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译论创新,为什么德国胜于美国?

 昵称535749 2014-06-04
译者: 爱丽丝的问题 原作者:Dan Breznitz

发表时间:2014-06-04

读到这个标题,你也许会想,谈到国家创新与经济增长,急需回答的问题难道不是中美谁是冠军吗。然而事实却是:德国才是第一。

论创新,德国更胜一筹,它在可持续能源系统、分子生物技术、激光以及实验软件工程众多领域都表现出色。事实上,美国正在努力向德国学习如何高效地创新,这其中包括鼓励德国应用科学智囊团夫琅和费研究院在美国建立至少七家研究所。

的确,美国人在发明创造上有自己的一套。美国拥有世上最成熟的体系,能为各类超前思想提供经费,从谷歌到脸熟再到推特,其成绩令人瞩目。似乎,美国在超前创新上优于其他国家,但经反复研究,这不过是童话而已。起码在超前技术上,德国和美国不分仲伯。

更重要的是,德国更善于将发明创造应用于工业,并且通过商业来推广它们。许多德式创新多多少少都将新思想和新技术注入老产品和旧工艺之中,或是重组不景气的旧部门,使其焕然一新、充满活力。

德式创新解释了其制造能力。举个例,我们每天购买的部分(即使不是大部分)中国产品都是由德制设备生产的,与此同时,制造这些设备的公司正蓬勃发展着。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工业根基动摇的时候,德国工业根基依然稳固。德国更善于维持稳定的就业增长率和生产率,同时提高公民实际收入。在2010年,即使德国的工资与福利高出美国66%,其制造业仍雇用了22%的劳动力,贡献了21%的GDP[1]。也就是说:德国制造业对就业增长与实际收入提高贡献显著。

相反,在美国,越来越少的人从事制造业的中层职位。在2010年,仅有低于11%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同时制造业仅为GDP贡献了13%[2]。情况越来越不均等,国家收支平衡状况也越来越糟。

有以下三个因素在起作用:

·  对于那些必会带来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德国深知应将其广泛推广而不是集中在当前的高科技行业。因此,德国不仅致力于建立新的行业,同时还将新思想和新技术灌入现有行业之中。举个例子,看看多少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才能出一台新宝马,或是多少德国顶尖程序员去奔驰工作。与此相反,美国则是任旧行业消亡,而不是用新技术与创新来使之复兴。结果就是,美国没有凝聚力强的繁荣行业,只有孤零零的企业。美国一名计算机科学博士生绝不会考虑从事汽车行业,其实,别的相关制造行业他也不会考虑。

·  德国拥有一套公共机构网络,能够帮助企业重组、改进想法。换句话说,创新不会止于发明。由政府部分资助的夫琅和费研究院用独特的办法将超前想法应用于市场。他们将科研与中小型企业日常工作联系在一起。贝尔实验室曾为美国通讯做出了这样的贡献,但是夫琅和费研究院的范围更广,它涵盖了德国的所有工业。

·  德国一直在对其劳动力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在生产中以最多样最具创造性的方式运用最超前的创新,最终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让消费者们愿意用更高的价格购买。如果你打算在预算能负担的范围内购买最好的产品来填充厨房和车库,其中有多少空间会被美诺、博世、宝马、奥迪这些德国产品占据呢?

德国积极整合以上因素,使其良性循环。德国创新是为了雇用工人并且提高他们的生产率;而美国却关注如何使技术降低或者完全消除雇工的需求,那些活生生的人追求薪水,令人讨厌。德国的创新为不同教育背景的工人创造并且保住了良好的职位;而美国的创新顶多创造了亚马逊运营中心和苹果商店的职位。

美国是时候改进技术创新体系了。美国人需要认识到创新的目的不是提供广受欢迎的互联网服务,而应是保证生产率增长和就业增长,最终提高实际收入。美国需要新政策使工人能在本土扩展技术创新。美国以往把超前发明从实验室搬到市场的方式需要改变,美国必须建立一系列公私参半的研究机构,夫琅和费中心为德国所做的便正是这些机构将为美国做的。同时,美国还需对劳动力进行终身技能培训,让不同教育背景的工人学习如何应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

技术创新不会立刻带来经济增长。只有创新政策以完整的创新周期为目标,才能产生经济增长,提高全民福利。德国人能做到的,受过良好训练、激励得当的美国人也能做到。

[1]https://www./engineering-topics/articles/manufacturing-processing/how-does-germany-do-it

[2]https://www. /engineering-topics/articles/manufacturing-processing/how-does-germany-do-i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