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融合发展创造核心价值

 智慧旅游519 2014-06-02

    □郦樱本报记者毕志强

    201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苏州进行了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平江、金阊、沧浪三个古城区合并,在全国率先设立副厅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并将古城保护,历史传承和旅游发展提到重要地位,

    至此,古城、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发展等成为苏州旅游发展脉络中备受关注的几个关键词。苏州古城旅游发展更是迎来了一个重要机遇期。“文化”苏州“古城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就在这种背景下悄然展开。

    样本:不能失去初衷,更不能失去方向

    古城保护性开发,深挖地域文化特色,探索全国古城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无疑,在这些方面,苏州具有样本意义。

    从资源角度而言,苏州绝对称得上“佼佼者”。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古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官署衙门、会馆店铺、义庄祠堂、书院艺斋、园林民居、粮仓驿站等等均有所及。现有9座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500多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0多处控制保护古建筑、800多处古构筑物,地面文物占江苏省的1/3,目前80%保存完好。“在平江历史街区,不但有许多古桥、古井、古牌坊、古城墙等遗址,还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耦园’等9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顾颉刚、洪钧、叶圣陶等人的故居。”在跟随苏州市旅游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徐征走访过程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

    在古城保护理念上,苏州更是“先行先试”的先行者。“古城保护开发,不能失去初衷,更不能失去方向,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是苏州一直以来恪守的理念。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苏州在古城区的保护开发方面针对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用“审慎”一词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同时也为全国古城保护开发留下了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也正是因为如此,保留原有风貌,维护原有街巷格局,完善街区建设和公共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从而实现对古城保护性的更新,成为苏州对古城保护传承自始至终坚持不变的态度和坚守的理念。

    2002年,苏州政府启动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同时成立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负责实施,并邀请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建筑系的阮仪三教授担任总规划师进行把关。

    之后,平江历史街区从之前“生活设施缺乏,只有老人和低收入的打工者,外观破落无人问津”的老区变成了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据统计,仅该景区接待游客数在最近2年就实现了翻番,从2011年的76.6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148.4万人次,境外游客增幅超过40%。之后,苏州古城区旅游业初尝到了甜头。

    与此同时,苏州结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工作,在处理古城保护与发展,古城旅游市场化与商业化,文化传承与保护,日常经营与管理以及居民与游客利益关系等方面也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对苏州“古城旅游示范区”的创建,苏州市市长周乃翔认为,古城,是苏州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是未来苏州中心城市之“核”,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地位。

    示范:探索城市旅游融合发展新思路

    “我们可以成为一个样本,但要从样本,走向示范,这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苏州市旅游局局长朱国强说,建设“示范区”与其说是向外示范,倒不如说是基于苏州样本的“古城旅游”的一种自身的积极探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三区合并后的姑苏区的传统优势产业放置在新时期的整个苏州来看,反而变成了弱势,产业优势正在被消解。同时,姑苏老城区所面临的产业空心化的危险也在加剧,这种状况使得古城区不得不对产业结构进行重新布局,引入“活水”。

    探索城市旅游融合发展新思路,不仅体现了苏州旅游在保护古城、传承文化上的应有作为,也会更好推动苏州旅游业发展与城市转型互动,使苏州旅游业发展实现更多可能。

    多年的摸索前行,有成有败,有褒有贬。但走至今天,在苏州看来,创建古城旅游示范区,是推动古城保护、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发展齐头并进的一次重大实践,更是化解城市转型过程中“城市病”的一剂良药。

    于是,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旅游环境与生活环境相得益彰、文化旅游与业态融合互助共生的旅游”示范区发展新格局在苏州上下逐渐形成共识,并在政策支持、发展方向等方面逐步明朗化。

    2013年,苏州市启动了包括平江历史街区和拙政园历史街区,面积约2.8平方公里的“古城旅游示范区”建设,称之为启动区。并计划2015年在原有启动区基础上,逐渐辐射拓展到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天赐庄片区。

    到目前,苏州已对相关地区、各部门的工作任务进行了详细分解,正逐步重点推进六大系统工程建设。朱国强认为,进行城市更新,保持古城区发展的生命力,从科学发展角度来分析,加强古城区以旅游业为引领的空间重构,产业重新布局已成为不二选择。而其出发点不仅要着眼于既避免古城区传统优势产业的空心化,更要真真正正适合长远的科学发展。

    共享:城市空间方能彰显古城生命力

    “活水”哪里来?融合发展,共享空间,是新的选择。

    朱国强表示,着眼于有效增强苏州古城发展的核心价值,推动苏州古城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旅游与相关三产服务业融合发展,以优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为重点,整合优化古城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形成古城新的消费热点和复合产业,有利于增强古城发展的核心新优势。

    对于此举,有关专家认为,苏州在理念上向融合发展,向共享发展概念的转变,体现出推动者、建设者在着眼点和认识层面的变化。

    事实是,在过去几年中,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旅游环境与生活环境相得益彰、文化旅游与业态融合互助共生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已初显雏形。

    “位于平江路上的‘苏州好风光’就是一个典型。”朱国强举例说,“从平江路整合治理开发后,苏州好风光便入驻。近些年,他将旅游业单一的旅游商品概念,提升为苏州风物形象连锁店,他将苏州千年的文化原样保留,用新的语境重新传递,在台湾诚品书店设有自己的展区。在我们眼中,‘苏州好风光’就是一个窗口,就是一个以旅游业引领之下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此外还有心缘服饰店、花间堂、品芳等等业态已成为古城区融合发展的佼佼者。”

    “可以想象,在约2.8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年游客量达400万人次以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朱国强说,这样一个数字完全可以催生出众多的新兴产业,完全可以促使商家深入挖掘文化、曲艺、美食、手工艺、传统医疗、丝绸、宗教、民俗、古建等优势资源,并与时尚创意、休闲娱乐、信息科技、体育运动、旅游商品、保健养生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延伸和融合,开发出兼具传统文化特色,适应当今休闲旅游市场需求的丰富多彩的组合型旅游产品。

    “做好示范区创建工作,不但能够加快完善古城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古城内涵深化和价值提升,而且可以打造文化旅游发展载体,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增强古城内核的经济实力。”周乃翔说。

    示范区的愿景,就是要要统筹协调游客与居民、管理者与商家的关系,要使得一切都能和谐相处,又要互相得益,共享古城旅游示范区。示范区建设不仅不能失去初衷、更不能失去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