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勇民:楚文化精神非常当代

 武汉人文 2014-06-04

  多水环境激活楚人想像力

    读+:楚地多水,这对文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徐勇民:一方面,器具的造型与地域环境气候分不开,在多水的楚地,器具必须耐腐蚀和水的侵蚀;另一方面,大江芳泽、鸟兽野林、风雨雷电、水火星云这些充满无穷生命活力的自然意象,激活了楚人丰富的想像力,同时也熔铸了楚人乐观、奔放、好动的性格。

    楚国由于气候湿润,遗存的纸本较少,主要形态还是漆器和青铜器。

    读+:为什么楚国漆器多黑色?

    徐勇民:实际上是多红黑两色。这首先与器物本身的工艺有关。其次,楚人丧葬美术的色彩基调是黑色和红色。楚人崇尚黑色,又与道家“玄”论相联系,同时黑色是大漆的本色。

    读+: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图腾是什么?

    徐勇民:主要是凤鸟,也代表了长江流域文化图腾,黄河流域的是以龙为主。还有一种象征天象的纹饰,非常诡异。这与古人的宇宙观有关。

    楚人追求精致生活

    读+:楚文化灿烂的一个表现是什么?

    徐勇民:可以说是对生活极致的追求,对视觉的极致追求。具体来说,是对生活器物的美化。随州的曾侯乙墓,还有荆州博物馆,都可以算作楚文化的一个代表。曾侯乙当时并不是很大一个官爵,却可以拥有如此气派的墓葬;我们看到博物馆的收藏,老百姓腌肉的盐罐子,都画有吉祥祈祷的图案。汉川民窑图像画工水平,被一些专家列为中国民窑之首。很多现在的工艺都难以达到,这是文化灿烂的一种体现。

    读+:为什么楚人要追求这样一种美化和极致?

    徐勇民:这一点与楚国悠久的历史有关。楚国立国800年,几乎与两周同时起止,在发展形态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这样一种和平的年代,人们才会对生活精致有更多的追逐。文化上也很活跃。从更广大的层面来讲,人类不管在哪一个社会形态发展时期,最健康、最阳光的阶段,都会有这样相同的追逐。

    读+:当时的工艺是怎么做到的?

    徐勇民:楚人的想像力,实际上催生了技术的进步。一方面在知识阶层,他会提出要求,需要怎样的图案;另一方面是工匠层面,他要按照这个意图来进行创作。

    《楚辞》打散了读同样美

    读+:冯天瑜说:“楚艺术的特色之一,是将具象世界的实物以及想象中的神物(如龙、凤)肢解打散,加以变形,根据表现和象征的需要,予以选择、重组,造成‘钩佩与环饰’样式,达成流畅瑰丽、富于想像力的形式美。”为什么楚人能产生这样的想象?

    徐勇民:首先是楚地巫鬼崇拜,这种神秘思维倾向必然带来视觉形象的变异。还有可能是基于宗教、基于皇权的需要。

    读+:怎样理解楚国美术的当代性?

    徐勇民:这个“当代”,就是指每个人真正地释放了自我,得到了完全的解放,处于一种真正的精神自由状态。        在楚文化里,不管是文学,还是美术,都有我们非常渴望的这种当代意义,没有任何限制。这种当代精神,是社会大部分人都具有这种状态时才会有。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现代性,不必简单模仿西方。回望传统,里面也有许多的精神养分。

    还有就是,西方绘画中,有一个理论是说,画画是画看不见的东西。这个理论在谈论楚文化时,完全可以对应。2000多年前的楚国工匠,把自然界不存在的很多形象,都做了出来。并且成为了人类财富的重要部分。这个精神是很当代的,你很难想象这些民间艺人将其表现得那样率性、传神。有些和现代毕加索、马蒂斯的绘画状态非常接近。

    读+:这在楚国文学作品中怎样体现?

    徐勇民:我有时候读《楚辞》,会把句子打散,再一拼贴,同样美得不可思议。这说明,它字句本身挥洒自如,表达出了对历史对生活深深的了然与热爱,是个人情绪极度的释放。

    楚人精神在于包容

    读+:能否概括一下楚文化最独特的魅力,以及楚人的精神?

    徐勇民: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想像力,用器物或文明载体去表达的想像力。楚人精神很难简单用一个词。包容,或者一种不甘于现状的智慧。比方说屈原写的《天问》,就是很好的一个体现。

    读+:这种精神,给湖北艺术一种怎样的影响?

    徐勇民:湖北出了许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这个地域造就了他们。他们没有什么羁绊,思想活跃,不同画风、不同风格的人相安无事,没有隔阂。这是水带来的一种包容。

    再举个典型的例子,中国画画家周韶华,他的画,就是想像力恣意自在畅怀的表达。我觉得他离开了湖北,未必是今天这个面貌。在湖北,没有人因为你偏离了传统观念就指责你,没有人说你做的不对不好。

    读+:湖北似乎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流派。

    徐勇民:有人一直想形成长江画派,我觉得强扭的瓜不甜,这个没必要。自在的状态本身就是一个特色集群了。

    楚文化需要年轻人去传承

    读+:楚美术的研究现状如何?

    徐勇民:有兴趣、有条件、有能力研究的,不管机构还是个人,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我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拯救、保护、研究、开发汉川马口窑的提案。马口窑作为民间陶艺,其典型的样式在中国当代和国际陶艺界非常有名,20世纪50年代曾作为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材的图例。我们接触过大量的马口窑,其质朴的造型与绘画手法非常率真。回溯到过去,它有一脉相承的楚国文化和楚国艺术延续下来的一种风范。

    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人不太愿意做这种手工艺术,实用和观赏价值很高的陶器,被简陋廉价的塑料用品取代。马口窑和它的技术目前快失传了,这就使传承链出现了问题。

    读+:美术院校在这方面能够做些什么?

    徐勇民:如果一味给年轻人说教,要重视传统文化,保护楚美术,也没人愿意听。我们需要把传统转化为一种可视、可触摸的艺术形式,一种大家能接受,富有时代感的艺术形式。2007年开始,湖北美术学院开始招收书法专业本科生,希望逐渐能够和本地、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读+:为什么要关注民族文化?

    徐勇民:对于文化的态度上面,任何学者都应该俯下身来,了解来自民族民间的东西。这是一种活生生的,可以触摸的艺术形式。作为楚地的艺术家,应该有所自觉,我们有很深厚的土壤,这个土壤里,有很多东西足以让我们受到影响、感到震撼。


   记者郑汝可 实习生宋菀

    5月17日,“意绘——武汉八人美术作品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展。其中,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的“大红花”系列,备受关注。作品用生长状的花朵形态,表现艺术家对于楚文化的思索与观察。

    今年3月,该展览曾在中国美术馆首展,观众如潮。京城艺评家尚辉指出,新世纪以来,无论从艺术观念,还是艺术思潮的引领上,楚地都给予中国美术的发展深远的影响。

    生活在荆楚之地的艺术家,会受到楚文化怎样的滋养?进而,又会对本地文化产生何种反思?近日,本报记者专访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畅谈他眼中的楚美术与楚文化。

    艺术界兴起“楚文化热”

    徐勇民祖籍安徽,自小在武汉长大,“楚地生楚地养”。

    1978年,21岁的他考入湖北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当时,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艺术领域盛行“向西看”。理论家普遍认为,中国画已走到穷途末路。徐勇民也受到这种思潮影响。

    同年2月,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进行考古发掘,大量青铜器、玉器、漆器出土,艺术门类丰富,器物造型完整。其中,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尊盘工艺奇绝,被誉为“先秦时期的顶峰”;漆衣箱中带有“斗”字的天文图像,更成为研究和佐证早期先民的宇宙观念的重要标本。

    这一考古发现,与随后的荆门包山二号墓漆奁彩绘等,给考古学以至艺术史学界带来空前的惊喜。史学家称,这一批文物的出土,使得中国美术史的源头上溯至三代。破除了中国文化的“西来说”,及中国美术源头“起于汉代”的谬误,为中国美术本原做了根本性补充。艺术界兴起“楚文化热”。

    一次,毕业留校的徐勇民来到湖北省博物馆。馆里正在清理一批出土的楚国文物,徐勇民看到,一个弓箭上的机弩上,有着非常精美的漆画纹饰。“很不可思议,”徐勇民说,拿毛笔用水墨勾很细的线都不太容易,更不用说是用漆来做游丝般的描绘,“这给我触动非常大。”

    “这些纹饰,天马行空,谁都没有见过。2000多年前的楚人工匠,为什么具有如此想象力和工艺?”在感受西方艺术的创造性和活力后,徐勇民想“回头”找一些东西。逐渐,他开始了楚美术造型方面的思索。

    感受楚美术的神秘与自由

    2008年,徐勇民开始以楚美术为题材,创作一批国画作品。他以花朵为形态,阐述自己对楚文化的思考。

    徐勇民解释,在楚美术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系列神秘古怪的意象组合,鹿角立鹤、虎座凤鸟、漆绘上的人神杂糅、织绣上的龙蟠凤逸、青铜器上斑驳陆离的色彩等等,这是楚人精神上无碍于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花朵流动与生长的造型,正给人自由、生动的想象。

    “身在此地、成长于斯的读书人,应该在自己的文化视野内,对楚美术给予更多的关注,引起继承发展上的思考。”徐勇民说,自己无论是看楚辞,还是青铜器,受到的启迪,感觉跟看其他的文物不太一样。

    “这个里面的一种造型的想象力,一种表达的恣意,是别的文化中体会不到的东西。”徐勇民说,这种楚文化精神的表达,落实在绘画形态上,就需要研究这种形态如何形成,又会产生怎样的视觉效果。

    在徐勇民看来,作为民间地域文化的楚美术,是一个原点,由此,可以不断生发出各种研究方向。最终,与当代相关联,同时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滋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