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战

 王传贤书斋 2014-05-30


        新加坡50年的双语教育道路,崎岖不平,这得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

根据1956年《新加坡立法议院各党派华文教育报告书》的建议,我们在各语文源流的小学实行双语教育。以华校来说,就是教导学生华文和英文,在英校,就是教导英文和各族群的母语(华文、马来文或淡米尔文)。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后,我们在小学和中学逐步贯彻双语政策。1966年,所有中一生必须修读第二语文,但英校华族学生还不需要选择母语(华文)为第二语文。1981年,我们规定学生报读大学时,A水准会考第二语文必须考获AO副修水准的E8(1983年提高到D7),而且分数算进大学入学总分,1980年开始,我们进一步规定英校华族学生必须以华文母语为第二语文(从前他们多选马来文)。这些规定给来自讲英语家庭、成绩虽然优异但华文差的华族学生造成了日后升大学的障碍。到了2004年,报读大学,华文母语第二语文仍然必须达到所定的最低水平,但是分数已不再算进总分。

在本书从头记述了新加坡双语政策50年来的演变。

时代变迁,现在的年轻华文教师具有双语能力,他们正逐渐取代老一辈的单语华文教师。在小一和小二阶段,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华语和说的能力。阅读和书写的能力则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成为高年级的学习重点。华文教师用英语解释较难的华文词汇。这是一个大转变。以前,华文教师同时教导学生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这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负担。

脑神经专家证实,学习语言最好的是在孩提时候。家里、游戏班、幼儿园、小学都为孩子提供无穷的语言学习机会,一个人要到成年时候才来学习华语就困难多了。每个汉字四个不同的发音很难掌握,所以要讲流利的华语并不容易。在年纪小的时候,当耳朵、舌头和大脑最为敏锐和灵活时,是学习华语的最好时刻。

华语流利的家长如果能在家跟孩子讲华语,这对孩子掌握华文有很大帮助。学生在家使用的词汇虽然有限,但通过多讲,熟悉华文句子结构,可为他们日后学习华文打下基础。讲华语的家长不必急着要孩子学号英文,因为日后学英文的时间有的是。自生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新加坡已经成为一个以英语为主的社会。在学校,所有学生都开始学习英文,英语成了我们社会的主导语言。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出生的华族孩子,倘若在家里使用华语,日后上学,掌握华文并不是问题。倘若在家里讲英语,则日后学习华文就跟其他美国人一样,觉得是件苦差事。

很多讲华语的家长误以为在家里即使使用文法不通、发音不准的英语同孩子交谈,也对孩子的英文能力有好处。其实,孩子在上完幼儿园和小学之后,英文便会逐渐成为他们的主要用语。小学阶段有75%的时间是使用英文,25%使用华文。在中学,这个比例则是85%对15%。只有在特选中学和初级学院的双文化课程,才有更多的课程是用华文教导。至于高等教育,包括理工学院和大学,英文则是唯一的教学媒介语。那些到中国和台湾大学深造的学生,回来工作后便投入英文环境,英语久而久之也成为他们的主导语言。

我的三个孩子出身传统华校,但他们工作之后,使用的是英语,华文变成了他们的第二语文。在新加坡,只有华文教师和华文媒体工作者等才会继续以华语作为主导语言。

一个人可以通晓多种语言,却只有一种主导语言,就算以语言为专业的专家也不能例外。他们的第二语文表达能力无可避免地会比较低。中国最好的华、英同步翻译员,英译中(他们的主导语言)的能力,比中译英的能力强。以英语为主导语言的外国华、英语同步翻译员,情形则刚好相反。

新加坡人的主导语言是英语,这是我们吸收知识最方便媒介。以英语为主导语言的华族新加坡人如果也能讲得一口漂亮华语,是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我认为一般新加坡人,只要能讲华语,即便现在水平不高,词汇贫乏,将来工作有需要,通过实际磨练,词汇增加了,他的华语自然会流畅起来。所以,最怕是一开始就放弃学习。学习华文不管多么困难,都应该有个开始,持之以恒,必能一生受益无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