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幅《江城春色图》扇面(见图)的作者袁瑛,是乾隆年间供奉内廷的宫廷画家,曾师从于黄鼎、张宗苍,故其绘画渊源亦属于“娄东派”

 闯王兄弟 2014-06-06

核心提要: 清初的山水画坛,有以“四王”为首的“正统派”和以“四僧”为首的“个性派”两大阵营。“正统派”见重于朝廷,在画学思想和创作方法上受董其昌的深刻影响,苦心精研宋、元等“南宗”大...

   清初的山水画坛,有以“四王”为首的“正统派”和以“四僧”为首的“个性派”两大阵营。“正统派”见重于朝廷,在画学思想和创作方法上受董其昌的深刻影响,苦心精研宋、元等“南宗”大家名迹,尤其崇拜“元四家”。他们注重笔墨,画面审美趣味的表达更加精致,但较少观察自然、描写具体生活感受。
   “四王”之中包括两代人,第一代是王时敏与王鉴,第二代是王时敏之孙王原祁及王时敏与王鉴的学生王翚。王原祁曾供职南书房,其山水画直接渊源于祖父,而自家面貌更为强烈。他晚年奉命编纂《佩文斋书画谱》,颇受康熙帝赏识,康乾之世,朝野学他这一路的极多,饶有成就的有黄鼎、张宗苍、唐岱、钱维城等人,形成了以他为旗帜的“娄东派”。
   此幅《江城春色图》扇面(见图)的作者袁瑛,是乾隆年间供奉内廷的宫廷画家,曾师从于黄鼎、张宗苍,故其绘画渊源亦属于“娄东派”。但画家在吸取古法的同时,更注重再现自己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感受,这在当时以“摹古”为指归的山水画坛中是极为可贵的,此图为金笺墨笔,纵16厘米,横 48.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整个画面以清润开朗、苍劲率意的笔墨描写了阳春三月草木勃发、清新盎然的江城之景,别有一番新意。扇面采取平远法,左侧以中侧锋干笔渴墨绘山崖斜出,略施皴擦,层层叠叠,险峻巍峨。崖下近、中、远三景层次分明,放眼望去,苍苍茫茫、参差起伏的丘石杂树近乎占据了半个画面,与陡峭的山崖在空间上构成了横向和竖向的延伸,不仅将画面层层推进,同时使视野变得更加幽远开阔。其间,亭台楼宇或隐或现;江渚之舟,悄然停泊,为画面平添许多生活气息和空寂灵动的氛围。
   画面右半部分留有大片空白,虽不着一笔,却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技巧传达出了江平如镜、水波不兴的江南景致。同时,江面的大片空白与错落纷繁的山石树木在视觉上又形成了虚与实、简与繁的强烈对比。画面右侧题“江城春色,赐扇写为云老太翁正,时壬辰三月,二峰袁瑛”,墨笔秀润,收住阵脚,下钤一“臣瑛”白文方印。至此,画面构图开阖有度,平稳均衡,置景虚实相生,营造出一派林重水复、可游可居、令人神往的山水意境。
   展读整幅扇面,笔法苍劲,墨气淹润,一股清新洒脱的气息扑面而来。细观之,树木枝权的勾勒以及枝叶苔点的点虱,无不沉稳老辣而又不失飘逸。杂树丛中几处积墨的运用,不仅使画面显得旷达幽远,而且起着调节画面重心的作用。远处的淡墨苔痕用笔看似混沌,但骨力强劲,丝毫没有轻浮之嫌。
   此图作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是袁瑛创作盛期的作品。
   袁瑛,生卒年不详。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记载,袁瑛字近华,号二峰,元和(今江苏苏州)人。童时侍其叔袁钺习山水;稍长,从徐北山学花卉写意之笔,颇有骨力。乾隆三十年(1765)应李因培之荐,供奉内廷。山水晚年益加精密,出入宋、元,用笔沉厚,宗黄鼎法而变以己意。尝作《乔木高居图》最妙,张问陶有诗题赠。前后居京师四十年,后官粤东开平县知县。乾隆五十年(1785)归隐葑溪,筑赐诗堂以居。
   史书上关于袁瑛的记载很少,但从传世作品如《普宁寺图》(1769)、《乔木高居图》、《江山秋色图》(1784)、《泰山汉柏图》中,我们可以品味其艺术创作的风格和体貌。《石渠宝笈》续编、三编共著录其作品九件,其中有一件是他与姚文瀚合画的《盘山图》轴。此外,亦有他与方琮等绘制的八开《山水合册》传世,册中第一、六开为袁瑛所绘。此二幅在用色上都呈现出古雅清淡的特色,山石画法上明显表现出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特点;而在后一幅作品中,又有元代盛子昭的画风遗迹。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画家在“四王”基础上转益多师的艺术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