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京出版业--卤煮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01

出版业在古代称为刻书业。清代的刻书业可以分为宫廷和民间两大系统。宫廷刻书业起于清朝初年,从顺治年间起就由内务府负责刻书,康熙十二年在武英殿设立了专门的刻书处。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出版机构,所出的书籍数量大,质量也高,采用了雕版、铜版、铜活字、木活字、彩色套印等多种技术,校勘也很严格。用纸细薄洁白,装订端庄雅致,被行内人士称为“武英殿版”。雍正四年排印了64部的《古今图书集成》,每部10040卷、5020册。乾隆四年诏刻《十三经》,从乾隆三十八年开始刊刻《四库全书》,到最后成书总共刻了25万多个木活字。乾隆年间武英殿共刻书458种、23180卷,数量是十分惊人的。例如《四库全书》共收集了3461种古籍、79309卷,将近10亿字。《四库全书》仅纂修官先后就任命了360人,参加抄写、装订的有3466人,并成立了专门机构四库全书馆,前后用了十年时间才编纂完成。这个四库全书馆也是一检查、销毁、窜改书籍的机构,执行的是“寓禁于征”的政策。利用编书之机,极力剪除各种反封建思想的异端,许多珍贵的古籍或绝迹,或被改得面目全非。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发生了火灾,存于殿内的藏书诸版被全部焚毁,直到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武英殿才被修复,虽然继续刻印,但已“难乎为继,旋复中止”。

清代北京也有一些私人刻书作坊。他们或者刻印图书自己或交书商销售;或者接受个人委托代刻代印。聚珍堂是同治、光绪年间北京唯一以木活字刻印书籍的书坊,地址在隆福寺街东口路南。曾刻印过《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石头记》等小说。二酉堂和宝文堂都位于前门外打磨厂,是以专门刻印小唱本、历书以及供私塾用的各种启蒙书本出名的书坊,分销于各省市及乡村,属自印自销。三让堂、经纶堂的特点是将一些大开本的书翻刻成袖珍本。这两家书坊刻印过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以及《太平广记》等。清代小说中《红楼梦》是最畅销的,自从乾隆年间程伟元的刻本问世以来,各种刻本层出不穷,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嗜读《红楼梦》,议论《红楼梦》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刻书业对于《红楼梦》的普及出力很大。

清代、民国时期北京图书出版业集中于琉璃厂。中国古代经营图书出版、销售的店家称为书坊、书堂、书铺、书肆。北京城里早在辽代就有书肆了。金代北京的书肆刻印了不少诗文、说唱、诸宫调和医书。当时书肆集中在今天的东长安街地区。到了明代北京的书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叶氏、汪氏、岳氏书肆、永顺书堂等一批有名的字号,经营项目有编辑、校对、刻印、销售等。

旧京出版业 - 卤煮 -

清代的书肆主要集中在琉璃厂、慈仁寺和隆福寺地区。琉璃厂在元代是大都城外的海王村。元明两代在这里设立窑厂,专为宫廷烧制琉璃砖瓦,因此得名琉璃厂。清初康熙三十三年之后这里形成了小街市,一些书摊改为坐商。乾隆年间,外地的许多学者为编辑《四库全书》寓居北京南城,他们经常到琉璃厂的书肆访书购书,再加上宣武门外、前门外建有许多外省会馆,进京的地方官和应试举子们也都需要图书、文具,致使琉璃厂地区的图书文物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条以图书为主业,兼营古玩、字画、金石碑帖、文具、印章的文化街。

琉璃厂街东西长不过两里,街道不宽,小街两边的店家鳞次栉比,一般都是中式平房,也有一些二层楼房。每家店铺开间不过两三间,个别店铺为五开间。清代乾隆年间在这里开业的书肆有31家,比较著名的书肆有富文堂、三槐堂、宝名斋、文光楼、会文斋、槐荫山房、文友堂等。民国年间又有来薰阁、松筠阁、藻玉堂、神州国光社、宏道堂、立本堂、直隶书局、开明书局、有正书局、保华堂、富晋书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出版、销售机构。

琉璃厂的各家书店经营的图书各有特色,来薰阁、邃雅斋、文华堂、富晋书社经营古旧书籍,书店掌柜和店员都是古旧书籍版本鉴定方面的行家。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的实力最雄厚,以出版中外学术名著、教科书为主。开明书局、北新书局、启明书局主要出版新文艺图书。大东书局以出版新旧文艺类图书为主。广益书局专门出版历史演义、传奇小说、话本小说。还有经营法律、医药、辞典等类图书的书店。

书店内书架林立,摆满了各类图书。线装书书套一头夹着白纸,上边写明作者、年代、书名、版式,购书者一望即知,也可以随意翻阅。一些老主顾还可以先到柜房休息,伙计会递烟敬茶,双方像老朋友一样随意闲聊。有的顾客对图书的版本、目录学颇有造诣,店家可以借此机会顺便请教。有的购书者在这方面的知识较少,店家就会主动向顾客介绍有关情况,使顾客增长了知识,买到了需要的书籍。

开书店的商人以河北冀县、南宫、衡水等县的人为主,也有江南苏州、绍兴、江西等地的书商。他们熟悉四库全书以及天一阁、汲古阁、海源阁等私家书目,对宋版、元版、建刻、蜀刻、家刻、坊刻、蜀版、闽版等版本学知识也十分熟悉。其中的行家可以说对各种年代、版本的古旧书籍见面即识,到眼不欺,达到了版本学、目录学专家的水平。有的书店里还有装裱图书的高手,一本几百年前出版的破烂图书,经过一番拆补装订,就能变得焕然一新。

琉璃厂各书肆的古旧图书在清末民初价格上涨了许多。清末北京城里有些人将旧书当作古董收藏,一册五十页的宋版书要卖到15两银子。到了民国年间旧书就更贵了,一部宋版《后汉书》竟然卖到1200两银子,使不少读书人感叹“线装书真是买不起了。”

清末民初,在琉璃厂开业的书肆还有正文斋、有益堂、福润堂、宝书堂、文雅堂、钧古堂、二希堂、文汇阁、文禄堂、铭珍斋、效贤阁、荣华堂、翰文斋、荣禄堂等许多家。当年僻静的琉璃厂街上不知留下了多少著名文人、学者的足迹。鲁迅先生于1912年到1926年旅居北京,就曾多次前往琉璃厂的各家书店选购图书、碑帖。著名学者朱自清曾在《买书》一文中记述了他在琉璃厂文雅堂购书的经历,并且谈到同样一本书一家书店开价2元,另一家索价300元,“北平的书价,离奇有如此者。”郑振铎先生在《访笺杂记》一文中记述了他在琉璃厂访求诗笺的经历。著名记者黄裳在《琉璃厂》一文中写道:“这是一座文化超级市场,门类之广博,品种之丰富,新奇货色的不时出现,对寻求知识的顾客带有强烈的诱惑。”当年有许多文人学者确实对琉璃厂的书肆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有位著名学者因常去琉璃厂寻书,被朋友们封为“琉璃厂巡阅使”。

琉璃厂街上还有不少经营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的商店,其中以荣宝斋最有名。以经营笔墨纸砚闻名的有一得阁。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画几可乱真。另外还有一家以经营果脯蜜饯为主,以酸梅汤闻名的信远斋也在琉璃厂街上,每当盛夏之际,文人学者到琉璃厂购书时口干舌燥,自然会到信远斋喝上几杯酸梅汤。

除了琉璃厂之外,位于东城的隆福寺也是主要的书肆集中地,以经营古旧书籍为主,最早出现于明代末年。在隆福寺庙会期间,一些流动书贩在此摆摊售书,后来改为坐商。有的书肆既是刻书作坊,又是发行商店。清末庚子事变时,大量宫廷官府及私人藏书流入民间,一些收购流散古籍的书商集中在隆福寺销售旧书。民国时期隆福寺的书店仍有几十家,著名的书肆有稽古堂、修文堂、鸿文堂、三友堂、大雅堂、文奎堂、粹雅堂、观古堂等。书肆掌柜大多是河北冀县、枣强一带的人。

清朝初年,位于广安门大街的慈仁寺书市也曾盛极一时,到康熙年间逐渐衰落,到了乾隆年间书市完全消失,被琉璃厂代替了。在王府井东安市场、西单商场内也有一些经营新旧书籍的书店,大约是清末、民国时期才出现的,历史较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