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昵称17867419 2014-06-05

 

一、生字词。

植树  沟渠  版图  和煦   增添  观察

二.《走,我们去植树》这首诗中把树、森林比作 绿色工绿色宝库 ,把枝叶比作 快乐的音符 。其中3、4、5小节着重讲了植树 的作用意义。是一首诗歌,全诗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 3.植树的好处是:送来清新的空气、绿化祖国、叫风沙低头,让百鸟起舞。 4.“迈开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表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愉悦心情。 5.“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这句话是说:少年队员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今天像栽下的小树,在阳光雨露下,健康、蓬勃地成长,将来就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6.“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美丽的版图。”一句中,“版图”指国家的疆域,“染”字形象地表达了只要我们大家坚持植树造林,我们的祖国就回成为一个绿色世界的含义。 7.开头与结尾的关系是首尾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表明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决心。 8. “绿色工厂”是指树木有光合作用,“绿色宝库”指森林,“绿色的希望”指沙退鸟舞。 9.《第一朵杏花》讲的是邻居孩子帮竺可桢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故事。他说:“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 '大概’'也许’ 这类字眼,也不能用 估计 和 推断 代替 观察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 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一朵杏花》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故事,赞扬了他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了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10.读下面的两句话,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⑴ “是啊,……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吗?” 这句话中的“弯下腰来”表现了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了竺可桢爷爷一看到开放的杏花,就要进一步探究其开放的时间,这种主动探索科学的行为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⑵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这句话中的带点字充分表现了竺爷爷得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后激动心情。 11.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是因为①这“第一朵杏花”是故事的中心事物②集中体现了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给人以鲜明生动的感受。 12.《燕子》是一篇散文。《燕子》的作者是 郑振铎 ,课文从羽毛 、 翅膀 、 尾巴三方面介绍了燕子的外形特点,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燕子的外形:活泼机灵 。燕子飞行时的特点是: 轻、快 。作者把休息在电线上的燕子比作音符,把电线比作五线谱 。填空: 青的草, 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 赶集似的聚拢来 ,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 ,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课文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 13.“几对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了一支春天的歌。”这段话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电线比作五线谱,用音符来比喻燕子。这支“春天的歌”会是一支赞美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呈现一片勃勃生机的歌。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14.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段话描绘了生机勃勃、明媚动人的美好春景 。 15.《江南春》是唐代杜牧所作,诗题的意思是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16.《江南春》一诗,前两句写今,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画面,后两句是怀古。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其中,怀古的是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也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诗句中,“映”的意思是掩映 ,“郭”的意思是依山而建的城墙。 17.《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所作,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时的愉快心情。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作者程颢 ,他是宋代诗人,题目的意思是: 春天偶然写成的诗 。其中写景的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谓”的意思是:以为。“时人”的意思是:过路的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欣赏春景时高兴愉悦的心情 。 18.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都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情景交互,融为一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