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画-名人佳作 潘玉良之《风景与动物篇》

 愚雅轩 2014-06-03


 

油画-名人佳作

潘玉良之《风景与动物篇》

 
 潘玉良
1934年作 苏州河畔 布面 油画 
垂钓 
钓 
潘玉良《渡口晚泊》  1937年展出

《桐庐待发》 本文作者:记者 黄 强 

        潘玉良在中央大学美术系任教期间曾有一段来桐庐富春江上写生创作经历。据潘玉良记事年表记载,1935年假期与画友及学生一起游遍祖国名山大川,“旅游所至、尽入画库”。1937年5月15日在当日的报纸上发画展消息称“名画家潘玉良女士,对于西画造诣极深,最近曾赴浙西一带写生,在富春江上流连多日,作品甚为丰富,顷已返京(指南京),拟于下月九日起,假华侨招待所举办个人新旧作品展览会”。1937年5月13日、14日报纸两次刊登了潘玉良参加个人展览的油画《桐庐待发》,并发表陈独秀在监狱中对潘玉良女士画展题字及大加赞赏的新闻报道。

 

        1977年,潘玉良在法国去世。去世之前,她把一生创作的作品都交由知己王守义保管,并嘱咐他一定把遗作运回祖国。而王守义临终前则把这批遗作和遗物交给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不能直接运回国内,只能寄放在大使馆废弃的车库里面,直至1984年才从法国运回国内,2000余件作品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博物馆在整理潘玉良运回国内的遗作中发现了一幅签名为“世秀”的油画,画名称为《渡口晚泊》,作品长33厘米,宽24厘米。《桐庐待发》与《渡口晚泊》很相似,经过对两张作品比对分析,董松认定,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的油画《渡口晚泊》就是1937年潘玉良展览的油画《桐庐待发》。

 

        笔者认为,解放前旧日报纸刊登的《桐庐待发》与安徽省博物馆《渡口晚泊》是潘玉良的同一幅画,董松的考证是可信的。鉴于董松没有到过桐庐,作为桐庐人,我赴上海图书馆查阅民国时期的报纸和相关资料,在桐庐访问了一些长者,加上自己的直观判断作为补充。

 

         从画面看,潘玉良的油画《桐庐待发》写生实景地是桐庐旧时的船埠或码头。据1934年叶浅予、周天放合著的《富春江游览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钱江轮船公司开行杭州至桐庐的客班,为桐庐县通航之始。钱江轮船公司于县城东门岸坡砌石级,以跳板接小趸船,作轮船码头。1937年以客运木帆船为快船,每天两次发船,朝发夕至, 而潘玉良到桐庐的时间恰好在1937年。

 

        为弄清来龙去脉,我拿着七十多年前潘玉良的《桐庐待发》油画照片,走访过十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询问画面中的码头实景地,根据画面上下坡台阶、放马洲、富春江两岸山坡远景山影造型来推断,可能就是惠宾旅馆下面的东门外码头,大多数人认为画面是东门头最早的轮船码头。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潘玉良到桐庐富春江边写生,是沿着黄山、新安江、兰溪下来的,画家离家已一个多月,在桐庐的轮船码头写生触景生情,说明作者在桐庐富春江的写生之行行将结束,写生即景又在码头渡口,自码头上轮船至杭州坐火车可以直达上海,画家为该画定名时内心则有归心似箭之感,画面和心声交融在一起,作者大有扬帆起航心意。所以创作初期为该画定名为“桐庐待发”,能够准确反映作者思想,因而该画作者在上海展览时最初用名为《桐庐待发》。解放前旧日报纸刊登画展消息,介绍作品也同样用这个画名。

青山如屏,水鸣如琴,如无声诗,又如有声画,非常有诗情画意,在观赏自然山水过程中作者有不同的背景和感受。又如,1954年,李可染在桐庐县芦茨村创作的《家家都在画屏中》写实作品,在当时国画界一片寂静的情况下,他把画室搬到了大自然中,画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幅画的命名,人在画中,家在画中,似画似家,难以取舍,直接反映作者本人对自然山水之美的神往。所以说《桐庐待发》这一画名,是潘玉良归心似箭的内心世界真实写照。

潘玉良作品《渡口晚泊》 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渡口晚泊》

   时过境迁,撇开当初创作时的心情,再说该作品跟主人远赴欧洲,身居异国他乡,《桐庐待发》这一命名颇具区域概念,且桐庐乃浙西一小县城,知名度远远未及人人皆知的地步,如果在国内展览该画也少有人能够知悉作者的内心思想,更何况是在国外,直观感觉用此名称可能产生歧义。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画作者的情感已发生较大变化。在异地重新审视,用平和的心绪分析画面,离开了创作时的文化背景、个人心境,改用《渡口晚泊》则更带有普遍意义,激起观赏者共鸣,可以使画作更回味无穷。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潘玉良一个旅居海外的游子,孤寂一人,朝思暮想着家乡的亲人,回忆着年轻时候的情结,在法国寓居四十多年,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又何尝不是晚泊在渡口的心境。我认为《渡口晚泊》成为该幅作品的新名称,寓情于景有中国文化古老渡口之传统意义。又道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画作也会被西方社会观赏者所接纳,使该画的观赏对象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她在法国举办画展,把具有东方文化风情的《桐庐待发》拿出来展览或者出版重新更名,这就是作者审美意识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完美追求。我想,大概是此画作有两个画名的缘由。

 

艺术风格

   潘玉良的绘画风格,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明快的时代气息。其彩墨、素描也独具功力。同时,她还涉猎雕塑、版画的创作。在当时的绘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可惜她的现代主义画风并不被当时的主流文化所认可,跟现实主义艺术产生分歧,时常受到排斥和贬损。

 

   油画是潘玉良艺术作品的精华。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应赛夫说“她的作品集中西画之长,又赋予自己的个性色彩。她的素描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她的油画含有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调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体互相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气韵生动……她用中国书法的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已作出丰富的贡献。”

 

   纵观潘玉良一生,传奇性远远多于艺术性。她用自己的行动,突破了当时以男性为主的绘画风气,成为一名杰出的女画家。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1937年潘玉良的《桐庐待发》油画命名,恰好印证着当下桐庐社会经济发展腾飞的良好祝愿。期待着桐庐建设中国最美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这一目标早日实现。

                                                                                作者:记者 黄 强 

港湾 布面 油画 
河边的阳光 
河上泛舟,46x54cm 
码头 
潘玉良 风景 布面 油画 
潘玉良《船泊》 1945 
潘玉良作品《船》23x33cm,1945年 
 
 
 
 巴黎达累奇亚大街 1946
巴黎街头
巴黎铁塔 
长江岸边振风塔 
风景 林间小径
六和塔 
潘玉良 1944年作 静谧秋日 
潘玉良 山间小屋 
潘玉良:公园一角,油画,45x37cm 
 
 
 
 
 
 
 
 
 
 
 
 
 
牧场 
 奶牛
潘玉良,马车,45x60cm,油画,1941年 
潘玉良,乳牛,46x54cm,油画,1939年 
潘玉良:饲养场,油画,45x53xm 
 潘玉良-牧牛
《呦呦鹿鸣》 
鹤 
 潘玉良-北极熊,46x54cm
對峙 
猫咪 
猫咪与花 
企鹅  
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