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

 平平平平 2014-06-03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说,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在农村中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1、学校要组织野外活动,教师刚通知完,就有学生私下议论:“活动回来,不知要不要作文,如果要作文,我宁愿不去。” 2、“当语文教师实在是太累了,看着那堆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我就头疼,如果不用批改作文,我们语文教师就轻松多了。”很多中学语文教师聚在一起时常颇有同感地议论,甚至因为星期五有作文课有的语文教师就称之为黑色星期五。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教师害怕改作文,学生抄袭优秀作文,应付了事。如此恶性循环,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大部分初中生作文基础差,作文兴趣不浓。由于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有小学毕业生都进入初中学习,这就使农村初中生素质良莠不齐。很多学生小学就写不好作文,怕写作文,作文兴趣低下,到中学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作文就更成了他们的“眼中钉”。每当语老师一布置作文,学生就“一声叹息”。 部分学生均是在临交前才随便写一篇作文来敷衍了事,有些后进生则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勉强凑足字数了事。

(二)、作文错别字多,辞不达意现象突出。很多学生识字、识词量不多,字、词缺乏巩固,书写“龙飞凤舞”。写好作文后又不认真修改,文中错别字太多,如一学生的作文《我的一家》,全文仅350字,错别字就有35个。又如《读书真好》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还有一件事,我读书后,也会写信了。妈妈出外打工去了,写来一封信,爸爸不认字,要我读信,又叫给妈妈写回信,我也写好了。如果没有读书,信也就不会写,怎么办呢?读书真好。”由于词汇积累不丰富,语言枯燥干瘪,多平铺直叙,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让人读来味如嚼蜡。

(三)、作文素材陈旧,时代感不强。边远农村初中的中学生知识视野远不及城市学生广阔,作文素材缺乏新意,写教师大多是写教师深夜备课,颂母爱大多是写母亲背子医病,写友谊多是朋友破镜重圆。有些素材,小学写了初中写,初中写了高中还写,陈词滥调。这样的素材怎能吸引读者?

(四)、作文思路狭窄,缺乏创新。绝大多数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经常只会从常规思路入手,因而作文常常落入窠臼,千篇一律,缺少创新。如以“尝试”为话题作文,很多学生就写学洗衣、学做饭、学骑车等,思路常常是:初试失败,再试成功,最后得出“失败是成功之母”或“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感想。很多学生作文缺乏想象,只会流水帐式的记叙生活的点点滴滴。

(五)、部分学生作文假话多很多农村中学生没有到过城市,却描写城市居民的生活;没有到过海边,却非要描写沙滩趣事;或是挖空心思的写抢救落水儿童、孤儿历尽千辛的场面。编造现象尤为突出。

(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有轻视作文教学的倾向他们把课文教学当成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而把作文教学视为“软任务”。一些教师认为,课文教学才是考试的关键,多教几次作文、少教几次作文都无妨。考试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每个学生总可以写出一点点的,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阅读教学上。作文教学往往缺乏整体设计,常常是随自己的兴趣随意命题,简单提示一下就让学生去写,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部分教师作文批改不及时,批语古板枯燥,缺乏激励,批改方式单一,仅仅只是教师批改,没有调动起学生参与作文批改的积极性。

(七)、家庭的影响。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文化水平低,或者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所以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是多少,对于语文成绩怎样,作文怎样根本不在乎,而留守儿童这类更是无人关心他们的写作。这样一来父母的态度,留守儿童的无人关心也就对写作兴趣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作文存在着学生基础差、阅读面窄、观察想像力低、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等不足。教学方法落后、陈旧,导致了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学生所走的路就越来越窄, 眼界越来越狭小,作文感觉“无米下锅”, 为了考试就不得不编造,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 。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

 

   二、如何走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 

(一)、重视书写与字词积累。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要“把消灭错别字认真地当作一件事情来办。”叶圣陶先生在《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一文中说:“字要写得正确,一笔一划都要辨得明白,还要写的熟练。”只有写好了字,在作文中才能准确传达信息,正确表达情意。因而教师在思想上要动员学生过好语言文字关。掌握汉字,要多认,多练,多积累,多运用,多查工具书。我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1写。让学生规规矩矩写字。每学期准备几本小作文本,语文教材中“积累”部分的字词,均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抄写在小作文本上,并自己查阅“注释”或工具书弄懂含义。2找。同桌从作文中互找错别字,并商量讨论改正。3读。语文早晚读课,学生读自己积累的字词,多背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并鼓励学生把积累的词语尽量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农村中学生作文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总认为自己的生活远不及城市中学生那么丰富多彩,哪有什么生活素材?其实不然,诚如刘国正先生所说:“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认为面包和盐既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保藏的缘故。一旦换个角度看周围的一切,他们就如同骑在神鸟的背上降落在神奇的山谷,忽然发现有数不清的宝贝。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打开身边宝库的大门,让他们骑上神鸟飞进那神奇的山谷。”怎样引导农村中学生去“打开身边宝库的大门”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观察农村景色。要认真观察积累素材,对待问题要有感而发,坚决做到“我手写我口”。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集农村之言。“立夏不下,犁扒高挂”讲的是春旱应早作好积水灌田的准备,比如“条条蛇都咬人,四脚蛇不咬人,毒气却大”一条极富哲理的俗语。农村学生收集,交流这些语言,既能提高农事作文的生动性,又能积累素材。3、体验农村生活。农村学生自有玩乐的地方,上树摘果、下河摸鱼、养鹅赶羊等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在教学中,语老师还应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然后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带动下相互讨论,在劳动中,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达到拓展范围的目的,这样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便产生了。例如种玉米,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何时播种,何时锄草,施肥,收获,形成记录,作为写作的第一手材料。4、感受时代脉搏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崭新宽敞的水泥路面,边干农活边打手机的农民,农业税的免除给农民带来的喜悦,农村贫困学生免费教材的发放,农村“三村四化”建设……这些都为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素材空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思考。例如经济发展给农村带来负面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现代文明与农村生活思考等。5、从阅读中积累。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育部推荐的18部中外名著,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时文杂志和教辅类读物。如《读者》、《农村孩子报》、《作文指导报》等。农村中学生阅读条件差,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图书室和阅览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积累。如从魏巍《我的老师》中学写人记事,从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学细节描写。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学篇章结构……只有善于积累,作文时才会有“源头活水”。

(三)掌握三大文体的基本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依纲扣本,用一定的时间,有计划的进行三大文体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对各种文体的基本写法了然于心。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向学生传授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如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多描写抒情,前后照应,过渡衔接,情节的巧妙安排也很讲究;说明文以介绍事物特征为主,要讲究说明方法的运用和说明顺序的巧妙安排;议论文以阐述道理为主,要讲究中心论点的提炼和论据、论证方法的合理运用。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尝试写散文、小说、戏剧、童话等文体。近几年中考作文虽然取消了文体限制,但并不等于不要文体,学生一旦确定了某种文体,就应在作文中体现出文体特征,要避免“四不像”作文的出现。

(四)教法上力求创新

1亲自“下水”,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造能力,教师写好“下水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好处有几方面: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行文等等,均由于“现身说法”的缘故,而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这样的写作课,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呢?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拓宽写作思路。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章,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我认为:首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再者就是在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一些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写作。(1)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观察的范围愈广阔,想象力也就越丰富。”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如身边人的外貌、言谈、举止及其性格、思想、学习或工作等情况;身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情况;事物的位置、外形特征及景物的远近、动静、声色等等,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留心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持之以恒,以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为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2)农村中学生绝大部分写作思路狭窄,内容干燥单调,语句平淡乏味,究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与外界接触很少,较缺乏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是经过专家精选的名篇佳作,有其广泛的代表性,内容极其丰富,所蕴含的作家的想象力也是极为丰富的,因此,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文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可通过续写、改写、扩写、情景想象等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如我上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菲利普夫妇遇到的是一个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现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采用这些形式,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3、以课文为范文,作文渗透在教学中。其实我在作文教学中常对学生说,课文是最好的作文,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加以模仿训练,非常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背影》是一篇朴实感人的散文精品。在讲授这一课时,我提问道:本文用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为什么却能把父爱表现得那样感人,那么催人泪下呢?我们能不能写一段自己的父母?讲课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作者眼里,父爱是热情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殷切的期望,也是温暖的关怀……因为作者能够感受到爱的存在,所以能把自己的父爱亲情表达得这么好,这么动人。我们也都在父爱和母爱的笼罩之下,我们大家来回忆一下自己的父母和作者的父亲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对父母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道心存感激,不知道那是父母的爱,又怎么能写出动人的文章?经过我的引导,同学纷纷列举自己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我及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然后交给父母看看,让父母也了解我们自己。那一期的作文特别出色,学生和家长都很感动,我也非常高兴,没想到讲一篇课文竟收到多种效果。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可以出于已口。当然,模仿不能硬套,应力求创新。

 4、批改作文激发兴趣。“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搜肠刮肚,仍难成文。”这表现出许多农村学生的共同心理——害怕作文。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因素。在写作指导中,不少教师的指导模式略显古板,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活跃好动的个性心理发展造成他们缺乏写作的兴趣。另外,批改和讲评、挑剔学生的文章,使他们感到作文高不可攀,把写作视为畏途。长此下去,学生便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而教师的写作教学效果也难以提高。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多鼓励,少给批评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2)快速批阅,及时反馈. 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3)批改具体,不能空泛 .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提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另外,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教学建议”部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评价建议”部分,则列专题强调“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学生互改这种形式,实质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而积极地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习别人是如何触及生活、触及自然的,是如何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的,是怎样以真情实感写出新颖的文章来的——这实质是一种互相合作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今天,我当老师”的尝试和实践过程。放手让学生批改,这是改变教师“包揽一切”的好举措,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压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用脑等诸方面的能力,真乃“一举多得”,百利无一害。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尝试学生互改作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教师范改,授之以“渔”。教师通阅作文,挑选一篇或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一般应挑突出好的、突出差的或带有普遍性问题的作文),将作文复印发给学生,然后在教师启发下,师生共同批改。在批改过程中,教师结合例文,以“点”代“面”,教给学生评改作文的基本方法。(2)组建四人作文评改小组,小组成员领取自己作文本,交给小组其他成员评改。(3)教师出示(讲解)作文评改的具体要求:①改。修改错别字,修改运用不准确的词语,修改病句;②划。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美词佳句;③批。在作文空白处批出作文的精妙处或不足处;④评。写评语,谈自己阅读此文后的感受。(4)学生按上述要求评改作文;(5)传。个人批改完成后,作文本在小组交换传阅,并对评改人的评改情况进行讨论,发表看法;(6)学生终评,写出评语和分数(以百分制打分),并签上评改人的姓名。(7)荐。推荐本小组好、差作文各一篇,上交老师;(8)审。教师审阅,重点审阅学生推荐的作文,其他略看(课外进行)。在整个作文互评活动中,教师在教室巡回,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讨论也不能解决的,再老师询问。教师只是集体评改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建议者。学生自改,教师也不是袖手旁观,而要加强指导。第一次自改提一条要求,学生很容易就会修改;第二次修改再提第二条要求(按习作要求,自改要求可列为9条左右)……自改的次数多了,学生不仅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自改的要求理解得也越来越深刻。时间一长,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也逐步得到了提高。

 

    5、作文评讲要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作文评讲的目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体会自己习作的成功之乐,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探索习作的有效途径、提高写作质量。传统的作文评讲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评讲方法单一,教师选一篇或几篇优秀作文一读到底,学生枯燥地坐着听。这种方法的实施,认真的学生还能听到一些,不认真的学生则是这只耳朵听,那只耳朵出。二是老师的评讲面面俱到,惟恐漏掉哪一个环节而贻误了学生。因而,老师列举了本次作文的一大堆优点、一连串毛病,一一向学生通报。这种做法,有喜有忧:有优点者得意洋洋;有不足者垂头丧气;无优点无不足者,则不痛不痒,无动于衷。特别是有的老师将自己的喜怒忧愤带入评价,使评讲课变成了训斥课。这种评讲其结果是:学生未必有所收获,教师未必讲得痛快,优点未必得到发扬,毛病也未必得到救治。可谓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要想评讲课真正能上好,起到抛砖引玉、穿针引线的作用,“肯定成绩”这是主流、是方向、是艺术、是科学。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评讲可这样操作: 

(1)专栏式。即用学生当次作文在教室办一个写作专栏。专栏即可以作文评讲的辅助手段,也可以作书面形式的作文评讲,如果把专栏作为作文讲的辅助手段,教师阅读作文时只需作笔记,编教案,不作批改。专栏办好后,还当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对张贴的作文都了然于心。评讲时,他们既能联系自己的作文,又能联系其他同学的作文,领会透彻,印象尤深。如果把专栏作书面形式的作文评讲,张贴的作文就必须是教师认真批改过的。学生参照老师的批改阅读作文,明白得失。教师的每一处批改,都可以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又可节省课堂时间,充实课余活动内容。 同时,张贴作文,能引起学生对作文内容特别是文面美普遍重视。(2)点评式。即让学生朗读作文,教师鼓励大家给予点评。朗读的作文,应按作文训练的目的的精选。比如作文训练的目的是描写,就可选择作文中各类描写成功的范例。评讲时,作者朗读全文,大家点评其方法技巧,一文读完后,再分析文中成功的描写对全文所起的作用,这样能以读写两方面培养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因学生积极参与,所以印象深刻。 (3)采访式。就是让学生当记者,在作文评讲课上采访文章写得好或出现的问题有代表性的同学,以总结经验,探究问题,达到“投石问路”的目的。作文是“手制的工艺品”。或优或劣,取决于“选料”“设计”“制造”等环节。诱导“制造者”回忆这些过程中有关得失的细节,并以此印证写作知识,不仅使被采访者的认识产生“飞跃”,对听众来说,也更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为了保证效果,教师要指导“记者”根据当次作文目标和作文中的具体内容设计好问题。例如,作文训练的目的是恰当选材,对于选材好的同学,可问:“你写的内容是亲身经历的还是虚构的?”“你是只想到了这些内容,还是想了好多,最后才选中这一内容?”“为什么最后决定写这些呢?” (4)自夸式。即让学生在作文评讲课上介绍自己作文中的精粹部分。所谓精粹部分,是指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或对比、烘托、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运用成功之处及遗词造句中有可取之处的只言片语。初次运用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把上述部分圈点出来,写上批语,让作者在评讲课上介绍,并说说当时怎样想的。此后,还可用“夸夸我的神来之笔”做评讲课题,及时地把写作中的点滴感悟介绍给同学。
  只要恰当运用作文评讲方式,对扭转作文教学的不利局面,解放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三、结语

     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新事物,新知识,新方法的系统工程。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断地去探讨,我们坚信,只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减少老师的过多干预,不断坚持,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资料:

[1]改萍、李守森主编《教育教学文论汇编》  学菀出版社   第428页

[2]王庆国《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第474页

[3]曹欣欣《利用批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第487页

[4]周永松《作文训练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力》

[5]王一鸣  《作文教学中的评讲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