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散文·探访湘江源

 黄建伟882 2014-06-03

(本文首发于《长沙晚报》2014-04-26)

(发表时被易题为“就把深情抒足”)

探访湘江源 

 

 

    “秉心识本源,于事少凝滞”,这是杜甫的诗句。国人留意本源,可谓由来已久。以前,族有族谱,家有家牒,子孙后代识其根本,详其源流,乃是必修功课。

    至于江河,源头在哪?争议往往积久难平。争到末后,甚至有可能罔顾实际,只图虚荣。如何确定江河源?国际上早有标准:“一是河源唯长,最长的支流对应的源头为正源;二是水量唯大,水量最大的支流对应的源头是正源;三是主流唯正,与河流的主方向一致的支流是正源。”2011年,水利部纠正“千年误会”,将湘江源头确定为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野狗岭南麓的潇水河,可能就是基于这样的国际标准。很显然,湖南境内的潇水河比广西境内的海阳河长度多102公里,集雨面积多2857平方公里,流经地多一个县,流经地人口多60.1万人。这就颠覆了《水经注》有关湘水的记载。《水经注》原文如下:“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固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孙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于其中也。’”汉朝的零陵郡面积很大,包括了广西一部分,阳海山即今之广西海洋山,始安县即今之广西兴安县。这是湘水源于广西的旧证,一度被视为铁证。据说,水利部改变这一历史认定的具体过程相当谨慎,不仅动用了航拍,而且派出水利专家多次实地踏勘。

    我们探访湘江源,不可不做案头工夫。一方面用眼,另一方面用嘴。用眼好理解,无非是翻书查资料,连神话色彩极浓的先秦古籍《山海经》也没放过,尽管那句“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只是点到为止,太过简略。用嘴又为何?这就得说说蓝山当地的饮食习惯,日食三餐,正餐居然是早饭,五盆七碗,十二道菜上齐,我们全都傻了眼,丰盛啊!就看各自的肚皮敢不敢开闸。东道主说:“蓝山就是这个习俗,吃饱早饭好开工,到山里干活,没有不累的。你们今天去爬野狗岭,要多补充点能量才行。”我便接住他的话头问道:“野狗岭有多高?难不难爬?”东道主微笑,卖个关子:“湘江源藏身在那里,都藏了无数个世纪,三年前才正名,你说那地方容不容易爬?”

    雨天进山不容易,旅游区新辟,公路还没修好,山道狭窄,盘旋环绕,步步惊心。山中并无古木,多的是荆榛,是竹丛,与南方寻常的山景无异。到了野狗岭,越野车进无可进,停在地坪中。一抬眼,我们就看到了那方“湘江源”的红字碑。有趣的是,题写此碑的人叫魏湘江,曾是蓝山县的父母官。由他题字,且不论书法优劣,就这“魏湘江题写湘江源”就是记者笔下的好话题。

    崎岖的山路被泥石流反复冲刷,沟沟坎坎,坑坑洼洼,我们有时要过独木桥,有时要在大堆乱石上跳跃,趱行一程,个个气喘咻咻,头顶冒出白气,这才明白丰盛的早餐可真没白吃,那些收紧肚皮的瘦身主义者此时悔之晚矣。一路上,忽远忽近,我们听到哗哗水声,却看不见湘水源的真面目。直到一处深壑,我们突破石头阵的团团包围,这才与一道清流劈面相逢。“快到了,快到了,这回真的快到了!”看样子,导游早先使用了至少二十次的“快到了”这回不再哄人。果然,一帘瀑布高挂前方,不算“大块头”,也不算“宽银幕”,这就可惜了,李白描写庐山瀑布的锦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无法在此“套现”。但它奔泻而下,毫无保留,乃是真心实意的倾注。掬之在掌则清,饮之在喉则甜,不打半句诳语。

    有人忙着摄影,忙着发微博,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有人偷闲取乐,哼起了曲子,“我住湘江头,君住湘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改“长”为“湘”,就把深情抒足,何乐而不为?至于“君”是谁?你就别问了,实指有味,虚拟何妨?

    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中写道:“江河之水,驰涌滑漏,席地长远,无枯竭之流,本源盛矣。”我看到的湘江源算不上“盛”,但她久藏山中,奔流不息,你识她也好,不识她也罢,饱满甘香的乳汁总在哺育着一方土地一方人,终始不求回报,这样隐身于大自然的“母亲”就堪称奇绝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