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迹学(二)

 轻风无意 2014-06-04

笔迹鉴定和文字鉴定:两码事!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任何一种笔迹,都必须以该种文字书写符号的规范动作为依据。

因此,可以说,文字符号的书写动作是构成笔迹的一个因素。手写文字是通过笔迹表现出来的。但不能因此把笔迹作为文字的同位语。

文字既不等同于笔迹,也不宜把笔迹鉴定叫做文字鉴定。因为文字的范围很广,有手写文字、打印文字、铅印文字、雕刻文字等多种。两种的内涵和外延都是不同的。两者的鉴定对象、任务和科学原理都不一样。文字学中有文字鉴定的任务,其目的在于确定文字的形体,判断文字形成的年代,认读文字记载的事实等。这种鉴定与司法鉴定没有直接联系。

笔迹鉴定的步骤和方法

一、分别检验

这是笔迹的鉴定的第一步。其任务是分别发现和确定检材笔迹与样本笔迹各自的特征,为比较检验提供条件。

分别检验的顺序是:就检验对象而言,是先检验检材笔迹,后检验样本笔迹;就确定笔迹特征而言,先发现和确定书写动作一般状况特征和书面语言特征,后发现和确定书写动作特征。

二、比较检验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比较检验是笔迹鉴定的一个重要阶段。比较检验阶段的任务,是在分别发现和确定检材笔迹与样本笔迹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核对和比较,进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为认定两者是否同一人的书写习惯体系提供具体的依据。

1)比较时,要坚持可比条件,必须以相同的单字、相同的偏旁部首、相同部位的组成部分,相同的笔画为基础;

2)既要找出两者的相同特征,又要找出两者的不同特征;

3)既要比较明显的特征,也不能忽略那些看来微不足道,实则确有意义的细小特征;

4)要从书写运动的规律性出发,进行比较。

三、综合评断

在比较检验的基础上,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检材笔迹与样本笔迹的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的价值进行科学分析,确定两者符合点和差异点的总和及其性质,即确定检材笔迹和样本笔迹两者是否同一个书写习惯体系的反映,并进而作出肯定同一结论或者否定同一结论。

综合评断一般是从研究差异点开始。如果差异点的总和及其性质能够确定,符合点的总和及其性质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鉴定结论即不难作出。

笔迹鉴定结构,一般有两种,即肯定同一结论和否定同一结论。前者是肯定检材笔迹与样本笔迹是同一个人书写习惯体系的反映,个别案件可能作出推断性的结论。后者是指检材笔迹与样本笔迹不是同一人书写习惯体系的反映。若检材笔迹和样本笔迹相同点与不同点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占一定比例,则只能作出推断性结论。

笔迹分析必备的工具和材料

笔迹材料是做为笔迹分析的唯一凭据,因此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一个人要做笔迹分析,必须在此之前了解对书写工具和笔迹材料的要求:

一、使用的书写工具,最好是钢笔或铅笔,其次是圆珠笔、毛笔。现代社会人们使用毛笔越来越少,毛笔字已经成为了一种书法艺术,所以,一般人的毛笔字不适于做笔迹分析,书法家或是经常用毛笔写字的人,则可以。圆珠笔的笔尖处有一颗微小的金属圆珠,书写时圆珠滚动,油墨从圆珠边渗出留下痕迹。但是由于笔尖过于圆滑,与纸张之间的摩擦力变小,书写者不容易控制,会损失一些笔迹特征的信息,因此使用圆珠笔则会影响笔迹分析结论的准确性。而使用钢笔、铅笔时,就不会有上述问题出现。使用钢笔、铅笔书写的笔迹,其边缘会产生一些毛边,而这些毛边也正是一项重要的笔迹特征。因此,做分析时最好采用以钢笔、铅笔书写的笔迹材料。

二、所采用的笔迹材料最好是书写者平时最习惯、最自然的状态下书写的笔迹,完全不可采用为了做笔迹分析而故意书写的笔迹。例如,工作报告、记录,学习笔记、日记、日常信件及信封等,都是比较好的笔迹分析材料。如能同时提供数年中的各种书写或是同一时期的几份书写就能更好地保证笔迹分析结论的准确性。很多人都学习了第二外国语如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如果是经常书写这些国家的文字就可以用来作笔迹分析,否则就不可以。有些人可以书写多种字体如楷书、隶书、篆书等,以最常书写的为最好,当然,如果几种字体都常写,也可以。复印件、传真不如原件效果好,因为会影响一些笔迹特征的信息如笔迹的毛边、经过复印后会在原来的笔迹上产生一些毛边或失去一些毛边;笔迹的压力也会受到干扰。

三、最好在笔迹材料上署有签名。因为很多时侯书写内容的笔迹和签名都有所不同,而签名包含一些重要的笔迹特征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会在书写内容的笔迹中隐藏起来。签名是一个人最为诚实的笔迹,它是书写者的社会地位、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形象的潜在揭示。例如,当一个人书写内容的笔迹给人以谦逊的印象(笔迹特征:字迹工整,压力重,速度慢。),而他的签名中流露出来的却是极端的自负(笔迹特征:签名花、怪,速度快,有夸张的线条。)时,显然,我们可以断定其个性之中具有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

四、一份要进行分析的笔迹材料要注明年龄和性别。每个人的生理年龄并不一定与他的心理年龄相符,而笔迹中反映出来的是心理年龄。例如,有的人只有二十来岁,可他的笔迹就象四、五十岁的人写出来的那样成熟;而有些四十几岁的人笔迹却如同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的字迹。性别的说明也很重要,有些男人偏女性化,写出的字也一定具备女性的笔迹特征;有些女人男子气很足,写出的字就很男性化。因此,注明被分析者的年龄和性别,会有助于对其笔迹进行更准确的分析。

五、对书写者的社会文化层次以及文化程度的了解,会更加有利于对他的笔迹进行分析。举例来说,一位科学家或艺术家,他的笔迹特征可能是简单、单纯,象孩童的笔迹似的,但正是这样的笔迹特征反映了他丰富的创造力和孩子般纯净的心灵。

分析笔迹时要用哪些指标?

全面掌握一个人的笔迹特征,就要掌握以下二十三个笔迹特征来判断他(她)的性格:

左留边平均宽度,右留边平均宽度,字行方向,字间平均距离,行间平均距离,是否连笔,是否清晰工整——这七个指标属于篇章分析;

字体大小,字体长宽比例,开头笔画,结尾笔画,笔画是否散连,是否丰满,是否简化笔画——这八个指标属于字形分析;

字体向前还是向后倾斜,是内聚还是外散,是刚还是柔,有无弹性,是否锋利,是否有曲棱性——这五个指标属于字势分析;

点笔画特征,横笔画特征,竖笔画特征——这三个则属于笔画分析。

笔迹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笔迹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书写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个性心理学、文字学、书法学等多种知识。

笔迹学家认为,人的大脑与双手是息息相通的,书写运动像体态语言一样是一个人个性和心态的自然流露。研究笔迹与个性、笔迹与心态关系的学科称作笔迹心理学,它是笔迹分析的理论基础。笔迹分析与笔迹鉴定不同,笔迹鉴定是判断某些字是否为某人所写,而笔迹分析是通过笔迹洞察书写者的个性特点(气质、性格、能力等)及书写时的心理状态(情绪、注意、疲劳等),前者主要用于缉拿罪犯,而后者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天地。

现代笔迹学发端于意大利和法国,宏扬于德国。对笔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理论流派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阿德勒的个性心理学、法国心理学家勒森的人格类型理论等。

笔迹学家运用上述心理学理论和实证分析手段,辨认出西方字母文字笔迹中同书写者个性和心态有关的300多种特征,如压力、速度、大小、方向、布局、形式、连续性、动势、自由符号等。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便揭示了千姿百态的心性差异,例如,笔画直重,表明书写者精力充沛、行为果断;带有毛边的慢笔画,表明书写者懒惰,意志消沉,不思进取,也可能是过于疲惫或身体不适;笔压轻、运笔流畅、行距大、笔画工整、字体端正表明书写者心胸开阔、热情坦率、兴趣广泛,办事有条理;横行向上倾斜,表明书写者乐观坦率,做事积极,富有进取精神,但也可能性格急躁,情绪不稳或野心勃勃字与字母相互衔接,表明书写者个性随和,待人友善,做事注重计划,但也可能虚伪圆滑,缺乏主见,容易分心;纸边空白参差不齐,表明书写者性格直爽急躁,容易发火或精神懈怠懒散,不满现实,缺乏上进心。

笔迹学家认为,不应孤立地对书写特征进行分析,而应把各种特征综合起来,从整体上做出判断。

笔迹分析的最好材料是草稿、笔记等自然书写材料,带有签名的信件、信封,同一时期的几份书写及数年中的各种书写材料。 为了分析的更准确,还要了解书写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习惯用手及文化程度等。笔迹分析所用的工具通常有照明放大镜、透明长尺、角尺、透明方格纸等。

标点虽小,特征不少

标点符号的特征,主要是指书写动作特征,包括两个方面。

1.标点符号的书写形式与汉字笔迹特征一样,虽然每种标点和符号都有标准的书写 格式,但大多数人都未完全受到它的约束,同一种标点符号出现多种书写形式。

2.点符号的运笔特征 标点符号笔画简单,但每种标点符号都有起笔、行笔、收笔动作,因此标点符号的运笔特征主要表现在起笔、行笔、收笔三个方面。起收笔特征主要表现在起收笔的位置、方向、形态方面。行笔特征除分析其行笔方向、形态以外,有的(如问号、句号、删节号、章节号、近似值号等)还有环绕、转折动作特点。

笔迹真经(1)

1.左留边大小与内外倾性有密切关系。左留边相对较大者外向、热情、善交际、轻松愉快、健谈,一般乐观向上。左留边相对较小者内向孤僻,不善交际,善于内省,思想感情较丰富。(在没有线格的白纸上书写的自然笔迹更容易判断。经统计男性左留边平均8.5毫米,女性左留边平均11毫米。)

2.行距大小与内外倾性也有明显的关系,行距较大著外倾,行距相对较小者内倾。

3.左留边大小与兴奋性有明显的关系。左留边大较大者轻松兴奋,随遇而安,对人对事热情而富有感情。左留边较小者则严肃、审慎、冷静、寡言、消极而阴郁。

4.字体大小与有恒性有明显关系。字体较大者有恒员责,做事尽职尽责。字体较小者则可能缺乏奉公守法精神,缺乏责任感。

5.左留边与独立性有关。左留边越大越缺乏独立性,通常依赖、随群、附和。左留边越小越具有独立性,能自立自强当机立断。

6.字距大小与独立性有密切联系。字距越大,独立性越强,能不受社会舆论的束缚,能自作主张,字距越小则独立性越差,缺乏主见、附合众议。

7.对男性来说,字体大小与忧虑性有密切联系。字体越大,越易忧虑抑郁,烦恼自忧。易患得失,易沮丧悲观。字体越小则越安祥沉着,有自信心。

8.对男性来说,有留边大小与敏感性有关。右留边越大越理智着重现实,自恃其力。右留边越小则越敏感,感情用事。

9.字体大小与怀疑性有密切联系,尤其对男性来说,字体越大越多疑、刚恢、固执己见,不信任别人,字体越小则越信赖随和,容易与人相处。

10.字距大小与敢为性有关。尤其对男性说,字距越大越冒险敢为,少有顾忌,字距愈小则愈畏缩退怯,缺乏信心。

11.字距大小与忧虑有关。对男性来说,字距越大越易忧虑烦恼,字距越小越有自信心。

12.对女性来说,左留边大小与忧虑必表关。左留边越小越易沮丧悲观,自寻烦恼。左留边越大则越易充满信心,有安全感。

13.对女性言,字体大小与敢作性有关。但是字体越大反而内越是胆怯,字体越小反而有信心,敢作所为。

14.对女性而言,行距和字距的大小与聪慧性有关行为。行距和字距越大越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行距和字距越小则越聪明,富有才能,越善于抽象思维。

笔迹真经(2)

1、以下是20条从笔迹看性格的经验性结论,这些结论来自国外文摘或国内一些经验性材料,它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没有科学根据或尚未找到科学根据。使用这些法则更应注意不可盲目全信。

书写错误多,缺笔画,拉字,表明此人有掩饰,不诚实。

2、字间距大表面似乎表示勇敢,实侧内心虚弱。

3、书写速度快者思维敏捷,易怒,动作迅速,反应快。书写速度慢者温柔、最平静,善于给别人造成好印象,缺乏主见。

4、字体中的笔画圆弧多者情绪不稳定,脾气温和,从容不迫。

5、字体中的 笔画棱角多者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急于求成。

6、字体大,表明热情,锐气洋溢,有多方面的能力,但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

7、字体小,表明注意力集中,办事周密,对文学、艺术有鉴赏力。

8、字体向前倾斜者表明急功近利,喜欢探索。

9、字体向后倾斜者表明具有反省式的思维模式。

10、字间距较大并显得松散者可能是一个喜欢直言诚实的人。

11、笔画紧凑内聚者表明沉默谨慎,有些孤僻。

12、字体工整,笔画齐全者墨守成规,做事有条理。

13、字写得潦草者容易冲动,盲行草率,常会陷入难堪之中。

14、书写时用力较重者自负狂妄。

15、书写时用力较轻者谦虚文雅。

16、字行方向向上倾斜者有上进心,潜意识里有凌驾于人队之上的愿望。

17、字行方向向下滑者沮丧,消沉,丧失斗志。

18、字的末笔带回钩者有自我中心的倾向和防御的本能。

19、字的竖笔画拉得很长且带锋或带钩者意志坚强,欲望强烈。

20、连笔多且流畅者思维敏捷,智力水平高。

笔迹是只“变色龙”

一个人的笔迹总是在改变,为什么呢? 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原因:

生理因素:如因为年龄的增长,书写习惯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疾病使神经系统或书写运动器官发生障碍,导致书写动作发生临时变化。

心理因素:如书写时精神疲乏、情绪不正常、心情紧张或剧烈运动后书写都会引起书写动作发生一定变化。

书写工具和书写物质材料:如运用平常长期习惯了的书写工具(如自来水笔)和物质材料(白纸)书写,书写习惯可以较好地保持稳定,但若临时换用笔笔在墙壁上书写,则书写动作可能会发生相应的临时改变。

书写环境和书写姿态:人们在长期练习书法和书写文字的过程中,都是在适宜的环境(如光线较好的安静处所)和以特定的姿势(身体端正、两手伏案)进行书写,如临时改换在光线微弱的环境下、取站位书写或蹲位书写,由于不能适应这种客观环境,书写动作就会发生部分改变。

书写速度和书写形式:如书写速度大大超过了平常惯用的书写速度,书写形式改变(如偶尔改为竖行右起或横行右起)或书写形式受拘束(如临时改用方格稿笺书写)都可使书定动作发生一些变化。

伪装书写:如偶尔改用左手书写,故意放慢或加快书写速度、改变字体字形、摹仿他人笔迹特征,等等。

格式塔和特征法笔迹学流派有什么不同?

格式塔(Gestalt)是来源于德国的一个词,它的意思是整体。在格式塔笔迹学流派分析笔迹时是把笔迹作另一个整体来看。它分析笔迹时主要是看字迹在纸上的布局,书写形式,书写运动,它注重地是对笔迹有种整体的直觉地印象,以此来对书写者的笔迹做出分析。

而特征法笔迹学流派是起源于法国,是对每个人的书写笔迹特征因素进行研究,这些特征因素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对书写者人格特征详尽地描述。

目前,为了对书写者的笔迹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已把两种笔迹学流派结合在一起应用于笔迹分析。但是,笔迹分析不能揭示书写者的年龄、性别、种族、宗教或是用哪只手写的,对于残疾人如用脚写,也不能知道,通过笔迹,还可以告知书写者一些你的过去,如一些有痛苦的儿童经历可以通过笔迹会有些反应,而不能预测你的将来。

左手写出来的笔迹可以进行笔迹分析吗?

很多人问,左手写字的人的笔迹也可以进行笔迹分析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有些笔迹学家做过试验,发现:让残疾的人,如缺了右手或双手的人用左手或脚写字,或用嘴写字,写出来的笔迹和没有残疾前写出来的一样,虽然没有以前熟练,但受过专门训练的笔迹学家却能看出该书写的笔迹基本结构和以前的对比没有很大的改变,也同样揭露了书写者的性格。笔迹学家们认为笔迹不仅仅是手在写,大脑也在写。笔迹的改变不仅缘于手的改变,最重要的是来源于脑的改变。因此它能反映人的深层次的无意识动机。

笔迹学与书写心理学

笔迹是书写运动的产物,而书写运动是出自于手、进而受人脑支配的。因此,西方心理学家认为笔迹是被传递到手指上的思想和意识,写字时的一笔一划都表达着书写者的性格、气质、情绪和潜能等心理特征。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陈仲庚先生在《人格心理学》一书中也提到了“笔迹即脑迹”的看法。

笔迹学(Graphology)正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书写笔迹,对书写者的人格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推测和解释。它的基本假设是:书写笔迹是人格特征的反映,是思想愿意的投射。事实上,笔迹属于人的一种外显行为,笔迹研究正是从外部的表现来推断人的内部心态。

笔迹学与书写心理学(Psychology of handwriting)关系密切,但不完全相同。前者较注重书写产物的分析和研究,而后者更关心书写动作的研究,并使用严格分析的方法,应用各种测量仪器进行精确的观察。香港大学的高尚仁先生在他的书写心理学研究中就是侧重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生理反应”的。实际上,书写动作与书写产物应该说是一致的。近些年来,笔迹学与书写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更多交叉的内容,二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可以说也是这种一致性的体现。

从笔迹看心理

关于笔迹与心理的关系问题,我国古代及西欧国家许多学者早有研究。提出“字如其人”之说,即:一个人的笔迹与个性和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北京抗金名将宗泽见到岳飞龙飞凤舞的手迹时说:“此非凡品也”,于是提拔岳飞于行伍之中。

近年来,在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中,“笔迹学”已被公认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不少名牌大学已把它定为选修课。一些学者在继承古代“笔相学”及西欧现代笔迹学理论中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又从生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以及书法艺术等不同角度对笔迹和书写活动仍加以探索和研究,又提出笔迹的心理分析的观点。笔迹心理分析的有关理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例如:美国已有300多家公司聘请了笔迹学家担任顾问。他们认为,通过笔迹分析可了解应聘者心理状态,把笔迹分析法应用于公司的招聘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可使员工做适合于自己性格的工作,做到人尽其才。另外,美国的许多医院也借助笔迹来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因为病人的心理状态与病情有很大关系。一些心理治疗专家认为:“笔迹是人类大脑的写作”,例如,病人书写时字母的一横都从左向右地往上斜,表明病人是个乐观主义者,他的病较易治好;相反,如果病人的字间隔或行间隔较大,说明他是个悲观主义者,在治疗前应做些思想工作。也有人将它作为一项科研技术运用于刑事侦查和审讯实践中。

美国著名的心理疗法专家威廉·希契科克对笔迹学研究已达20年,他藏有4万份笔迹档案,从中他得出了一些具体的结论:

笔迹是一个人的性格,智力水平和思维逻辑的具体反映。凡是笔画轻重均匀适中,说明书写者有自制力、稳重,对自己所喜欢的工作能竭尽全力去完成;反之,凡是笔画不均匀的书写者多半是个脾气暴躁、喜欢破坏和妒忌心强、喜欢背后做小动作的“阴谋家”。笔划过重的人比较敏感,笔划过轻的人往往缺乏自信。

字行高低不平是机智或狡猾的人的笔迹;字迹有棱有角说明书写者是个意志坚定、观点鲜明,不会改变立场的人,但这种人一般说来 会与观点不同者辩论得面红耳赤。反之,字迹圆滑者则是性格随和、办事老练,能一唱百合,善于搞公关工作的人。

凡是在字的上部书写得干净利落而又能紧紧护住下面的书写者,象征有进取心、接受能力强、好学,这些人是培养做领导者的好材料。

凡是字体丰润、笔划搭配匀称,书写速度又较快者是个理解能力强、忠于职守的人;而在字的结构方面严谨、方正以及点划都能体现力度者是个记忆力强、办事认真的人;字体方圆、长短、大小错落有致者,其适应性及变通能力强,适宜做交际及公关工作。

凡能模仿别人的笔迹又缺乏新意者,可靠性强,但又能独当一面;如果字迹书写得较小,运笔轻重适度,阿拉伯数字写得很美而签字却显得比较拘谨者,是个内藏心机,喜怒不外露和能沉着应付大事的人。

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笔迹求异变形者,是个富于冒险精神的人;在字行间起伏不平的书写者富于外交手段,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书写时越写越往上者是个乐观主义者,而越写越往下者则是个悲观主义者。

字体大小也是个性的一种表现,字体写得过大的人是举止随便、过于自信和做事比较草率的人;字体写得过小则是有观察力和会精打细算的人,字迹过于紧凑则具有吝啬和善于盘算的性格。

总之,上述理论从字的笔画轻重、匀称性,字迹的棱角或圆润,写字速度的快慢,字的间架结构,字体的形状、长短、大小,字的模仿性或创造性,字行的高低,倾斜度等特点的排列组合起来看人的心理,甚至有的由此预测未来和人生。

人的笔迹会随着情绪发生变化吗?

笔迹学认为笔迹中有大概2000种笔迹特征因素。一些特征是不受书写意识控制而改变的,而另一些笔迹特征是容易受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倾斜度和字体大小是最容易受情绪影响的因素。例如,你非常兴奋或非常生气,你书写的笔迹就会比平时大,字体向右倾斜。如果你很伤心,沮丧或注意力很集中,你的字就会比平时的字体内敛。字体就不再向右倾斜而变的与水平线垂直。

不容易随着情绪变化的笔迹特征,是字体的空间排列和它在书写者纸上的运动。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果书写者经历了一次生命中重大事件(如伤残、父母死亡、深爱的人去世),这些事件会给书写者造成人格特征的改变,那么,他所书写的笔迹也会相应的变化。

所以有的笔迹特征改变是暂时性的(如当时情绪的变化),而有些笔迹特征的改变是永久性的(如经历重大遭遇后)。

笔迹线条动作思维

笔迹书写的主动触觉又是一种动作思维,对此我称之为笔迹线条动作思维。

我们知道,动作思维是人类智慧的基础,它对人类思维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动作思维促进和加速了人类智慧器官——大脑的进化过程,从而为人类其他高级思维形式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动作思维对人脑的影响在“手的思维”这种典型的动作思维形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同时也是认识的器官。

动作思维的发展,是以图式的建构和发展为基础的。皮亚杰指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动作思维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这表现在,一方面,动作思维的高级形态——操作思维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先决条件。操作思维又叫实践思维,是人有目的的动作保持与外界环境平衡的思维过程。操作思维的是由动作思维发展而来的,虽然在操作思维过程中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加入,有过去知识和经验作为中介,因而操作思维是比动作思维高级得多的思维形式。但在用动作表达对事物的认识这一点上,它和动作思维是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动作思维即使在人类其他思维形式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仍然发挥着自己特殊的作用,我们分析一个人写字时的思想活动就能发现这一点。写字是人手的肢体动作,对人类来说手是最重要的动作器官,许多高难度的精细动作都是通过手来完成的。皮亚杰认为,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即动作对于人的思维形式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广义地讲思维也是一种动作,是发生于脑内的动作即内动作,而发生于人体或体表器官的物理性运动则是外动作狭义的动作。内动作是外动作的内化;非本能的外动作则是内动作的外化。单纯的内动作(思维)不能改变物质世界的状态,内动作(思维)只有通过外化为外动作才能对外部物质世界发生作用,取得主体所追求的效果。

进行无形的智力动作的内部器官,主要是大脑内部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复杂的用以进行感知、反应、分解、组合、对照、筛选、综合、概括、计算、语言表达等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动作器官的运动,有些是有意识控制的,也有些是在下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动作器官在意识和思维的控制下进行运动,达到熟练阶段以后,有关神经信息的通路已牢固地建立起来,这时动作器官的动作也可以在下意识的支配下进行。

作为一般文字线条书写的动作大都是下意识的动作。试验证明,书写时的握笔同其他有目的的操作(包括精确握在内)中的某些原理相同。

第一,感受器能灵敏地提供关于所握表面摩擦情况的精确信息。这信息不是来自一种感受器,而是来自指尖皮肤和结缔组织中的全部感受器的总效果。

第二,运动系统利用这个信息在不同表面摩擦情况下产生握力和负载力之间的临界平衡,以提起重量和维持在上提位置。这种握力与负载力的比率总在滑落比率水平之上。

第三,这种握力与负载力的配合是自动出现的.JohanssonBG和westling认为,这种自动性是由于传入信息使预定程序的运动指令被释放出来,而这些运动指令可能是由运动皮层和小脑所发出。众所周知,小脑参与前庭和姿势反射,并参与某些运动的启动。

第四,精确握对力的调整是学会的,因此,在运动指令层所在的回路组构中,包含记忆,包含一种有关高速握与负载力关系以适应摩擦条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不断定赤了表面上或负载上出现的变化而充实补充。同时来自于手指的皮肤以及其他体感感受器的信息流,有助于控制文字线条书写运动的完成。手指有高密度的感受器,这与它在皮层上的大代表区有关。这个代表区同手指运动肌肉的代表区相对应。在书写时我们应用这种感觉能力来进行文字线条处理。手的这种用途,称之为主动的触。

触觉个性化的笔迹线条

笔迹线条书写的主动触觉,不是感知外界物质属性的感觉,而是我们制造的习惯性的个性化的感觉。我把书写的主动触觉总括为刚和柔两大特性,二者又衍化出刚柔相济的第三种主动触觉。天地万物非刚即柔,无刚柔则无万物,刚柔相融,则万物变化,姿态纷呈。早在《周易·疏》中,就有“以刚柔体象天地之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之说。可见刚柔是万物性理,刚柔的交互作用,推动了万物的变化。由刚柔体性又导出了“阴”、“阳”抽象概念。相传伏羲由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实践观察,悟出了刚柔阴阳的抽象概念,认定万事万物皆有阴阳刚柔之别。天地有阴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于是,天地相托,日月交替,阴阳相济,刚柔互济,万物生焉。《周易》早就说过:“天地不变,而万物不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

《周易》是最初推测自然和人类社会产生变化的哲学著作。其根本思想是“变”,是“化”,是“兴”,是生生不已的运动。这种思想,古人把它赋予了所有的创造物,故万物或刚或柔或刚柔相济,均为动的象征,活的象征,生命的象征。

什么是书写主动触觉的刚、柔呢?我把其规定为:握笔轻、下笔轻,书写速度慢为柔性的书写主动触觉;握笔重、下笔重、书写速度快为刚性的书写主动触觉。

柔性的书写主动触觉反映在笔迹上呈现较曲折的线条;刚性书写主动触觉反映在笔迹上呈现较平直的线条。

由于书写主动触觉的轻与重和徐与疾不同,所形成的笔迹线态也各异,因而引起心理感受也有差别。

大自然中的现象可以给我们理解笔迹线态以启示,飓风中的冰雹、骤雨,划过长空的闪电,会留下视觉中迅疾的直、斜、折线,它给人以刚劲雄强的感受。轻风细雨,鳞鳞微波,会形成细柔的曲线,给人以轻柔悠游的感觉。至于那些习见而又难以捕捉的瞬光线、幻觉线,由于它飘忽不定,瞬息即逝,往往给人以神秘、朦胧、虚幻的感觉。作为人个性心理世界外化形式的主动触觉痕迹记录的笔迹线条形态,自然反映了书写者的个性心理。线条对书写者来说,不只是冷冰冰无表情的形象,而是已被主观参与和沉积了某种特定意念的形象。

笔迹线条的触觉情结

笔迹最稳定的特征,是笔迹中的线条。笔迹线条的书写是凭手感,手的主动触觉。触觉以其原始的敏锐感存在于我们身中,它直接产生快乐、痛苦等各种各样复杂的情绪(胎儿即使在子宫内也是有触觉的)。书写这种主动触觉,是我们习惯性的动作和个性的体现。在笔迹线条书写中无意识地反映出我们对自己所喜欢的触觉情绪的依恋。

通常情况下,如果书写者不去回味,并不会强烈感知自己在书写中的这种主动触觉,这是由于书写的主动触觉作为一种个人持久的习惯产生了感觉适应性。一旦产生这种感觉的适应性,感觉就不那么强烈,也就容易忽略。这种适应性对书写者不但不产生妨碍,反而使书写者驾轻就熟,顺其自然。如果我们对书写的主动触觉感知强烈的话,它必然会妨碍我们对笔迹结构的注意,反而不利于日常书写目的达成。

如果说我们写字时在字的结构安排上需要视觉和有意注意的控制,那么在线条的书写上就完全是凭主动触觉的无意识参与。即使是不需要思考语言内容的单纯的写字,我们有意注意的中心也需放在字的结构上,而不是线条书写的主要触觉上,此时,线条书写的主动触觉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化、习惯化的运动,它已成为我们个性的无意识外化动作。

我们握笔书写时触觉细胞可能因持续单调而遭忽略。当我们刚写字时,可以敏锐地察觉握笔的松紧,书写的快慢,下笔的松重。但不久后,我们就完全忘记了它的存在,只记得文字结构和文辽表达的含义。

触觉神经末梢会“适应”刺激,停止反应,幸好如此,否则我们会因书写时握笔的指尖皮肤感觉而发疯,或因手的运动而发狂。疲乏的现象并不会发生在帕奇尼氏小体(人们于手、足、真皮深层的振动感受器)、路非尼氏终柱(位于韧带、关节及皮下组织的压觉辅助器)和弋尔吉氏腱梭这种给我们肉体情况资讯的部位,因为如果这些部位的感受体松懈下来,我们就会在走路时跌倒。但其他感受体,在起初保持警觉,渴望着新鲜,但稍后却表现出“噢,又是那个”的电码而松驰下来,使我们能继续生活。也许我们常会有自我意识,但却对自己的身体缺乏知觉。否则我们就会在各种知觉的风暴之下筋疲力尽。我们之所以在书写时以一种一惯性的主动触觉进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触觉神经末梢“适应”刺激,使我们不至于很快产生知觉的疲劳而能继续书写。

笔迹线条主动触觉

笔迹线条的书写是一种主动触觉,主动触觉是动觉和肤觉的复合感觉。写字时,手指握笔产生手指的肤觉,书写运动又产生手的动觉。在书写时人手的皮肤感觉和运动感觉互相结合,因人而异地形成各种主动触觉。

笔迹线条书写这种人类独有的主动触觉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人的个性能够在这种主动触觉上充分体现,在于人类手的构造是如此的巧妙:手指尖上螺旋形的指纹,把手的接触面变成了细线状的突起物,从而提高了手的敏感度。指甲也有增加手的感受力的作用,假如手指尖全部是柔软的肌肉,那么手的感受力就会变得迟钝,而指甲则是从后面较硬的面上增加了按压宽度的构造.

的确,人类的触觉是那样的敏锐。细想一下,触觉比视觉还重要,没有触觉动物就不能生存。触觉还能帮助丧失视力、听力和说话能力多重残疾集于一身的人理解语言、学习语言和形成具体事物的概念。

如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海伦·凯勒,她在一岁半时因病不幸丧失了视力和听力,随后又丧失了说话能力。凯勒利用触觉和保存的其他器官,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并掌握了五国文字,写过14部著作,成了一保杰出的盲聋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在生活中人类还有着其他触、握、扭、推、拉、开、关等多姿多彩的主动触觉活动,这些活动由于使用的力是机械化的,而丧失了个性,或者其中的活动没有留下痕迹,不易记录和保留而难以观察。书写这种特殊的主动触觉而形成的笔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稳定的可反复重复的主动触觉的记录,并在笔迹这种稳定的主动触觉中展示了充分的个性心理信息。因此,我们在笔迹上找到了研究个性化主动触觉的素材和揭示个性心理奥秘的一种最好途径。触觉以其原始的敏锐感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反映在笔迹线条中。

笔迹线条特征的形成,是由书写时所付出的力的大小及其变化所决定的,是主动触觉的一种特殊功能的结果。笔迹线条是靠手来完成的,是凭手感,手的运动来进行的,书写这种主动触觉有别于人的其他主动触觉。

其他非书写的主动触觉的反映形式是,当手沿着物体运动,跟物体接触时,肌肉紧张的运动感觉与皮肤感觉结合,形成关于物体的一些属性,如弹性、软硬、光滑或粗糙等的感觉;手臂运动和手指的分开程度,则能使人产生关于物体大小的感觉。这些都是反映外界物质属性和形状的感觉。这些都是反映外界物质属性和形状的感觉。而书写这种主动触觉是一种个性化的表现,它反映的是书写者个性化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客观物质世界。

触觉按刺激的强度可分为接触觉和压觉。轻轻地刺激皮肤就会产生接触觉。当刺激强度增大时就会产生压觉。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实际上二者通常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触压觉和触觉。除触压觉外还有触摸觉。触摸觉是皮肤感觉和肌肉运动感觉的联合,因此也称为皮肤——运动觉或触觉——运动觉。触摸觉为人手所独有,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由于有人手主动运动的参与,触摸觉又称主动触觉;触压觉由于没有这种主动运动的参与,而称为被动触觉。主动触觉在许多方面优于被动触觉。在用触觉感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时,主要依靠手的主动触觉。

只要我们细致研究一下,就发现在书写这种主动触觉运动中,握笔的动作是根本,手的位置始终是和工作力保持平衡的。在非书写动作中,弯曲手指时所付出的力中指是最强的,小指则最弱。而当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笔书写时付出的力的大小为拇指与食指最强,接下来是无指、无名指、小指顺次减弱。

书写时拇指、食指和中指握笔产生松紧的触觉,同时指、腕、肘、臂等器官的协调运动产生轻、重、快、慢等的触觉和肌肉运动感觉。握笔的松紧伴随着书写的轻、重、快、慢的运行而产生书写这种特殊的动觉和肤觉的复合感觉。由此可见,人手是一种特殊的感觉器。在人类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的皮肤感觉和运动感觉相结合,从而形成各种主动触觉。盲人或正常人在黑暗中,往往只有靠手的主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位置和形状。主动触觉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显得特别重要。

笔迹线条特征的形成

现代人都必须学会写字,字字是我们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人们写字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思想和与人交流。书法家还可以把写字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来进行创作。作为艺术创作而写的书法字与作为日常思想记录与交流的字,有着明显不同的动机和效果。笔迹是一种可视的图形,因此有关论述笔迹的文章总把笔迹说成是在视觉控制下完成的。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从识字和学习字的结构来看的。字作为一个学习的对象,它有着标准的结构,这就需要学习者用眼睛去看,去记忆,并把它摹写下来,这就离不开视觉的参与。在笔迹心理鉴定长期的实践中,我发现最能体现书写者个性心理的是笔迹中线条(即笔画)的力度和速度,而不是字的结构。因此书写者在书写时的视觉不作为笔迹心理鉴定所关注的重点。

书写时线条的力度和速度没有什么规则可言,不需要视觉的参与和控制,是凭书写时的手感——手的主动触觉的把握。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大家按平时的手写习惯抄写、默写或听写一些意辩解并不连惯的文字,然后再闭上眼睛写字,结果就会发现每个人写出的字的结构和睁眼时写的字差异很大,而线条的力度、速度和形状却不论是睁眼时所写还是闭眼时所写均相同。

在日常写字时我们必须要集中注意,回忆再现字的笔画结构,这是让他人和自己能够认识所写之字进行交流的必要前提,线条就显得无关紧要,而让它放任自流。自己怎样习惯就怎样去进行,只有这样在写字时才感到轻松和熟练。写字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劳动,它需要支出体力和脑力。因此,我们在写字时就必然会根据自己的适应性,在笔迹线条的书写上按照已固定的模式进行,以节约脑力和体力的能量消耗,提高写字的效率。

作为图形的认知、组成汉字的能力及手的运动机能的发展总的书写学习能力,是在儿童五六岁时成熟的。这个时期正是入小学之前。在幼儿书写能力的发展过程中,从字形、笔顺方面,可以看到幼儿特有的错误。笔顺方面常常是纵线比横线、斜线比直线、右侧比左侧、复杂部分比简单部分、线比点先写。从字形的错误来看,多有镜象文学和倒转文字。

在书写学习中,教师和学生注意的是纠正笔顺规则和字形的错误,发展辨别字形、结构、正确模写、再现的能力,而让书写线条力的付出形式上保留了个性的特性。因为在书写线条的力度上本身并不需要标准的模式。因此儿童书写中线条的表现能够以自我中心动作思维而存在和发展。对书写者来说线条无意于传达任何意思,他人也不会去领会线条表示书写者的意思。对于线条本身书写者和人队都不把它作为交流的形式,它是一种非社会性的动作。它完全按照书写者个人的习惯和适应性进行,尽管它是那样的自我中心,但它并不妨碍人与社会的交往,由于社会规则不对它进行干预,这种自我中心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宽容,享有充分的个性自由。

笔迹与身体、生理状况

Kanfer(1947)早已注意到桔核病、癌症和贫血症患者的字迹细弱且笔压失常,比较患者在患病前后的笔迹时,发现患病期间的笔迹显出笔压极轻、笔划欠勾,且有从圆形转变为棱角的倾向。Melcher(1920)也报告了他不仅发现不同人格的书写不同,还发现同一个人在正常状态和酒精作用状态下书写也不相同。可见,若从生理的观点来看,书写行为能够反映书写者的生理状况及身体功能方面的变化。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书写时的用笔压力可以反映书写者的活(vitality)和决断性(assertiveness)(Mendel,1947),以及一个人精力的充沛程度(Hammer,1958;Saudek,1954)。

另外,对于书写在心理病理、心理诊断及心理治疗方面的应用也有过一些研究(immel,D.,& Wertheimer, M.,1966;Super, D.E.,)心理病理讨论的是心理失常者的症状的成因和过程,而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涉及的是心理测验和测量以及对病人如何治疗和使其康复的方法与步骤。国外的临庆观察及实验可以从笔迹探测患者心理症状的类别,同时也有把书写当作与绘画相同的一种艺术治疗(Art Therapy)为手段的。

在对脑瘫痪病人的书写笔压方面的研究中,高尚仁(Kao,1981)发现游离症(athetoid)、痉挛症(spastics)患者与正常人在写字时的用力程度都有差别,而且笔压在字中的分布型态也彼此不同。类似的研究对于建立笔迹与书写者心理及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是极有意义的。

家庭成员间书写相似

对同一家庭的成员间书写进行比较的研究较多。研究发现,家庭成员笔迹相似,相似的最主要方面不是在书写细节和字母设计上,而是表现在一般的运动模式、运动的流动性或稳定性这些方面。

Starch, D.(1917)报告,在对18对成年的兄弟姐妹的研究中,发现他们书写速度相关为.72,书写质量相关为.41。而书写的相似在双胞胎身上表现更加显示(Kramer & Lauterbach, 1928),Norinder, Yngve(1946)在对双胞胎研究中发现,随时间发展,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书写的相似性都增加,而异卵双生子比同卵双生子在拼写上出现更大的偏离。实验表明拼写和想象力写作比书写习惯更受基因遗传的影响。格塞尔(Gesell, A.L.,1931)和杜妮(1910)的研究也支持这样的观点,即家庭成员的书写不仅仅是习得的相似性。

自杀者的笔迹

自杀者的笔迹是否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Frederick, C.J.(1968)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他先搜集到一些自杀者自杀前留下的笔迹,并请一些平常人听写相同内容的字条。研究中请求三类评判者:欧洲职业笔迹学家、美国侦探和秘书。结果发现,笔迹学家对自杀者的笔迹识别显著超过机遇水平,而侦探和秘书却没能做到这一点。显然,自杀者的笔迹是能够区分辨别出来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训练的职业人员。

Ostuni, Francesco(1981)报告的个案研究表明,对书写笔迹的分析能够发现存在个体无意识中的并影响其当前行为的早期的不幸经历。

书写与神经症

艾森克(1948)对神经症和书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中,一个知名的笔迹学家通过分析短文书写样本,对军队医院中的176名病人的神经症程度在5点最表上打分。所打分数和一系列表明神经症的客观测验的结果显著相关(r=.21),但和精神病学的诊断并不相关。看来,神经症的某些方面是可以在书写中表现出来的,但客观测验的预测要比笔迹学家的分析更快更准确。Lester,D.,& Mclaughlin, S.(1976)从另外的角度也对神经症和书写的关系进行过研究。

书写和人格变量的关系研究

Castelnuovo-Tedesco, Peter(1948)曾对书写与人格变量的关系做过研究。首先让六个评判者给大量的“临摹”和“自发”书写打分,针对书写者智力、创造性、焦虑、服从、生理性别和刚毅几个方面。这些分数又和实验被试在标准智力测验和多项选择分组罗夏测验的得分相比较。在智力、焦虑、服从及刚毅四方面,书写评分和客观测验得分之间的一致系数在.01水平上显著。评分的生理性别和实际性别的一致在“临摹”书写中是74%,在“自发”书写中是80%。可见,对于“自发”书写的评判比对“临摹”书写的评判更能揭示书写者的心理特征。

这个研究也说明了为什么在笔迹分析中要求用最自然自发的书写。

笔迹与自尊

Benvenuto,J.(1983)对书写与自尊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被试的自尊主要表现在正文中小写字母的大小上,签名代表被试的公众形象(public image),正文则揭示了他们真实的自我状况。签名和正文的比例失调则表明私下的自我和公开的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

该研究的结果和当前笔迹分析所应用的原理是一致的。

笔迹与内外向性格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杨国枢、林碧峰(1964)做过中文笔迹和人格的研究,结果表明,字体大小、字的潦草和字的境界这三个因素与内外倾之间存在相关,这种相关又因被试性别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大学女生,字体大小和字的境界与内外倾成负相关,字的潦草与内外倾正相关;而大学男生,只有字体大小可能与内外倾有负相关。该研究还表明字体大小、字的潦草、字的境界与神经质、焦虑、智力、攻击需要、条理需要、成就需要都存在一定相关,这种相关又常受性别因素的影响。

香港大学的Chiu, K.M(1982)曾用心理测验测定被试者的人格类别,然后探讨圆珠笔写字时的笔压与书写者的人格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外向型人书写时的笔压较轻,而内向型的人书写笔压较重。Rosenthal, D.A(1978)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外向和书写存在相关关系。可见,在书写与内外倾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关系,尽管也有人提出过不同看法(lester, et al, 1977),但研究方法的不同很可能导致了结果的不一致。

笔迹与情绪心境

       情绪与书写的关系是重要而有趣的探讨题材。书写是表现性的动作,它会直接受到书写者情绪变化的影响而有不同的发挥。杜妮(1919)在她的研究中发现心境对书写有很大影响,她和另外一名被试每天记下她们的签名,同时简单记录当时的心境和健康情况。这样坚持了四个月之后,杜妮对这些书写的不同特征进行了测量,发现在精力充沛心境良好的“完全的书写运动”增加了,而斜线和直线笔划则不规则地受到情绪状况变化的影响。Belin,C.J.(1981)报告在酒精作用状态下和抑郁状态下的书写存在某些共同特征,包括对空间的不合理使用、缺少决断性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