

例:魏、蜀、吴三个政权并存时间是C

A.220年—280年 B.222年----280年

C.222年---263年 D.220年----265年 

9.几个政权鼎立并存局面的出现,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也有当时的一定地理环境的影响,但是从根本上说来,鼎立并存的政权的国力出现“均势”导致的。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反映其力量“均势”。根本原因的判断不能从具体的历史现象中分析,必须从本质意义上反析和判断。

例: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B

A.“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的地理条件

B.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均势

C.赤壁之战结局的影响

D.曹操、刘备、孙权都善于用兵 

10.土地制度的变更,从根本上说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汉族地主的建议这是具体的历史现象,还不是根本原因,南北对峙和民族矛盾也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历史现象,但四个选项中,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力状况的是D项。

例: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D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激化    D.先进经济形态迫使 

11.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封建政权频繁更替的集中在“南朝”政权和唐朝灭亡后的黄河流域的“五代”。其主要原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在种情况常常发生在分裂割据时期,封建政权极不稳定,统治集团内部常常为争夺权力自相残杀,南朝宋、齐、梁、陈的更替都是掌握军权的大将所为。南朝政权的更替不是外部原因,完全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引起的。
 
例:南朝政权频繁更替的主要原因在于A

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B.士族与庶族地主之间的矛盾激烈

C.割据势力之间的争夺战争 D.藩镇割据的扩大和延续 

12.一个历史阶段的思想意识方面的发展趋势,都有它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判断思想意识的发展又必须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去找出其社会根源,特别是社会形态的重大变更、重大历史事件对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去分析、判断。而历史趋势的判断又从宏观归纳才能得到正确的判断。在这里立即抓住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性质和形态的根本性变化和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抓住了这两大历史趋势,就较迅速抓住思想界的发展总趋势。 

例:战国、秦、西汉时期,我国思想界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发生变化的社会根源? 

答案:

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社会根源:①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确立,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自己阶级的不同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逐步形成“诸子百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主张,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②秦统一全国后,建立起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了加强统治和巩固统一,统治者尊崇和应用法家思想,压制其他学派的思想。③汉武帝时,进一步在全国实行大一统,他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大力提倡儒家学说,禁止传播其他学说,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