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象中的北京人

 晓甘梓 2014-05-28


几天前,和几位朋友聊天说起了北京人与自行车。这个话题还真值得我们把它记下来,因为甚至我们下面的直接后代们也已经完全不记得我们这一辈北京人与自行车的种种缘分了。

现今40岁以下的孩子们,打死也不会相信北京城曾经是一个自行车的王国。记得小时候,我家离学校不到距离,上学要穿过两条马路:由南往北穿过东长安街延长线,再从秀水街东边的三岔路口由西向东穿过迎宾路,就差不多到学校了。那时候上学,总是要忍受一番70岁的老奶奶“过马路要小心!”的千叮咛万嘱咐。可实际上马路上那刚刚卸掉了鼓鼓囊囊的煤气包的9路和1路公交车真是少得可怜。那时候,北京哪有现在这么多人?!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大人们一般都骑自行车上班,坐车的人很少,而且正好和我们上学的时间错开。过马路根本不成问题。可是放学就不成喽,正赶上东郊的《金属结构厂》《第一机床厂》《北京热电厂》等等,这些大企业下班。声势浩大的工人队伍骑着各种各样的自行车在我们面前由东向西往城里方向疾驶而过,那嘈杂的叮铃叮铃声往往会勾起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的豪迈,那种至少20分钟时间自行车占据半条马路,所有其他车辆全都为其让路的情景令人至今难忘。有几次,我索性和伙伴们坐在马路涯子上看热闹,等自行车大军骑过才回家。

后来,到了67年文革开始了,学校也停课了。除了去学校写大字报“革命”,就是在家呆着没事干。有一天,我妈给我点钱让我带弟弟去北大一院矫正牙齿。我们坐着大一路刚到南河沿就看到一场难忘的闹剧:大批身穿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腰扎牛皮武装带,臂佩“红卫兵”袖标的“小将”。他们男生足下踩着青一色的“凤凰二八锰钢转”女生统一蹬着“飞鸽二六斜梁线”,骑在长安街大道上,一片转铃 “叮铃铃铃!” 悦耳的声音取代了往日盖铃“叮铃!叮铃!”的单调乏味。威风凛凛,气势磅礴,让人羡慕不已。因为只是路过,也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想议论那个年代的政治风云,只想证明有自行车王国之称的北京,当年自行车的更新换代有多么快!

再后来,文革结束了。我们这帮不管是当了农民还是农业工人的知青终于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北京。呀!那变化真的大呀。建国门外的那盆人工湖,眼下已变成赛特商城、曾经的护城河现在是二环路,人已变物已非。然而,自行车的王国多少还是残存着一些昔日的风采。上下班的工人逐渐地开始适应马路上的隔离带。马路上虽然没了当年的霸气,却也安全了许多。

再再后来,北京人渐渐地多了一种人生记忆:丢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要说本人就是个好事之徒,有段时间突发奇想:想调查一下北京人丢过车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因此那时我但凡见到熟人总不忘捎上一句“您丢过自行车吗?”问过多少人,我已不记得了,但得到的回答却一个都没忘:还没遇见一位北京人没丢过自行车!喂,哥们儿:如果您没丢过自行车,那您完全可以去申请一个吉尼斯纪录。我认为这不是夸张。

再再再后来,北京的汽车多起来了。马路虽然已经宽了不少,但划归自行车享用的路面却窄了许多。70年代从未见过的“自行车逆行”也多了起来,不仅如此现今那些电动车、老年代步车也来自行车道上凑热闹,欺负骑行人。有一天,一位朋友骑车,被一辆汽车压蹦出的石子打在大腿上,起个大筋包在家歇了好多天,连个责任人都没找到。总之,这年头骑车,比三十年前的危险系数不知要大出多少倍。

北京?自行车的王国?得了呗!您歇菜吧!

    2014年5月2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