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雅轩[1894]

 dihuachang 2014-06-01

李师名椿年,字雅轩,河北交河县人,生于1894年。家贫,未进过公办学校,只读过几年私塾。李师家乡武风盛行,从小即受尚武精神的影响,性格酷好武术,每遇逢场庙会,不计道路远近,总是不辞辛苦地赶去观看武术,回来后就爱手舞足蹈,有时连饭都忘记吃。家乡当时有位练少拳的武师陈殿福,很有名气,李师父亲见李师好武,就带他到陈老师那里去学少林拳。陈老师见李师天资聪慧,性格刚强,欣然收他为徒。李师勤学苦练,数年之后,功夫很有长进。一日逢篇庙会,遇恶少十数人,欺辱一做小买卖的老人中,李师生性嫉恶如仇,路见不平,出面干涉,众恶少欺李师孤身一人,围而攻之,李师大怒,奋拳还未当者跌出丈外,其余头破血流,狼狈而去。从此,李师武技已闻于乡里

。 1914年,李师正式拜杨澄蒲为师,专攻太极拳术。杨师对李师的人品极为器重,希望最深,关系最密,亲如父子。在教拳方面,对李师要求极为严格,耳提面命,口传心授,李师领悟最快,功夫日进,对于杨师示范的动作潜心琢磨,不仅学其形,更重学其神,每练一动作,总上练不百遍,千遍,直到杨师满意为止。为了锻炼下盘功夫,增强腿力,李师练习太极行步,为使不至起伏,请师兄弟在用力把胯向下压的情况一迈步行走,一走即是数小时,汗水顺着行走的路线往下淌个不停。李师每次总能坚持几十分钟,虽汗流浃背,湿透衣衫,杨师不喊停止决不停止,常常吃饭,走路,睡觉都在比划打拳。经常半夜披衣起来,不管天寒地冻,总先把想到的心得体会记下来,然后比划杨师推手、发劲的神态动作,直到完全领悟为止。师兄弟们都说:"雅轩练拳,就好象着魔一样。"杨师称赞说:"雅轩学拳的天才你们众人不及,其刻苦耐劳,好学钻研的精神,你们也是有不及他。"

太极散手,惊心动魄

     1929年,李师打听到杨澄蒲师在杭州浙江省国术馆任教育长,立即请假离开南京国术馆,到杭州追随杨师,继续深研太极功夫,担任该馆太极拳主任教员之职,直到1934年。1934年,南京组织太极拳社,李师赶南京就任社长之职,1935年在南京国民体育学校任武术同上校(旧官制,享受上校级军官待遇)设计员,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这期间,很多武术高手慕杨师太极之名,来找杨师试手,都由李师出面对付。李师武德高尚,从不轻易伤人,比试时点到即止,即使如此,败者虽未受伤,但仍然感到李师出手虽然看起来很松软,但却使其惊心动魄,心惊胆战。

流寓四川,传播太极拳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了,同年阴历11月间,日寇飞机轰炸南京。李师离开南京,经徐州,郑州到汉口,武昌,直到1938年夏天,武汉危急,李师又经沙市,宜昌到重庆。同年秋天,来到成都,从此李师定居四川。自李师入川以后,四川的武术才增加了太极拳这一拳种。李师以其精纯的武技和高尚的武德,使太极拳在四川生根,发展,广为流传,并在四川武林中,使太极拳占有重要地位。

李雅轩是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的得意高足,追随杨师十余年,在太极拳、剑、刀、枪、推手、散手等方面,技艺全面,造诣甚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上乘境界。他自始至终保持了杨式太极拳的纯正风格,武德高尚,治学严谨,桃李满天下,堪为后人楷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