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耐力练习的作用
2014-06-04 | 阅:  转:  |  分享 
  


二、耐力练习的益处

耐力练习(有时也称有氧活动)可引起机体多方面的适应,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骨骼肌和供能系统等。

(一)循环系统

耐力练习虽然不能改变最大心率,但个体与锻炼前相比,中等强度运动时的心率降低,心率的降低是由每搏输出量的增加引起的。另外,耐力练习还可增加最大每搏输出量和最大心输出量。最大心输出量的增加可使锻炼的肌肉得到更多的氧气,也使耐力得以提高。

(二)呼吸系统

耐力练习不能引起肺结构或呼吸系统功能的变化,但可以使呼吸肌耐力增加。由此膈肌和其它主要的呼吸肌等就能进行更长时间的工作。呼吸肌耐力的增加可减少锻炼时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并消除锻炼中有时发生的胁部疼痛。

(三)骨骼肌和供能系统

耐力练习可增加骨骼肌有氧供能能力,也使锻炼者利用脂肪的能力增强,但只有锻炼的肌肉才会出现这种适应,如自行车锻炼增加腿部肌肉耐力,但上肢肌耐力并没有明显提高。耐力练习虽然能够提高耐力,却不能增加肌力和肌肉体积。

(四)最大摄氧量(VO2max)

最大摄氧量是衡量心肺适应水平最好的指标。持续12至15周的耐力练习可使最大摄氧量增加10%至30%。最大摄氧量的增加是骨骼肌有氧能力和心输出量共同增加的结果。锻炼初期的适应水平、运动强度及营养状况也会影响最大摄氧量增加的幅度。最大摄氧量大的锻炼者增加的幅度小于最大摄氧量小的锻炼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存在最大摄氧量的生理极限,而最大摄氧量大的锻炼者比最大摄氧量小的锻炼者更接近极限。

运动强度直接影响最大摄氧量增加的幅度,大强度的运动比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能引起最大摄氧量更大幅度地提高。

然而,在运动强度与最大摄氧量的增加幅度间存在着一个平台,即当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增加强度并不能进一步提高最大摄氧量。锻炼期间的营养也会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增加,合理的营养应包括维持体能和健康所必须的营养成分(详见第七章)。

(五)柔韧性

耐力练习并不能提高柔韧性,相反,耐力练习可能导致肌肉和肌腱的缩短,从而使某些关节的活动范围缩小。因此,为预防柔韧性的减退,在耐力练习计划中应包括拉伸练习。

(六)身体成分

耐力练习可减少体脂的百分比,但体脂的减少也受饮食等因素的影响,详见第八章。





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说到体育运动,就好比说到说到一种让我放松而着迷的东西,体育运动对我而言是一种养生之道,是一股激励自我并凝聚团队的力量,形而上地说也是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我的体能并不是特别好,但是一想到自己有生之年或许还有无限的潜能可以激发,或许从力量啊、速度啊、灵活度之类的有所突破,并向人类的登峰造极稍稍靠齐,我就觉得身心特有精神。从小学的体操和田径赛的启蒙,一直到大学对体育相对比较系统的认识,我学会了观赏并初步分析一场篮球球赛之类的,学会了锻炼身体的方法,更学会了学以致用。有时候也跟着音乐找找舞步的感觉,可以充实一下自己的生活,也可以为缓解自己的学习等压力。总之,体育让我收获太多、太多……让我学会坚毅、让我学会包容、让我学会合作、让我学会永不放弃。我想对我而言现阶段的体育运动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从而更好地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我想以体育运动为支点,为我的以后撑起一种健康积极又有艺术情趣的生活方式。



体育运动的价值:?


首先,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艰苦、疲劳、激烈、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点,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它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


其次,体育运动促进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反应适度指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每位运动员都会受到规则的约束,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由于加拿大人对体育活动有明确认识,所以他们积极教育孩子们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我个人也觉得,从小体育锻炼多的同学,特别是舞蹈方面的,肢体行动起来感觉很灵活很轻柔,不像我自己一样笨手笨脚的。

?


第三,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它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这时候团队体育活动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一点。有时候跟同学有点小矛盾,上体育课打打羽毛球传传篮球,消极情绪就一下子烟消云散,感觉与别人相处也特别容易亲近。



经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得出一个结论: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1.体育课最基本的作用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教会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通过体育课堂,根据学生身体情况,安排适当的运动与运动量,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体育课上教师教一些基本知识,如队列队形、篮球战术、健康知识等等。体育课堂教学把运动技能学习作为基础,把掌握运动技能作为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学习运动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运动技能,在运用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形成运动爱好、专长和习惯,在不断的运动实践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学习,提高运动意识,逐步养成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寓德育与体育之中

体育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如教育学生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生动的动作形象,寓德育与体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队列、队形教学中,通过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成为社会的主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所决定的。在体育活动或竞赛当中,既有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竞争,又必须遵守一定规则进行比赛活动,这种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体育运动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提高学生遵守游戏规则的能力、尊重并关心他人的意识、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将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合理安排运动量,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活动有一定的强度,能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让学生在教师、同学的鼓励下、集体荣誉的影响下,克服惰性,提高“吃苦耐劳”的能力,发扬艰苦拼搏的精神,为今后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课堂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体育教师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体质健康、身心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献花(0)
+1
(本文系楚天千里青...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