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蛮

 南岭文化工作室 2014-06-03

目录[ 隐藏 ]

1南蛮的历史

2“南蛮”非骂人的称谓

3南蛮的生产风俗

4南蛮的居住习俗

5服饰习俗

6南蛮的婚姻习俗

7南蛮的节岁习俗

南蛮的称谓最早记载来自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先秦时期居于我国南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

编辑本段南蛮的历史

南蛮之地

南蛮之地

商朝时有荆蛮、庸、濮、蜀、髳、微、越。 先秦时称南蛮、荆蛮、荆越、扬越、百越、闽、庸、百濮、巴、蜀、僬侥、卉服岛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国。

南蛮的历史关系。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

编辑本段“南蛮”非骂人的称谓

南蛮在古时候只是指南方的民族和他们居住的地方。中原汉人在秦代之前叫华族(或华夏族),华族之外的民族按分布方位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南蛮就是对长江以南各民族的统称,不仅是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等地都曾有蛮族居住。现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大部分是由古蛮族演变而来的。可见“南蛮”在古时候根本就不是骂人的话,就好像我们现在说谁谁谁是苗人、谁谁谁是瑶人一样,不存在贬义。    

古时候的四方异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到现在只有南蛮被用来做骂人话,这是为什么呢?根子要追到被称为儒家正统的孟子身上。因为他曾经讥讽楚国人许行是“南蛮鴃舌之人”(孟子·滕文公上),在孟子时代南蛮不是骂人话,因为楚国就是南蛮,倒是“鴃舌”有讥讽的意思,说他讲话像鸟叫,鴃就是伯劳鸟。但时间久了以后它累及到“南蛮”也被当成是讥讽南方人的词儿了。(关于孟子讥许行是“南蛮鴃舌之人”,有很多人认为反映了中原诸夏对楚人的歧视,因楚国不在诸夏之列。但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孟子不应当歧视整个楚国人,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中就有楚人。所以南蛮在这里实际上就是指南方之人,本身没有贬义。)

编辑本段南蛮的生产风俗

①狩猎:分“赶仗”、“坐仗”阵势。众小伙上山梁分路“么喝”,把野兽往山垭里赶,叫“赶仗”;持枪人在山垭埋伏,待野兽来了射击,这叫“坐仗”。工具有土铳、虎叉等。 

②放牧:牛颈系“牛铃”(铁制筒形),“牛梆”(木制槽形),便于在深山辩别牛的方位。牛进山时,放牧人要吹“牛角号”(水牛角所作),以驱赶山上猛兽和放牧人约伴,牛出栏和放牧之前,要戴“笼嘴”(竹篾编制,圆钵形),以防牛吃庄稼;

③薅草垦荒:南蛮薅草垦荒兴集体劳动,劳动时兴打“薅草锣鼓”,即做活人摆开阵势后,有两个艺人在阵前,一颈上挂鼓,一扛锄吊锣,锣鼓打几拍,唱一句,两人同打对唱。根据做活人的情绪,锣鼓分“平扳”、“慢扳”、“紧扳”,“慢扳”放松,“紧扳”加油,做活人争先恐后。

④集体劳动“吊嗓子”:集体薅草、垦荒、行路等,男性青壮年兴“吊嗓子”鼓劲。首先由一名男子领头高呼:“呜呼呼呼”,接着一个接一个地跟着叫,看谁嗓门高,既是互相鼓劲,也是青年小伙子向姑娘们显示自己的阳刚之气。

⑤田间小憩:田间小憩兴“摔泡”,即“讲古”、“编故事”。讲时尽力夸张,看谁的故事夸张得离谱,俗称“摔泡”。借此取乐,提精神。

⑥舂米:“碓窝”、“石柱”舂米。

⑦推磨:驴蒙眼推大磨,人推小磨。

⑧“打墙”:蛮民住房是干打垒的墙,打墙时两人持“丁”形打杵,交替夯土,夯土时根据节奏交替发出慢、中、快三种号子,慢扳为“嗨…得!”中扳为“嗨哟得!”快扳为“嗨!”中板“嗨哟得”还有许多变调处理,成为动听的“打墙歌”;⑨特殊劳动的特殊工具:弯刀及刀鞘;挑重担的“弓形扁担”和“打杵”;纺粗线的线锤;背小孩的山背娄等。

编辑本段南蛮的居住习俗

①“四屋头”:形似汉民的“四合院”,分三间正屋,四间厢屋(东西各两间),三间厅屋(三间相通,没有隔墙),一律两层楼。这种房屋一般是蛮王或富豪之家居住的,个别大户还有两进院,三进院,形成“四屋头”群。 ②大跑马檐或大檐屋池子:指三间大房般般齐,两头山墙伸出去,形成三间房子长、八尺进深的大阶檐,一律两层楼,阶檐中间用两根大木柱及勒架连接。中层人家居住。

③小跑马檐或小檐屋池子:即三间房子中,正屋进深浅,两头房子长八尺,形成一间房宽的小阶檐。一般人家居住。

④不管哪能种形式的房子,都有配套房,如厨屋、磨屋(支大磨、小磨)、火炉屋(挖一方坑,条石镶边作火坑,火炉上面吊一个能升能降的壶钩,挂壶烧水,挂吊锅煮肉。

编辑本段服饰习俗

①头饰:男用丈二长(宽一尺)黑土布缠头,圆形;女用丈二长黑土布缠头,梭形,前额后脑带尖。5岁以前的小孩帽子,黑色圆帮,绣花顶盖,前竖绣花帽翅,后吊披花。

南蛮服饰

南蛮服饰

②服饰:男大襟长衫,白腰直筒裤;女艳色大襟短衫,艳花直筒裤。5岁以前小孩穿连脚开裆裤,前有护兜,后有背带。

③颈饰:5岁以前小孩颈戴圆形“旋篼”。独子在12岁以前,颈戴“疆绳”(拇指粗的圆布条,缝成项圈戴于颈,后两根并拢缝成“蝴蝶”吊辩,吊至尾巴桩处。)

④发饰:15岁前女孩辫独辫,15岁后挽髻。未婚女子头发前额分路,婚后不分路,一齐往后梳。⑤足饰:男穿浅口布鞋(鞋底布质线拉,梭形花纹),做活穿草鞋(分偏耳、满耳,工具:草扒子);女穿绣花鞋。

编辑本段南蛮的婚姻习俗

①“躲婆子”:恋爱期间,女方不让男方任何人见面,一切靠媒人介绍,而女方可以偷窥男方。

②“看期”:迎娶日期由男方决定,决定后由媒人通知女方。

③“送梳头盒”:迎娶的前一天,由男方请的“行客”给女方家送“梳头盒”(长宽高均为1·2尺的方形木盒,内装木梳、头绳、胭脂、栏线等)。

④“上头”:女方请夫妇同康、儿女双全的主妇为“上头娘”,用男方送来的“栏线”给女方夹脸上的汗毛,谓之“开脸”,梳头打扮,统称“上头”。

⑤“取亲”:取亲人抬轿子到女方,同时送女方家里三个“方箱”(分别装斗米、斗面、10件衣)、一坛酒、两个肉吊。

⑥“哭嫁”:新娘及新娘的母亲、姐妹等分三次哭嫁,梳头盒到哭一次,取亲人到哭一次,发亲时哭一次。

⑦“发亲”:新娘披上“盖头”,出门手拿一把筷子,背向分两半,一半扔进屋里,一半扔出大门,扔进屋里多则娘家发,扔出门的多则婆家发;随后新娘兄弟背新娘上轿,新郎到女家堂屋举行“改口”仪式。

⑧“典礼”:轿到男家后,“牵喜娘”牵着新娘随新郎进堂屋,屋里铺个四方席子,新郎新娘在席子的四个角叩头。

⑨“新郎踩床”:入洞房后,在新娘还未揭盖头前,新郎上床顺床沿将四个角满走一遍,表示新娘永远属于他的。⑩掀盖头和喝交杯茶。⑾新娘改口。⑿“闹洞房”。

编辑本段南蛮的节岁习俗

①过年“忌口”。在腊月23日以后,正月15日之前,全家老少都得“忌口”,不得说“死”、“病”等不 吉利的话;

②出天行:农历正月初一“东方发白”时,当家夫妇和其长子三人端着放有猪头、供香馍、香、表、鞭的盘子出门,朝“喜神”所在方位祭拜,其余家庭成员一律在火炉烤火等候,不得说话,不得偷看“出天行”仪式。待当家人进屋拜神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

③“闹年”:元宵节后,表示亲属之间串门拜年结束,村里的年轻人结伙娱乐,直到正月尾,谓之“闹年”,荆山蛮民兴打“闹年锣鼓”、唱花鼓戏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