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栅栏”━是满语--袁家方(珍藏版)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03

前门“大栅栏”的胡同名,真的是因为栅栏大而得名?

    “大栅栏”的读音,真的是北京方言里的特殊念法?

    生活中总有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倘若追根究底,往往会有让人瞠目的“发现”。

    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最熟悉的那些关于“大栅栏”地名和读音的“说法”,倘若仔细琢磨,真的能从中拽出一连串的“疑问”。于是,就有了如下的“三说”:

    说“大栅栏胡同名的由来

    说到前门“大栅栏”胡同名的由来,诸多有关著述中大多作如是说:明永乐初年,在北京正阳门外等处建造铺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谓之廊房。故前门大街西侧有廊房一、二、三、四条等胡同。为了加强治安防卫,清康熙九年(1670)和乾隆元年(1736,曾下令将外城各街巷两端安装栅栏,昼开夜闭。其中廊房四条街口栅栏十分高大,人们即以大栅栏为街的代称。多年众口相传,大栅栏就取代了廊房四条的街名。(参见《北京大栅栏》、《话说前门》、《前门·大栅栏》、《百年大栅栏》等著作

    这一“说法”流布甚广,一直无人质疑。

    “大栅栏”的原名“廊房四条”,史有确载。王永斌先生在他的《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一书中言:“明朝人张爵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写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上记载正西坊有:‘廊房四条胡同’,近来出版的《明北京城复原图》上在廊房头条、二条、三条胡同南也绘有‘廊房四条胡同’。而在清朝人朱一新和缪荃孙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合写的《京师坊巷志稿》一书中却只记有‘廊房头条、二条、三条’,‘廊房四条’不见了,出现了‘大栅栏’名称。在《乾隆京城全图》上,把《明北京城复原图》的‘廊房四条’处,也改绘为‘大栅栏’。这完全说明,大栅栏原叫廊房四条是无疑的。”(《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王永斌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2月第1版,第248249

    从王先生所引史料可知,明代称廊房四条的胡同,在清代更名为大栅栏了。

    但是,说“大栅栏”胡同“更名”的缘由,是因为曾经有高大坚固、与众不同的栅栏,经俗称而得名,却不能让人信服!疑问有三:

    第一,说大栅栏原名廊房四条,诸多著述引用了明、清地图和相关史料的记载,但对于廊房四条的栅栏曾经十分高大而在京城出类拔萃,以至民间称之为“大栅栏”的“说法”,却没有任何史料的支持。因而,这一说法有主观推断之嫌。换言之,历史上是否有过“民间俗称大栅栏”,值得怀疑!

    第二,康、乾时外城各胡同口为加强治安而设置栅栏,且“据统计,当时北京内外城共建栅栏一千七百四十六处”(《话说前门》,王永斌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6月第1版,第2223)。这1700余座栅栏,怎么就前门大栅栏的栅栏特别高大?以其东西胡同口的宽度而言,不可能建出当年京城的大型栅栏来的。电报大楼西侧的大栅栏胡同(1965年更名为钟声胡同),其宽度就大于前门大栅栏。

    第三,有关著述称“大栅栏”胡同名源自民间俗称,但在乾隆十五年(1750)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上,已经有大栅栏的街名,说明其胡同名并非由民间俗称得来,而是在乾隆时就被官方认定的正式地名。

    由此可见,前门大栅栏的胡同名,似与栅栏的“十分高大”无干,而是源自官方命名。

    二说大栅栏胡同名的读音

    北京人称前门的“大栅栏”,不念作“dà zhà lan”(大炸栏),而是“dà shì lan'r”(大什栏儿)或“da sha Ian er”(大沙栏儿)。

    有人说:“这种读音在北京实不多见。da zha lan为什么会读作da shaIan er(大沙栏儿)呢?原来‘栅’字在读音上除可读为zha之外,也可读为shan,即栅栏除可读为zhalan之外,也可读为shanlan(杉栏),所以da shalan er(大沙栏儿)这种读音实际上是da shan lan(大杉栏)之俗读。”(《前门·大栅栏》,罗保平、张惠岐著,北京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8~9页

    《北京地名志》一书中说:“前门外的大栅栏叫大丝栏,内二区的大栅栏叫大査栏,两者有区别,原因不明。《坊巷志考正》:在北方语中栅栏和沙剌音相近。这正可说明内四区的纱络胡同,外四区的沙栏胡同都是栅栏胡同。栅栏是一种假借字,是由于母音脱落栅成了丝了。”(《北京地名志》,(日)多田贞一著,张紫晨译,陈秋帆校,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4月北京第1版,第102页

    也有人说:大栅栏’的‘栅’不能读成‘炸’,而要读成‘什’,发音极轻,时长很短,似有似无,有人称之为‘吞音’。在‘栏’字后面来个儿化音,一口气念成‘大什栏儿’,‘大石烂儿’、‘大市辣儿’……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念法。”(广电总局禁方言令后,北京“大栅栏”该怎么读?,新浪网“黄城根下的博客” 2014-01-12

    但是,为什么对前门的大栅栏,在读音上就有如上的“北京念法”,而对西单北大街东的“大栅栏”,北京人怎的就不“俗读”也不“母音脱落”或者“吞音”而正常发声了?另外,北京还有双栅栏、三道栅栏等胡同,在北京话里,其读音也是zhalan而无变异。怎么到了前门的大栅栏,就偏偏的要念出“大什辣儿”或者“大沙剌儿”?

    看来,北京话里的前门的“大栅栏”,不是“地域特点突出的发音”。

    在谈及北京的纱络胡同与沙栏胡同都是栅栏胡同时,日本学者多田贞一说:“栅栏是一种假借字,是由于母音脱落栅成了丝了。”(《北京地名志》,(日)多田贞一著,张紫晨译,陈秋帆校,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4月北京第1版,第102页)这句话提醒了我们━━“栅栏是一种假借字”,换言之,“栅栏”一词是从别处“借”来的。从哪儿借来的━━就成了破解“大栅栏”读音之谜的关键。至于后半句话,即所谓“由于母音脱落栅成了丝了”,应该说是多田先生也被栅栏一词的汉语读音”误导了。

    看来,要对“大栅栏”胡同名作出解释,仅从字典、辞书中去查找,仅从其汉语读音上去发掘,已经不能得到正确答案了。我们只能从北京名为“栅栏”的胡同地名群去寻找解释。

    三说大栅栏不是汉语而是满语

    (一)“栅栏”未必是“栅栏”

    北京以“栅栏”为名的胡同,可归拢为一个地名群落。

    《京师坊巷志稿》、《燕都丛考》记载,北京以“栅栏”为名的胡同约有12条,如栅栏胡同、大栅栏、小北栅栏、双栅栏、三道栅栏、白家栅栏、四王栅栏、横栅栏等。其中,叫“大栅栏”的胡同有3条(只有前门外的大栅栏,读音为dashaIaner或dashiIaner);叫“双栅栏”的有4条。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胡同,有的是因胡同口的栅栏得名,有的则是因兵舍或岗亭类的设施得名。

    《北京地名志》一书中在谈及“栅栏、堆子”时说:“满洲八旗的兵舍称为栅栏,如正白旗满洲栅栏、镶黄旗满洲栅栏等。二道栅栏、三道栅栏等地名,可能是残留下来的名字,它和大栅栏等胡同入口的铁栅栏在意义上是不同的。堆子是兵卒的守候或交换岗样子的东西。”(《北京地名志》,(日)多田贞一著,张紫晨译,陈秋帆校,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4月北京第1版,第6566

    看来,北京叫“栅栏”的胡同,其名称:一、可能源自真的有防卫功能的栅栏;二、可能是由警备岗亭而得名,与栅栏无干;三、抑或是栅栏、岗亭的混称。四、还有的很可能与栅栏、岗亭都没有关系。前门的大栅栏或就如此。

    (二)“大栅栏”的读音是满语

    北京北城的纱络胡同、南城的沙栏胡同,有过“栅栏胡同”的“曾用名”。

    今鼓楼下的纱络胡同,《光绪顺天府志》中说:鼓楼大街……沙拉胡同,(井一。析津志:沙剌市,一巷皆卖金银珍珠宝贝,在钟楼前。按:沙剌即沙拉,国语谓珊瑚也。旧闻考译改作舒鲁。今沙拉胡同疑沿元时旧称。)(《光绪顺天府志》,(清)周家楣、缪荃孙编纂,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12月出版,383)这段文字的按语中特别指出━━“沙剌即沙拉,国语谓珊瑚也”,同时,又指出“今沙拉胡同疑沿元时旧称。”

    《北京地名典》中云:沙拉胡同,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作栅栏胡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帝京详细舆图》作纱络胡同。文革改称赞军街四条,后改回原称。(《北京地名典》,王彬、俆秀珊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10页)这就是说,纱络胡同在乾隆年间曾更名为“栅栏胡同”,光绪末年又改回原名。

    与纱络胡同有相同遭遇的,还有牛街一带的沙栏胡同。

    沙栏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东起教子胡同,西至牛街。因有栅栏得名。清乾隆时称小栅栏胡同,清末称栅栏胡同,沙栏胡同,清末民初称沙络胡同,民国称沙栏胡同至今。”《北京地名典》  彬、孙秀珊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3月第1,第312页)

    张清常先生在《胡同及其他》一书中写道:“沙拉胡同。一个在宣武区牛街,今为沙栏胡同;一个在安定门西大街北锣鼓巷西侧,今为纱络胡同;一个在白塔寺东街西侧,今为后纱络胡同。乾隆时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八引熊梦祥《析津志》有‘舒噜市’,于敏中等注云:‘按,舒噜,满洲语珊瑚也。旧作沙剌,今译改。’”(《胡同及其他》(增订本),张清常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1月第1版,第118页)

    《光绪顺天府志》中称“沙剌即沙拉,国语谓珊瑚也”,《日下旧闻考》中,于敏中先生更一语中的地指出:“舒噜,满洲语珊瑚也。旧作沙剌,今译改。”换言之,无论是纱络胡同还是沙栏胡同,它们都是满语在北京胡同名称中的遗存。

    由此联想到前门外的大栅栏也是乾隆间与纱络胡同、沙栏胡同一样改称栅栏胡同的,只不过前面多了个“大”。这倒是告诉我们,前门“大栅栏”隐藏着的真名是“大沙喇胡同”。后来,称“栅栏胡同”的纱络、沙栏两胡同回归了自己的原名,不知什么原因,“大栅栏”却还是“大栅栏”,只是其读音保留了满语的“沙剌”(珊瑚)。所以,准确地说,“大栅栏”胡同名是汉语的“大”与满语的“沙剌”和“儿化音”的结合,其意在“大珠宝市”,不是指胡同口用为防卫的大栅栏。(袁家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