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期“旧石器”时代
2014-06-05 | 阅:  转:  |  分享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

(约30万年前起至3万年旧石器时代中期是欧洲、非洲和亚洲人类历史中旧石器时代的第二个阶段,时间跨度大约是从30万年前起至3万年前的这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尼安德特人在欧洲蓬勃发展,而现代人在大约19.5万年前出现。

中期其重大进展之一,是人类扩大了居住范围。在欧亚大陆,人类进入了高纬度地区;而在非洲,则是向森林和干燥地区扩展。人类的这种扩展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是由于技术上的进步。由于适应于不同的生态环境,各地的旧石器文化呈现出日趋明显的地方特色。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文化(见丁村遗址)为代表。另外比较重要的有周口店第15地点文化和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类型和加工技术。即使类型稍有变化,技术稍有进步,也都是缓慢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修理石核技术(如勒瓦娄哇技术)没有得到什么发展。



欧洲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开展得早,发现遗址多,研究也深入,19世纪以来已建立起旧石器文化分期的序列。欧洲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手斧文化系统,包括阿布维利文化(Abbevillian)和阿舍利文化(Acheulian);一是没有手斧的石片石器文化系统,如克拉克当文化(Clactonian)。两者大体是平行发展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以莫斯特文化(Mousteria)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修理石核技术(勒瓦娄哇技术和盘状石核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典型器物是比较精致的刮削器和尖状器。



莫斯特文化莫斯特文化是欧洲、西亚、中亚和东北非的旧石器时代[1]中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莱塞济附近的勒穆斯捷岩棚而得名。该文化约始于15万年前,盛行于8万~3.5万年前。与该文化共存的人类化石大多数是尼安德特人。莫斯特文化的典型特征是使用修理石核技术(勒瓦娄哇技术和盘状石核技术),典型器物是用石片精心制作的边刮器和三角形尖状器。此外还有凹缺器、锯齿状器、石球、钝背石刀和小型手斧等。莫斯特文化时期的遗址数量较前增多,许多是洞穴遗址,这时狩猎技术有了发展,猎物的种类更加广泛,遗址中常常出土大量兽骨,证明了狩猎的成功。在东欧,还发现了窝棚和炉灶的遗迹。当时出现粗制的骨针,已知使用赤铁矿和氧化锰染色,偶尔有穿孔的牙齿、骨头及刻画过的骨头等原始装饰物和艺术品。还发现有埋葬死者的习俗。

























































































中国“丁村文化丁村文化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1954年以来共发现化石地点14处,石器地点11处,同时发现了人类化石,计门齿2颗、臼齿一颗,1976年又发现婴儿顶骨一件。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

丁村石器多以角页岩为原料,占总数的95%以左右,少量为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闪长岩制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数量较少,其数量略少于总量的1/3。大部分石片均有使用痕迹,很少进行第二步加工,多以碰砧法制成。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球等,其中厚三棱尖状器为其所特有。

丁村石器类型区别较明显,有些尖状器修整得较平整,部分石片较规则等,表现了丁村石器的进步性。但以单面加工为主,尖状器数量较大,而且保持着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特点。与蓝田人文化与匼河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







中国“许家窑人中国的早期智人(见智人)化石。出自山西阳高和河北阳原交界的许家窑村附近。距今约10万年。1974~1975年多次发掘。许家窑人化石有头骨碎片、上颌骨和牙齿约20件。其头骨骨壁的厚度、牙齿粗大和嚼面复杂的程度都像北京人。但更多的特征与早期智人相同。脑量估计比北京人大。

周口店第十五地点文化

献花(0)
+1
(本文系大才的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