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及特长(资料备份,完整版)

 关东老圃 2014-05-30

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及特长(资料备份,完整版)

前   

宇宙间有星球这类明物质,也有黑洞这类暗物质。人类同样也有明、暗两套生命系统,即解剖系统和经络系统。它们都客观存在、都可以用科学方法证明。前者存在于尸体的基础上,后者存在于活体的基础上。西医通过解剖系统治病,中医通过经络系统治病。两套生命系统都连接五脏六腑,前者主要输送血液,后者主要输送气体。西医是对抗医学,讲究病原体和抗体的博弈。中医是平衡医学,讲究身体的阴阳平衡和阴平阳秘。西医与中医,如同英文与中文,是两套不同的逻辑系统,各有各的语言。西医与中医可以通过翻译交流,加深理解。本书就是翻译,就是试图通过趣谈的方式,通过比较的方式,让更多的西医,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中医,利用中医治未病,治已病。

西医有三个特长是中医望尘莫及的,它们就是体检、急诊和手术。西医还有抗生素、激素和维生素这三素,也是中医没有的。西医擅长治疗器质性的疾病,中医擅长治疗功能性的疾病。凡是解剖系统检查出来的疾病,人们可以去看西医。凡是解剖系统说不清楚的疾病,人们可以去看中医。中医看整体,西医看局部。中医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西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西医可以从细胞、组织、器官讲到系统。但是遇到器官之间的关系、系统之间的关系,西医就不讲了。因为没有人能讲得清楚。中医能讲系统,讲五脏六腑的关系。但是让中医讲器官、讲组织和细胞,中医就不讲了。因为老祖宗从来只讲脏象不讲脏器。其实脏象的实体就是脏器。中、西医的五脏六腑说的是一回事。中医完全可以对照西医的解剖图把脏象说明白,只要大家肯把老祖宗犯的一个错误共同改正过来。那就是,把“肝、心、脾、肺、肾”这五脏的说法,改成“肝、心、脾胰、肺、肾”。脾脏在人体中是免疫器官,还负责处理老旧的红血球。中医没有胰脏的说法,源于中医从来没有解剖图,只有解剖示意图,看不清“树木”的样子。其实清朝名医王清任早就在他的《医林改错》中已经明确地纠正了这一错误,指出了中医脾的形状和结构,不过没人听而已。这一知错不改,导致了多年来中、西医在脏器的功能上缺乏共同语言。

西医的基础理论是科学。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哲学,它的本体论是整体观,它的方法论是辨证论治,符合构成哲学的要件。中医的基础理论,讲的都是没有实际形状的事,是形而上的学说。科学讲的都是有形有状的,是形而下的学说。“哲学家”从来不能“会诊”,医生则可以。中医是经验学说,是规律学说,是文化。中医是千百年来,用千百万人的生命总结的客观规律。规律是主人,科学是仆人。科学是为解释和总结规律服务的。可惜目前由于技术手段有限,科学所能解释的规律还很有限。中医也有自身的问题,它们没有像化学那样,借助统计学,把自己的诊断和医治方法变成令人信服的科学。本书对此还有详论。

目录

第一章     趣谈中医         2

一、         中医科学吗     2

1.      中医基础是哲学而不是科学         2

2.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2

3.      科学原教旨主义的危害         2

二、         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     2

1.      中西医的比较         2

2.      人有两套生命系统         2

3.      中、西医治未病的分别         2

4.      中医的经络系统     2

(1).   中医的经络系统与西医的解剖系统     2

(2).   中医经络的证实     2

(3).   中医的经络中有血吗     2

三、         中医与西医各有所长,两者都能治病         2

1.      什么病该看西医,什么病该看中医     2

2.      如何对待体检指标         2

3.      中医治病的正规军和游击队         2

4.      中医见森林,西医见树木     2

5.      中医的病证与西医病症的区别     2

6.      中医的虚证与实证         2

(1).   中医虚证         2

(2).   中医的实证     2

7.      中、西医是如何看待病症的         2

8.      疾病与免疫系统     2

(1).   自身免疫系统是救命的“医生”         2

(2).   免疫系统的的保养与刺激     2

(3).   免疫系统等的失衡是功能性疾病的原因     2

9.      人体经络与疾病     2

(1).   经络的疾病与治疗         2

(2).   贼风引来疾病         2

四、         中医基础理论浅述         2

1.      中医的本体论-----整体观       2

(1).   整体观是中医的世界观。     2

(2).   中医天气与地气对五脏的影响     2

2.      中医的方法论:辨证论治     2

(1).   什么是辨证论治     2

(2).   辨证论治与中医四诊     2

3.      中医的一论:气的一元论     2

(1).   气的一元论     2

(2).   中医气的功能         2

(3).   中医气的物理意义         2

(4).   气体的夸克是比细胞还小的物质         2

(5).   细胞也会吸收和释放气体     2

(6).   细胞内正气与邪气的斗争     2

4.      中医的二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2

(1).   阴阳学说         2

(2).   五行学说         2

1)      中医五行的正确顺序     2

2)      五行是五脏关系的形象比喻         2

3)      五脏存在母子关系         2

4)      怎样弄清相生相克         2

5)      熟记了五行你就是中医         2

6)      五行的中医含义     2

7)      五行的应用实例     2

5.      中医的三宝:精、气、神     2

(1).   精、气、神代表了什么         2

(2).   精是三宝的代表     2

6.      中医四态:气、血、津、液         2

(1).   中医四君子     2

(2).   津液可细分也可合并     2

7.      中医五脏:心、肝、脾、肺、肾         2

(1).   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脏器     2

(2).   中医的脾是西医的胰     2

(3).   中医教材中的“脾”应该改名为“脾胰”         2

(4).   中、西医的五脏有什么不同         2

1)      西医的五脏是脏器         2

2)      中医的五脏是脏象也是脏器         2

(5).   中医的五脏的脏器功能         2

(6).   中医怎样看待肾     2

1)      肾是供水和供气的锅炉         2

2)      右肾还管生殖         2

3)      药能证明左、右肾的功能不同     2

8.      中医的第六腑三焦及对应的脏器心包         2

9.      三焦还是中医的系统工程代名词         2

(1).   中医的脏腑的功能         2

(2).   中医的脏腑固定搭配     2

(3).   中医的子午流注     2

五、         中医的形成与演变         2

六、         西医中的中医影子-----顺势疗法   2

七、         中医的优势     2

第二章     趣谈中药学     2

一、         中药治病的机理     2

1.      人体所需的营养要素     2

2.      毒害细胞的致病元素     2

3.      食物中的治病要素         2

4.      药食同源的含义与应用         2

(1).   药食同源的含义     2

(2).   药食同源的应用     2

5.      中药与西药的靶向治病机理         2

6.      中药与西药的特异性     2

7.      关于中药的科学性         2

8.      怎样看待中药的毒副作用     2

9.      保健食品也是药     2

二、         中药的个性化与大众化         2

1.      “大众化”的辨证论治         2

2.      中药方的秘诀         2

三、         中医的虚证和实证         2

1.      虚证的类型与适用的补药     2

(1).   虚证的共性     2

(2).   虚证的深入辨识和具体用药         2

(3).   气虚辨证及用药     2

(4).   血虚辨证及用药     2

(5).   阳虚辨证及用药     2

(6).   阴虚辨证及用药     2

(7).   肾虚之我见——肾的亏虚、补肾与壮阳。         2

2.      中医对实证的认识和用药     2

(1).   中医对实证的治疗原则         2

(2).   实证的致病因素和用药         2

四、         常见病及适用的中成药         2

1.      感冒篇     2

(1).   风寒感冒         2

(2).   风热感冒         2

(3).   暑湿感冒         2

(4).   时疫感冒         2

2.      上火篇     2

3.      咳嗽、痰饮、痰湿、水肿篇         2

(1).   咳嗽         2

(2).   痰饮         2

(3).   痰湿         2

(4).   水肿         2

4.      失眠篇     2

5.      腹泻篇     2

6.      便秘篇     2

7.      头痛、头晕篇         2

(1).   头痛         2

(2).   头晕         2

五、         中药的剂型及服用方法         2

1.      中药的剂型     2

2.      服药的时间与剂量         2

3.      中药与西药同时服用的注意事项         2

4.      中药疗效的判断     2

5.      虚不受补怎么办     2

第三章     趣谈人体全息反射说     2

一、         全息学概论     2

1.      生物全息学     2

2.      人体全息学     2

3.      人体全息学的演变过程         2

4.      人体全息学的定义         2

5.      细胞学是人体存在全息的证明     2

6.      统计学使人体全息学变成科学     2

二、         人体全息反射学     2

1.      全息反射=全息+反射     2

2.      反射是全息的信号传递         2

(1).   反射的下行接收——诊断     2

(2).   反射的上行发射——治疗     2

3.      人体全息反射与自然疗法     2

三、         人有第三套生命系统——全息系统     2

1.      全息系统存在的理由     2

2.      全息网与全息场     2

(1).   全息网     2

(2).   全息场     2

3.      来自物理学对全息的解释     2

(1).   生物电磁波及场效应     2

(2).   基本粒子         2

(3).   气是基本粒子也具备波的特性     2

(4).   可感知的全息学气场     2

四、         特异功能存在吗     2

五、         总结-----有待发展的全息医学       2

第四章     趣谈穴位与全息反射区         2

一、         穴位与经络     2

1.      穴位与经络的由来         2

2.      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     2

3.      《伤寒论》与六经辨证         2

4.      重要穴位         2

(1).   八总穴     2

(2).   五输穴     2

(3).   原穴、下合穴、交会穴、八会穴         2

5.      穴位疗法         2

(1).   取穴方法         2

(2).   推拿与按摩     2

二、         全息反射区     2

1.      手部反射区     2

(1).   头部反射区(手1)      2

(2).   四肢反射区(手?)     2

(3).   胃部反射区(手2)      2

(4).   喉咙反射区(手3)      2

(5).   牙齿反射区(手4)      2

(6).   腰痛点(手5)      2

(7).   万能反射区(手6)      2

2.      足部反射区     2

(1).   头部反射区(足1)      2

(2).   胸部反射区(足4)      2

(3).   足踝部反射区(足5) 2

(4).   万能反射区(足3)      2

(5).   生殖反射区(足6)      2

3.      耳部反射区     2

(1).   耳1 2

(2).   耳2 2

(3).   耳3 2

(4).   耳4 2

(5).   耳5 2

(6).   耳6 2

三、         其它家庭常用调理方法         2

1.      胶布疗法         2

2.      盐包疗法         2

3.      艾灸疗法         2

4.      刮痧疗法         2

第五章     附录         2

一、         家庭常备中药         2

1.      中医常备急救药     2

2.      中药常用补药         2

3.      中药常用治病药     2

二、         常用家庭验方         2

1.      发汗散寒的生姜     2

2.      利水排石的玉米     2

3.      补气养血的大枣     2

4.      枸杞子     2

5.      阴阳双补的灵芝     2

6.      治疗脚气的两个方子     2

7.      代茶饮的验方         2

三、         中药汤剂组成         2

1.      蒿芩清胆汤     2

2.      五皮饮     2

3.      五苓散     2

4.      九味羌活汤     2

5.      小柴胡汤         2

6.      苓桂术甘汤     2

7.      葛根芩连汤     2

第六章     疾病索引         2

一、         头痛         2

二、         水肿         2

三、         失眠         2

四、         上火         2

五、         咳嗽、痰         2

六、         腹痛、腹泻     2

七、         便秘         2

八、         感冒         2

九、         痛经         2

十、         昏迷、休克、中暑         2

 

第一章   趣谈中医

一、  中医科学吗

世界上有一个中国故事讲了几千年,有几千个名人世世代代在不断地宣讲、充实和完善它的版本。这个故事让几乎所有欧美人士好奇,但是很少有人可以弄懂,即便在中国,也有很多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因为这个故事的整个情节和基础都看不见,如气看不见,阴阳看不见、经络看不见、脏象看不见。然而所有讲故事的人都坚信它是真的。这个故事与其它故事不同,与每一个听故事人的生命相关,按照故事里的话去做,有时可以减轻痛苦,有时甚至可以救命。这个故事现在越发引起国外更多人的关注了,她的名字就叫“中医”。今天我们换个讲故事的方法,或许你可以听懂许多。

1. 中医基础是哲学而不是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不是科学,它更像哲学,哲学由本体论和方法论构成。中医的本体论就是整体观。中医的方法论就是辨证论治。以致哲学“辩证法”一词的中文翻译,都是从中医的“辨证”中得到启发。中医的辨证是辨别疾病,哲学的辩证是辨别事物,两者之间,中文发音一模一样,只是辨字的字形上有细微的差别。

哲学讲的是无形的东西,即形而上的规律,如存在与思维,精神与物质等。哲学是圣人之说,其词由希腊人创造。phylosophy的词头“Phil”表示爱,词头与词尾联结起来,就是爱智慧。智慧词句经久不衰,受人爱戴。“科学”是知识之说,其英文词science的本意就是知识。专家有知识,他们经机构认可,有权威,通常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行家有智慧,行走于民间,有经验,通常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哲学与智慧没有形状,所以叫“形而上”,完全依靠人的体会和感悟。科学和知识都有具体形状和内容,所以叫“形而下”。哲学与科学两者从来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就像天上和地上,彼此无法比拟,更不应当厚此薄彼。

2.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哲学不会老化,几千年以前东西方哲学家讲的话,如黄老之说、孔孟之道、苏格拉底、柏拉图、孟德斯鸠等哲学家的名言等,至今熠熠生辉,还会有人引用。相反,科学如器皿会老化,需更新。去年的计算机杂志,今天不会有人翻阅。哲学讨论的都是形而上的事物本质,是抽象的总结。哲学研究规律,研究共性的问题。如经济学的供求定律,中医学的中医基础等都不是科学。它们不是公式推导出来的,也不是实验室的结论,它们都是客观规律的总结。然而哲学一旦联系局部实际,就有了科学的内容,如中医药理学、计量经济学都属于科学的研究范畴

科学讲究证据和数据。科学要求可见、可定量、可定位、可重复试验、可复制过程、可证伪。科学必须严谨、自身结论在逻辑上没有矛盾、能够自圆其说。世界上变化最快的就是知识,而不变的却是规律。科学是总结规律的手段。没有科学指导,人类仍然可以顺应规律,顺应自然地去生存,去发明创造。

  中文的“科学”一词取自日文,表明分科之学。一旦一门知识经过研究,分科完毕,自成系统,就不需再冠以科学之名了,如物理学、化学等。但是也有如生命科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尚在研究和分科之中,所以有加“科学”后缀的必要。

既然科学是分科之学。那么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总结规律、说明规律、伺候规律的变化。规律只能遵循无法改变。说辞可以改变。规律是主人,科学是仆人,若有矛盾,一定是科学的定义域错了。牛顿力学是科学,与其有矛盾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科学。科学有派别,可以争论,可以互相证伪。然而规律却无法争论,也无法证伪。谁吃了巴豆都拉稀,谁吃了黄连都止泻。究竟为什么,说法有争论,科学尚不能完全说清楚,但那是颠扑不破的规律。

在中世纪,科学因手段有限,羽翼未丰,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古希腊的科学只是哲学的分支。后来随着科技发展,科学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套有完整系统的学说。科学被用来专门针对那些局部的、个别的、通过定义域,可以用数据定量说明规律的领域。哲学被用来专门针对那些全局性、普遍性、指导性、只需要定性不需要定量、不需要精确描述的领域。世界上大部分问题都是哲学问题。哲学从来就是高高在上,从来就是用本体论和方法论解释社会的。哲学管全局,科学管局部,它们之间是互补的。

哲学给予科学总的指导,同时从科学中吸取新知识,做出新的全局性的总结。哲学和科学都要联系实际,才有说服力。哲学作为规范引领人类的实践活动。科学则按照规律,预言将来的现象,并将按照预言的是否正确,来证实或证伪自己的理论。科学的结论不会因人而异,没有阶级属性。因此科学,从来就不是判定别的学说生死对错的判官。

3. 科学原教旨主义的危害

1919年发生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一个后遗症贻害至今,就是科学主义的异化。科学主义只认自然科学。文革是动辄谈革命,如今是动辄谈科学。似乎只有“科学”才有生存的权利。别的都是异端邪说,都有罪,都该死。有些人比下令烧死捍卫哥白尼学说的布鲁诺的罗马天主教还顽固。他们以自己圈定的自然科学为“法律”,道貌岸然、钦定真伪、裹挟媒体、禁锢思维,排斥其它一切异己学说。他们自己干不了,还不许别人试。这是科学原教旨主义的极端的主张,造孽不浅。

面对人类多元化的社会趋势,该主张应当休矣。否则中国的科技和人文都无法进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包含了钱老临终前对这伙人肆无忌惮的不满。作为自然科学家的他,晚年研究人体生命科学,竟然也受到打压。

二、  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

1. 中西医的比较

中医是规律的总结。中医的理论是哲学,中医是以哲学思维为基础的学说。西医的理论是科学,西医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学说。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

中医就像空中美丽的浮云,看着有形,但又模棱两可,谁也参悟不透。形而上的往往是智慧,其灵魂亘古不变。形而上的理论一旦联系实际,来的人间,并在人类的实践中取得成效,就变成科学的一份子了。

西医如同地上多姿的流水,形态可见、特性可测、流传有序、边界清晰。但是水也非一成不变,它和云彩一样,也可以被污染和改向。西医治疗是科学,中医治疗也是科学,它们都是客观规律的应用。

2. 人有两套生命系统

人有两套生命系统。一套归西医管。另一套归中医管。宇宙万物与人的生命都非常复杂,我们所看到的和所知道的都非常有限,还有许多是我们看不到的和还没有认识的。打个比方说,宇宙有两种物质,明物质,如星球;暗物质,如黑洞。人类也有明、暗两套生命系统。明物质是建立在尸体上的西医的解剖系统。其中可以看到脏器及血管、淋巴、神经管等连接。暗物质是建立在活体上的中医的经络系统。经与络,如同隐形的高速公路及国道。它们同血管一样,也连接着五脏六腑。经络就是人的气道。

气在脏腑组织中有各种运动,又称为气机的出入升降。气不通,脏腑一样犯病,症状有时很像西医的冠心病、高血压或糖尿病等与血液相关的病。西药通常是通过进入血管,通过改变血液中的组份,或通过刺激或抑制人体的免疫、神经或内分泌系统,来治疗疾病的。中药既可以进入血管治疗血管里的疾病,同时也可以进入气道,治疗气道里的疾病,如活血化瘀、理气行气。对经络疾病西医通常查不出,因为经络系统的病根本不归西医管辖。最常见的例子有“五十肩”,西医只能打“封闭”或开刀剥离。中医用按摩或针灸,三下两下就见效。中医讲的就是气的一元论,治的大都是“气血”不通,经络失衡的病。

人们的看病的一条原则是:对于解剖系统能讲明白的病,应当去看西医。对于解剖系统说不清楚的病,特别是那些西医称为“退行性”的疾病,应当去找中医。中医不仅会治退化病,还擅长治未病。

中医对治未病、治已病或治退行性的老年疾病,大都是依靠三种疗法,即手法调理、药食治疗、还有器械理疗。器械理疗,不是中医特色,中、西医都有,本书不予展开。中医手法调理又包括:砭石刮痧、经络推拿、穴位针刺、艾灸。药物熏蒸、走罐拔毒、刺络放血和气功调理等。

3. 中、西医治未病的分别

中、西医都有治未病的概念。中医叫养生,如某某养生馆。西医叫保健,如中央保健委。但是,治未病的概念来自中医。西医近年来以促进营养素平衡、增加适宜的锻炼等思路,引导大众在饮食结构上,在体力运动上,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从而达到少生病的目的。治未病针对的对象,是社会上数量庞大的“亚健康”群体。

中医是治未病的正宗。从《黄帝内经》起就有“上工治未病”的说法。长久以来,中医主要是靠手法调理和“药食同源”来治未病的。不足的是中医的手法调理,容易迁就懒人,属于被动锻炼。中医师通过他们的手法,疏通客人或患者身体的经络、增加肌肉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部分主动锻炼的效果。因此许多富人懒得运动,沉溺于按摩。另外中医治未病,除了手法介入、饮食体验,还可以有音乐疗法、心理辅导、禅宗启迪等等精神疗法。

4. 中医的经络系统

(1).     中医的经络系统与西医的解剖系统

中医治病以经络系统为基础,西医治病以解剖系统为基础。解剖在尸体上完成,经络存在于活体之中。人一咽气,气道就闭合了。西医的外科手术,虽然是发生在活体上,但同样看不到经络。这是由于所有手术的注意力,并非为了寻找经络的走向,其创伤面当然越小越好。另外,人体的气,是在某种状态下能够被人感觉到,但却看不到的物质。在紧张的手术中,医生是断断觉察不到,气及气道经络客观存在。解剖的目的则不同。解剖就是为了解人体组织和结构,面对尸体,可以“庖丁解牛”,大刀阔斧。

西医的解剖系统奠基于1543年前后,主要来自在比利时出生的维萨里(Andres Vesalius),他顶着宗教界的压力出版了解剖学的权威著作《人体构造》。解剖图奠定了现代医学(简称西医)的基础。

此前的西医没有系统,也是误打误撞,东试西试。中医有刺络降温,西医有用水蛭吸血降温。传说200多年前,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就是被西医放了2000多毫升血而丧命的。

自从有了解剖图,西医逐渐形成了系统。然而,西医的十大解剖系统,彼此独立、只有生理连接,没有功能上的契合。随着科技发展和分工的细化,这种独立更加明显。每个人只了解他分管的专业,变得越来越细化。有时看一个器官需要几个科室大夫合作。不少西医自己都抱怨,西医似乎演变成了科研机构的技术工种,变得越发无法看病了。

中医一开始就有系统,即按经络系统治病。2000多年前就知道除了循经刺络(放点小血降温),还有针对经络的砭石按摩、针灸,拔罐和草药等方法和手段。相比之下,经络系统比解剖系统要久远的多。

经络的概念来自2000多年前,记录在黄帝与岐伯对话的《黄帝内经》一书中。炎帝、黄帝分别是中药与中医的鼻祖。炎帝就是神农。黄帝还是那个黄帝。传说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毒,才有《神农本草经》问世。《内经》是中医的圣经,《本草经》是中药的圣经。中华民族都自称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不能数典忘祖,更不应辱骂和蔑视祖先的文化遗产。

(2).     中医经络的证实

中医没有解剖图,只有解剖示意图,如“内照图”、“修真图”(“修真图”曾随文成公主嫁入西藏),中医重视经络图。传说经络图是古代道医在胎息和打坐的状态下,通过对人体的返观内照,记录下来的。

在现代,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终身教授、著名的生化专家祝总骧先生,利用测量声音在经络中共鸣高亢,以及电流在经络中电阻率明显降低,证明了在人的活体上,如同空心管道的经络存在。(详见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c8OrEGfkes/)。

另外,无独有偶,德国席根大学的生物物理学家张长琳先生利用可测量光子个数的、极为敏感的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证实了不仅佛像有金色的“佛光”,而且我们每个人也都浑身环绕着七色“佛光”。张长琳教授在《人体的彩虹----见证科学底下的经络奥秘》一书中写道,“ 根据物理学原理,电导与电场强度成正比。所以从体表的电导分布,就可以得到体内电场分布的许多资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体表电导测量,来看到体内‘佛光’的大致形状。幸运的是,我们的老祖宗已经在针灸书上把这个内在‘佛光’的形状用所谓的‘经络图’粗略地画了出来。”

此外,张长琳教授运用环境电磁波、声波、电阻、电导等自然科学方法,解析到人体的电磁波、声波与人体经络的关系。在上海,复旦大学的丁光宏博士已经发现,本无序排列的毛细血管,唯独在穴位处呈现与经络平行的特殊排列。在北京,有专家尝试沿经络中注入染色的微量物质,印证脏与腑的特定对应关系,结果两者间发现有染色物质的传递与接收,证明经络存在。

虽然中医的经络,至今用常人用肉眼仍然看不见,但对治病的确有效。因此,以经络为基础的中医针灸和按摩,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承认,并且逐步进入到各国医疗保险公司的报销目录中。

(3).     中医的经络中有血吗

经络不含血管。近年来有科研人员发现,有的经络遇到血管时,就会平行而行。经络里没有血,也没有水,只有气。针刺经络上的穴位,如果见血,一定是刺错了,扎到血管上了。

中医曾经有说法,“离经之血为之瘀”,“离经水为之痰”。那是古人们不懂解剖,讲的是广义的经脉。中文自古就有血脉相连的说法。古人从不讲血管,可能把血管包括在经络中。人体的气道,即经络,的确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连接。否则中医不可能通过经络治好脏腑之病。

目前有人越来越怀疑,单凭心脏收缩和舒张产生的压差,是否足以推动全身血液的循环,特别是心脏血压能否足以抵抗脏器的阻力,实现微循环。现已查明,人类心脏正常时可以输出1.4W的功率,剧烈运动时可达16W。显然这点功率不足以将血液压送到全身的各种脏器、人体四肢、以及所有的毛细血管。

气可以推动血的运行,到达人体的细枝末节。所以中医惯讲“气血”。如“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这表明了人体之气来源于血液的气化,故血为气之母。气又反过来推动血液循环,掌握着血流的节奏,故气为血之帅。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理解气滞会造成血瘀,也会造成水湿。气滞血瘀、水湿内停等会连累脏腑,可能引起高血压或冠心病等病症,同样的生理反应。

在多数情况下,血管壁硬化、狭窄,心脏出现器质性病变或坏死,所引发的高血压或冠心病,被西医确诊了,病人应当深信不疑。按说这就是板上钉钉的器质性疾病。但其中仍有真,有假。如果按中医治疗,经过活血化瘀等处理后,血管壁“锈斑”或血管中血栓“垃圾”消失,心脏器官复原,那么先前判断的“器质性疾病”,仍然属于假性的。

在中医看来,一些西医确诊的病症,实际上可能是相关脏腑的经络不通,或气血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中医按经络调理气血等,是人类治病的另一种有效途经。似乎可以这样分工:气道就是经络,人眼看不见的气道,如果出现问题,应当归中医管。其它人眼看得见的管道,如血管、呼吸道、淋巴腺、神经网等出现问题,应当归西医管。

三、  中医与西医各有所长,两者都能治病

1. 什么病该看西医,什么病该看中医

西医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而且有“三素”作为依靠,即抗生素、激素和维生素。西医特别擅长急诊、体检和手术。因此有这些需求的人,应当去看西医。西医的外科手术令中医望尘莫及。遇到器质性病变的手术切除、或脏器更换等需求,病人应当去看西医。

总而言之,对于器质性疾病、对于解剖系统能检查出来的疾病、对于有体检、急诊和手术要求的疾病应当去看西医。对于功能性的疾病、对于解剖系统检查不清的疾病应当去看中医。

中医擅长调整人体功能性的疾病。中医压根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概念,都是按功能性的障碍调理。真到了器质性病变,就“无药可治”了,中医就放手了。古人说“药医不死病”。一般来说器质性的病变多为病理性的,不少有遗传因素。功能性的障碍多为生理性的。

其实,多数人都是先得功能性疾病,治疗不好,才转为器质性的,最后遭遇手术的切除。有许多疾病,西医坚持要手术,患者不同意,希望保守治疗,又转求中医,结果奇迹发生了,脏器复活了,疾病消失了。西医不服气,有人嘲弄,“中医是糊里糊涂治好病”。中医不服,有人反驳“西医是明明白白治死人”。不信你去看太平间的挂牌,个个的死因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惜就是没法治。

中医认为,中医有完整的理论和系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推敲,并非糊里糊涂治好病。中医的治疗效果其实具备了大量的、当代循证医学所要求的证据样本。只不过目前尚无人对这些样本,按照统计学所要求的模式去进行“科学化”的包装和整理而已。

2. 如何对待体检指标

西医的体检很先进,而且越来越人性化。但是给出的体检指标没有注明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出现了大量的“指标性”、假性、疑似性患者,如假性糖尿病和冠心病等比比皆是。治疗一段,搞不好会弄假成真,一辈子离不开药物。

由于西医的生病指标设定,以诊断的统计学为基础的。绝不能因多数人在指标内正常,就说在指标外的人一定不正常。人都有个体差异。有的人因遗传,天生就是血压高。本来活的好好的,没有身体不适,结果体检查出血压高,成了心理病。因此指标病人,必然少不了假性的问题。更何况每台仪器给出的数据都会有误差。

特别是中国人及亚洲人,几千年以素食为主的习惯已植入基因。面对生活改善后的大量肉食,自然也会造成血脂或血糖的指标升高,这需要一、两代人的基因进化才能适应,不应当急于按器质性疾病治疗。如果政府早前不对肝炎指标的公布做适当的调整,可能今天的中国人都是器质性的肝炎病患者。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与世界卫生组织协商,重新调整认定生病的各种指标,以减少大家共同承担的医疗费用,及社会公共的心理负担。

体检指标公布中最缺乏人道的,是对癌症患者的告知。这无异于雪上加霜。癌症基本上是心情病。傻子、老年痴呆、兴奋性精神病患者心情好,几乎不得癌。坏心情最损伤免疫系统。将癌症告知患者本人,会徒增心里负担,损伤免疫系统,加速癌细胞的扩散和患者死亡。有的人得了癌,自己不知道,一活就是十年。很多癌症患者就是被吓死的。

科技越发展,指标越细腻,这类“指标型”假性患者的人数会越多。由于这套定期体检的制度存在投资商机,而且符合许多人总怀疑自己有病的心里,所以很有市场。体检的目的是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因此体检中心应当进一步帮助体检者,分清不正常的指标属于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的。功能性是假的,器质性是真的疾病。

体检中心还应当坚持体检与科普相结合,制作相关视频节目,普及人体和养生知识。通常不注意保养的车爱坏。而且车越修越坏,病越看越多。个人及社会的医保开销会越来越大,最后大家都会负担不起。

若谈“指标”色变,不区分是因功能性失调引起,还是器质性病变造成,一开始就按器质性疾病治疗,很可能会弄巧成拙。若这些假性患者,先试试中医活血化淤或用疏肝理气的方法,或许各种指标就会降下来。

3. 中医治病的正规军和游击队

对多数人来说,西医认门,认医院。中医认人,认大夫。看中医,治好病,尤其要找到好的中医大夫。现在的医院都有中医科,医生都是科班出身。然而少数中医大夫妄自菲薄,自己都看不起中医。他们举手投足处处模仿西医,“中医西治”,动辄就开化验单,看了化验单就开处方,出了问题自己没责任。这种既不四诊合参,又不辨证论治的做法是自毁长城,令许多真心看中医的患者心寒。

其实除了中医院校培养了大批“正规军”充实了中医的队伍外,中国的传统道医、佛医和中国的民间医生中,蕴藏了许多虽无行医执照,但有特殊本事,能治好病的“游击”人才。他们是中医的天然传承,值得政府部门去自然保护和分步挖掘。

目前中国法律上的“非法行医罪”,界定模糊,语焉不详,而且起刑点过高。如抢夺罪的起刑点是三个月,抢劫罪的起刑点是三年,制造伪钞罪的起刑点是六年,而非法行医罪的起刑点是十年。这对中医的发展不啻是一种打击。真正的非法行医应当取缔,但不可轻罪重判。对于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真正民间游医,应当参照有牌照的医疗事故一样,网开一面。

中国文化的传承从来都是民间的传承。对于民间中医应当保护和挖掘,鼓励师承,加强在职培训,建立信用档案,实现传承备案并发放牌照的地方管理制度。

大陆目前发放全国性中医牌照的政策上严重地倾向西医,比如大多数想拿中医师执照的人,不仅需要参加多门的中医考试,而且还需要参加大量的西医课程考试,显然有失公平。为什么西医师的执照考试,不考多门中医课程?若照此法此理,所有历史上的中医名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岂非都要终身“非法行医”,而且一辈子也休想拿不下医师牌照。有了此种牌照,也不见得就真能看病。因此对于发放中医师牌照,需要广泛征求中医们的意见,在制度上做彻底的改革。中国人不能自己打压中医。

4. 中医见森林,西医见树木

西医与中医,前者是看得见的“手”,后者是看不见的“手”。两手都有用,两手都能治病救人。在普通人的印象中,西医看微观,中医看宏观。西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医只见森林,不谈树木。西医是局部观,按规程,就是头疼查头,脚痛医脚。中医是整体观,头疼可以医耳、医手、医脚,循行十四经脉,可以远端治疗。中医与西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安天命,相辅相成。

虽然西医从“微观”上,能把人看透,甚至能够通过显微手术,改善人的细部,直至修复人体的DNA缺陷。但是若把所有局部都连在一起,让西医们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便无语了。在西医眼里,局部与局部,如骨头和肉,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不同组织,更不可能与任何脏器扯上必然关系。在中医的道理中,骨头与肾相关联,肉与脾相关联。如果肾或脾有毛病,肯定会引起骨头或肌肉的不适。

经验表明,任何人的肝、心、脾、肺、肾有毛病,概莫能外地会分别引起头、胸、椎、肩、股(腰股)以及筋、脉、肉、皮、骨的对应的疼痛。此类五行规律被总结,得益于中医的整体观。

5. 中医的病证与西医病症的区别

同一个人,同一种病,疾病的名称,在中、西医叫法却大相径庭。西医把所有疾病都称为病或“症”(现在更时髦的叫法为“征”,表示征兆,疑似), 中医称为“证”。症与证,一音双字,表明了西医与中医不同的分析思路。中医的“证”表示一类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变本质或病因。“症”只是“证”的不同症状表现。

6. 中医的虚证与实证

   相传周恩来总理。有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遭到不友好的西方记者刁难,“请问总理先生,你知道中国有多少厕所吗?”周总理笑了笑,不假思索地回答,“两个。”“一个男厕所和一个女厕所”。

要问西医一共多少种病?有人会说两千多种,也有人会说三千多种,其实基因性疾病目前就有两、三千种。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研究生、博士生的毕业,西医的病名数量还会与日俱增。

但是要问中医有多少种疾病?回答会和周总理一样,“两种”。“一种叫虚证和一种叫实证”。

(1).     中医虚证

中医有虚证、实证之分。弄不清虚实,你最好别碰补药和中药。中医的虚实与我们生活中感觉到的虚实没关系。中医的虚证全是内在的,是体内阴阳失衡造成的。实证全是外来引起的。

青少年很少有虚证。中年以后身体会发虚。老年人一般都有虚的表现。另外,“久病必虚”,长期生病的人,也必然有虚证。归根结底,虚证是体质虚弱的表现,多数是由内因引起的身体不适,所以需要进补,“虚则补之”。对于虚证,我们后面有大量的篇幅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进行分型辨证,以及介绍各自进补的方法。

凡是有人出现不发烧,却怕冷怕热;或没得病,却懒言少语、疲乏无力;或不发炎,却头晕目赤、口舌生疮、牙疼难忍;或没坏肚,却腹痛喜按、便溏、便秘等症状,基本可以判断是患了虚证。一般来说,阳虚的人怕冷,阴虚的人怕热,气虚的人乏力,血虚的人苍白。得了虚证,解剖系统是查不出原因的,应当去看中医。西医压根就治不了虚证。

(2).     中医的实证

除了虚证,其它形形色色的症状,在中医眼里大都被认为是实证。实证都有外部原因,有“外邪”入侵。

实证全是外来的,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所谓不内外因,其实还是外因。传统中医把情绪影响、把痰、把饮食、把虫等对人体的伤害称为内因。把房室伤、金刃伤、汤火伤、虫兽伤、中毒等称为不内外因。三因括约,合并同类项后,中医大家秦伯未提出了十三纲要,简化了中医的病因,减少了无谓的争论。在明眼人看来,没有外部设局或刺激,人的情绪会和僧人一样稳定。说到底,情绪应归外因。另外不内外因中的列举,也缺乏是硬邦邦的理由。尤其是虫子,随着农药化肥的残留量的食用,人们的肚子里基本没有虫子了。按说残留量应当列入外因。中医对病因的提法应当改革,与时俱进。继续抱残守缺,将失去说服力。

中医认为,对实证需要疏泄,所以“实则泻之”。学习中医,要记住虚、实的分类原则。任何一个病证可能是虚证,也可能是实证,更可能是虚实兼有,如体虚之人又招了外邪,就是虚实兼有。

中医的血瘀、痰饮、水湿等症状看起来在体内,甚至有人将它们作为遗传,列为先天体质。其实它们都是实证。瘀、痰和湿是近代人高发的疾病,既不属于寒证,也不属于热证,应当成为当代中医研究的重点。

另外判别中医“虚、实”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从药的性质上判别虚实。虚证可以进补,则实证不能进补,实证会越补越坏。血瘀、痰饮、水湿只能泻不能补,故为实证。对于实证只能排泄、疏解。进一步讲,如何给病邪以出路,如何尽快将邪排出体外,别让病邪留在体内折磨自己,也正是甄别医家医术高明与否的试金石。

中医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这八个字,是“八纲辨证”的精髓。前面的阴、阳二字与虚证有关,如阴虚、阳虚等。正所谓“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即先看体质有否虚证。后面的寒、热、表、里四个字,多与实证有关,或与虚实兼有的病证有关。是实证,就要进一步区分是热证还是寒证,是在表面还是进入到体内。查寒热,是在查实证的性质。查表里,是在查实证的位置。这些都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定论。八纲辨证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等其它辨证的纲,纲举目张。整个中医都是围绕着虚证或实证展开的,中医就是要解决人体中“虚虚实实”的问题。

7. 中、西医是如何看待病症的

西医是“就症论病”。西医通常不找病因,只找病原体,如病菌、病毒、或微生物等。西医也找不到病因,只是猜病因,如归咎于环境问题、吸烟问题、饮食结构问题等。西医一定要通过显微镜找到病原体,再找到对应的抗生素,才敢开方治病。可惜病原体中的病毒,不是生物,根本没有抗生素可以对付,所以西医对病毒性流感和瘟疫束手无策。由于细菌与病毒为了生存,也在不断变异,甚至出现了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令西药的抗生素陷入被动,疲于应付,感到路子越走越窄。

中医是“就症论因”。通过四诊合参,利用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上下里外一通找病因。然后用针灸、按摩、中药等方法,疏通相关经络,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去改善病状。从而证明自己判断的准确和理论的正确。中医认为病症是表象,病证才是原因。其实中医最爱讲道理,之乎者也,一套又一套,不论你懂不懂,反正是引经据典,言之凿凿。

8. 疾病与免疫系统

(1).     自身免疫系统是救命的“医生”

免疫系统是上帝的恩赐。上帝造人,就顺便给人类装上了免疫系统,使人患病后能够不治自愈。相传西医的鼻祖希波克拉底(Hippocotates)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就曾经说过,“并不是医生治疗了疾病,而是人体自身战胜了疾病”。

另外有人统计,1976年哥伦比亚的堡高塔市的医生罢工52天,结果当地的死亡率下降了35%。同年美国洛杉矶医生罢工,全市死亡率下降了18%。1973年和1983年以色列医生举行了两次总罢工,结果死亡率都下降了50%。此类医生罢工的事件在加拿大的曼尼涛巴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也都发生过,前者死亡率下降20%,后者下降30%。

从表面上看,似乎医生对治病起了相反的作用。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因此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否定西医和西药。近一个世纪以来,西医和西药随着科技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体的免疫系统工作,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减少了人类的痛苦。

(2).     免疫系统的的保养与刺激

人体免疫系统是人体自愈的保证。好的免疫系统需要好的睡眠、好的心情、好的蛋白质来保养。否则,免疫系统会怠工或罢工,癌症病毒等就会兴风作浪。免疫系统中有白细胞等吞噬细胞,它们如同游戏机里的大嘴娃娃,能吞噬所有不带有你自身DNA标记的、那些病菌、病毒、微生物、包括癌细胞等病原体,帮助身体复原。

中医自己并不完全知道,中医治病有效,其实也是借助调整人体的免疫系统,来对付细菌、病毒、真菌、癌细胞等微生物,并且借助调整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的手法治疗,中药的药物治疗,其效果最终都是落实在免疫系统、内分泌和神经系统上的。

多数中药是复方、多靶点的催化剂。它们的药理功能,是激发人体各种酶及免疫细胞的活性。酶是免疫细胞的催化剂。免疫系统这支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只有被激活才能勇猛战斗。免疫系统是上帝赐予我们人类宝贵的、万能的“抗生素”和细胞修复剂。在这里,中医的手法和中药的药理功能,就是要激活人体免疫细胞,让它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吞噬病原体,搬运体内“垃圾”。

(3).     免疫系统等的失衡是功能性疾病的原因

许多功能性疾病的真正原因,是人体内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失衡造成的。这三个系统出现暂时的“怠工”,人体脏器的工作就不正常,指标当然也不会正常。这如同工厂里发生的电压波动,电源跳闸,或皮带松了,马达停转。机器不工作,不一定就是机器内部的零件坏了。西医看到“故障”,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发生了器质性或系统性的问题。看到病症就联想器官,是西医大夫的本能。

这时,也许经过中医针对功能性阴阳失衡的按摩或针灸,或服一两剂中药,“小药治大病”,失衡的功能又会完好如初。如同把“跳的”闸合上,松的皮带紧上,系统又会恢复正常。

从这个层面讲,中医自然疗法和中药的“理疗功能”,就是为了恢复体内的系统平衡,从而保障人体各种功能的正常运行。减少人们对体内器质性病变的误判。

9. 人体经络与疾病

如前所述,经络就是气道,里面没有血,也没有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长期疼痛主要指的是经络中气的淤(中医淤与瘀通用)堵。疼痛与血管的淤堵,关系不大。血管堵塞,少有持续性疼痛。冠状动脉血管有时堵了90%,病人只会感到有一过性疼痛,及暂时的心慌憋气,因此会猝死。能堵住经络的一般指经络中的气滞,以及经络外的痰饮压迫气道。气滞与痰饮通常也能造成血管的血瘀。

(1).     经络的疾病与治疗

对于那些西医通过各种仪器及血项等理化检验,仍然在解剖系统找不到病因的病症,建议请中医大夫来查查经络气道。或许会发现问题就在那里,是经络系统的疾病。中、西医应当联手。中、西医之间应当加强会诊,只有各自发挥各自的专长,病人才能少受罪。

西医的手术应当尽量纵向进行,免得切断大经脉。有人经过西医的大手术,所有指标正常,但总是不能恢复元气,或许正是气道受到伤害,经络断了,体气自然流通不畅。横切的剖腹产就有可能切断腹部的几条大的经脉。

近年来西医发展了许多微创手术,妇女剖腹产也鲜有横切了,这些对人体经络和气的运行客观上都是保护。人体的经络与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中文成语中“息息”就是指丝丝气的流动,形容两者靠的紧密。

 按摩人体经络,可以促进血流速加快,人体会感到发热和神清气爽。气畅会进一步推进血液的流动。气血在脏腑交汇,气滞能造成血压升高,甚至血栓,这就是气滞血瘀的道理。中医的气血学说,很能反映了人体血液循环的实际状态。在临床实践中,西医的冠心病的确与中医的气血学说密切相关。不少冠心病患者,在尝试了中医活血化瘀的疗法之后,发现冠心病的症状明显改善。一度曾使中医的复方丹参片变得十分炙手。有人甚至错误地将其长期使用。

(2).     贼风引来疾病

贼风是一种微风,对人体有害。贼风溜进人体行走于经络。贼风会与人体经络中的正气相遇、相博弈。正气胜,则人无病。否则各种疾病皆有可能。因此不少人反对吹风扇和开空调。

中医有不少有关风与正气的经典的说法,如“治痰先治气,气畅痰自消”。“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风盛则痒”。“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等等,大道至简,画龙点睛,耐人寻味。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即使门窗紧闭,室内的温差会产生气流,也会有风。贼风会让人打喷嚏,表明已经随风引入了暑、湿、燥、寒等邪气。人若遇到大风,汗毛孔(中医称“腠理”)会自动闭合。贼风微弱,腠理不敏感,不闭合。邪气会随风乘虚而入。

打喷嚏是身体本能的自保反应,既排出毒素,又闭了进风的经络气道及腠理。中国自古有“夫风起于青萍之末”的传统说法。风不知不觉,善行数变,无孔不入,为百病之长。贼风引来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风邪之气,又称歪风邪气。许多中文的表达来自中医。

人体的卫气,即与风对抗,保卫人体的正气产自于肺。所以老年人最怕染上肺炎,肺炎会使正气衰败。卫气不足,风邪会乘虚而入,带来各种疾病。这些风邪致病的病例,西医大夫们也能亲身感受到,但在理论上说不清楚,因为西医从不研究“风气”。

在人体的气道经络中,的确有几条易进风的穴位,极易引起感冒。如头顶的百会穴、鼻两侧的迎香穴、或肩膀中的肩井穴、脚底的涌泉穴。此外还有肚脐眼的“神阙”穴,还有膝关节的“牍鼻”,肛门及前的“会阴”等都是人体最容易受风的薄弱环节,应当格外呵护。为了防止贼风混入人体,中国人会世世代代地相传,寒季要注意戴帽、戴口罩、穿坎肩、盖肚子、盖肩膀、或穿袜子,就是防止过多的卫气流散。结果午睡盖肚子成了中国多数人的习惯。

四、  中医基础理论浅述

原子弹有裂变和聚变两种方式。人类思维也一样,外国人爱分析和解构,中国人好综合和总结。中国人凡事都爱以数字结盟,什么“三忠于四无限”,什么“五讲四美三热爱”,什么“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编成了顺口溜,就便于总结和记忆。

中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认为,人类文化无非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两大体系。就其思维基础而言,东方是综合,西方是分析。中医属于东方文化,在亚洲很有影响。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东医学,都有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子。大家都爱综合和总结规律。

1. 中医的本体论-----整体观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方法论。

(1).     整体观是中医的世界观。

宇宙是一个整体,天气、地气与人气合一并且互相作用。天气、地气都会影响人的健康。《黄帝内经》说得好,“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天地合气”,表示了两层意思,即“天人合一”和“气的一元论”。宇宙浩渺,任何人在其中犹如沙漠中的一粒,沧海中的一滴,他什么都不是。还有人形容人如同一个细胞,一个国家如同一个器官。每个人、每个国家在宇宙间所能发挥的作用都十分有限。千万别高估了自己。真正把天地人、把宇宙万物都融合在一起的、并且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是天地,是天地之间“气”的吸引力。这便是万有引力。此种气及引力虽然都不可见,但是客观存在。在中国不论是圣人,还是帝王,都要恭恭敬敬地拜天地。

作为出生婴孩,只有当他的“人气”,能够适应“天气的气候”和“大地的节气”的变化,天地这个父母才肯让他活着。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人生下来,能过满岁,就具备生命的资格。其实一年应当是五季,在夏与秋之间还有一季,即农历约六月中旬,大自然进入长夏季(使四季变成五季)。尤其在北方,长夏是“桑拿天”,皮肤潮潮的,闷热无风,大约持续20多天,特别难过。以上这些就是中医整体观的具体内容,其中主要包括了天地人合一,以及气的一元论。

(2).     中医天气与地气对五脏的影响

一般人感觉到天气影响心情。动、植物感觉到地气影响冬眠和播种。只有学习过中医的人才知道,天气和地气,影响到人的生命和疾病。西医大夫们开始意识到,垂危的病人有不同疾病,在不同季节大面积死亡的统计规律。有时产房产子按时辰走,一拨全是女婴。过了一个时辰,一拨全是男婴。究竟是怎么回事?谁都说不清。反正这些都与记录天体运行的时间有关,与天气变化的季节有关。

在五季中,天气有风、暑、湿、燥、寒五种状态。人生活在气候的变化中。人的肝、心、脾、肺、肾五脏,必然会受到季节和天气的影响,产生应季的疾病。如春季风大,肝风内动,人们个个爱发脾气或感冒。夏季暑盛,心火上炎,人们个个容易口舌生疮。长夏暑湿,暑湿厌食,大夫说谁脾湿都不为过。秋季天燥,人们个个难免肺燥咳嗽。冬季阴寒,人们个个难免阳虚肾寒,也容易感冒。如果留意观察,应季的疾病就这几种。天地作为父母,允许人类得应季疾病。但是过了季,病仍不见好,那就是真的病了。人若久病不愈,就需要接地气,来解脱疾病。食物和中药都是地气的化身。

地气有直接地气和间接地气之分。直接地气跟着24节气走,因此大地从复苏到休眠,有几种状态。人在不同的节气,站在地面上或躺在地面上,都会“招惹”不同的地气。

间接地气是地上的植物结的果实,它们可以慢慢释放地气。果实可以是食物也可以是药物,它们都具有寒、凉、平、温、热,这五个特性(传统中药称为寒、凉、温、热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这五个味道。性味归经,会分别进入肝、心、脾、肺、肾五脏,来治疗脏腑之病。其实传统中药的“四气”说法已经过时,早就应当改为中药的“五性”说法,才有实际意义。

总之,天五气按季节轮替,每年都会按季给人五脏带来对应的伤害。因此人体需要经常的手法调理,甚至需要地五气的药食,按性味归经来帮助恢复正常人气。这里说的就是大的整体观,即天、地、人形成“大气候”的整体观。另外中医还有小的整体观,即人体自身五脏六腑形成“小气候”的整体观。中医小的整体观说的是五脏六腑的整体运行。

2. 中医的方法论:辨证论治

(1).     什么是辨证论治

中医的方法论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比较复杂,它主要为大夫治病所用,其中包括辨证与治则。所谓辨证,就是看问题的视角,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加上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扫描一遍,把人看了个够。一般人用不着知道太多,更不用懂治则。只要懂的一点“八纲辨证”的知识就够了。

《黄帝内经》对中医辨证讲得精辟:“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里的察色按脉,就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其神,闻其声与味,问其病,切其脉。这是说,医生要通过四诊,首先检查是否有致病的内因。

中医认为: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此要先查内因。凡仅仅由内因引起的不适,中医都认定其为虚证。若虚,还要辨是阴虚还是阳虚,这就是“先别阴阳”的含义。

民间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诊脉不说话的大夫是“神医”。那么不用诊脉,一看便知的,岂不更神?正所谓“望而知其病者谓之神”。其实,真正负责任的结论还是应当来自四诊合参。望诊,望的是精、气、神,望的是五色和五窍“泄露”出的五脏的全息。闻诊,闻的是患者的声音和身上的五味。问诊有“十问”的内容,切诊有二十八脉象。

(2).     辨证论治与中医四诊

目前,中医大夫最常用的四诊是望诊中的舌诊、切诊和问诊。中医有“舌为心之苗”,“舌为脾之外候”的说法,舌头最能反映心及脾胃气血的强弱。舌的正常颜色是粉红色,舌上有白薄苔。舌质颜色偏白,表示血虚。舌苔过厚,表示脾胃气虚。舌苔两侧有齿痕,表示脾虚和脾湿。舌尖发红或整个舌头发红,表示有心火。整个舌头等分三个部分,舌尖部分代表上焦,舌中部分代表中焦,舌后部代表下焦。舌诊主要看心与脾的状态。人们每天早上刷牙的时候,可以顺便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舌苔。

切诊,即脉诊是中医的基本功。一般大夫切脉起码应当有3-5分钟,而且指按起伏,有轻有重,亦称“举、寻、按”。左右手都需要切脉。整个按脉的过程需要宁心静气。脉搏在左右手,拇指下掌纹的三指位置,从上到下以“寸、关、尺”为代表。左寸代表心经与小肠,左关部代表肝和胆,左尺部代表膀胱和左肾。右寸代表肺经与大肠,右关代表脾和胃,右尺代表右肾或称为命门。肝在左手,肺在右手,左升右降。寸关尺,正好分别代表人的上焦、中焦和下焦。左右寸反应的脏器正好是心和肺。

中医讲究气血。左手脉象反映的脏器均与血有关,右手脉象反映的脏器均与气有关。一呼一吸间应当跳四至五次。过快表示脉数,过慢表示脉迟。举、寻、按差别不大,不快不慢为正常。一按脉就有感觉为脉浮,表示气足,按到底才感到有脉的为脉沉,表示气虚。发烧的人脉浮而且脉数。脉的跳动与人平时的行为相似。热了就走得快而且有劲。冷了就走的慢而且没劲。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自编了二十八脉象的歌诀:“浮沉迟数、洪细濡弦,虚实滑涩、结代紧缓,长短微芤、革牢弱散,伏动促疾、兼脉多见。”一般来说,脉都是两种脉象在一起,称为兼脉,如感冒初期的脉又浮又快。如今真正能懂二十八脉象的大夫不多。如果能够较熟练地掌握“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就基本可以判断大致的病况。不少医院的中医大夫,一上午要看六、七十号病人,没有时间辨证论治,号脉也只是装装样子。不少大夫中医西治,见化验单就开药。

问诊需要时间,问的内容通常有十问。常见十问歌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渇结当便,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需问经带产。小儿痘疹是否见。”。问诊只能做参考,因为其中大都是患者的主观感觉。真正的好中医应当四诊皆用,缺一不可。

四诊合参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上的应用,是中医的方法论。下面我们按照“一二三四五”的数字顺序,专门介绍一下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的整体观。具体介绍可以编成顺口溜,如“一论、二说、三宝、四态、五脏、六腑”。具体解释是:“气的一元论”,“阴阳和五行两个学说”,“精、气、神三宝”,“气、血、津、液四态”,“肝、心、脾、肺、肾五脏”,“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这六腑”,以及按照中医的系统来介绍脏腑之间的关系。

3. 中医的一论:气的一元论

(1).     气的一元论

长期以来,由于中医没有注意结合现代科学,尤其是结合量子物理学,对“气”给以新的解释。所以谈到气,就欲言又止,讳莫如深,生怕掉入虚无主义的玄学之中,遭人攻击和诟病。所以常常避而不谈。其实整个中医理论都是建立在气的基础之上,就连英文都把QI(气的汉语拼音)作为单词收录了。

科学可以证明,人体的气客观存在,是构成核糖核酸、DNA、蛋白质和细胞,这几类物质的基础。气是人体中的最小物质,它构成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因此,气的一元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气是中医的基础词汇。

西医认为人体是由蛋白质和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人体中可见的最小物质。人的卵子小如一个英文的句号。其实,在人体中,核糖核酸更小,构成DNA,或RNA,加上蛋白质,构成细胞。细胞群形成人体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形成人体十大系统。中医看法不同。古人认为气是物质的本源,人是天气和地气合成。《黄帝内经》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其实,气是比细胞、比核糖核酸还小的物质,是看不见的分子。它不仅构成了人,还构成了世间万物。气有味道和颜色,如酒香、桔香等气味都是人类看不见,但能闻到的分子颗粒。呼吸道病毒也是气体分子。天上的寒气让人打喷嚏,地下的寒气让人关节疼,这都是邪气分子进入人体细胞的连锁反应。还有雾霾、汽车尾气、炒菜油烟、装修甲醛都是以气的形式进入细胞,引起癌变的。

(2).     中医气的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之气有五个功能:推动、固摄、气化、温煦和保卫。推动是促进血流,固摄是要控制血液的那种无节奏、无节制地乱流。气化是让血变成气,温煦是让血中的养份以气的形式笼罩营养全身。保卫是身体的正气抵御体外的邪气入侵。因此人体之气有四种成分: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元气是先天之精气,寄存于肾中,是爹妈给的,越用越少。宗气和营气都是后天之精气,是水谷和空气之精华,宗气聚集在胸腔中,营气行走于经络中,宗气和营气都是为了补充元气的消耗。卫气行于脉外,游离于皮下,是与歪风邪气打仗的部队。病灶细分到底也是气,即病气和毒气。疾病的产生,起源于大自然中各种气体的交换。卫气没有防止住邪气的入侵,细胞受到伤害。细胞生病,人就生病了。

人体每一个细胞都是活的,它们呼出废气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也会吸入病气,放出生病的气味。这才有了身体上骚、焦、香、腥、腐的不同气味,对应反映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不同疾病。如身体散出骚味,一定是肝脏有病,以此等等可以类推五脏。

(3).     中医气的物理意义

世界顶级高能物理学家,顶夸克的发现者,美国费米实验室的学科权威之一叶恭平博士认为:“气是分子的释放,不仅人类有气,就连大理石和水泥也有气。只要有味道,就证明其中有气存在。我们身上的原子与行星上的原子一模一样,没有分别。人身上的原子就是宇宙中行星的灰尘,人死了又变成灰尘,将来可能跑到其它星球上托生成某种生物。抛开灵魂学说,从物理学角度看,天、地、人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由原子构成的人生存在着轮回,只是不同的物质形式罢了。在高能加速器中,基本粒子夸克和电子都是极其微小的气态。气是空的。细胞也可以细分到近乎气体的基本粒子。这是真正的科学,无人能否定”。以上描述是叶博士在阅读本章时,亲自修改的。

(4).     气体的夸克是比细胞还小的物质

世界上什么存在,什么不存在,最终都是高能物理学家说了算。夸克是世间一切物质的最小的基本粒子。任何物质,不论它们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都可以不断细分,分到分子,分到原子,最后细分到基本粒子的“夸克”层面。在高能加速器中,“基本粒子”其实都是肉眼看不到、微乎其微的“气”态。气是空的,所以叫空气。“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仅是佛家的禅语,也是物理学家看到的事实。

在物理学家眼里,没有绝对的真空,但一切物质又都是空的。你把手放在桌子上而没有掉下去,是因为你碰到了一大堆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木头与铁在手感上存在差别,是由于木头的分子与铁的分子不一样,分子里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数目不一样。任何物质在原子核内的夸克层面都一样。木头、铁与人体是没有分别的。另外,由于所有物质内部的电子、夸克都在不停地运动,因此所有商品即使不用,也会老化和失效。只是有的材料老化的速度相对慢一点而矣。

(5).     细胞也会吸收和释放气体

西医可以证明细胞鲜活,里面也有“脏器”医学上称为细胞器。细胞和人一样也会生气,也会“发脾气”和“放屁”。任何细胞,都可以细分到近乎气态的夸克层面。固态的病灶最终也可以细分成不同气体的组合。换句话说,病灶细分到底,也还是夸克。中医没有病灶的说法,直接就叫病气。病气在中医统称邪气。精气是正气。学中医关键要弄清楚气的分别,以及气道经络的走向。人体阴阳平衡,经络通畅,正气就充足,邪气就进不来。这就是《内经》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中医的目的就是要扶正祛邪。

(6).     细胞内正气与邪气的斗争

每个人体内的正气决定了同样的环境下,他是否生病。中医珍视人体正气,认为饮食寒凉,或过多洗浴,以及多言或多动,都容易伤正气。中医相信意念可以聚正气。特别是道医,可以发功治病。中医相信精神对物质存在反作用。过度的情绪都不好。不良的情绪会伤气,由气伤身。情绪中的怒、喜、思、悲、恐,分别影响到五脏之气的平衡。“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看球赛,一高兴引起冠心病发作,乐极生悲,反而死了,因为喜伤心。也有人一害怕,就会尿裤子,因为惊恐伤肾。五脏生病,肝、心、脾、肺、肾除了会分别释放出臊、焦、香、腥、腐给气息,还会在在青、赤、黄、白、黑的颜色上发生变化。人的气冒出体外,会形成了“人体彩虹”。物理学认为,气是能量,能量产生波。波的震荡衍生出味道和颜色。这就是气的一元论。

4. 中医的二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1).     阴阳学说

中医的两说是中医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的阴阳学说强调平衡,中医的五行学说强调制约。平衡与制约(check and balance)是民主制度的立国之本,也是中医的安身立命之本。“治大国若用小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治国与治病原理是相通的。孙思邈有名言:“古之善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古时候好的宰相都懂中医,正所谓“大圣通医”。中国的中学教材也应当加入基础中医的内容。

中医的阴阳学说不是规律,是客观的状态。阴阳对立存在,对立统一。阴阳是一种归类方法,每类事物都内含着共同的属性。如静与动,女人与男人,黑夜与白天等。阴阳的叫法只是符号,提一个字就代表一类事物,引起对同类的联想。中医的阴阳范围是自己定义的,如中医定义属于阴的事物和人有:月、地、夜、水、寒、凉、湿、下、内向、女人、里、腹、足、血、脏、虚、静止、衰退、物质等;属于阳的事物和人对应有:日、天、昼、火、热、温、燥、上、外向、男人、外、背、头、气、腑、实、活动、亢进、功能等。阴与阳,此长彼消,共生共存。只有阴阳平衡,阴平阳秘,身体才能保持健康。

(2).     五行学说

中医的五行学说不是封建迷信,是客观规律的整合。中国古人认为,宇宙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和“运行”关系。人的五脏之间,同样存在相同的运行规律和依附关系,所以取名五行。几乎所有的中医都是按照五行的规律,来治病救人的。换句话说,千百年来,中医用千百万人的生命,总结了这一套以五行命名的客观规律。人们不应因科学尚无法解释五行的部分内容,就对养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中医理论,提出颠覆。早在1929年前后,汪精卫等一伙人攻击中医。民国政府就曾经在少数“迷信”科学人士的蛊惑下,幼稚地演出废止了中医的闹剧。这一荒唐的主张,对于许多患病百姓来说是“要命”的事,引起了公愤。后来在民众的巨大压力下,很快得以纠正。

1) 中医五行的正确顺序

五行的正确记法,就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个顺序去展开。如果一张口就是金木水火土,那说明此人是修道的,中医五行功课没有学好。中医的五行彼此相关,相生相克。当然中医的五行规律,也并非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如地域气候的变化等),五行规律也可能会有微调,因此需要不断地修改、补充和完善。

2) 五行是五脏关系的形象比喻

中医发现肝、心、脾、肺、肾五脏之间,存在着与木、火、土、金、水五种材质一样的、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依附关系和运行规律。生与克很好理解,乘与侮比较陌生。乘表示克大发了,侮表示反仆为主了。中医的相生相克是常态,表示制衡。相乘相侮是病态,表示失衡。相乘,表明了中医认为病传染的方向,就是沿着克的方向。中医不说传染,称之为“传变”。如医圣张仲景的名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的传走到的肝可脾的路线。这里的“实”,不是虚实的实,而是要在脾脏那筑一道实在防火墙。这句话是中医“治未病”的经典例子,值得记住。

3) 五脏存在母子关系

在五行中,前面的材质是后面材质的母亲,后面的是前面的孩子。母子之间血脉相连。根据“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的规律,肾为肝之母,肾阴不足会损及肝阴,又因阴不制阳,造成了肝阳上亢。同样道理,心为肝之子,心血不足,不能养肝,累及肝血亏虚。中医治病的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对于纯粹体内阴虚引起的肝病,应当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对于外邪入侵引起的肝火过盛,应当泻心火,因为实则泻其子嘛。中医对于热病主张用寒药,对于寒病主张用热药,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中医是依据五行的生克关系来治疗五脏之病的。西医的肝脏有了毛病,不会通过心或肾去治肝病。中医就能够按照肝与肾和心,分别存在的母子关系,依照五行规律,通过调肾或调心把肝病治好。

4) 怎样弄清相生相克

母生子,母爱子,母爱伟大,子也不会克母。老板与员工,主人与仆人没有血缘纽带,纯粹是利益和利用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相克和乘侮的可能。有一个弄清五行和其生克的窍门,肝、心、脾、肺、肾,顺序念母子相生,隔字念主仆相克。克是制约,乘是克大发了,侮是反客为主。如肝为心之母,肝为脾之主,肝可以乘脾,脾可以侮肝。从说明五行的圆圈图上人们看到:肝生心克脾,心生脾克肺,脾生肺克肾,肺生肾克肝,肾生肝克心。

在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行也是前后相生。如火可由木而生(钻木取火)。火灭生灰,积灰尘为土。土内藏金,土生金,金即是石。石遇冷可凝结潮气而生水。水继而可以养木。借此,中医总结出暗喻五脏的“补虚”说法。如“滋水涵木”,“益火补土”,“金水相生”,“培土生金”等。另外借助五行的相克的属性,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等现象,中医也相应“变通”出以克治病的思路,形成了“抑木扶土”,“培土制水”,“泻南补北”,“佐金平木(针对木火刑金)”等说法。我们在本书后面的“趣谈中药”的一章中有详论。

5) 熟记了五行你就是中医

中医的五行学说,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协调规律,记住了会终身受用。为了便于背诵,我们特编了五行歌诀。要说明的是,每行歌诀本身没有逻辑关系,按句拼在一起,纯粹为凑押韵。但是所有歌诀的纵列,却是上下对应的,上下之间存在着,环境对五脏的各种影响和五脏的反馈。五行学说并非教条,仅供参考而已。

中医的五行歌诀

(五方) 东南中西北,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主) 疏血运气水, (五色) 青赤黄白黑。

(五化) 生长化收藏, (五腑) 胆小胃大膀。

(五脏) 肝心脾肺肾, (五声) 呼笑歌哭呻。

(五窍) 目舌口鼻耳, (五液) 泪汗涎涕唾。

(五味) 酸苦甘辛咸,  (五效) 收坚缓软散;

(五性) 寒凉平温热,  (五气) 风暑湿燥寒。

(五华) 爪面唇皮发,  (五藏) 魂神意魄精。

(五处) 头胸椎肩股,  (五充) 筋脉肉皮骨,

(五充) 筋脉肉皮骨,  (五息) 臊焦香腥腐。

(五音) 角徵宫商羽,  (五态) 握忧哕咳栗。

(五志) 怒喜思悲恐,  (五季) 春夏长秋冬。

6) 五行的中医含义

在五行歌诀中,以五脏为核心,逐字顺序展开。其余“五这个”或“五那个”都是围绕五脏来说事。如五脏中第一个字是肝,我们就以肝为例,试着展开五行的说词:肝属木、主疏泄、开窍于目、其液为泪、其腑为胆、其味为酸、其效为收、其位在东、其华在爪、其态在握、其色是青、其志为怒、其季在春等等。这是标准的说词,借助“在”字或“为”字,读者可以参照例子,自己“安装”五行套路的其余内容和其它四脏。

7) 五行的应用实例

歌诀的解释是,肝五行属木,它生什么克什么就很清楚了。肝的功能是负责疏泄,即负责排出体内的废物或毒物。“开窍”表示内脏的外相,肝的脏象在眼睛,眼睛能反映出肝的问题。“泪为肝之液”,眼泪多与少都是肝出现了问题。肝的五腑对应是胆,肝不好会伤胆,同理治胆有利于治肝。肝的五味是酸,酸入肝经,酸味的食物和药容易被肝吸收。酸的作用是收敛,可以固涩止泻。它的方位看“五方”,在东,睡觉在东方为好。它的健康状态看“五华”,即爪(手)。肝在“五态”中的字是握,表示肝不好的人,握不住东西或张不开手。它的颜色看“五色”,即是青(青是绿色,青草色),肝不好的人脸色发绿或手上青筋突起,另外肝不好的人应当多吃青色的食物。肝的五志是怒,怒伤肝,俗话说“气的我肝疼”,另外肝有火或肝受风,都容易发怒。爱发脾气的人吃疏肝的药有用。肝的季节在春天,春养肝,肝的五气是风,肝受了风容易发火,所以一般在春季,人们容易发火闹事等等。读者如果把心换成肝,把脾换成肝,依次展开歌诀,那说起来就可以一套一套的,自己也可以给自己“看病”了。如查五行歌诀中的“五处”和“五充”的第一个字,说明如果你头疼或爱抽筋,表明你的肝脏出现问题了,吃点疏肝的药,会好一点。

有时我们听中医大夫讲的头头是道,油然钦佩,如“在春天,由于有风邪,所以容易伤肝;肝不好,爱发怒发脾气,爱大呼小叫,爱魂不守舍,爱流泪或少泪,爱头疼,爱抽筋,身体容易有骚味。因此应当吃酸的、青色或寒性的食物或药物,它们都入肝经;此外还应当听含有“角”音色的乐曲”。一旦背熟五行歌诀,你自己也会说。

请特别注意:除了五脏可以类比五行,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外,其它歌诀只有上下对应的关系,不存在左右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歌诀如同五条经脉,每个字都是一个“穴位”。五行歌诀从上到下,诸一对应,读者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说事,甚至引出大半个中医经典。

5. 中医的三宝:精、气、神                                                                         

(1).     精、气、神代表了什么

中医有三件宝,就是“精、气、神”。中国人常喜欢把精、气、神挂在嘴上,形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其作用就像“海、陆、空”三军仪仗队,代表军威。西医没有“精、气、神”的概念,只有“精神”的说法,精神饱满,或无精打采,其“精神”之意与中医的“精气神”相差不多。

目前,现代的哲学界和科学界已经把“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这三性,正式作为判定物质是否存在的特性指标。按此逻辑,中医的精(精华)代表的就是物质,气(气功)代表的就是能量,神(神色)代表的就是信息,而且是全息。可见中医的存在,有物质基础。足见中医老祖宗“精气神”的提法多么有前瞻性。

(2).     精是三宝的代表

中医的精是凝聚了人体的精华,应当比精子和卵子还小,还浓缩,接近雾状,更像是气,故称为精气。精气构成并濡养了精子和卵子,繁衍了人类。精气还濡养了全身的细胞,构成神气。精是体内的阳,液是体内的阴。

中医提出,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先天的父母之精华,后天的水谷之精微和空气之清新。用现代医学的语言翻译过来,“精”就是生父母先天给予的DNA,以及大自然后天赐予的营养素,这些都是人的体内精华。由于物质化了的精、气、神都太虚无缥缈,若隐若现,故传统中医习惯以精为代表,阐述理论;以气、血、津、液为形态,解释各种功能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医的“精”,如同物理学中的“重心”,用一个点就可以代表人体的整体质量。

6. 中医四态:气、血、津、液

中医的“气、血、津、液”四态,与“精、气、神”三宝,两类说法,其实是一回事。总有人憋着把它们整合。若论区别,“精、气、神”主外,形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血、津、液”主内,暗示一个人的健康水准。中医的精、气、神只是概念、是体内阳气的代表和象征,没有诊断意义。而气、血、津、液四态,在理论上对中医有诊断意义。这里的气可以是脾气、肺气、心气或肾气。血可以是心血或肝血。津液可以是肝心脾肺肾中,除了脾以外其它脏器的阴液。

(1).     中医四君子

在实际中真正有诊断意义的是,“气、血、精、液”是人身四君子。请注意,此处我们“津”换成了“精”。由于中医在辨别虚实时,生病时习惯将气代表气虚、血代表血虚、精代表阳虚、液代表阴虚。所以我们主张用“气、血、精、液”的新提法来代替“气、血、津、液”的老提法,目的是想使中医的提法变得更有实操的意义。

其实不少中医早就隐隐地感觉,“精气神”与“气血津液”这两种提法有些别扭。尤其初学者很难理解其中奥妙。于是有人著书立说,试图合二为一,变成了“精气、血、津液”来分别介绍它们的实用功能。这种尝试虽有新意,表面上看省略了对“神”这个虚词的解释,实际上却把“精气神”中的神性灵魂抽掉了,使之变得过于功能化。

但是如果我们采纳“气、血、精、液”的新提法,那么两者的合并,既保留了原先各自的内涵,同时又使其外延,与虚证的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这四种体质要素联系起来,使“中医三宝”和“中医四君子”都变得有声有色。

“气血精液”的精就是阳气,男女都有。液就是津液、唾液等所有液体的总称。血来自骨髓,精(气)来自于右肾,液来自于左肾。中医讲“津血同源”、“精血同源”、“气血同源”。这些物质都是与血交融在一起,气血互生,相互转换的,因此必然同源。

(2).     津液可细分也可合并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四态中的津与液虽然经常混用,但是毕竟不同。“清而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津存在于气血之中,分布于体表,滋润脏腑、肌肉、筋脉和皮肤;液藏于骨节筋膜、颅腔之间,以利关节、濡养脑髓。西医仅承认人体有血液、组织液、唾液等营养液体。要说这些与中医提出的“血、津、液”后三态,还比较近似。纵然叫法不同,也还说得过去。但是西医绝对不承认,人体有中医定义的那些“气”的存在,这是中、西医的一个本质的分歧。

7. 中医五脏:心、肝、脾、肺、肾

(1).     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脏器

中医的五脏就是肝、心、脾、肺、肾。除了脾的功能,与西医脾的功能南辕北辙外,其它的脏器,与西医的脏器基本就是同一脏器,功能也相差不多。

中医没有胰脏,也没有十二指肠等肠类的细分。也许由于古人们没有认真解剖,它们大致看到脾与胃连接,觉得脾的形状很像心脏、肝脏等实体脏器,就把胃当成食物过度的腑,把脾当成运化食物和水的脏器了。这样,无形中把我们身体中,那个帮助食物消化吸收的胰脏、以及十二指肠都牺牲掉了。中文有肝胆相照,肝与胆本来就靠在一起。中医有脾胃不合,脾与胃八竿子打不着,应当是“胰胃不合”。胰脏与胃还靠边,它们贴在一起,都主消化。西医的脾是免疫器官,与中医定义“脾主运化”的功能,驴唇不对马嘴,让西医感到中医在睁着眼睛胡说,很没面子。

这个严重错误,首先是被清朝的名医王清任发现的。王清任通过他静悄悄的人体解剖,找到了胰脏,并在他的《医林改错》中画出了与西医解剖图一样的胰脏形状,称之为脾。可惜当时的中医界对王清任的改正,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     中医的脾是西医的胰

其实西洋解剖图的第一个翻译者,还有一次改正的机会。如果他能够毅然决然地把西医解剖图上,目前脾脏位置标注英文“spleen”翻译成“胰脏”,把解剖图上的胰脏位置的英文“pancreas”翻译成脾脏。简而言之,就是将spleen译成胰,把pancreas译成脾,把两个单词翻译交换一下,那么所有中、西医之间对脾的纠结都会化为乌有。中医的五脏与西医的五脏就完全对应起来了。

中、西医除了对脾的认识大相径庭外,对于其余四脏单体功能的看法大同小异。如果中医界都同意接受“脾”就是“脾胰”的说法,那么中医老师在讲授中医基础时,就可以对照西医的解剖图,来解释中医的脏腑脏器,做到一图各表,西为中用。从而把中医的五脏具形化,不必再躲躲闪闪,好像中医的脏腑都是虚拟的。长期以来,正是因为中医的脾的功能,与解剖系统脾的功能南辕北辙,才引起众人对整个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的表示怀疑。

现在学习中医的人感到很分裂。都二十一世纪了,什么都看见了,可是有的中医老师们仍然强调说“中医的五脏是脏象不是脏器,与西医的五脏没关系,学中医时要忘记西医”。但是不论是学生理解五脏,还是医生向病人解释五脏,大家又都不约而同地借用西医解剖图,来使脏象具形化。其实大家心里的五脏即是脏象,也是脏器。

(3).     中医教材中的“脾”应该改名为“脾胰”

当然,今天若把人体解剖图的名称重新修订,将胰改成脾,将脾改成胰,也可以一劳永逸地为中医的“脾”沉冤昭雪。但阻力会很大,西医们很难答应,也很难改口。

目前,还有一个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就是把中医的肝、心、脾、肺、肾,改写成肝、心、“脾胰”(听起来差不多还是脾)、肺、肾去编入教材,流传开来。这样我们把“脾胰”合在一起念,可以让主运化的脾,在胰的脏器身上具形。最起码,我们应当在中医教材或普及书籍中对此专做说明。之后人们仍然可以把脾胰称为脾,就像我们在物理中讲的电流方向一样,其实方向是错误的,它与实际电子运动方向相反。但大家习惯了,也只好约定俗成,将错就错了。

(4).     中、西医的五脏有什么不同

1) 西医的五脏是脏器

西医讲五脏,说的是脏器。五脏丁是丁,卯是卯,彼此没关系。西医强调每个脏器的功能分工。如1)肝是化工厂,负责制造、合成身体所需的多种化学元素、酶、氨基酸等等,并协助葡萄糖、蛋白质和脂肪间的转化。另外肝负责排毒和藏血。2)心是泵站,负责给肺和全身提供血流压力。3)脾是孵化站,负责淘汰老化的红细胞,把它们送到肝脏去“培养”和制造胆汁,另外脾负责培养免疫细胞。4)肺是氧气站,负责吸进新鲜氧气,吐出二氧化碳。5)肾是过滤站,所有血液都会先后经过肾脏过滤,去掉杂质和毒素,保持血液清洁。另外,西医的肾还有二次回收尿液中有用的化学元素的功能。西医的五脏之间分工明确,它们之间只有生理连接,没有生克关系。

2) 中医的五脏是脏象也是脏器

长久以来,中医讲脏象,不讲脏器。因此从不指明五脏六腑的位置、形状、结构和生理组织。此种讲法,在今天的信息化年代,还想延续,是绝对不可能的。若想普及中医,就必须既讲脏象又讲脏器。

中医强调五脏的功能和脏象,强调其整体性,很有道理。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五脏发生问题,一定会在手、脸、唇、皮、发(爪面唇皮发)上表现出来。如耳垂下沿的横线是冠心病沟,病重沟就深。这只是中医讲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一个例子。脏象客观存在,有明显的规律性可以总结。

脏象直接反映脏器功能的变化。有时脏器切除了,脏象还在,功能还在。只是弱化了太多。因此中医多注重功能性的治疗,不介入器质性的替代,中医从来没有换脏器的手术,也不赞成动辄就摘除脏器。

心平气和地说,西医对脏器功能的解释,比起中医,要浅显许多,且缺乏整体观念。中医的脏象包含了全息学的要素,很有前瞻性。

(5).     中医的五脏的脏器功能

中医认为,五脏密不可分,每个“脏器”的功能都会影响到其它脏腑,乃至殃及或惠及全身。中医五脏的主要功能有:

1.)肝主疏泄,主全身气机的疏泄,即气的升降出入。另外肝负责排毒、藏血和藏魂。气为血之帅,肝气不舒,或者会导致肝阳上亢,造成高血压;或者会导致肝气郁结,造成月经不调和乳房胀痛。民间有一种说法,“女子以血为本”。由于“肝藏血”,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的说法(相比“男子以肾为先天”故《内经》讲:肝肾同源)。

2.)心主神明(思考)、主藏神、主血(即血的流动,提供全身的血压)。人的精神恍惚,甚至精神病,都可以通过看中医吃中药得到改善。在五行歌诀中,“汗为心之液”,心情紧张会出汗。同理,汗出多了伤心气,对心脏也会不好。

3.)脾主运化。脾主全身水与谷的运输消化。脾主统血(统领血的固摄);另外“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这些经典的说法表明了,脾不仅可以生对人体好的“气血”,如它的运化失常。还可以生坏的“痰湿”。脾为脏,胃为腑,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因此有“肝随脾升,肺随胃降”的说法。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如前所述,中医的脾就是西医的胰脏,负责消化。只要这个误解消除,中医的脏象便可以在西医的脏器上显形了。这对与普及中医至关重要。

4.)肺主气。肺为一身之华盖,朝百脉,司呼吸,负责提供新鲜氧气。另外肺为水之上源,负责通条水道。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故肺为水之上源。空气的水分会被肺吸收。肺喜湿恶燥,肺燥会引起咳嗽,应加加湿器。肺通过宣发的功能,把水谷之精微疏布到全身;同时把废液宣发成汗,或者肃降成尿,排出体外。遇到水肿的病人,在利尿的同时宣肺,如同提壶揭盖,加大压力,利于排尿。另外,肺主皮毛,人的皮肤有病,可以吃宣肺解表的药。古人讲“肺主治节”,他们认为呼吸的节律与心跳的节律相关。在现实生活中,只发生一次的是事件,发生多次的是现象,不断发生的一定是规律。有关肺的这些客观现象和规律,也都值得西医大夫去思考。

5.)肾主水。“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纳气,精生髓,髓生血(这里与西医的骨髓生血一致)。肾的气是水谷之精气,不是氧气。氧气是有形之气,精气是无形之气。肾主排水和生殖。肾负责水的过滤,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下面我们专门论肾。

(6).     中医怎样看待肾

1) 肾是供水和供气的锅炉

无论男女,左肾都为元阴,右肾都为元阳。左、右肾如同两只锅炉,左肾负责提供全身的阴液,右肾负责提供全身的阳气(精气)。阴有形,阳无形。阳有热力,可以传递做功。所以中医有“肾为水火之脏,主一身之阴阳”的说法。阳气不足,则阳具不举,故肾阳虚的人会阳痿。右肾又常被称为命门,是生命之门的简称。左、右肾收集的“水谷精微”和“空气清新”,这有形的物质,经过心火“点燃”左、右肾两个“锅炉”(中医称之为“引火归元”),便逐步升华成“津液”和“精气”(精气又称元气、真气、元阳之气)。津液走西医的解剖系统,精气走中医的经络系统,补充到人的五脏六腑,参加体循环。有了精气的注入,人气就有了“灵魂”,相貌上便洋溢出“精、气、神”。整个中医的基础理论也显得活灵活现。

2) 右肾还管生殖

中医的右肾还包括生殖的功能,包括精子和卵子等。精子与卵子载有父母的全部DNA遗传密码,所以说“肾是先天之本”,不失为过。西医只认为肾是过滤血液的器官,此认识上有缺失。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男人纵欲过度,一个个都是扶着墙,捂着右边腰肾走路。这是为什么?西医对此解释不了。西医认为左、右肾的功能都一样。

3) 药能证明左、右肾的功能不同

补肾的中药的不同,也能够证明左、右肾的功能不一样。中医发现,人类许多症状真的都与肾有关。如补左肾的“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可以滋补阴虚火旺,浑身发热。补右肾的“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可以治疗畏寒肢冷,腰膝酸冷,阳痿早泄等。对治疗这些病症中医比西医拿手得多。源于中医对肾功能的看法,更加接近人体实际。

总之,中医在五脏中,对于脾、肝、肾三脏的功能格外看重。尤其是对于女性,如果她们长年注意,月经前疏肝、月经中健脾、月经后养肾,一定会减少如痛经等很多不适,还能保持年轻健康。

8. 中医的第六腑三焦及对应的脏器心包

中医把第六腑叫“三焦”。三焦是学习中医中难啃的骨头。三焦一词有两层含义:a)作为腑脏它具有个体功能;b)作为系统的代名词,三焦代表脏腑集中功能的位置,如同图书馆有三层不同分类书籍的书架。

三焦作为腑脏有它的个体功能。它与心包相配对:心包是脏,三焦是腑。汉代马王堆的汉墓帛书中的《黄帝内经》里的《灵枢·经脉》篇,只记载了十一条经脉。它们是五脏六腑的经脉。唯独没有手厥阴心包经。后来的十二条经脉补上了心包经。西医没有气的概念,因此也没有气化、液化的三焦。三焦作为腑脏,只要脏象,没有脏器。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脏器摘除了,功能还会存在。对此需要中、西医的共同研究。

中医对心包的功能介绍也很有限。而且在西医的解剖图中,也没有实体的脏器与心包相对应。以至于有人把“心包经”想当然地作为其脏,去与作为腑的三焦相配对。更多的人则把心脏表面的冠状动脉膜,理解为心包。中医对心包的功能避而不谈,却对心包经的走向,及其上的九个穴位多有介绍。

《内经》称作为腑脏的三焦为“决渎之官”,司疏通水道的职责。三焦是精气运行的通道。精气通过三焦的上焦疏布到五脏六腑。中焦是分水岭。中焦以上的是气态,中焦以下的是液态。气体为精华,水液为糟粕。下焦负责把糟粕排出体外。

三焦作为第六腑,其功能表明了人体体内,液体气化和气(体)液化的转化过程。中医有,“右肾司作为腑脏三焦之功能”的说法。这与右肾负责气化和液化的功能一脉相承。传统中医只讲气化,不讲液化也是不对的。体内的液体会气化,气体会液化,这符合物理学定律,也更加接近人体的运行实际。

9. 三焦还是中医的系统工程代名词

以系统的方法,介绍脏腑功能、搭配及与时空的关系,合情合理。三焦在此是系统展开的代名词,便于提纲挈领。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系统工程学,但是已经具备了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例如,中医把从胸腔至腹腔的整个空间划拨给三焦。这里的三焦不再是腑脏,而是功能集合的系统,是三个彼此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的系统,并且作为五脏六腑的“栖身之地”。

胸腔横隔以上为上焦,包括心和肺。横隔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和胃。脐以下到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膀胱、子宫等。上焦系统负责呼吸、循环、中焦系统负责消化、吸收、下焦系统负责排泄、生殖。五脏具有生命存活的基本功能。人躺在病床上,只要三焦的系统照常工作,哪怕昏迷了,人仍然保留生命迹象。

借用当代系统工程的词汇和归类方法,中医的五脏又可以被认为是三焦系统中的子系统。每个脏器又包括一个以上的器官。如在上焦中,心子系统包括了心、脑和神经系统。肺子系统包括了肺及气管。在中焦中,脾子系统包括了脾、胆、胰、胃、十二指肠,以及肝脏的一部分和小肠等。在下焦中,肝子系统包括了胆与大肠等器官。肾子系统包括了膀胱、尿道、睾丸和卵巢等。五脏属于子系统的提法起于近代。对五脏子系统所含器官的划分,至今仍然在讨论,没有统一的结论。

就解剖位置而言,肝应当包括在中焦的腔内。但是“肝肾同源”,肝肾又都有排泄废料的功能,因此将肝划归下焦。此三焦的划分,重视功能、轻位置,是“系统工程学”中典型的分类方法。证明古代中医就具备了系统工程学的初步思想,并将此思想用于治疗实践。最典型的例子有,中医习惯将中药黄芩、黄连、黄柏,分别作为清除上焦、中焦和下焦湿热的良药。在此,三焦分别作为中医的系统诊治的代名词,来针对具有相同功能器官的集体失衡。

在五脏之外,中医还有奇恒之腑的说法,如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子宫)。奇恒之腑,没有具体的“脏”与之相对应。中医对它们的功能也无特别的解释,目前只有原则提法而矣。但是如果中医能够把奇恒之腑论透,中、西医将可能实现更完美的对接。

最为重要的是,三焦作为以功能为代表的系统集合,可以顺理成章地解释中医的脏腑功能;脏腑间的搭配关系;以及子午流注对脏腑功能所产生的影响。

(1).     中医的脏腑的功能

六腑与五脏是中医的说法。中医规定是表腑里脏,阳腑阴脏,脏腑如影相随。中医重五脏轻六腑,实际上是重阴轻阳,即“重女轻男”。诊病治病多从脏上找原因。六腑与中医的五脏相表里。大家常说的五脏六腑,是典型的中医表达,但谁也不知道它们长什么样?因为传统中医的脏,说的是功能,没有具体形状。一说形状,可能会牵扯出一个或几个器官。

脏器是西医的术语,脏腑和脏象是中医的表达。脏器是人体的一种器官,是具有功能的器官,如心脏、肝脏、肾脏、脾脏等。英文中脏器与器官都是同一个后缀(organ)。西医压根没有“腑”的说法。

脏腑的中文选词表明了它们的功能。在脏腑中,中医讲的“脏”,在古文与“藏”(念西藏的藏音)是一个字。古文的“心脏”即“心藏”,“肝脏”即“肝藏”,凡此类推。“藏”表示封藏精华,称为脏的脏器都有“藏”的功能,因此要“藏而不泻”。中医的“腑”,在古文中与“府”是一个字。古代的府衙,用来过堂,传化、过渡。总之什么都留不住。作为“府”就是要讲究“通”,对案件不能积压,因此要“泻而不藏”。中医遣词造句,讲究形象和精准,刻意区分脏、腑,是有目的的。如果脏不能藏,腑不能通,人体就会生病。所以“藏”与“通”,是中医对脏腑的考核指标。上、中、下三焦也有通畅的问题,故也被称为腑。

(2).     中医的脏腑固定搭配

中医的经络气道有固定走向。中医的脏与腑,有固定的搭配,如心与小肠,肝与胆,膀胱与肾,肺与大肠,脾与胃。前者为脏后者为腑,五脏对五腑。然而中国人都说“五脏六腑”,没有说五脏五腑的。另外的一个腑就是三焦。古人把“心包”(即西医解剖图上包围在心脏周围像头冠一样的动脉血管)作为脏,与三焦之腑配对。这才把五脏五腑的十条经脉,变成了十二条,称为十二正经。

中医脏腑之间的配对,从西医解剖图上看,完全没有道理。这种配对完全是人体气道经络循行的结果。如作为脏的心与作为腑的小肠,在解剖上没有“血缘”连带关系,但是人体的气道经络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有时心脏病重,不便处理,治疗小肠对心脏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医脏腑的说法,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脏若有毛病,一定会影响到与其配对的腑。脏与腑同病相怜,唇亡齿寒。所以对腑进行治疗,一定会改善相对应的脏器。中医的腑中最重要的是胃。胃是实实在在的消化器官,甚至能找到点“脏”的感觉。这或许因为中医没有胰脏,大家议论消化,总想拉上个靠谱的器官。人们口说“脾胃”,心里想的就是胃,绝不是解剖图上的脾。

(3).     中医的子午流注

气血的经络循行是客观的,途经脏腑的固定配对也是客观的,这如同人的生理周期和心理周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气血从夜里23点起,流注胆经,凌晨1点流注肝经,然后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最后于21点流注三焦经。其中每两个小时换一个经,并且一个脏接一个腑,一个腑接一个脏,从无乱套,永远固定搭配。

中文的“子午”表示时间。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一天12个时辰,气血正好在身体内相对应的脏腑循环、流注一圈。每个时辰因气血的注入相对应脏腑,会活跃一条经脉。在该时辰中用扎针、吃药的方法治疗该经的病证,叫因势利导,其效果要好得多。如另外,早上5-7时流注大肠经,此时排大便比较容易。早上7-11时流经脾胃,此时营养吸收充分,有利人类在恶劣环境下,为生存储存脂肪。在此段时间内进食,身体容易吸收,也容易长胖。以上就是著名的“子午流注”,记录了气血在十二条经脉中的循环顺序。脏与腑的固定配对,因为循行而形成。为何如此搭配?完全没有道理,纯属是客观存在。

对于流注和搭配,西医解剖系统虽然无法认证,但是他们也承认,不同的疾病爆发和死亡,与时间和季节有明显的相关性。子午流注客观存在,是自然规律,将来的科学可以证明。有一个子午流注顺口溜可以帮助记忆: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从肺开始,表示从凌晨三点开始进入计数循环。最后“藏”字只是为了押韵,没有意义。

五、  中医的形成与演变

古代中医的医字的繁体是毉[1],正是医字下面一个巫字。巫并非都是贬义词,在商、周两朝巫是地位较高的官职,不单指“跳大仙”那种召亡祈祷的封建迷信。巫医有一法一术,靠法术和功力给人治病,也相信狐仙等附体。典型的巫,有与鬼神相关的“祝由十三科”,相信人类的疾病源自阳性与阴性两个空间,人们诵经般的那种低频的咒语,是沟通人类与宇宙空间的唯一语言,可以借助外力引福祛邪。因此,巫医除了靠约20种药物和针灸、拔罐等治疗阳性空间的疾病外,主要靠掐咒打卦等,来治疗阴性空间的疾病,看起来玄乎其神。

说古中医最早是巫医,并不夸张。后来才出现了道医。人们熟知的扁鹊、华佗、张仲景、葛洪、陶景洪、孙思邈等著名中医都是道医。相传他们有透视功能,能看到病灶的位置,并能以正气驱逐邪气。气功是道医的功夫,一般儒医和佛医没有。道医的运气针灸比其他医的针灸,见效快。道医使得中华医学有了长足的发展。道医以《道德经》、《黄帝内经》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讲究形神兼治。道医也擅长针灸、用药、气功、导引、但也继承了巫医部分的符箓、咒语和祝由等旨在解决灵魂层面问题的内容。除了道医,流传至今的,还有佛医(又称僧医)和儒医。佛医是居住在寺院里的少数僧人,他们多是高僧大德,主要为寺院的僧人和进香的信众看病。僧医信奉同样的中医理论,但重在治心,认为“万病皆由心生”。他们更相信医治病人的心灵是重中之重,有时甚至可以收获不医自愈的奇效,特别是对癌症病人。对此西医有很合理的解释:只要人们的心情好,睡眠好,人的免疫系统就会恢复战斗,疾病有可能不医自愈。

目前的道医和僧医没有固定的医院和治疗场所。他们多游走于名山大川或道观之中。他们没有行医执照,但是好的道医和僧医都有几手“看家的本事”或绝招。他们治病的本领常在儒医之上。有的百姓称他们是“神医”或“华佗转世”。

在儒、释、道三种医学的传承中,最能形成规模的首推儒医。儒医使得中医成为系统。儒生们最拿手的就是,包装正统和完善理论,但他们不信法术。因此,我们现在的中医不讲法术。为了便于百姓理解,儒医把中医比作社会,给五脏六腑和中药,都按君、臣、佐、使封了官。儒医以《黄帝内经》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讲究标本兼治。他们承前启后,奠定了中医的整体框架。受儒医的影响,当代中医的理、法、方、药等基本内容,还是聚焦在对病人身体的医治。表面上看,儒、释、道三医所长,好像正对人的“身、心、灵”三个层面。其实这正是当代主流中医,应当深入挖掘的三个方向。

严格地讲,中医是儒、释、道三家医学,加上各民族如藏、苗、蒙、回、汉等的民族医学,这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医。中医是中华民族及各门各派医学精华的总和。中医在全球的标准英文名称是: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翻译过来是:传统中国医学,简称中医。显然,今天的中医不再有巫术了。

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是历史上将医巫分业的第一人,他会用望、闻、问、切四诊断病,并掌握了炙熨、按摩及药物治疗等方法。扁鹊当时有六不治原则,其中一条就是“信巫不信医,不治也”。巫术虽然是传统中医的一部分,但不属于中医的主流学说,常年被边缘化。但是,由于一法一术的巫加医还能治好一些病,在民间亦有市场,也很难一棍子打死。在国外,巫术与玄学也是被科学最早抛弃的玩意。也许在将来,科学还会将许多当时看不懂,后来看懂了的,有用的东西重新捡回来,比如生命科学中的人体特异功能。这一切印证了中国的《列子·说符篇》的一句名言:“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据报道在日本及欧、美等国专门设有机构,研究这类所谓巫的神奇力量。

六、  西医中的中医影子-----顺势疗法

从本质上讲西医是属于“对抗医学”(Allopathy)。学习西医的人有接受挑战的职业习惯。自古以来,西医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斗士,与各种疾病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不懈的斗争。途中有人动摇。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德、法两国,有医生主张“顺势疗法(Homeopathy)”,来改变传统西医对抗的锋芒,他们主张同类相治,因势利导,免疫治疗,选择与人体相似的金鸡纳霜治疗伤寒和霍乱,从而挽救了1813年拿破仑大军从俄国战败,退到德国莱比锡,那军中成千上万感染伤寒和霍乱人的生命。当时坚持传统疗法的医生们,对这场灾难完全束手无策。另外,顺势疗法主张以毒攻毒,以小毒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激发其活力来对抗瘟疫,比如种牛痘防天花。其实这种以小恶制大恶的实践最早起源于中国。公元10世纪在宋真宗时代,就有接种人痘防天花的记载。不同的是,中国古人是用病人的皮痂研成粉,通过吹入鼻内进行预防,而非种牛痘。当时全世界对治疗和预防天花没有好办法。1688年,清康熙27年,俄国医生来北京学习种人痘的方法。之后由俄国人传到土耳其。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孟踏古看到当地孩子用此法预防天花,效果很好,就给她儿子种了人痘。之后传入英国,受到英国国王的赞赏。再由英国传入欧洲大陆和印度。尔后在欧洲发展成种牛痘技术后,又通过“出口转内销”流传回中国。足见中、西医之间的时代渊源。顺势疗法虽然在历史上功绩卓著,属于纯粹的西医,但至今仍未跨入西方主流医学的门槛,始终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很多人感到顺势疗法有中医的影子。其实中医学比顺势疗法更少对抗的锋芒,更接近自然。中医治病主要依靠调气治疗。中医认为,病有虚证和实证两种形态。虚证是体内的气血不平衡所致。实证是外部的邪气因为体虚,乘虚而入所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思是,只要体内正气足,病灶、瘟疫等歪风邪气都进不到体内。顺势疗法没有中医虚、实证的概念。虽然他们也用中医以毒攻毒的方法,也按取类比象的中医原则选择草药,但是顺势疗法没有中医的整体观和方法论做支撑。

中医按人体的经络循行,利用针灸、按摩、刮痧、拔罐、刺络放血等手法调理气血,甚至利用中药的性味归经来治病,其目的都是调节病人的经络和气场,扶正祛邪,排毒解瘀。中医的本质是平衡疗法(Balance Therapy),讲究人体气血动态的阴阳平衡,即阴平阳秘。这些全是中医整体观的具体应用。(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