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VOICE|范曾:国学的当下意义

 真友书屋 2014-06-05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就是为了自己快乐。这种为己之学,会使我们的学养不断丰富,身心不断净化,渐渐地趋近一个终极的目标,就是利他。为己之学,不是像孟子当初批评杨朱“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而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大的目标,因此就有一种乐此不疲的感觉。


每天早上五点钟,万籁俱寂,我会走进书房,看看康德的哲学和柏拉图全集,看看中国古典的历史文化书籍,这是一个跟中华先贤和西方文化邂逅的最妙的场所。我感到天地是那么辽阔,因此心灵为之一振,每天都有这样的感觉。


启动生命的源头活水

——我们今天学习国学的价值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是南宋的理学大师朱熹写的。如果要从孔子以后,选几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有汉代的郑玄、毛亨,有董仲舒,然后就得是朱熹、王阳明。董仲舒使儒学能够成为独尊之学——当然凭借了汉武帝的力量。到了朱熹的时候,他就真正地确立了“四书”的至尊之位。朱熹当时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结合起来,汇编为《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但朱熹的个人命运非常之不幸,遇到了昏聩的皇帝。南宋的皇帝都偏安于临安,在这个偏安的政权下,却出现了很多卓越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和大文人,譬如朱熹、陈亮、辛弃疾和吕祖谦。可是,每个朝代都有奸佞。宋孝宗时的韩侂胄是个非常贪心的人,对朱熹这些正人君子心怀仇恨,把朱熹的学问打为邪学,并且把他的一些学生诬为奸党,朱熹最后死得非常寂寞。在他临死以前,有人劝他还是躲一躲,他说“不”,照样安坐教席,给仅有的几个学生讲课,在平静中死去,很有苏格拉底的气派。


当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提笔写下这些诗句的时候,他想到的会是什么?应该是我们的文化。他认为文化像一面镜子,天光云影在里面徘徊。这文化赡而渊博,绝非一潭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这个“渠”字不是“水渠”,而是代词“他”。唐诗宋词中,经常会出现“渠”字,讲的就是“他”。话本小说里也常出现“他怎么样”、“渠怎么样”。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问他,这池水为什么这样清?因为有源头的活水”。这个“源头的活水”,就是朱熹一贯坚持的中华民族的经典对我们生命本源的开启。对经典应该永远心怀敬畏,那是列祖列宗传递下来的一些非常精粹的思想。一直到今天,它的生命之树长青,永葆美妙的青春和生命力。


三种自由之境


我们研究一门学问、投身一项事业,乃至一生所有的追求,其实都是要得到一种自由。国学是一片浩瀚无际的大海,能够让我们自由自在地遨游。研究国学,可以让我们实现在精神世界中的“逍遥游”。


我想,人类的自由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理性的自由。据十七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讲,“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如果你对国学的必然无所了解,就会停留在一种皮毛的,甚至于错误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不能畅游,也不能得到自由。


第二种是社会契约的自由。当出现 “你的”和“我的”这两个词汇以后,就开始需要契约了。契约最初可能是约定俗成的,然后渐渐形成法律,最后还可以把法律刻在石头上,譬如两河流域的《汉莫拉比法典》。理性的自由、契约的自由是社会保持安定的一个前提。


最后一种是心灵的情态自由。情态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契约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不能影响到属于你个人的、你要很好地珍藏着的那个东西,就是情态自由。它可以把你造就成一个诗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


我的自在

   

我有二十四个字的自我评价: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讲: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希望能“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我则讲略通古今之变。我到今天七十二岁,每天五点钟起来读书,还不能略通古今之变,绝对可以列入白痴的行列。所以,我经常用司马迁的这段话来鼓励自己。我就希望大家多背诵一些东西。


我曾经在节目中应邀背诵《离骚》,有人讲,范曾这是在自我表现。背《离骚》当然没什么了不起,三百七十七句,如果下定决心,一天背三句,一百多天也背完了,不是什么难事。但如果研究学问靠背诵《离骚》就能炫人耳目,这个想法不免幼稚。这个是讲读书要持之以恒,不能够不坚持,希望一下子就成为一个饱学之士,或者根本就不读书,认为电脑一打开,一按全知道。可是这个知道的东西,缺乏一种生命的活力,它没有化到你的灵魂血脉里去。网络上的知识再多,它也不属于你。在学习过程里,必须有所选择。


人脑这个机器太微妙了,它是一个无穷尽的大世界。我们要特别爱惜和善用自己的大脑,不要过分地依靠电脑。这就是我为什么叫学生经常背诵。在这样一个电脑发达的时代,我竟要大家背诵,那岂不是愚不可及吗?但我想,如果能有一个人,能够按照我的意思,这样十年做下去,跟一个十年一点儿都不背诵的人相比,他一定懂得更多。不要以为,操纵电脑就能使人知识丰富。


今天我们学国学,不是为了科举取士,那个考生在一个个格子里苦思冥想地做文章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不会再带给我们青年人痛苦。我想,只要方法得当、引导得当,只要讲国学的人真正了解国学,那会是很好的。除去功利心,反而可以真正返本归元地继承文化精髓。


(选摘自范曾先生所著《国学开讲》)



范曾的100堂国学课 重新解读中国智慧

用古典的思维 解决现实的困惑

独家收录大量范曾珍贵画作 极具收藏价值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众生喧哗的浮躁,导致人们内心不再平静。剧烈的社会变革不断冲击着社会原有的道德和价值体系,人们向中华五千年文明寻找智慧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之后的西方,也有许多人转向了东方文明,《第五项修炼》的作者美国人彼得·圣吉曾经这样说过,西方工业化的力量也是强大的分割的力量,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着那些以生命一体的观点,来了解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奥妙的宇宙万有本源,体悟出极高深精妙而深广的古老智慧。


在这样的前提下,范曾先生暂且放下了手中的画笔,用他独有的方式带我们探索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程。在万里长卷的国学经典中,范先生将以时间为轴,以儒释道的经典为纲为我们娓娓道来,还会带着我们真诚经历当下面临的困惑,让历史的智慧,复活在现代人的生活难题中。


我认识范曾有一个“三步曲”:

第一步认为他只是一个画家

第二步认为他是一个国学家

第三步认为他是一个思想家

在这三个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诣。

——季羡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