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田县

 老刻刀 2014-05-29

古田县

位于福建东北部宁德西南部,下辖87乡,总面积2385km2,总人口 43万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降水量1746mm。全县有林地10.667hm2,其中阔叶林1.12 hm2,年可提供稻草等15t以上,是驰名中外的食用菌之乡19951997两年度被国务院发展中心、农业部等单位授予食用菌之乡的光荣称号。

1
、发展历史
  据记载,早在隋大业年间(公元609年),境内就有人从事香菇人工栽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古田县的食用菌业迅速发展,随着银耳袋料栽培、香菇室外人工栽培、竹荪室外人工栽培三大技术突破,以及国内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全县食用菌生产先后出现了五次飞跃性的发展和三次发展浪潮。目前,已成为全国食用菌开发品种最多、生产规模最大、菌类产量最高、科技实力最强的食用菌生产大县。食用菌业已成为古田县农村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古田县香菇、竹荪、银耳荣获一、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9古田银耳又被'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2000年被福建省政府评为名牌农产品,20015月国家商标局予以古田银耳证明商标公告(劳1607999号)。

2
、生产现状
  全县拥有以银耳、香菇(含花菇)为主,竹荪、蘑菇、草菇、猴头菌、灵芝、侧耳、金针菇、毛木耳、黑木耳、凤尾菇、姬松茸、真姬菇、茶薪菇、阿魏蘑、灰树花、榆黄蘑、大球盖菌等为辅的20多个食(药)用菌生产种类。近20年来全县食用菌产量稳步上升,2000年全县食用菌总产量达到2.1万吨(干品),其中银耳产量1.05万吨,香菇产量0.5万吨,其它菌类0.55万吨,实现产值5.5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3.9%,食用菌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3,食用菌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元。同时,随着我县食用菌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全县食用菌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生产大众化。全县农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食用菌产、销活动,直接从业人员达30多万人。二是生产区域化。根据全县 15个乡镇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形成区域化生产格局。三是产品结构合理化。全县已实现从单一品种向多品种系列开发转变。银耳、香菇、竹荪、蘑菇、金针菇、草菇等菌类已形成规模生产,新开发的茶薪菇、杏鲍菇、虎纹菇等珍稀菌类已开始批量生产。并且各类产品经过深加工和精加工,制成的脱水菇、盐水菇、菇片、菇粒、保鲜菇、冲剂、方便食品等系列产品,从而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市场应变能力。四是实现生产周年化。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温型、不同季节的合理安排,如反季节栽培、冬暖房栽培等,实现了周年化生产。五是生产技术专业化。全县已形成一个制种、栽培、加工及其各环节的专业队伍体系,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有利于各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六是产品市场国际化。我县食用菌产品不但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络,而且还远销日本、东南亚、香港、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3
、科研、技术培训情况
  近年来,古田食用菌在科研与技术培训方面硕果累累,主要体现在进行项目科技攻关、技术普及,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服务,把新技术新成果传播到千家万户。先后取得科研成果126项,其中经国家、省部级科技奖2项。近20年来,相继向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派遣技术员2万人次,提供技术咨询10万人次,累计帮助兄弟地区创食用菌产值50多亿元。

4
、从事食用菌专业机构情况
  全县有23个食用菌科研机构,1 个县食用菌办,1 个县食用菌研究中心,并形成乡镇科委、农技站、食用菌协会、重点技术示范户等多层次科研和科技推广网络;全县拥有食用菌高级职称3 ,中级职称58人,初级职称208人,技术员875人; 全县有2/3的农户从事种菇业, 拥有 10万菇农,5000个食用菌经销商。


 

中国食用菌生态科技园正式开园

来源:今日古田   

发布时间:[2009/6/15 8:30:24]

访问次数:   

 

612日,在古田绿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食用菌生态科技园内,负责人袁公忠正在展示公司试验的用玉米芯代替棉籽壳生产银耳的菇筒。目前随着中国食用菌生态科技园项目一期工程的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位于城东街道廷墩村的这个全新基地已经成为我县食用菌生产的一面旗帜,为我县银耳进行无公害化、自动化、工厂化、常年化栽培走出了一条新路。

    据了解,古田县中国食用菌生态科技园项目由英属维尔京群岛中国绿原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03亿人民币开发。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500亩,将分期建设有机食用菌栽培园区、深加工园区、保鲜物流中心、销售集团、研发检验中心、生态农业旅游村六大版块,以实现食用菌企业连片集中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区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此次该公司建成的项目一期工程占地30亩,总投资1100万元,于20082月动工建设,目前建成的100间食用菌生产标准房和50间发菌房已全部招租给廷墩及周边等村的银耳生产户,预计年可生产银耳干品230-300吨,获纯利600万元左右。

古田“罐产”银耳披“绿装”

来源:今日古田   

发布时间:[2009/6/15 8:29:22]

访问次数:   

 

    日前,古田县绿康食品有限公司研发出一种在“罐子”里栽培银耳的全新技术,在银耳的整个栽培过程中,都不需要打水打药,实现了全程无公害,这样生产出来的“绿色”银耳,一上市就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绿康公司的负责人告诉笔者,现在人们对食品要求绿色无公害,传统的栽培方式,即在银耳菌袋上覆盖报纸、打水的方式,容易引发虫害。他们发明的这种安全容腔栽培,也是经过了好几年的试验才研究出来的。由于绿色银耳本身生长过程就是相对封闭,在运输过程中也受到容腔保护,不会受到污染,即使在货架上出售时,也是相对隔离而安全的。

    据介绍,就鲜品来说,容腔银耳的货架期可以达到15天到20天,食用时只要旋开容腔接口,采摘下来,采用凉拌、炒煮等都是适宜的。当然如果不卖鲜品,同样也可以进行烘干出售。现在,在经过了几批试验生产后,容腔培育银耳获得了初步成功。目前,绿康公司也打算着等容腔栽培银耳技术进一步成熟后,开始大面积生产并向市场推广。

产业发展助推古田食用菌包装印刷行业升级

来源:玉田在线   

发布时间:[2009/6/15 8:28:02]

访问次数:   

    笔者近日在古田县食用菌工业园区内看到,落户于该园区内的鑫徳盛彩印公司正采用先进的全电脑控制自动型七色塑料彩印机为食用菌企业印刷最新的彩塑外包装。据了解,这是我县目前首家能在本地开展食用菌全彩塑包装制作的正规企业。

    近年来,随着我县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业界对于食用菌产品外包装的市场需求正不断增长,对包装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在食用菌彩塑包装印刷这块产业上,我县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包装装潢印刷制作几乎全部要送到福州等外地进行。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县的民营企业家们经多方努力,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建成了自家门口的“古田鑫徳盛彩印有限公司”,开展食用菌等食品方面的包装装潢印刷制作。据了解,该公司主要加工印刷各种食用菌、食品、调料、茶叶包装以及塑料标签、水煮、抽真空袋、纯铝箔高温蒸煮袋、透明蒸煮袋等。该公司的成立,极大方便了食用菌园区及本地的食用菌厂家,为古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再助一臂之力。

透明安全容腔栽培银耳新工艺面世

来源:县老科协   

发布时间:[2009/5/19 8:19:07]

访问次数:   

    日前,古田县绿康食品有限公司倪桂锋、陈建江、陈振金3位农民,研究成功一种透明安全容腔栽培银耳新工艺,并于最近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和都市民众安全意识的增强,买放心菜,吃安全菇已成为时代新要求。绿康食品有限公司倪桂锋等3人,经过1年多时间的试验研究成功,采取透明塑料安全空腔栽培银耳新技术。这种栽培方式创新点:在银耳菌袋接种培养生理成熟后,进行撕开胶布扩口环节时,立即把菌袋装入透明塑料安全容腔内培养出耳。在这期间银耳子实体控制在洁净的容腔小环境中生长,完全与外界隔断,无病虫侵染,中间不打水,不喷药,长势自然,无畸形,色泽洁白,品质好,管理上又省工。
近日,县科技局、县食用菌产业管理局有关人员,先后深入现场考察,对这种绿色栽培新工艺感到满意,对倪桂锋等3人发明创造的精神表示赞赏。

    食用菌专家认为,这种栽培方式有效地控制了银耳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避免受病虫害的侵袭,促进了银耳产品提升到绿色食品档次,是我国银耳栽培技术上又一新突亮点,大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翁锡和历经5年成功研制菌草切割机

来源:宁德晚报   

发布时间:[2009/5/21 8:21:35]

访问次数:   

 

    从木屑栽培到菌草栽培,我国食用菌培养原料迎来一次新的革命,然而,菌草的加工机械,在新兴的食用菌产业链中却是一个空白。经过近5年潜心研究,古田县教学器材厂厂长翁锡和成功研制出菌草切割机,产量比人工切割提高17倍,解决了菌草加工的难题。在今年的“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上,这个项目将实现对接。
  翁锡和告诉记者,最初,食用菌栽培原料是以阔叶林杂木为主,造成森林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水土流失。随着食用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福建省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林占禧教授“利用菌草代料栽培食用菌技术”的开发成功,大大降低了食用菌生产成本,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然而,通常菌草的加工以手工为主,用镰刀或其它刀具将其切割成碎料,然后填装到塑料袋中,进行菌丝培养,但这样每人每小时只能加工25公斤菌草,如人工切割象草、芦苇等效率就更低,严重制约着“菌草”栽培食用菌新技术的推广。
  自2002年起,翁锡和通过潜心研究,不断改进,终于研制成功QC-300型菌草切割机,填补了缺乏菌草加工机械的空白,解决了食用菌生产中菌草加工的难题,使我国丰富的农作物秸杆等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据悉,这台机器的配套动力1.5千瓦/220伏,生产效率400公斤/小时,比人工切割产量提高17倍,每天按6小时加工时间算,每天可生产2.4吨菌草,如果2.4吨菌草由人工加工,每天需要16个人,而使用该机器后,只需要2个劳动力。
  据翁锡和介绍,菌草切割机已经获得国家专利,目前产销量已达到每年500台,主要销往江西、湖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一带的菇区,今年还扩大到安徽、四川、贵州、江苏等省份。由于其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维修方便、适合家庭使用,受到了广大菇农的青睐。在今年“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上,该项目将进行对接。记者获悉,古田县政府有关部门还将帮助古田县教学器材厂实施异地搬迁技改工程,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今年我县6?18工作重点是对接一批在我县使用范围广、拉动能力强的技术成果,并协调解决已对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发挥出效益。”古田县副县长缪荣辉说。目前,古田县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53个,比去年同期增加90%;成功对接项目40项,比去年同期增加17%

古田县银耳栽培技术又有新突破

来源:县广电局   

发布时间:[2009/5/26 9:14:39]

访问次数:   

 

我县是银耳生产大县,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和市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银耳无公害生产就成为种植户们攻克的重要难题。近日,记者在大桥镇就见到一种新型银耳无公害栽培技术,可以让银耳在洁净的环境下生长。

在大桥镇绿康食品有限公司二楼,我们见到了房间内菇架上的所有银耳菌袋全都套上透明的塑料套。公司董事长倪桂锋告诉我们这就是让银耳在这样独立的环境下生长,才能保证全程无公害。

大桥镇绿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倪桂锋

“关键作用是不用喷农药,在这里面不喷水、不喷农药。”

据了解,这种栽培方式创新点在于银耳菌袋接种培养生理成熟后,进行撕开胶布扩口环节时,立即把菌袋装入透明塑料容腔内培养出耳。其间,银耳子实体控制在洁净的空腔小环境中生长,完全与外界隔断,中间不打水,不喷药,长势自然,色泽洁白,管理上又省工。

县老科协副会长高级农艺师 丁湖广

它整个生长过程都在控制里面,自然通风,自然温度调节,自然湿度调节

目前,这种“食用菌安全栽培容腔”新技术已获得国家两项家发明专利。

古田银耳宁德十大影响力品牌评选候选品牌

来源:宁德网   

发布时间:[2009/5/8 7:21:14]

访问次数:   

 

古田银耳已经成为古田人心中最美的一朵致富

 

由古田银耳引领发展起来的菌类已经成为餐桌上的珍馐

凤都:建立新型袖珍菇生产基地

来源:县广电局   

发布时间:[2009/5/14 9:02:57]

访问次数:   

 

为改变农户家庭作坊式栽培食用菌模式,凤都镇在引进芊芊工厂化栽培模式后,又引进台湾生产菌包流水线,建立新型袖珍菇生产基地,全程无公害生产袖珍菇,既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保证质量,又解决了周年供菇难题。

凤都镇石坑村袖珍菇生产基地占地面积约十亩,于去年建成投厂。基地里不仅建有5个接菌室,10个大型袖珍菇菇棚,23个小型白木耳菇棚,

还建有1个生产冷房。基地里菇棚虽然都是简易架构,投资成本低,但生产环节十分讲究,全都采取新型工厂化、标准化管理模式,完全取代昔日小农户家庭作坊生产的旧模式。

凤都镇石坑村袖珍菇生产基地负责人 郑昌和

“特别我们做鲜菇的,产量比较稳定,另外比较集中一点,成本比较降低一点,跟农户比还要低。另外就是管理农户也很难做到像我这样感染率控制1%,基本做不到,农户10%他们都很开心。我们这里面差不多三万筒,这个接菌方面管理消毒什么的都比较注意,人员比较固定。

目前,基地里已引进台湾生产菌包流水线, 一年两季主要生产袖珍菇,在栽培过程中还采用低温刺激技术,袖珍菇产量比平常高出好几倍,一季一般可采收七、八茬,每筒大约可采收鲜菇两斤半,整个基地日产鲜菇2吨左右,产品全部销往香港、深圳、广州等地,备受客商青睐。

凤都镇石坑村袖珍菇生产基地负责人 郑昌和

“出货量问题,特别是卖鲜菇,人家要求你天天都有货供应,如果一天有几千斤,过两天就没有,这样肯定不行,最大的优势是出货稳定,每天都有,也确定会有,比如说,我每天让它有六千筒出菇,它每天就六千筒。

袖珍菇是我县近年新引进的菌株,味美口感佳,营养价值高,是一种低热量、低脂肪的保健食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凤都镇石坑村袖珍菇生产基仅袖珍菇一项,全年可生产50万斤,产值可达400万元。据了解,在袖珍菇生产淡季,菇棚闲暇之时,基地里还可以穿插生产银耳、猴头菇、平菇等多种食用菌,充分利用菇棚与循环利用资源,以达到周年化生产。

凤都镇石坑村袖珍菇生产基地负责人 郑昌和

“每天有六千筒在掌控,搭配主要是提高厂房利用率,每年做两批的话,基本时间只用了八个月,还有四个月是空的,空的我们尽量会利用,但是我们主打是做袖珍菇,别的有空的时候做一点。”

据了解,目前全县像郑昌和这种新型的袖珍菇生产基地已有三家。新的栽培模式获得成功,为食用菌产业集约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古田:创新银耳菌种分离技术

来源:县广电局   

发布时间:[2009/5/5 8:59:27]

访问次数:   

 

古田是银耳种植大县,从菌种栽培到银耳生产都有一套相当成熟的模式,并且每年制种和种植能手们都从中创新发展,研发新的制作工艺,使银耳产业不断推陈出新,快速发展。日前,大桥镇银耳制种户江寿根又创新了银耳菌种分离技术,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江寿根每年制作的银耳菌种多达80100万瓶,供应着大桥、吉巷、卓洋等乡镇2800多户菇农,栽培银耳3600多万袋。近来他改变常规的菌种分离方法,采取在菌瓶内长出银耳子实体后,精选色白,健壮的耳片,放入无菌水内。通过恒温室内培养,让耳片孢子散落在无菌水中,形成了银耳菌液。然后把菌液接种到斜面培养瓶上,待孢子萌发后,挑取颗粒饱满、健壮的芽孢,接种于木屑培养基内,培育成银耳母种。

像原来那样老方法,叶片放进去,有好的也有坏的,没有办法挑选,好的坏的都是一堆在那里生长,里面是混合,不一定都是很强壮的,有很差的。我经过这样子,弱的可以不要,从里面挑出强壮的,提取出来。

据高级农艺师丁湖广介绍,这种新型的银耳菌种分离技术和原来直接选取耳片进行培养相比,更有利于剔除较弱的芽孢,精选出优质芽孢,因而制作出的菌种抗逆力更强,稳定性更好,有相当高的应用价值。

古田县科技兴菌实现43万农民致富梦

来源:全球养殖网   

发布时间:[2009/5/4 8:55:21]

访问次数:   

 

    一到闻名的“食用菌之乡”古田县,浓浓的菇香就扑鼻而来。古田县被联合国指定为国际食用菌人才培训基地,还成为全国食用菌开发品种最多、生产规模最大、菌类产量最高、科技实力最强的食用菌生产大县。

    
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局相关资料显示,全县农村80%以上农户从事食用菌产销活动,直接从事食用菌产业人员达20多万人,食用菌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三分之一。还有3万多食用菌营销户,20多家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营销企业,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营销网络,使食用菌产销率达95%以上。

    
近年来,古田县食用菌年产量都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去年30多个食用菌品种总鲜品产量达45万吨,产值13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0元跃升到2007年的5362元。

    
上世纪70年代末,古田农民姚淑先首创银耳瓶栽和袋栽新技术,使全县银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如今银耳产量更占到了世界总量的90%。上世纪80年代初,大甲乡农民彭兆旺成功开发木屑野外袋栽香菇新技术,香菇产量也一跃成为全国首位。随后,竹荪生料栽培、银耳棉籽壳代料栽培、黑木耳南方栽培等技术和茶薪菇菌种攻关、配方创新技术的突破,在全国率先掀起了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薪菇生产的“五次浪潮”。

    
“‘古田银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食用菌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后,上门买银耳的更多,价格也更高了。”古田县城西极乐村菇农曾耀荣说,今年他银耳的种植规模扩大了10万袋,收购价从去年的每公斤24元提高到今年的36元。如今极乐村是远近闻名的“银耳生产专业村”,家家户户种银耳,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外来务工人员长年驻扎在该村达300多人。

    
“把食用菌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培育,是43万农民致富的根本。”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局局长阮淑珊说,“通过实施‘基地化、工厂化、品牌化’科技兴菌三大发展战略,以政府引导和财政扶持来改变小农散户生产模式,实现食用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以实施‘品牌化’战略来提升产品质量,带动市场营销;以‘科技兴菌’来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使食用菌产业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称“银耳王”的古田县兴华真菌研究所所长戴维浩说,从食用菌产品中提取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效成分,越来越多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使食用菌产品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提升,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来源:全球养殖网  作者: -   编辑:小碗

银耳无害化栽培技术又有新突破

来源:今日古田   

发布时间:[2009/4/24 7:16:03]

访问次数:   

 

    笔者日前从有关方面获悉,古田籍著名银耳专家姚淑先经过2年精心研究探索,首创了“银耳培养防虫滤气套筒”技术,不仅实现栽培银耳无需使用任何农药的新工艺,还提高了银耳的营养价值,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长期以来,在代料栽培银耳过程中,当银耳菌丝体出现白毛团时,会散发出浓浓的香气,此时昆虫大量侵入接种口,吞食银耳菌丝体,造成不出耳现象,影响银耳产量。为解决这个银耳栽培技术上的问题,姚淑先经过2年的努力探索,在现有银耳培养袋上,再装置一个“防虫滤气套筒”。它不仅具有防止昆虫侵入、避免外界空气中污染物侵袭的好处,还简化了银耳的生产管理。银耳在套筒中,形成一个生长小环境,银耳子实体靠银耳自身的新陈代谢,散发出水珠(发汗),使套筒内湿度增加,能够满足银耳子实体对水份的需求,不需喷水,银耳就能正常生长。

    目前,这个“银耳培养防虫滤气套筒”新技术,已分别于今年218日和39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两项专利。据了解,姚淑先系古田县大桥镇苍岩村人,曾任古田县食用菌研究所所长。他曾首创“银耳代料高产栽培技术”,使银耳单产较原木栽培法提高了20倍,被誉为“银耳大王”。目前系中国食用菌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银耳专家—姚淑先将参加全国第八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会展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发布时间:[2009/3/8 8:46:48]

访问次数:   

 

    第八届全国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会展暨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龙泉)论坛组委会最新介绍,我国著名银耳专家、银耳代料栽培技术发明人——姚淑先先生将参加此次行业盛会,并将针对银耳生产与流通现状做专题演讲,与参会代表交流探讨。本月20日即将拉开帷幕的第八届全国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会展暨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龙泉)论坛,让人充满期待。

古田县大面积推广新法栽培猴头菇

来源:今日古田   

发布时间:[2009/1/13 6:45:26]

访问次数:   

 

    入冬以来,吉巷乡大面积推广仿原生态栽培猴头菇新方法,不用喷水、不用管理,利用冬季农闲田地就能获得高品质、高产量的猴头菇。

在吉巷乡北墩村的猴头菇栽培基地笔者看到,这里的菇农利用农闲季节的山区梯田,在有流动水的水田上,搭起20厘米高的简易木架,将菌丝发透的猴头菇菌筒出菇口向下平行放在架上,覆盖上薄膜,再铺上一层5厘米厚的稻草,就算完成了所有的工作。

据县高级农艺师丁湖广介绍,这种新型栽培方法的优点是充分利用水稻收割完毕后的农田作为栽培菇场,并借助农田里自然蒸发的水蒸气为猴头菇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湿度,使猴头菇仿照野生的环境进行生长。由于这种栽培模式是仿原生态的栽培模式,不需要人工管理,因此大大减少了以往搭盖阴棚的成本和日常的人力消耗,而且生产出来的猴头菇病害少、菇须多、品质好,这是我县猴头菇栽培方式的一种创新,很有推广价值。

目前,猴头菇正进入从室内发菌转入室外栽培的生产阶段,在经过试点试种的成功之后,吉巷乡北墩、溪坪等村的菇农正开始利用这种方法大面积栽培猴头菇。

古田一食用菌机械获国家发明专利

来源:玉田在线   

发布时间:[2009/1/8 6:40:55]

访问次数:   

 

    日前,古田县文彬食用菌机械修造厂生产的混合物料搅拌移位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这是继2004年该装置获实用新型专利后,又一项获得更高级别的发明专利。

    混合物料搅拌移位装置是古田文彬食用菌机械修造厂周文彬在五年前发明的,当时报两项专利,一项是新型专利,一项是发明专利,新型专利在申报一年后批下来,发明专利经过5年审查今年才刚刚批准。据了解,该装置主要用于食用菌原料混合物的搅拌,每小时可拌料5-6吨左右,比人工效率提高20倍,并且搅拌后能使混合物料均匀、蓬松,特别有利于食用菌后期菌丝生长,受到菇农的好评。目前,该机械装置不仅畅销国内十几个省份,而且还打入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古田县掀起猴头菇种植热潮

来源:县广电局   

发布时间:[2009/1/5 8:38:30]

访问次数:   

 

随着冬季的来临,食用菌生产进入了旺季。日前,记者在我县规模最大的猴头菇种植专业村吉巷乡前垅村看到,这里的村民一边正在忙着护理已长出的累累猴头菇,一边还赶着第二批的生产,全村到处呈现种植猴头菇热潮。

“全村80%种猴头菇,今年种400多万筒,总产量20万斤。”<BR><BR>    记者看到,眼前的这大片菇棚都是菇农用来种植猴头菇的,就在这片地里,还有人不停地搭盖起新的菇房。田里的猴头菇已长出了一批又一批,而村中还到处是繁忙装袋的景象。据了解,今年我县种植猴头菇从11月份持续到明年5月份,平均价格在每公斤32元左右,交易量可达60万斤。

 

一朵美丽的摇钱“菇”

来源:玉田在线   

发布时间:[2008/12/3 6:32:19]

访问次数:   

 

200812月,宁德市第三届科技奖获奖名单上,古田县3个获奖项目中,又有两个关于食用菌的项目:菌草切割机与菌糠栽培鸡腿蘑产业化技术研究。
  关于食用菌,这个已在古田县开出了奇异之花,并结出了艳丽之果的产业,已经让这座山城有了“食用菌之都”的美誉。
  这一切,都是科技之光点燃的。
  八十年代以来,古田县先后首创银耳、香菇室外袋栽、竹荪栽培以及用棉籽壳代用料栽培银耳技术,在全国率先掀起食用菌三次发展浪潮,成为闻名全国的“食用菌之乡”。经过多年发展,古田食用菌目前已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网络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现代化管理的产业格局,开发栽培食用菌品种达30多种,涵盖了我国食用菌主要栽培品种,尤其是银耳产量占全国的95%以上。
  1990年银耳、香菇、蘑菇三项产量达5652吨,产值1.3亿元,产品畅销27个省市,进入香港、澳门、台湾,并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其中银耳产销居世界第一,香菇出口为全国之冠,竹荪和猴头菇开发达国内领先水平。自2001年起,古田、屏南县被省科技厅列为联合国南南合作网食用菌培训基地,连续七年承办食用菌技术国际培训班,累计为52个国家培训174名学员,开创了我市政府间技术输出的先例。
  科技的力量不仅于此。近几年来,科技人员对食用菌产业的不断深入研究,古田食用菌生产又有新发展,香菇、银耳种植双超1亿袋,总产量1.16万吨,产值突破2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农业总值、财政收入各有三分之一来自食用菌生产。
  而在古田县辐射带动下,九十年代中期,寿宁县突破人工调节花菇栽培技术并大规模推广,构筑了寿宁经济“半壁江山”;屏南县利用气候优势,开发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开辟了保鲜香菇出口创汇基地,为当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