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恨一歌传千古,琵琶一行断人魂

 喜好喜好 2014-06-02

 

长恨一歌传千古,琵琶一行断人魂


文/凌云    编辑/喜好喜好

 

   

他,是一代文豪,一代“御用文人”,还是一代“文化流氓”?少年露才华,中年显锋芒,晚年享安乐。他走出了一条中国士大夫阶层人人向往的道路,书写了千古流传的《长恨歌》《琵琶行》,然,他人性斑斓的一面,又有几人知晓?

——题记

【小引】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1](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少年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一首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曾经,读着白居易的这首《草》,在小学时代的课堂上,摇头晃脑地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着,想象着古原上的草,感受着诗句中焕发出的泥土气息,感动的一塌糊涂,那时,悄悄地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白居易。

白居易,有诗如此,居易不难。

那一年,他年仅7岁,还是一个孩童大的白居易,写出了那一句流传千古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得不赞叹,同时也期待着他更多的精彩。

有人说这首诗是“讽小人”的,但是据笔者看来,这首诗歌并没有太多的言外之意。写出了草的坚韧,草的顽强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多么朴实、真挚的词组,令人感怀思量,细细参悟。

每次读起这首《草》,便想到了那首歌,那首叫做《暗香》的歌。“心若在灿烂中死去,爱会在灰烬里重生。烈火烧过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风。”一首诗,一首歌,多么惊人的异曲同工?都让人感悟到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坚韧。待来年,春风起,又是一原芳草绿,又是一春百花香。

少年时,时常读着这首《草》,默默地想象着白居易,那个与我年龄相仿的他,为何能写出这般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写出这首最真的草根诗篇。那时候,总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他的诗,一遍又一遍地看着那图画面,游玩在故乡的那片草地上,随意地躺在上面,倾听小草的低语,仰面看天,白云朵朵,蓝天悠悠。

少年白居易,初露才华。用一句古诗来描述,那就是“小荷初露尖尖角”,若他的一生停驻在这里,那也真的可以算得上是千古绝唱。

他,姓白,字居易。每每读到他的诗,便是我一天最快乐的时光。或许,是因为生活在小村庄,也或许是年轻的心,一尘不染,所以每次读来,都是别有一番滋味。每次都会一遍遍地默念,白居易。



【中年白居易】

若说少年时代的白居易是一个年轻的才子,那中年的白居易更是锋芒毕露。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

仕途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只因他的诗歌广泛地流传在民间,直至长安(今西安),受到皇帝的青睐,年仅三十出头,便已是县城都尉,之后,更是连连升迁,一度跃居太子左赞善大夫。

能给皇帝的儿子教课,那可不是一般的人能享有的殊荣。今天的太子,明天的皇帝。光宗耀祖,指日可待。也正是因为他写的一首好诗歌,皇帝选拔他为“御用文人”,于是便有了那首流传至今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选自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这首诗写于元和元年十二月(807年1月)。当时白居易任盩庢尉。同时,陈鸿还写了一篇《长恨歌传》。歌和传都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为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为篇名。


 
《长恨歌》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好一首千古传唱的《长恨歌》,好一首爱情的悲剧之歌。如果说《长恨歌》是唐玄宗与杨玉环畸恋的自白,那么也是白居易人生悲剧的开端。

众所周知,杨贵妃其实是唐玄宗的儿媳妇。作为一个老公公,却对自己的儿媳妇天天惦记着,这在那个封建社会,是何其荒唐?先不说伦理上的道德,一个年近花甲的老皇帝,居然偷偷地爱恋着自己的儿媳妇,这是一场怎样的畸恋?

唐玄宗初见杨玉环时,其实并没有像传说中的那样,一见倾心,两人琴瑟相和,一见如故,彼此倾慕。其实,那时候,唐玄宗心里喜欢的是另外一个女子,一个叫做武惠妃的女子。杨玉环第一次以儿媳妇的身份觐见时,活泼可爱的性格给这位老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青春、活泼,但并没有爱上。

可故事,往往都有后来,后来武惠妃死后,唐玄宗寂寞不忍终日,而这位活泼、青春的儿媳妇,恰是给了这个老男人一种刺激,也或者叫做唤醒他的第二春。于是,便用尽了各种俗不可耐的手段,把儿媳妇召进宫,并且给儿子重新取了个妃子作为补偿,打着喜爱音律的幌子,玩弄手腕,总算把这个倾世佳人的儿媳妇搞到手,于是你弹琴来我吹笛,两人形影不离,传为后世之佳话。

在那个礼仪制度森严的社会,这本是一件令人唾骂的家丑,却在白居易的诗歌里传为美谈,用华丽的词组、深情的笔调,帮这位淫君漂白,说什么两人一见如故,音律相和,其实都是扯淡。试问全天下有多少人懂音律,还有多少人比杨玉环懂得多,偏偏不选这个,不选那个,单单选上了自己的儿媳妇与自己琴音相和?多么荒唐可笑,说白了还不是唐玄宗荒淫无耻,好色成性么?即使再多的掩饰,再多华美词组的描绘,其实也遮挡不了这场带着预谋的“倾世之恋”。

然,唐玄宗就是这样赤果果的做了,而且做的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可见,这一句描述的多么透彻心扉,直刺骨髓?在那个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然而就是因为唐玄宗与杨玉环这一出“传世爱情”,居然颠倒了天下父母的思想,重生女来不生男,何其可笑?

按照白居易的这首《长恨歌》里所述,大唐不用养兵,更不用发展经济了,只要家家生出个美女就行,还用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呢?或许,正是唐玄宗这一荒唐可笑的举动,直接酿成了后来的“安史之乱”,安禄山挥师直逼长安,你再去音律相和,唱首《长恨歌》击退千军万马啊?怎么不去了,哈哈?

白居易,读你至此处,实在令我对你心生几份厌恶,或者不齿。生出官宦世家,写手的一首好诗,唯独用错了地方,把这种颠倒是非、乱伦荒诞的“皇帝家丑”描绘的如痴如醉,美轮美奂。试问,即使在现代社会,老公公恋上自己的儿媳妇,那叫什么?叫乱伦,叫扒灰,你还来个高歌一曲,吟诗一首来祝贺,多么可笑?


白居易,你的朴实真挚、你的人性取向,都去哪里了呢?“御用文人”?

你的文人风骨哪里去了呢?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每次想到建安时期的文人风骨,便一次次的鄙视白居易,甚至心底深处的那一抹喜欢都烟消云散。作为一个文人,你可以没有傲气,但不可没有傲骨。老皇帝和自己的儿媳妇搞上了,你还来个大加赞赏,颠倒黑白,愚弄天下人的价值取向观,祸害天下父母的价值取向,实在令人不齿。

中年露锋芒,白居易,你倒是显露了你那盛唐万卷才,却令人叹息,令人心生厌恶。你少年时代的那份真纯都去哪里了呢?一次次思量,一次次揣摩,然实在无法与你苟同,实在无法写的千古绝篇去漂白那一场泯灭人伦的“倾世之恋”?

白居易,白居易,有歌如此,安能居易?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每每读到此处,既是惋惜,又是叹息,然更多的是失望,对你的失望。

白居易,你让我对你情何以堪呢?


【壮年白居易】

或许,正是老天有眼,惨不忍睹这个大唐皇帝荒淫无耻、放荡成性。便有了那一场“安史之乱”。这是一场历史性的战争,自此之后,大唐由盛转衰,直至灭亡。

叹一声白居易,弹一曲《长恨歌》,长恨歌,长恨歌,或许这次真的到你该叹、该恨的时候了。

当整个大唐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时,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蜂拥而至。或许,在写《长恨歌》之时,白居易心中多少还是有些内疚的,一个皇帝不理国政,每天偷恋自己的儿媳妇,还深受世人津津乐道,这不得不归功于这首《长恨歌》。

当白居易踌躇满志,自鸣得意之时,他的命运也发生了转折。

公园815年,白居易谪贬“江州司马”。对于他被贬的原因,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他得罪了唐宪宗,也有人说是因为他写《长恨歌》招来的报应,但据史料记载,是因为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请求严惩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遂被贬。一个国家由盛变衰,都只是因为皇帝贪恋女色,不理朝政,才使得“开元盛世”沦为整个大唐王朝的“江河日下夕阳红”。

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职江州司马。

江州:即今江西九江市,东晋置江州,辖境为江西大部,后南朝多次分割,使江州辖境变小!江州 (唐朝),唐朝、宋朝的行政区划之一。 此“江州"最为有名,唐代"江州司马"一职就是指这里,《水浒传》中“江州”也指此。目前江西九江还保存有完整的“浔阳楼”[1],为宋江提反诗之地。 唐代在今江西九江同样因长江流经设江州,因沿袭时间较长。

如果说乐极生悲真有其事,那白居易便是应了这句“报应”。当他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曲意逢迎唐玄宗,为这位风流皇帝歌功颂德,挥毫泼墨,写出一些艳词艳句时,大唐由盛变衰,而他也“树倒猢狲散”,一朝天子一朝臣,唐宪宗一上位,就贬了他的官。


身居江州,白居易寄情山水,饮酒赋诗。相对于之前,他倒是收敛了不少。不再意气风发,不再踌躇满志。在这段被贬的时间,他比较老实,上通政务,下爱黎民百姓。常常驾一叶边舟,泛舟游江,写诗填词。

这个时候的白居易,看遍万千繁华,三千繁华落尽,尽见真纯。写出的诗句大都是质朴、纯真的,不再是大唐盛世时代的淫词艳曲。例如众所周知的那篇《琵琶行》,脍炙人口,朴实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琵琶行》原文:

(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曾经,深深的喜欢他的那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为他听懂了琵琶女的那一曲《霓裳》、《六幺》,以为他同情琵琶女的身世、感叹她的遭遇,悲悯她的人生,写出了这首千古绝唱《琵琶行》,令人欣慰,然,后来,我发现我错了。

此时的白居易被贬,心情难免有些忧郁,看到与自己同样遭遇不幸的琵琶女,心生同情,有感而发,真实感人。通过描写与琵琶女相遇、相知、相怜的描写,把一个尘世中的女子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同身受,谴责“商人重利轻离别”,慨叹“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一个孤影翩翩的女子,跃然于纸上,令人念之、惜之、怜之。通读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数百次,仍觉唇齿留香。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曾被他的这一句感动的一塌糊涂,可后来发现现实并非如此。说什么“同是沦落人”,可后来呢,仕途得意之后,写诗讽刺关盼盼,人家不就是立了个“贞节牌坊”么,说什么人家怎么不去死之类的话,结果活活逼死人家。人家真的去死了,他开心了?

当时觉得,白居易在经历政治的变迁、人世的变换,以为他看淡了,以为他透彻了,心如明镜照秋月,以为他真的是那位感人至深的江州司马,听一曲琵琶语,写一篇琵琶文,可后来,当我们再次走进他的晚年生活时,我发现自己再次错了。


 
【晚年白居易】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公园846年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如果说白居易少年露才华,中年显锋芒,这些都无可厚非,即使他为皇帝写了不少淫词艳曲,这些都略过不论,可是他晚年的所作所为,着实令人不齿。

唐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据查史料记载,此时的白居易已是花甲之人,年过半百,都已经是垂暮之人了,竟然做出害人子弟的行为。侍养家妓过百,怡然自得还时常写诗称道,自诩甚高。10年之内,换过3批家妓。后来,嫌弃人家老了,芳华不再了,便把那些家妓贩卖掉,还写诗称赞,说什么“放妓卖马”,津津乐道。

《小庭亦有月》中写:“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在多部史料中都有记载,这个老流氓侍养家妓的事情。

《追欢偶作》(见1078页)中“石楼月下听芦管,金谷风前舞柳枝。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娥眉”,诸多史料都充分证实了白居易这一“晚节不保”的举动。

如果说,他为唐玄宗写《长恨歌》是出于政治原因,不得不写,那都可以原谅,可是他晚年时期,竟然侍养嫁女过百,还写出类似“卖的家妓换酒钱”之类的自娱自乐的诗句,那就着实令人心寒了。

自己都老的不行了,还要祸害人家那些18、19岁的小女子,虽说在封建社会尊卑有序,皇帝可以三宫六院,大臣也可以三妻四妾,然,白居易在这一点上就做的过火了。在人性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即使出生卑微,那也有人格尊严。前面还在那里写什么《琵琶行》,感叹平常女子的可怜,后面自己却在那里祸害了一个又一个。
 



白居易啊白居易,怎么感觉你有点“衣冠禽兽”呢?

自己口口声声说什么自己平易近人,悲天悯人。人前一套清高自诩,人后一套害人子弟。自己都老的不行了,实在玩不动了,便把那些女子贩卖了,连个自由都不还给人家,还要卖给别人,让人家继续悲苦下去。

每每读到这里,看到白居易人性斑斓的一面,便对他没有了先前的那些好感。也没有了那么多喜欢,总觉得这个朴实真挚的白居易不见了,一个“文化流氓”跃然纸上,写的一首诗歌,著的一部好书,就可以如此践踏人性,如此“放荡不羁”。

相信很多真正走进白居易的人,才会了解他的一生。因为喜欢,所以执着,所以把他的一生都了解的透透彻彻。就像自己曾喜欢李煜,喜欢柳永诗词一般,总免不了把他们的生平,都做个详细了解。

或许,读白居易,只需读他的那首《长恨歌》,那篇《琵琶行》便好,无须深入了解,无须走进他的人生。

或许,读白居易的诗文,怀着一份平常朴实的心境便好,无须感慨悸动,无须透彻了解。不是曾有朋友说过么,源于欣赏,止于喜欢。欣赏他的诗作便好,无须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他的人性斑斓。读文字便好,无须想其他。

或许,对于白居易,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起起落落。曾经显赫一时,曾经贬谪他乡。他的一生,如梦似幻,如泣如诉;他的一生,演绎着人性、人伦的风采,丰富着大唐盛世的诗篇。

依稀记得,曾经年少,甚是喜爱他的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曾经年少,甚是喜欢他的诗词,每一句都会深深思量,会为他的诗句辗转反侧,念念不忘。或许,最初走进他时,那一份纯真便足以温暖一生,欣赏一生。何须对他的生平入木三分,何须对他的人生思量三分?

白居易,晚号“香山居士”。我想,或许他真的适合那一座香山,一身诗句传千古,一脉心香震古今。欣赏一个人,无须靠近,远观即可,因为距离产生美,因为距离,让我们更懂得欣赏,懂得感恩。

感谢你,白居易,曾给我的童年绘制了一个纯真的梦,一个朴实真挚的梦。感谢你曾出现在我的视线里,让我午夜梦回之时,走进大堂,人能够读到你温润清香的诗篇,看着你描摹那个璀璨辉煌的大唐江山,那个倾国倾城的绝世女子。

他,是一代文豪,一代“御用文人”,还是一代“文化流氓”?少年露才华,中年显锋芒,晚年享安乐。他走出了一条中国士大夫阶层人人向往的道路,书写了千古流传的《长恨歌》、《琵琶行》。他的一生,辉煌灿烂,他的一生,荡气回肠,他的一生,谁主沉浮?

长恨一歌传千古,琵琶一行断人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