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话语权的缺失到话语意识的提高

 平平平平 2014-06-03

姬江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话语权   话语意思   师生   平等关系   提高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话语权缺失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实施新课标之后,新理念、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无疑给中学教育改革的春天带来了生机。课堂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节,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则是重中之中。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是课堂话语的组织者、施放者和控制者,学生往往处于服从的地位,只有“听”的义务,而没有“说”的权利,严重失去了话语权。本文就从学生话语权的角度,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平等关系。

那么,什么是话语权呢?所谓话语权,简而言之是指说话或发言的权力,学生在课堂的话语权,主要表现为学生敢于说话,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1、从“满堂灌”到“满堂问”,长期以来学生的话语权严重缺失。

长期以来,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一般是“满堂灌”,在这种“一言堂”教学模式之下,课堂的话语支配权一直牢牢地控制在教师的手里,教师独霸话语权的现象比比皆是。本应是课堂主人的学生,演变成了课堂的摆设,他们只能按照教师预设好的程序,跟着教师走,跟着书本走,跟着高考走,不想说话,不敢有自己的观点。值得怀疑的是,处在霸权地位的教师,能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吗?

可是时下,“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又成为时尚。仿佛“灌”不行,似乎“问”一下就是所谓的教学改革了。教师往往在备课时,早就把问题设计好,然后把每一道问答的标准答案都工整地写在教案上,预先设计好每一堂课的生成与结果。可是教师一“问”到底,话语权还是在教师手里,教师仍然享有话语的独霸权。

2、从“独角戏”到“精英戏”,大部分学生的话语权仍然被剥夺。

 “一言堂”其实就是老师在唱“独角戏”。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独白”,学生充其量只是一个“看客”或者“听客”。学生很难参与进教学活动中来,更谈不到“进入角色”,发生共鸣了。教师往往自我陶醉于讲台上的眉飞色舞,因为只有这样,教师便可以凌驾于整个教学课堂之上。长期以来,学生似乎也习惯“仰视”讲台上的老师,忘记自己的话语权的存在。

随着“对话”理论的引入课堂,似乎学生的话语权得到了重视。其实不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话只是流于形式,或者是几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那里表演。课堂教学,由教师的“独角戏”,演变成个别学生的“精英戏”,由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然而一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能成为课堂教学的陪衬,大部分学生的话语权仍然处于被剥夺的状态。其实“精英表演戏”热闹的课堂背后,掩盖着学生话语权的缺失。

二、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堂话语意识的培养

新课标对传统教学的突破之一,就是要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可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正是新课改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话语意识,让学生敢说话,多发言。

1、从仰视到平视,课堂上师生享有平等的话语权。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要走出“穿新鞋、走老路”的怪圈。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臭架子,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别老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让学生仰视。比如在《祝福》教学案例中,如果教师一味地给学生强加“封建礼教”害了祥林嫂等观念,学生还会有话语权吗?

在新课堂里,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和“引路人”,学生从传统课堂的边缘真正的进入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话语的唯一主宰者,学生话语权的重要性和主体地位应该被突出。如在《祝福》的教学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让学生从仰视到平视老师,真正做到平等交流,课堂上师生才能享有平等的话语权。教师应当让学生自己分析祥林嫂的死因,学生就有发言权了。有的学生说,是鲁四爷害死了袢林嫂吗?是,但不完全是,因为就算没有鲁四爷,也会有张四老爷或者王四爷逼死祥林嫂的。还有的学生会问,是柳妈害死祥林嫂吗?学生自己站起来说,不是,因为柳妈只不过是她死亡的一个催化剂而已,不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甚至还有的学生说,当时鲁镇上大多数人的冷酷与无情,也是她的一个重要死因。

3、从共性到个性,把课堂上的话语权还给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雨巷》时,我除了注意学生的共性之外,还特别关注个性不太鲜明的学生。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教师从内心深处应一视同仁,要允许和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发言,这样才能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说《雨巷》的是一首爱情诗,对爱情充满了浪漫的憧憬。这是全班达成的共识。忽然有一个学生小声说,老师,诗中的“我”是不是失恋了?我说为什么呢?那个学生答道,“太息的目光”,而又像梦一般飘远了,显得如此凄婉迷茫。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说法,并当场表扬了他。

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渴望别人认真倾听自己的发言。所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和帮手,必须学会倾听,即便是学生有缺陷的表述,也应耐心倾听,不要随意学生的发言。因为即使你的一个不经意的小小的不耐烦,也可能会挫伤学生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可能会因此永远不会再站起来发言了。

3、从问题到话题,把话语权的主动性转到学生手中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仍然倡导教师的主导地位,这个“导”字的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具有导向的作用,这是引发学生话语权的动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问”到底是不对,但总不能不闻不问吧。因此教师提出的是问题还是话题,效果大不一样。话题具有丰富性——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使学生从话题中提出多个问题成为可能。

例如在教学《祝福》就可以提出一个中心话题,“狼吃了祥林嫂的儿子阿毛,又是谁吃了祥林嫂呢?”学生就自然会引出上述的问题——是鲁四爷、四婶、柳妈,还是鲁镇上冷漠的人,还是封建礼教?在《边城》教学中,可以设计“是谁惹恼了翠翠?”为中心话题,引导学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这样一来,实际上是把话语权的主动性转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引发出一些新的话语。教师要尽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平合理地分配课堂中学生的话语权,努力创造条件给每一个学生说话的权利。

4、从鼓励到自励,唤醒学生封存已久的话语意识

长期以来,学生处在师道尊严的思想之中,他们有问题不知道怎么问,有的想发言又怕词不达意,唯恐受到同学的耻笑或者老师的否定,也就是说,学生的话语权封存已久。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既要肯定学生勇于提出的问题,把握住自己的话语权,又要激发他们对话语权的兴趣。鼓励是种催化剂,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巨大的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从要我说到我要说,教师要时常唤醒学生封存已久的话语意识。鼓励只是外因,自励才是内因,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才能收到课堂教学的实效。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课堂中的一员参与教学活动,他们既不是课堂中的皇帝,也不是课堂中的奴仆,而是作为平等的一员而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提高学生的话语意识,学生的学习才能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