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课应具备的特点

 老包书屋 2014-06-05

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课应具备的特点

 对全体教育工作者而言,新课程是一次强烈的“头脑风暴”,也是一次比较彻底的“学习的革命”。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须要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如此,对一堂好课的评价也要发生深刻的变化。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一堂好课应具备哪些特点呢?我以为,它至少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等特点。

 一、新

 新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原来“繁、难、偏、旧”的不足,注入了很多新的活力,作为执教者,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不复制别人的思路,努力变讲堂为学堂,设计出新意,局部有突破,能让学生产生动力,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

 (一)理念新——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重中之重。作为教师,至少要关注以下新课程“八关”:

 1、人才观: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

 2、目标观: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全面关注了“人”的全面成长和“才”的终生成长。 

 3、知识观:学生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4、教学观。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构建新型师生伙伴关系。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学生观: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

 6、教学手段观。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全方位的展示,让学生尽可能丰富地、尽可能直观地、尽可能快捷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兴趣,还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动手,主动探究。

 7、评价观:紧扣新课程理念,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反馈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力求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团结他人,建立信心。

 8、课程资源观:教师应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利用和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二)思路新——体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同样的45分钟,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

 吴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开始了知识的学习。“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吴老师不仅不慢地说:“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尖点了一下右手心,“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说:“半个。”吴老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吴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

 在这里,吴老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三)手段新——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计算机早就进入课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增大课堂容量,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电化教学手段在传递信息方面有诸多便利,但也决不能排斥或代替其它的教学手段,黑板该用还是要用的,必要的板书还是要写的,电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这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

 (一)导入新课时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有趣的小游戏,生动的小故事,能激发思维火花的问题,一段哲理名言甚至教师自己组织的一段精彩解说等方法都可以成为导入新课的好方法。  

 (二)组织教学时增趣。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究,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增浓学习兴趣。

 (三)巩固练习时延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用练习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活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思想飞扬,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找回丢失已久的“自我”,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经验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

 (一)教学方法灵活。

 教学方法从来都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年龄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符合教学和学生实际并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把教材用活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将教材与生活接轨,与学生挂钩,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把学生教活。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把学生教活很重要的就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大胆交流,要让学生思维灵动,有自我见解,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

 关于问题意识,我还想多说几句。记得袁振国教授在他的新作《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这样写道: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会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

 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提问?

 造成目前孩子不愿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教育缺乏孩子动脑筋的“时空”是一大原因,我们的教师理念落后,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是又一大原因。我们平时只重视“答”的训练而忽视“问”的培养与指导,就是明证。很显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很大程度上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话意识,那种用教师的“问”代替学生的“问”,用教师的“问”剥夺学生“问”的做法,实际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萌芽。

 实际上,学生们上课不愿意主动提问发言,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权实现不充分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会受到各种限制,既要受到老师标准答案的限制,又要受表达方式方面的苛求,如必须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利落等,那些不符合要求者可能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于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谨小慎微,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此外还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以滔滔不绝的讲解和层出不穷的问题占据了课堂教学中近2/3(其实远不止)的时间,学生作为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反应,而无时间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二是学生在课堂纪律的束缚下,即使有问题,也不能及时提出,因为他不能用问题打断其他人的发言,无论正在发言的是教师还是学生。教师则不同,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发言,他可以将发言权暂交给学生,也可以随时将发言权收回。三是教师的态度使学生不愿意提问。例如,在提问的时间上学生难以把握,问题既不能问得太早,否则教师的回答很可能是“我们后面会讲到这个问题”;也不可太晚,否则教师会说“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同样,问题的难度也难于控制。太难,教师会闪烁其词,避重就轻;太易,又会引起教师的轻视和其他学生的嘲笑。这样一来,学生本能地觉得只有三缄其口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四是教师以自己的提问代替了学生的提问,学生很少有机会、有时间思考并提问。

 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提问?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不以权威者、裁判者、命令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给于积极的肯定,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要鼓励和欣赏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敢于求异、求新。

 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教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坚持不懈地训练,使学生由感性问题的质疑逐步过渡到理性问题的质疑,进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再次,教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

 第三,要欣然面对学生的“发难”,小心呵护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第四,要虚心向学生学习,不要害怕被学生问倒;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不了,这不是老师的耻辱而是老师的荣耀。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意识应该成为基本意识。因为,所谓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才能见成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实

 实,就是教学中要讲求过程落实,查有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用足球场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学要“到位”“不缺位”。即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课堂学习详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最终取得了较高的实效。

 (一)教学内容充实

 主要指根据实际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要把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改变过去"掐头去尾只烧中段"的做法。让学生感到生活周围处处有学问,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一是向传导方法"延伸"。二是向渗透情感"延伸"。三是向发展智能"延伸"。

 (二)课堂训练扎实。

 即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需特别指出的是,不可让学生再次陷入题海这片苦海,要让学生做经典题目,引导其“将经典题目做成经典。”

 (三)教学目标落实。

 就是一节课下来,看一看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评定: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增强;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美

 (一)风格美。一名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可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标志。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个性化的教师不可能是一名优秀教师,没有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就很难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下面几个阶段:模仿教学阶段——独立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有风格教学阶段。

 (二)氛围美。

 这里主要指的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合作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中,教师要变教导者为导演,变长者为伙伴(朋友),变老师为学长,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学相长。为此,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创造条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课堂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标准》呼唤课堂上民主、平等的氛围,呼唤教师转变角色,走下讲台到孩子中去,俯下身来与孩子双眸对视,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孩子们灵感涌动的空间。

 (三)感受美。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当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和个性化特长的“我行”的教育,而不是贬低、压抑学生主体性品质和个性化特长的“我不行”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利用成功带来的积极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是当代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儿童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新课程背景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更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后,当你进行课后反思时,跟旧课程时的课堂相比,你会觉得不足和遗憾似乎更多。这是很正常的,也正说明你对教学的思考很丰富,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