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 歌——给暖暖》(痖弦)赏析

 老包书屋 2014-06-03

秋 歌——给暖暖

痖弦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的秋空

                              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

                           暖暖

 

                             马蹄留下残踏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1957年1月 9


 

【注释】

砧(zhēn):这里指捣衣用的石质垫板。

②辽夐(xiòng):辽远,广阔。

③十四行:即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 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

【作者作品】

痖弦,本名王庆麟,台湾著名诗人。曾夺得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的桂冠,后来封笔,哑默至今。痖弦的诗以敏锐的艺术感觉、优美的节奏饮誉诗坛,代表作有《秋歌》、《红玉米》、《我的灵魂》。

 

课文赏析

这支“秋歌”的前三节,主要写秋的萧瑟:枯叶结束了在秋风中的颤抖,落了地,静卧在大地的怀里;荻花形销魄散,已从湖沼深情的秋波里消逝;初秋母亲召唤游子的捣衣声,已随时光的脚步远去;雁阵惊寒,早已飞过,辽的天空并未留下它们翅膀的痕迹;南国小小的山径,落寞得只剩马蹄踏花的印痕;北方幽幽的寺院,寂静得空余歌人破碎的琴韵。

但这一切,只是“我”的轻叹。因为这秋歌里用了一连串轻灵纯美的意象,更因为“我”在吟咏秋意时,可以柔声地呼唤着暖暖。

第四节承上启下。第一句总结了前三段所写的萧瑟秋意——“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第二句突出了暖暖:在秋的对面,在“我”的世界的另一边,暖暖婷婷而立;“我”虽满眼萧瑟荒凉,但“我”还有暖暖。

第五节卒章显志。暖暖是驻守在“我”的内心的。她不会随时光老去,她不会随秋风而逝;有了她,“我”的生命不会被秋霜冬雪冷却,“我”的世界不会被悲凉攻陷,“我”的灵魂的不会堕入黑暗。纵然万物凋敝,纵然生命被迫退回地下、退守到根须,纵然梦想零落,纵然人生蹉跌黯淡,只要有暖暖的伴随,“我”就能平和地坚守,隐忍地等待。等霜雪再也抵敌不住暖暖那柔和的力,春的脚步响起,那么,也就等于“我”什么也未曾失去。

痖弦曾说:“这个世界已经够冷,让我们以彼此的体温取暖。”那么痖弦赋予“暖暖”怎样的内涵?暖暖是谁?是什么?你自己说吧。

在语言运用和意象、意境的创设上,本诗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一些营养。尤其是其中的拟人、比喻,深得古诗词修辞的灵动、蕴藉之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