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问》养心:美丽心情源自生态智慧

 半点寒心 2014-06-05
《十问》养心:美丽心情源自生态智慧
□ 陈洪 何清湖 湖南中医药大学

  大自然是身心的共同归宿

  大自然是万物生灵的伊甸园,也是人类子子孙孙的洞天福地。古往今来,人们从大自然获得赖以生存的丰富资源,亦在大自然领略万千景象,获得美感、愉悦、安全、放松、宁静、平和、活力等积极体验。对于久居钢筋水泥城堡的现代人来说,亲近自然可以称之为一种回归本能,这种本能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心灵上的“思乡病”,产生焦虑、浮躁、厌倦、疲乏、缺失等负性体验,及时回归自然如同回到家中,将会给生命注入全新活力和动力。

  “人与自然”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早在2200多年前的马王堆古医书中就有记载。《十问》中有这样几段论述,“黄帝问于天师曰:万物何得而行?草木何得而长?日月何得而明?天师曰:尔察天地之情,阴阳为正,万物失之而不继,得之而赢。”这里是讲万物与天地阴阳的关系。万物的运动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太阳和月亮能放光明,都是以天地阴阳为准则。如果违背这个规律,万物就不能生存、繁衍,适应这个规律,就能兴旺发展。“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大致意思是在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争相开花结果,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这里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天地气交”,如果有太阳之阳、地球之阴,但二者不能通过相互运动进行相交转化,那么生命现象也就不会出现。

  对此,《灵枢·本神》进一步阐述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里的德流气薄,实质上是天地气交的另一种描述。天神运用德而化生万物,道的德能以炁的物质方式,滋养人们的精神系统、灵魂系统,也就是性体系统;而地上的五谷杂粮等有形食物的气,滋养我们的形体、肉身,也就是命体系统。德的能量在体内流动和食物所转化的气在体内相互激荡,融为一体,共同支撑生命的活动,使生命具有活力。这里不仅阐述了生命形体与天地阴阳的关系,更进一步提出人的精神系统亦是天地气交、炁气相搏的结果。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其生长、善恶、寿夭,与自然之间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十问》中这样描述:“君若欲寿,则顺察天地之道。天气月尽月盈,故能长生。地气岁有寒暑,险易相取,故地久而不腐。君必察天地之请(情),而行之以身。有征可智(知),间虽圣人,非其所能,唯道者智(知)之。天地之至精,生于无征,长于无刑(形),成于无(体),得者寿长,失者夭死。……”这里描述了一幅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动画面,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了解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月有阴晴圆缺,所以能够长生;气候有严寒酷暑,地势有高低不平,所以大地能够永世长存而不腐烂。然而自然规律无征可见,也无一定的形状体态,只有通晓自然规律,并按规律身体力行就可长寿,不按规律办就会短命夭折。这些可以说是有关“天人相应”的最早记录。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这个命题也有着更深、更详细的认识。《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都说明人体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老子》中也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同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养生就要使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

  返璞归真才是健心生活

  亲近大自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对此《十问》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故善治气槫(抟)精者,以无征为积,精神泉益(溢),翕(吸)甘潞(露)以为积,饮榣(瑶)泉灵尊以为经,去恶好俗,神乃溜刑。翕(吸)气之道,必致之末,精生而不厥。尚(上)下皆精,塞〈寒〉温安生?息必探(深)而久,新气易守。宿气为老,新气为寿。”这里讲述了聚积精气的方法,要按照自然变化规律,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很自然地蓄积,汲取天之甘露和瑶池之水以获得天地精气,保持深长呼吸使得精气畅通,从而实现精神健旺。当然,这里的甘露瑶泉是一种泛指,意指大自然中对身心有益的精华物质。

  关于如何炼养精气,《十问》提出食气要顺应四时,避开“四咎”。“善治气者,使宿气夜散,新气朝最,以彻九徼(窍),而实六府。食气有禁,春辟(避)浊阳,夏辟(避)汤风,秋辟(避)霜(雾),冬辟(避)凌阴,必去四咎,乃棎(深)息以为寿。”善于养气的人,在夜晚排除废气,早晨吸聚新鲜空气,春天避免浊阳之气,夏天防暑热之风,秋天避霜露,冬天防严寒之气。如此保持深长呼吸,就能达到长寿目的。

  不仅“食气”需要顺应四时,调养情志也要遵循季节变化。春天人体肝气旺盛,要保持情志舒畅调达,可以清晨披开束发,放宽衣带,舒缓形体,漫步庭院。夏天要重视心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胸宽广,欢乐舒畅,使肌肤腠理畅通,阳气宣泄。秋天对应肺脏,需保持神志宁静平和,避免悲秋伤时,享受万物成熟、硕果累累的喜悦。冬天是封藏之时,要顺应外界变化,保持安静、节制的情志状态。

  从《十问》反观现代生活,“顺其自然,返璞归真”成为颐养身心的题中之义。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外物,人类天性越来越受到工业文明的蒙蔽,肢体利用也越来越少。从古井取水到“哗哗”即到的自来水,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到“始于车下”,从朗朗读书声到“谷歌搜索”、“百度知道”……我们把手脚解放出来,给头脑充斥海量信息,远离自然,远离生态,蜗居在情感疏离的物质空壳。远离青山绿水,远离自然天性,也就远离了身心健康,背离健康长寿之道。美国超经验主义作家梭罗于1845年的春天,在家乡瓦尔登湖边建起一座木屋,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那里远离工业文明的污染,他写下了闻名于世的《瓦尔登湖》。这本宁静、恬淡而充满智慧的书籍,记载了作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体验,为我们描绘了一片心灵乐土。美丽心情源自我们的生态智慧。不如偶尔像个农民,尝尝自己动手的乐趣,多与大自然打交道,简单自得地过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