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散文阅读题型与答题规范

 春来江水11 2014-06-04

小说阅读题型与答题规范

考点

    常见考查题型

              规范答题及内容提示

 

 

 

 

 

 

1

 

 

情节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5、某情节(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①情节(为下文作铺垫;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起线索作用)→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侯银匠》)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情节安排评价    基本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荒漠一夜》)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地,如《药》的人血馒头、《故乡》的“我”。

看情节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2

 

 

主题

找出体现小说主题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归纳主题的方法

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 ③抓写作背景。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术语:歌颂、赞扬、张扬;讽刺、批判、揭露;揭示……)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如《日月行色》)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1、通过环境、背景了解小说的主题。(《药》)

2、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海葬》)

3、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6、从题目入手,思考主题

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作主观臆断。

 

 

 

 

 

3

 

人物形象

1.分析塑造手法;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评价某一人物形象(答题要点:一是“述”,说出形象特点;二是“评”,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3.通过社会环境,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鉴赏人物形象;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解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1、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

2、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3、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4、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5、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6、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注意“”在小说中的作用:线索;使人事更真实;侧面烘托主要人物

 

 

4

 

环境

1.XX处环境描写的特点;

 

 

 

 

2.XX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答题思路: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或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人物性格)→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还可这样组织语言: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如《乌米》         

1.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表现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

①交代人物活动背景;②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荷花淀》);④渲染气氛(《药》),衬托人物性格、心境;⑤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⑥环境对主题的暗示作用。

 

 

 

 

 

 

 

5

 

表达技巧(含语言)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④某句话、某个词的含意及其所起作用

(答案表述: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1、表达方式  A、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B、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展现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由。

C、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
3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表现性格、主题。

3.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D、不同顺序的作用。

2、结构方式       前后照应  创造悬念  埋下伏笔  总结上文  点题……

小说常用的开头——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结局——照应前文,解释悬念,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烘托人物。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3、表现手法

烘托   象征   衬托   对比   铺垫    欲抑先扬    先抑后扬……

6

标题

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如《魔盒》

1、理解可以联系:小说的主要情节;小说的主要人物;小说的主要内容

2、作用: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④点明主题;⑤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⑥突出人物形象。


散文阅读题型与答题规范

考点

    常见考查题型

              规范答题及内容提示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

2、表达段(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3、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4、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5、需要辨别微妙区别的词语

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

7、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8、联系某段文字,谈谈对某个词的理解

9、运用了修辞的词语

10、体现文章线索的词语

11、与其他句子相呼应的词语

12、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主要是上下文)。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2)依据上下句述说的内容],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从整体阅读理解,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3.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中重要信息,进而揭示概念特征的有关信息,弄清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大体上有同一、种属、交叉、矛盾、反对等关系)然后组织答案。

4.准确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代词指代意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

5对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的理解,则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上下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

在文中的作用:①赏析某词的使用特点(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及效果;   ②使用某词的原因(好在哪里)③某词在文中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④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⑤可否用另外的词替换,为什么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

围绕修辞句设题

围绕比喻句

1、区分本体和喻体。当比喻句比较复杂时,其本体常在比喻词之前的一句或几句内容中,须我们提取。

2、分析喻体的深意。紧扣喻体中的关键词一一对应的相关内容,而后进行引申。若本体较为复杂,亦须分析其寓意。

3、语言定向还原。根据本体,用概括性的语言将喻体的要义加以解说,使之还原成比喻之前的内容。

围绕比拟句

1、分清比拟类型。拟人?拟物?区分各自表达的侧重点,进而准确理解其含义。

2、分析拟体内涵。拟体——若赋予物以人的思想行为,“人”则为拟体;若将人当做物来写,“物”为拟体。分析拟体,重点在于其拟体部分——将句子划分为主谓两部分,谓语部分可视为拟体部分的程度副词、动词,即分析该程度副词、动词的属性表明了什么。

3、联系全句把握。着眼整个句子,透过修辞层面的含义,深究句子层面的含义:这到底说明了什么。

2

围绕主旨句设题

前的内容有可能为其有效阅读区间。若主旨句是过渡句,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内容。若主旨句所在的段落有对其的主要阐释,可结合该段理解。

2、分析关键词句。任何一个主旨句,都有其核心内容,而这些核心内容总要通过一些阐释、描述、陈述性的关键词句体现出来。透过这些关键词句分析其环境、态度、情感等,也就抓住了主旨句的实质。

3、回到主体解说。但凡文章,其主旨皆有一个“落脚点”——人或者物,故而,欲正确理解主旨句的含义,须回到其主体(落脚点)上,结合对关键词句,解说其终极目的、价值等。

3

围绕描写句设题

1、圈定相关语境。找到该描写句所在的段落(相关语境),此为理解描写句的含义必不可少的步骤。若非如此,易使理解南辕北辙。

2、了解语境内容。了解语境大致内容,勾画出相关的主要背景、情感等,有助于全面理解语境中描写句的含义。

3、分析关键词句。紧扣描写句中有关情态的动词、形容词、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词、相关短语等关键词句,结合语境中的主要背景、情感等,分析其描写的目的。若句中涉及修辞方法,按照“围绕修辞句设题”中的相关方法处理即可。

4

围绕指代句设题

1、确定指代区间。指代句指代的内容,一般在其前的语段中。由指代句所在段落向前搜索,确定与主要指代内容相关的有效指代区间。

2、锁定具体指代。在有效区间内,找到与指代句中关键词密切相关的语句,而后筛选出具体指代内容。

3、联系阐述分辨。如具指内容中的信息链较多,而备选项对其皆有涉及,这就需要联系指代句后的相关阐述句分析。一般而言,指代句后的阐释句仅对其信息链中主要的一条进行阐释。

5

围绕支撑句设题

1、划定支撑范围。支撑句常在文中某段(几段)之前,或在文中某段(几段)之后。若在其前,其后的内容则为其支撑范围,反之,其前的内容则为其支撑范围。

2、概括支撑内容。概括该句支撑范围内的主要内容时,若其支撑范围为几段内容,而各段内容相对独立,可分段概述。若为记叙类散文,则须概括相关背景和有关环境中人、物的生命状态;若为议论性散文,则须概括其论据、分论点。

3、回归本位分析。回归“本位”,回到支撑句上。结合支撑范围内的主要内容分析支撑句的含义,要注意联系相关背景、有关环境中的生命状态或论据进行,探究其深层缘由。

6

围绕复杂句设题

1、抽出句子的主干。可先将单句划分为主谓宾三部分,然后压缩掉枝叶成分,即可抽出句子的主干。若是两层以上的复句,则须先抓住第一层要点,接着逐步分析各个层次的意思,然后归纳出整个复句的大意。

2、提取枝叶要点。抽出句子的主干,有助于更快更准地明白要求理解的句子的意思,而概括出句子枝叶成分的要点,乃是因为备选中常常要设置与之有关的内容。

3、比较选项与要点。将题支中的备选项与提取的枝叶成分的要点一一对照、比较,分析哪些与要点相符,哪些与要点不符。

4、根据要求选择。若题干要求选择复杂句理解正确的一项,与要点相符者则为被选项;若题干要求选择对复杂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与要点不符者则为被选项。

7

在文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       2、表达上深化文章内涵

3、使用某句话的意图                 4、体现文章脉络层次

5、寄托思想情感

 

 

 

 

 

3

归纳内容要点

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

 

 

 

 

 

 

 

 

 

 

 

 

2.局部内容要点概括

 

3.文章主旨的概括

(详见下栏内容)

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

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答题要点:因文章的表述中心常常表现在散文文题上,关键词就是文章的表述中心,所以文题中的关键词常常是命题者喜欢关注的对象,这从高考题此点考查的数量可以看出。答题时一定要从全文着眼,全局兼顾。最好的办法可能还是要使用段意概括和层次切分的办法。

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

答题要点: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答题时最重要的是在分点概括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几个答案并列成同一层意思。

答题要点:一般在组织答案时不需考虑全文,只需把握这一局部区域的内容即可。

以上两类概括题答题强调概括出的要点,一定要是不同方面的内容,答案应是各个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概括,绝不能是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内容。

答题要点: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的语言就是主旨。

 

 

 

 

4

 

概括作品主旨

1、(结合对某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这一主旨的?

 

 

 

 

 

写景状物类:要抓住景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并适当联系人生和社会生活。概述时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文章通过描写……(某种景物的某些特征),抒发了……的情感,体现(表达)了作者……心志(观点、观念等)。

第一步,根据文章题目和内容确定解题的指向。第二步,从文中找出景物的特征。第三步,联系人生或社会现象,由物及人(世)。第四步,将景物的特点及其与人生或社会现象的共通点(寓意),概括地表述出来。

写人叙事类:第一步,根据文章题目和内容确定解题的指向。概括文章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第二步,从文中所叙事件抓住形与神的结合点,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感情,领悟散文蕴含的哲理。第三步,联系人生或社会现象,由事及情(理)。第四步,将事件的内容与从中透露出的对人生或社会的思考,概括地表述出来。

议论类: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

 

 

 

 

5

 

分析特殊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首句:点明主旨、总领全文;为下文(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2、过渡句:承上启下

3、段尾句: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段落在文中的作

 

1、首段:如果开篇点题,首段作用就是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奠定感情基调;如果开篇不点题,首段就是开启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如果开篇是写景,首段就是从结构上,作铺垫,从描写上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气氛。

2、末段: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画龙点睛,呼应开头;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

3、中间段:①如果比较,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②如果比较短且写了景或物,那么结构上过渡外,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③如果比较长,且描写的是主要物象,它在内容上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步骤:1、明确段落位置;2、把段落放在全篇中,结合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3、然后阐述其具体作用。如“承上启下”,要分析如何“承上”(承接上文的什么),如何“启下”(启示下文的什么)

6

分析散文思路

 

(本文以××为线索展开或本文是围绕××展开的,)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按照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文章结构。

时空变化的角度分析。

内容变化的角度分析。

针对全文设问,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按大的结构框架分析认识文章。“具体分析”意在提示紧扣文本和抓住细节。解题时需顺行文思路,抓具体层次和细节,答题语言:“开篇说……之后……最终……”

 

 

7

鉴赏散文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或:

①概括人物身世

②概括人物性格、形象特点

③概括人物言行或心理

④概括人物语言特色

⑤概括人物观点、思想

⑥某形象的用意

1、明确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和内涵。包括代表、身份、地位;思想性格特征;人物形象意义

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语言、行动、肖像、细节、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其他人物形象的衬托等方法。找出文中人物描写的相关语句。

3、文学作品的主旨。包括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对作品主旨的作用及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按总分(分总)来回答。用一句话从整体上概括该人物特征,然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分析时,要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等描写或他人(包括作者)的评价来界定

2、景物形象:概括景物形象(或景物、事物特征);

分析景物特点和象征意义;

概括描写画面

1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形象的表达技法(包括象征、联想和想像)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8

鉴赏语言和技巧

 

 

 

 

 

 

 

 

 

 

 

 

 

 

 

 

 

 

 

 

 

 

描绘类: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修辞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表现手法类

象征: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抑扬:突出重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引人入胜。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类比:以浅寓深,以近比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衬托(在抒写主体出现前先写次要的东西,往往有铺垫、渲染、衬托、引起下文的作用):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渲染: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铺垫:给下文情节产生的必然作暗示

人称类: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标题类:

1、怎样理解××的内涵?

2、从全文看,文章为何取名为××?

1、问“标题”,答“ 结构”。

2、从标题发文,从主旨感悟。实际是考查对结构的认识及对表达方式“术语”的理解。

3、抒情散文的行文风格。

 

这类题目步骤: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分析这种技巧在文中是怎么运用的——指出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在表现主旨、塑造人物形象、抒情、营造意境和布局谋篇上的表达效果)

9

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

 

1、结合全文,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

2、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的

 

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思路,把握文脉,进而领会主旨;

2、理解命题意图,确定答题方向;

3、确定信息区间;

4、概括整合答案。

 

 

 

 10

探究类试题

 

1、文中说“……”,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3、作者“……”,你是如何理解的?

4、作者认为……,你是否同意,请阐述你的观点。

一类是文本内涵(可以看是主旨)探究。这类题按照命题指向基本属于文章主旨内涵范畴的探究。或者说,这类题要求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几道题的答案看,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这需要能够准确把握命题指向,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够高度洗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答题,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

一类是由文本内的写法技巧延伸到写作实践进行感悟总结。这类题实际是考查写作理论认识。这类题答题要求走三步:第一步,胸中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第二步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第三步谈感受,在平时的作文实践中要有感受、启发的厚实积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