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之洞的趣联趣事

 陋室书屋2 2014-05-29
 

                                      张之洞的趣联趣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张之洞1837年出生在贵州贵阳,祖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他是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力图外御强敌、内兴改革,是清末著名“能吏”,更是晚清推行新政的要角,在晚清政治史上居于中心位置,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被孙中山先生誉之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张之洞一生所作联语很多,除《题屈原湘妃祠》奇联外,更有不少妙联、趣事。

 

   学童对联成绝对

   张之洞自幼好学聪颖。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张之洞才年方十一,即作《半山亭记》,被人称为“神童”。后《半山亭记》被刻成石碑,嵌于半山亭壁上供人赏读。在作《半山亭记》的第二年,张的第一本文集便在贵阳刊印,成为贵州学童之冠。

   张之洞在贵州兴义府署(今安龙)读书时,深受老师喜爱。有一次春游,老师想测试张之洞近来学业可有进步,便出了一个有趣的上句。以“驼”、“倒”、“仰”三种形态联成一体,出一上联:

  “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

    张之洞歪着脑袋,两眼盯着路边的莲池,想出了一个俏皮的对句,以“瘦”、“歪”、“斜”三种形态给出了下联:

   “瘦脚莲蓬歪结籽,白鹭斜观。”

    对句非常符合出句的要求, “白鹭”对“黄蜂”,可谓严丝合缝,工稳中见谐趣。

    老师见山坡竹林中有一只小猪,出了一联:

   “小猪拱小竹,小猪一动,小竹一动。”

    张之洞抬头望见田头一老翁正手捧茶壶喝水,随即对出了下联:

   “胡嘴对壶嘴,胡嘴一撅,壶嘴一撅。”

    老师接着又出一联:“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春色。”

    张之洞马上又对出:“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据说这副对联至今仍被联界称为绝对。

 

   联拍马屁  跻身权贵

  张之洞能够在官场平步青云,成为晚清政界出类拔萃的风流人物,自然得益于其自身超常的天赋、超前的观念、超人的政绩,但也离不开慈禧太后的青睐。

 同治二年(1863年),26岁的张之洞进士及第。相传此年慈禧太后原本让张之万(张之洞之同族同辈兄长,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状元,官至大学士。)出任会试总裁,但她无意间看到一份小报上载有《张解元幼慧巧对》的趣闻,使平时爱好作对联的慈禧对16岁中举的“神童”张之洞颇感兴趣。又见是张之万同一地方人,便叫来张之万询问方知是其同辈族弟。而正是由于这层关系使张之洞曾失去两次会试资格,至今未能入仕。于是,慈禧便决定改由旗人宝钧出任会试总裁,让张之万为张之洞应试而回避之。

  会试中,张之洞顺利得中第141名贡士,复试列一等第一名,其殿试策论更是切中时弊、锋芒毕露,阅卷大臣似乎觉得此人过于狂妄,准备把他由一甲第一降为三甲之末。但由于宝钧出面力挺,张之洞列二甲第一名。清代各科进士分为三等,即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大名单到慈禧手中后,早已先入为主的慈禧即将张之洞拔置一甲第三名,即俗称的“探花”。

  新科进士授予仪式结束后,在向慈禧太后谢恩时,慈禧给他和翁曾源状元、万崇后榜眼出了上联,请他们三人对下联,对句最佳者,收为太后门生,并立授官职。慈禧故作沉思状,缓缓说道:

 “洛水灵龟献寿,天数五,地数五,五五还归二十五,数数定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张之洞不愧是天才,几十年的寒窗没有白过,在这关系到他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他抑制了自己的紧张,率先答出了下联:

  “丹山彩凤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总成三十六,声声祝慈禧太后,万寿无疆。”

   张之洞的马屁拍得慈禧凤颜大悦,也拍开了自己的仕途之门,被收为慈禧门生,授职翰林院编修。此后,张之洞声誉大起,一举跻身于清朝权贵之列,官运亨通,从浙江乡试大主考、湖北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期间两度暂署两江总督),直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成为晚清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张之洞妙联应“难题”

   张之洞曾任山西巡抚,后调任湖广总督。那时,江南人自认为江南地杰人灵,多山多水多秀才,有些瞧不起北方人。北方人到南方作官,江南人总会想方设法出难题作弄北方人。

   一天,张之洞到江南某城巡察。当地大小官员出城迎接。这天正值五月十三关帝庙会,城里非常热闹,看戏的人挤了一庙院。张之洞也被请到庙院看戏,他刚坐下,还未来得及喝水,会首就来跪禀:“列位大人,台上还没贴对联,请张总爷快写一副吧!贴上好开戏啊。”说着把早已准备好的文房四宝端了上来,并把裁好折好限定字数的红纸放下,要求上下联各为十二个字。他们想给张之洞来个玩笑,令其措手不及。在场的文武官员和文人学士,个个摇头晃脑,傲气十足。张之洞料到他们会有这一手,用目光扫了他们一眼,胸有成竹地拿起笔来,一挥而就,一副妙联跃然纸上。

   上联:“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

   下联:“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这副对联,通过歌颂关公的英雄气概,巧妙地回敬了那些盛气凌人的大小官员和文人学士。在场的人都被张之洞的才华和魄力惊呆了。个个点头称赞,再不敢小看他了。

 

    联会梁启超  折服张之洞

   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梁启超曾去拜见张。梁启超呈上去的名片落款是:“愚弟梁启超顿首拜”,而闭口不提其官品。张之洞一见,大为恼火,提笔在拜帖上写下一上联叫随从退回,其联曰: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贤弟。”

   梁启超看后不假思索,马上在帖子上写一下联: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候。”

   张之洞看到下联,觉得梁启超“有点意思”、与其性格相投,连忙起身相迎。按照当时的等级和礼仪,应该张走在前,梁跟随其后,谁知梁启超亦步亦趋,与其并行,张之洞有些不高兴,又口占一上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江淮河汉四水中,长江是第一;春夏秋冬四时中,夏是第二。我坐镇江夏,你来江夏讲学,你、我谁是第一?谁是第二?问的咄咄逼人。而梁启超脚不停步,笑吟吟的对曰: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粱的意思是:按儒释道三教排,儒在前面;按天地人三才排,人在后面。我乃儒家之人(既是儒又是人),怎敢居于你前,又岂能落于你后! 虽自卑为“小子”,但又自负不凡,避实就虚,虚中寓实,令张深为叹服。张之洞听后赞赏有加,叫手下大开中门恭迎梁启超入府。 后来,张、梁成了忘年交。

 

   螃蟹八足  横行天下九州

   张之洞任两江总督“微服私访”,在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县)遇见了他的一个老同学。这个老同学见他穿着普通老百姓衣服,有点惊讶,忙问他是否受到挫折了。张之洞没有正面回答老同学的提问,只说因事路过这里。张之洞的这位老同学在一个缙绅家里当私塾先生。他挽留张之洞在他家住几天,张之洞见他真挚,就答应了。过了一天,松江知府寿宴,邀请地方官绅参加。缙绅接到邀请,要私塾先生同去。私塾先生把这件事告诉了张之洞,张之洞说,我也去看看。张之洞就以知府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知府的第三层朋友的身份,出席了这次宴会。如果张之洞以“两江总督”的身份,去一个小小的知府家作客,无疑会受到知府的特殊礼遇。可张之洞是微服出行,知府当然不知道他的到来。张之洞想给松江知府来个突然袭击,借机一鸣惊人。前来祝寿的宾客,既有官场同僚,也有地方文人。他们互相寒喧,吹吹拍拍,拉拉扯扯,整个厅堂哄闹声不断。只有张之洞和他的老同学被冷落在一旁。忽然,知府看见了张之洞和他的老同学,便问带他们同去的缙绅:“跟你来的是什么人?”缙绅不认识张之洞,说: “一个是我家的私塾先生,另一个是他的朋友。”知府本想对缙绅发作,但顾及到客人多,又是寿辰,不便败兴。只向张之洞和私塾先生白了一眼,便转身走了。待宴会开始,知府请来宾入席。张之洞也不谦不让、毫不客气地坐在了首席位置上。张之洞之举,众目睽睽之下,人人暗自惊讶。有人推测他的来头不小,有人估计他是知府的长辈。大家都不做声,且看知府如何态度。知府虽感恼火,但当着这么多的客人,也不好发脾气。他压住火气,走到张之洞面前,手指桌上一道名菜,用说话的口气出了上联:

  “鲈鱼四腮,独占松江一府。”

   松江产鲈鱼,传说天下只有松江鲈鱼为四鳃,弥足珍贵。知府以“鲈鱼”自比,意思是我乃堂堂知府大人,松江是我的天下,你有什么资格独占我的上席?张之洞见其言不善,就不慌不忙地用筷子夹起一只螃蟹,声调带刺地说出了下联: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知府听后知道来者不凡,忙找私塾先生打听,当他知道是两江总督到来的时候,不免大惊失色,谢罪不已。这副对联双方都把自己的傲气和霸气刻画得淋漓尽致。张之洞可谓是深谙权术之道,借螃蟹而喻其势,教训了张狂的下属。

 

  “张之洞”对“陶然亭”

   据传,张之洞还独创一种颇具情趣的“无情对”。这种对联,上下句各自通顺成章,下句对应的每个词的本义,并不能与上句相对,要对每个词来一番别解,才能与上句相应的字扯上关系。

   有一天,张之洞在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一句诗出上联:“树已半寻休纵斧。”

   张之洞作答:“果然一点不相干。”

   工部侍郎李文田则作答:“萧何三策定安刘。”

   “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皆为古代兵器。其中,张之洞对句,以土语对诗句,更显得不拘一格。

  最后,张之洞又以“陶然亭”上联索求无情对。李文田即笑道:“若要无情,非阁下姓名莫属也。” 此联以人名“张之洞”对地名“陶然亭”,妙在“张”对“陶”,均为动词,又可为姓氏名词; “之”对 “然”,皆为虚词; “洞”对 “亭”,都为风景名词,自然天成,无情中颇为有趣。因下联对得精妙,众皆相视哈哈大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