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病因病机概述、特点的认识、证治思想、用药分析、基本处方

 太平时光 2014-06-06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病因病机概述
       在过去多数医家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机为脾肾两虚,脾虚运化失司,肾虚封藏失职,导致精微下泄,治疗上则主张以六味地黄丸为主,加补脾、固肾、涩精之品。但是,当时这种疗法疗效并不好,甚至有加重病情的。基于此,临床诸多医家做了大量探讨,有主张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有力主正虚而受邪者,有认为正虚邪实,标本皆病者。今就关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做一概要论述,以滋临床参考。

  一、主张以邪实为主者,认为湿热成毒、血分郁热、瘀血停滞、风邪袭络以及药毒侵犯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本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决定因素。

 (一)倡湿热成毒论者

  如刘渡舟教授1认为,本病以实证为多,其基本病机为湿热之邪,久郁成毒,壅滞三焦,下注于肾,气机不利,诸脏功能失调。造成湿热为患的原因,是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外邪客人,随湿而化,客风易散,湿热难除,迁延日久,下注肝肾,壅滞三焦,三焦不利,气血阻滞,诸脏功能因之失调。上焦不利,则肺卫失宣,易于外感;中焦不利,则脾失健运,饮食被扰,四肢肌肉失养,体倦乏力;下焦不利,则肾失气化,腰酸腿软。湿热下注膀胱,故尿少而黄;湿热邪毒壅阻于肾,肾失封藏,精微不固;正气愈虚,湿热之邪更为难除,故缠绵难愈。虽症状与脾肾两虚大致雷同,但湿热为患者,苔白厚腻或黄腻,脉沉濡或沉滑,小便黄而少,与虚证之舌淡、脉弱、尿清不同!并提出了清利湿热、宣通三焦气机的治则。陆鸿宾报道,肾病湿热证发病率为47.95%~100%。余江毅等报道,111例肾炎中有湿热证者75例,占67%~57%。于尔康等认为,慢性肾炎中的湿热是其基本的病理因素。湿热滞留,耗伤正气,变生它邪,且易招外感,成了病情进展的重要原因。沈庆法等认为,在影响本病的实邪中,湿热是重要的病理因素,水肿、蛋白尿、血尿、氮质潴留,都与湿热有间接或直接关系,并明确提出“没有湿热,就没有慢性肾炎”。

  刘志明教授2,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认为从慢性肾炎患者小便浑浊主要由湿热所致。(肉眼观浑浊与镜下浑浊,性质可以类比)。因此,刘氏提出湿热伤肾是慢性肾炎病机的基本特点。在治疗方面,则推崇猪苓汤以育阴利水、清利湿热。

  余江毅3等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提示:湿热病理的基础是免疫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肾小球系膜增生可作为湿热证的客观指标;湿热与血脂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变化存在较密切关系。这些可以作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湿热证辨证的参考。

 (二)倡血分郁热论者

如赵绍琴教授等4认为,本病的发病与反复感染有关,属于外邪内侵,久留而不去,深入血分,形成血分郁热,即邪气郁久化热,灼伤络脉,故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等血热妄行之证,或为湿热阻滞经络证。若作肾虚补之,则犯了实实之戒。并提出了“慢性肾病非虚”、“慢性肾病忌食高蛋白食物”等一系列观点。

   (三)倡瘀血停滞论者

    关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机,重视瘀血这一因素者,如:陈亦人教授5认为,水肿非尽肺肾脾,每从肝治方应机。《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又云:“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是舍本求末,于病无益。”晚清唐容川进一步发挥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至此,瘀血阻滞这一水肿病机的地位更加突出。陈氏采用仲景之法,从肝论治,活血化瘀,淡渗利水,往往收效迅捷。姜春华教授6根据《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篇》:“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以及《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涩则病积溲血”,提出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病机为肾阴不足,瘀热阻络,采用滋阴清热、化瘀止血,使肾阴复而络脉静,瘀热去而血尿止。

    从病情演变的角度,持“久病入络”论者,亦强调瘀血阻滞在本病病程中的重要地位。如邹云翔教授7认为,患者浮肿而夹有瘀血,或妇女经闭,或水肿重症,尤以腰以下肿甚,甚至伴腹水,采用其他各法治疗不效者,除与肺脾肾失调有关外,尚与肝络瘀阻有关。久病入络,从气分用药不效,养肝活血,每能见效,治以桃红四物汤加减。

    现代研究表明,慢性肾小球肾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运用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肾脏血液供应,增强肾小管排泄功能,并对肾小球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而且,增生性肾炎的基本病理改变符合中医血瘀特征。现代医学认为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其中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加是增生性肾炎的基本病理改变。而系膜细胞的过度增生及系膜基质的聚集,最终导致肾小球纤维化、硬化。免疫复合物沉积、细胞增生、肾小球纤维化、硬化等病理特征均符合中医“内结为血瘀”的内涵。

   (四)持风邪袭络论者

持风邪发病论者,本《诸病源候论》:“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之说,突出风邪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病的发生、发展,与湿、热、瘀等有密切关系,但在其演变过程中,由于反复感受风邪,从而导致血尿、蛋白尿及临床症状加剧。

    如吕仁和教授8等,根据肾脏疾病中许多表现具有风邪致病的特点,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的肾炎及IgA肾病,多在发病前有明确的外感史,有咽喉痒痛的症状,这就是风邪外袭的特点;而急进性肾炎和紫癜性肾炎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复杂,变化迅速,是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据此认为,风邪也是导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主要病因。并将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命名为肾风,即病因为风邪,病位在肾脏。肾虚感受风邪或风邪挟寒、挟湿、挟热邪侵袭,正邪相争剧烈,则发为急性肾风。若急性肾风在急性期调治不当,或虽未急性发作,但因反复感受风邪,导致肾体受伤,迁延不愈,则形成慢性肾风,病情发展至最后成肾衰。

    再者,部分病人虽无明显外邪征象,而反复腰酸腰痛,除与肾气不足有关外,亦和风邪入络紧密相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祛风中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降压的作用,并可抑制抗体形成或清除抗原。

   (五)药毒致病观

随着临床观察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西药均被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这些药物的不恰当运用,均可以导致肾脏疾病的发生。对肾脏有损害的中西药皆属药毒,中药常见的有含马兜铃酸的植物(马兜铃、广防己、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杜衡、细辛、雷公藤、川草乌、马钱子等),西药有氨基糖甙类、非甾体消炎药、环孢菌素A、造影剂、抗肿瘤药物等,这些药物可致多样化的肾脏损害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球肾炎等。
         二、主张以正虚为主者,一般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以脾肾亏虚为主,而急性肾炎以肺肾为主。并认为本病属于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所致。肾为水脏,真元寓内,五脏之阳非此不能蒸发;脾为阴土,职司运化,赖肾阳以温煦,转输水谷精微,奉养五脏。内伤劳倦或寒湿外渍,脾肾阳损,气不化精而化水,水湿因之而泛滥,精微失固,渗漏于下。

     如杜雨茂教授9认为,慢性肾炎以虚为主,病变主要累及脾肾。由于脏腑功能低下,水液代谢失调,气血运行受阻,故常夹有水湿、湿热、瘀血等邪气。这些病理产物,又进一步影响脾肾功能,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使慢性肾炎在脾肾虚弱的基础上进一步复杂化,因而,血尿、蛋白尿、浮肿、小便不利等表现进一步加重。在治疗方面,主张从六经分经论治肾炎。

     三、目前,绝大多数临床医家,持正虚邪实,标本皆病论。

     正虚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气、血、精、阴、阳的亏损,标实主要是外感、水湿、瘀血、湿热、热毒等。肺脾肾功能失调,则上不能治节水源,中不能运化水湿,下不能通利水道,正如《景岳全书》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则水停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水液代谢紊乱,湿浊无以运行,蕴积于体内,变生诸端。加之外感等邪侵扰,内外相合,从而形成本病。

     如叶景华教授10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形成具有正虚与邪实两个方面。由于正虚,易反复感受外邪,外邪难以及时驱除,以致病情迁延难愈,呈现正虚邪恋、虚实互见的局面。正虚以脾肾亏损为主,尤以肾虚更为突出。肾虚是本病发展和转归的必然结果;邪实以风邪、湿邪、热邪及瘀血为主,尤以风邪和湿邪为紧要,风邪在病变中起主导作用。其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机,是反复感受外邪,风邪入络,湿热郁遏,肾虚而瘀血蕴阻,并提出益肾清利,活血祛风是该病的治疗大法。

     裘沛然教授11,本《素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提出“邪之所蕴,其气更虚”,“虚之所在,受邪之地。”因此,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机“表里夹杂、寒热错综、虚实并存”。表里夹杂者,指患者除有面色恍白、腰酸、浮肿、神疲等里证外,常因感冒而致急性发作或加重,属于“外感引动伏邪”之说;寒热错综者,指患者除表现为面色恍白、神疲肢冷、脉迟、苔白等寒象外,尚有热毒蕴结、盘踞于内,如表现为咽痛、鼻衄、小便浑浊、血尿、血压升高等等;虚实并存者,指肾气受损、肾不藏精及脾不统血,导致气血精皆匮乏,形成本虚,同时,因本虚而导致水饮痰浊稽留,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形成标实。其将本病病机概括为:脾肾气血亏虚和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相杂,倡导表里合治、寒热兼施、利涩同用、补泻并投的治则。

周鹰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机特点的认识 (2008-01-12 17:01:57)  

  周鹰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分析、总结,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病机,不外乎正邪两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则在于五脏六腑、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之失调、不足,而以脾肾为重,兼及于肺;邪气之实,则在于湿热瘀血困于内,气滞肝风扰于中,虚邪贼风袭于外,尤以湿、热、瘀为重。故在慢性肾炎的发展过程中,肝肾精血亏损,脾肾气化不足,虚阳不能潜降,湿热瘀血内停,虚邪贼风侵扰是其基本特点。

下面则分别论之:

  (一)阴虚火旺,虚阳不潜。

  阴虚火旺、虚阳不潜表现明显者,多为素体阴虚之人。加之长期血尿、蛋白尿迁延不愈,精微外漏,更伤阴精。肾为水脏,受五脏之阴气而藏之,故阴血久亏则肾精亦伤,虚阳浮久则化热迫血。终而形成阴血、阴精亏于下,虚阳、虚火浮于上的病态。从阴虚内热到阴虚火旺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它表明了虚热的程度不同。由于虚热扰神,故见虚烦的征象。

  临床可见患者心神不宁,面淡不荣,或脸赤如朱,神情淡漠,或幽幽不安,此为阴虚、精亏之外象;在上可见睛红目赤,口疮喉痹,衄血牙宣;在下可见便血崩漏,痔漏出血;在微观可见尿蛋白、尿潜血持续不减,甚则肉眼血尿。其舌红绛或淡红或暗红,苔多白黄或白黄少津。

  由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而来者,往往服用过大量激素。由于激素为大辛大热补阳之品,由于激素所引起的柯兴氏样表现,也可从壮热伤阴,阴虚火旺的角度论治。

   (二)伏热盘踞,熏蒸于内。

  临床所见,绝大多数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都有伏热盘踞于内的病机,且多为饮食所致,或为恣食牛羊肉,或为过啖肥甘、烧烤炙膊而成。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阶段,也容易见到由于激素所引起内热征象。以火性上炎之故,火热上攻咽喉、颜面,而见喉核肿大,颜面痤疮。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今内有伏热,上焦不清,遇节气之变化,毛孔开阖不利,闭热于内,少火即成壮火,火热不得出,故循经络、脏腑之虚而犯之。故尔肾脏损伤加重,迁延不愈,此亦“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之所在,受邪之地”之意。

      (三)湿瘀困结,精微不固。

       现代人生活环境壅塞,此从外在条件言;饮食结构滋腻,此从内在环境言。内外为壅滞的状态,故气血运行不畅,新陈代谢失调,而易生湿、成痰、产瘀、化热。故恣食炙煿,肠胃湿热,复加生冷寒凉阻遏气机,则湿浊内困不得化,困久则生郁热。蒸于上,则见头目昏沉、精神不爽、口舌生疮;滞于中,则脘腹胀满、矢气频频、纳呆恶心;流于下,则少腹不适、小便浑浊、排尿不畅。因湿性粘滞,阻碍气机,每易兼见胸腹胀满之征;热伤阴液,故又常见下焦阴亏之象。故每每湿热、阴虚并见,但在不同病人,同一个病人的不同病变时期各有所偏重而已。

因湿热胶结,气机痞塞,蕴热于内,血行不畅,导致脉络受损,精微外漏,病势迁延难愈。故临床治疗上,一味收涩,非但不能愈病,反生闭门留寇之弊。湿邪得去,瘀热渐轻,脉络自无受戕伐之因,精微不固自有痊愈之望。

      (四)邪风所扰,病乃变迁。

        名为虚邪贼风者,乃中医分析病因病机时,是综合考虑正气与邪气的关系的。失其和即为邪气,得其和即为正气。故个体与群体、与自然及社会环境失其和,即为邪气;得其和,即为正气。故在同一个群体中,失其和的个体,即为虚邪贼风所扰。

    《诸病源候论》云:“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临床所见,外感风邪引发水肿时总是面部浮肿在先。且冬春之际发病率高,症状加重多。二者,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有名之为“慢肾风”者,突出了风邪在本病的重要地位。患者常因感受风邪而血尿、蛋白尿加剧,浮肿、高血压等临床表现加重。尤以风热上受,咽喉肿痛,咳嗽咯痰者,病情加剧明显。甚至,有的病人因此而进入肾功能衰竭期。再者,反复腰酸腰痛,除与肾气不足有关外,亦和风邪入络关系密切。因此,如何正确、及时的处理邪风侵扰,是治疗、护理、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有关于成败的问题。

     (五)正气不足,正虚邪恋。

       从正气的角度而言,慢性肾炎病人多见肺、脾、肾的虚损,故见水肿、腰酸、疲乏。如《景岳全书·肿胀》扼要地指出:“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云:“试观江湖河海,未有不载于土上,行于土中者。故其水得土之冲气,而足为蛟龙之所潜藏……亦可知肾之蛰藏,必藉土封之力。”说明脾气之于肾主封藏的重要作用,亦阐释了何以脾肾两虚常见。

    进一步言,五脏系统是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关系。一脏的功能正常,必须建立在他脏能和谐、正常运作的基础上。故一脏为病,势必牵连他脏。故肾精亏虚不能濡养肝血,肝血不足则肝气偏旺,形成水不涵木,木旺乘土之势,临床多见情志不畅,心烦易怒,脘痞纳呆,头晕目胀,血压升高。肾精不足,虚阳不潜,阴阳失交,又会加重精微物质外漏,病情加重;精为阴,阴必生于阳,“精之与气,本自互生”,气为阳,阳必生于阴,故精气虚衰,终致阳气亦衰。

    所谓正虚邪恋:一者,正虚易招致外邪侵袭:二者,邪恋故体内伏邪难以尽除。肺为五脏之天,为肾母。肾脏久病,脏真外漏,精血内亏,子病及母,肺卫不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易乘正气之虚而发病。体内湿热瘀血困结不化,蕴而生热,既可困脾,也能损肾。湿困蕴热,熏蒸上焦,内外合邪,更易致病。

    故正气不足方面,主要表现为脾肾亏虚、肾虚肝旺、肺肾两虚、肺脾肾三脏均不足。而脾肾亏虚,又有偏气、偏血、偏阴、偏阳之分。此中分别,唯有临证细分详查,方可明辨于心,有的放矢。

    临证之际,须本《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明辨正邪之多寡,分析疾病之态势,明了治向何去,方可辨证明确,有的放矢。

  

周鹰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证治思想(2008-02-01 18:34:04)

       蛋白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无论是从中医的角度,还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蛋白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血浆游离蛋白从饮食水谷而来,经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及心变赤为血,并通过肺主气的功能输布全身。长期从尿中流失蛋白质,全身气血因而受损,脾肾气虚、肝肾阴虚为其主要结局。脾肾气愈虚,气化功能越弱,水湿之气益加滞留;肝肾阴愈亏,虚火益旺,虚热与湿浊胶结,难分难解,精微益加外泄。现代医学认为,在肾小球疾病的慢性进展过程中,有非免疫机制和免疫介导炎症共同参与,有时非免疫介导机制是病变持续、恶化的重要因素。如大量蛋白尿就可以成为独立的致病因素参与肾脏的病变过程。

    虽然,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并不以消除尿蛋白及尿红细胞为目标,但是,中医治疗作为“亡羊补牢”之策,通过对患者全身状态的调理,以达到对肾小球电荷屏障及物理屏障的修复,从而稳定、减少甚至消除蛋白外漏,这无疑对稳定病情甚至治愈本病是有利的。周鹰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证治经验如下:

    一、温肾助气化,温燥勿伤阴。

    从中医认识的角度分析,此类患者出现蛋白尿,主要为肾阳不足,阳不化气,精微下流所导致。阳化气,阴成形。气者,阳也;血者,阴也。肾阳不足,多兼见肾气不足,临床常见病人神疲乏力,水肿较重,大便溏泄,小便涩少,腰痛重,舌胖大,苔水滑,脉沉无力。运用温肾助阳药,蒸腾肾气,恢复三焦气化功能,就能改善临床症状及理化指标。

 常用的温肾药物队有:①炮附子、上肉桂、淡干姜;

                     ②巴戟天、肉苁蓉、仙灵脾;

                     ③骨碎补、川续断、金毛狗;

                     ④菟丝子、生杜仲、枸杞子。

    第①队药物,以大热温燥消除阴霾见长,其性均升散,短期运用就能起到明显的温燥助气化之功。但其秉刚燥之体,久用能伤阴耗血,且现代研究也发现,附子、肉桂可扩展肾小球动脉,但长期运用能加速肾功能减退。故临床上多采取早期、短期运用的办法。

    第②队药物,温肾气、助肾阳,还可兼益肾精为其特点。温而不燥,性质平和,可以长期服用,对于疾病的慢性过程是很适宜的。故临床上短期运用附子、干姜、肉桂峻补肾阳后,即继而选择第②队药物缓图其功。其中,巴戟天、肉苁蓉温肾气、益肾精的作用较为明显,且肉苁蓉还可柔润通大便。

    第③队药物,补肾阳,活血脉,散寒湿而性质柔和为其特点。其中,川续断、金毛狗补肾活血的作用显著,对于肾气不足而兼有瘀血征象,腰痛、排尿困难,舌暗有瘀点,脉不流利者,用之为宜;骨碎补温肾气,破脓肿,且能收敛浮阳,引虚火下行为其独功。对于肾阳不足的患者,而见牙龈脓肿、咽喉肿痛久不愈者,用之尤妙。

    第④队药物,以平补肾气,阴阳并调为其特点。其性质更为柔润,温肾气并能补益肾阴。经过适当配伍,肾阳不足、肾阴亏虚者均可运用。生杜仲偏温而性升,枸杞子较平而性腻。生杜仲除温肾气,助气化之外,还具有生发之气。

    总之,当明辨药物之性能,方可用药得当。肾阳不足型慢性肾炎患者蛋白尿久不愈,其症结除肾阳亏虚外,尚有精血亏损之机,故刚燥之药不宜长期服用,而宜温肾阳、益精血并举,温肾勿伤阴血,适当选择上述药队中的药物。

   二、酸收敛精微,收敛勿留邪。

  此类患者出现蛋白尿,主要因“肾主封藏”失司所致,其肾阳不足的征象并不明显。其在精血不足方面的表现为重,患者多见神疲乏力,面色不荣,唇舌皆淡,脉多弦缓无力。肾不固藏,精微外漏,病久精血益虚,则肾精不足,水不涵木,木气偏亢。若久不改善,木旺乘脾,脾弱湿盛,湿碍肾气,病乃加重。所以,病初肾不封藏,病久所致一系列病理变化,更会加重肾主封藏的病态。

  当此之时,收涩精微,则肾精可固,水将涵木,木气可平,病将向愈。临床常用的收摄精微药物有:山萸肉、生牡蛎、生龙骨、生白芍。

  此为参考民国张锡纯先生运用山萸肉、生龙牡的经验,并结合临床所见慢性肾炎病人的特点而运用于该病的治疗中。其较别的收摄精微药之突出不同点为收敛正气而不收敛邪气,且山萸肉还具有通利九窍、流畅血脉的作用,这些特点在独特用药一栏中叙述。因为本病患者多是虚实夹杂,正虚与邪实并见,这类药物较之一派性涩收敛者(如金樱子、桑螵蛸等)更为适宜。若病人同时兼见大便稀溏,腹泻无度,属脾肾虚弱、气不固摄者,可以酌加生山药、生芡实,收摄大肠之气。

  三、清热化湿气,寒凉勿折阳。

  这类患者出现精微不固,其主要病机在于湿热胶固,湿困血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病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王冰则进一步说明:“溲变者,水火相交,火淫于下也,而水脏水府皆为病也。”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小便,无论是肉眼浑浊,还是镜下浑浊,其形成机理皆可责之为湿热下注。湿热伤及肾络,热邪蒸腾精微,气机不利,瘀血阻滞,气血不循常道,故有此见证,临床上还常伴腰膝酸软、神疲心烦、胸脘痞闷、渴而喜饮、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浑浊、小便泡沫多等。

  治疗思路上,一者,需根据湿困致瘀的程度,酌加行瘀药,如全当归、广郁金、川牛膝、泽兰叶、益母草等,且泽兰叶、益母草既活血又利湿,更适宜湿困血瘀的病机。气血流畅,三焦通调,水道乃利,湿自可有出路。二者,需根据湿困化热的程度,选择运用清热除湿药,如淡竹茹、淡竹叶、炒栀子、蒲公英、川黄柏、大黄、白花蛇舌草等。

  所须避免者,仅仅扬汤止沸,一派利湿叠加,或苦寒直逼。清热除湿药总以不冰伏阳气为要,这些特点亦在临床独特用药一栏中有叙述。中成药“黄葵胶囊”,源于《本草纲目》所载黄蜀葵花有利尿通淋,凉血消肿之功。其性虽寒凉利湿,但不冰伏阳气,故对减少湿热壅盛型肾病患者尿中蛋白有明显疗效。

  治其本,即是塞源涩流之法。或助脾健运,或温阳化气,或宣肺展布气机,不一而足。从邪气而论,本病之湿浊不同于外伤六淫之湿邪,治外感者以清扬之法,湿去则病愈;治内伤者,非清描淡写手笔能痊病也,必源于五脏六腑、十二正经、七经八脉之运化失调。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不可忘失标本。

  四、饮食宜清淡,尤忌高蛋白。

  不同证候类型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湿邪内困病机。因此,在予以药物治疗的同时,需以饮食配合。应告知病人,尽可能地忌食牛羊肉、海鲜、动物内脏以及烧烤炙膊。这类食物,生湿助热,性能升散,对于本病无异于火上浇油。赵绍琴教授在60年代初,已经发现进食大量蛋白质(包括动物性和植物性蛋白)会加重慢性肾病患者蛋白尿的量,而低蛋白饮食则有益于控制蛋白尿。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当慢性肾炎时,进食大量高蛋白食物,血中游离蛋白质增加,通过肾小球基底膜的蛋白增加,会加重对肾脏的损伤。故饮食配合治疗,应以清淡易消化者为主,尤忌高蛋白。但是,若患者血浆白蛋白低于常值而病势很重时,又另当别论。

  上面对蛋白尿的证治虽大体上分为四类,但临床病例往往是错综复杂,或阳虚而湿热壅盛,或湿盛与精亏并见,或阳虚湿困精亏同在,总要医者分清症结之主次,分别其主要矛盾,方可取得纲举目张、药专力宏的效果。

 

周鹰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用药分析(2008-02-16 17:54:53)

        一、补气避壅腻——益气摄精生黄芪

        相当一部分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在疾病的慢性迁延过程中,表现出肺脾肾气虚的证候。因此,运用补气药是对这类患者非常重要的治法。益气升阳、益气化湿、益气固表及益气摄精之法,对不同患者,或对同一患者所处疾病的不同阶段,均择宜运用。

        何以补气,首选生芪?生黄芪较之参类(如白人参、红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更具有升提、固表、摄精、补气、托毒、利尿的作用。参类肉厚质韧,益精微而补心肺脾,可鼓舞正气从内达表而抗邪外出。犹如宅中贵人,君临天下,邪不可干也,故气虚外感用参苏饮,而不用生芪;生芪犹如庭院之藩篱,需得参术之内助,鼓舞正气之力方卓,然其走表、通阳、利水是其所长。

        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脾肾气化不足,肝肾精血亏损,虚阳不能潜降,痰浊瘀血内停。较之诸多其他补气药,生黄芪能补上、中、下三焦之气,配合填肾精、助脾运的药物,能使肾气从下焦而达卫表,起到补气、固表、摄精的作用,如张元素论黄芪:“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足太阴气分,又入手少阳、足少阴命门。”

         中医治疗虚损性肾病时,经常用之。如上海裘沛然教授治疗慢性肾炎之经验方,由黄芪、生牡蛎、巴戟天、黄柏、泽泻、土茯苓、黑大豆、大枣组成。裘氏的体会为,黄芪运用若恰当,能起到仲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功,从而正复邪去,一般常用剂量15~60g。岳美中教授提倡以陆以湉《冷庐医话》所载“黄芪粥”进行食养配合药养。

        生黄芪的临床功用特点为:

        1、轻用升压,重用降压。

        如广州邓铁涛教授体会,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低血压时,生黄芪不宜超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时,黄芪必重用30克以上。临床上,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水肿、高血压并见者,周鹰运用生黄芪亦不少于30克。若酌情配伍重坠潜阳之品,降压的效果会更明显。

         2、能上能下,可达全身。

        黄芪得柴胡、升麻之助,则升提之性大增;大剂柴胡得介石重坠之引,则趋入下焦。如邓铁涛教授曾运用王清任治难产之加味开骨散,外加针灸,一剂而死胎产下。开骨散(当归?两、川芎5钱、血余炭3钱、龟板8钱),加味开骨散为开骨散+黄芪4两,故重用亦有重用之理也。

       3、补益三焦,固密卫气。

       如李东垣云:“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也,“实卫”就是“固表”。后《丹溪心法》有治自汗名方“玉屏风散”之创立,原方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每服药散三钱加姜三片,水煎服。总之,应重用白术,即“发在芪防,收在术”之意也。

       4、补而兼通,性不壅腻。

        《本经》着重指出了黄芪能补虚和治疗疔疮。《名医别录》在《本经》的基础上,提出黄芪能“驱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金元张元素认为,黄芪“去肌热及诸经之痛”,从而将黄芪运用在风湿关节疼痛和筋骨萎废之证。从药材质地分析,黄芪药用部位为干燥根茎,质地疏松,不若其他补益药物滋腻多汁。因此,结合历代诸家运用黄芪的经验来看,黄芪虽为补气升提、补气固表、补气摄精、补气托毒之品,但性通利,补而不壅腻是其特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以延长动物动情期,兴奋神经中枢;在剂量适中时,有显著利尿作用;可以扩展血管,从而降低血压;并有抗过敏、降血糖及减少尿蛋白的作用。

        总之,黄芪之功不独补气,可以王好古之语概之——“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及肤痛,是皮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洲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药,乃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

        二、涩精莫敛邪

      ( 一)涩通兼备山萸肉

       在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的治疗中,山萸肉既补益肝肾精血,又收敛蛋白潜血,且收敛正气而不敛邪气。

        山萸肉,质地柔润,味酸入肝,大能补益精血,秘藏精微,且得木气之养,兼能调达气血,诚如张锡纯所言:“山茱萸,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痛腰痛、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其他酸敛药不同……,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以木性喜条达故也。《神农本草经》谓主寒湿痹。诸家本草,多谓其能通利九窍。其性不但补肝,而兼能通利气血可知,若但视为收涩之品,则浅之乎视山茱萸矣”。故本品与其它收涩药不同,如五味子、金樱子、覆盆子等只收不散,多有敛邪弊病,更不如山萸肉直入肝经,收敛肝虚之气散。

        其不仅能收敛精微,重用更能固气救脱——“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甚。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得一救脱之圣药……,即山萸肉一味大剂煎服也。”

        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中,脾肾气化不足,肝肾精血亏损,虚阳不能潜降,痰浊瘀血内停,是其基本特点。且脾肾益虚,痰浊益甚,饮食精微不能转输化赤为血变精,故精血益损,虚阳更升。在处方中,辅以山萸肉补益精血,秘藏真元,条达气血,大能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对控制和延缓疾病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二)开合同施生龙牡

        前面叙述了,在肾炎、肾功能不全的治疗过程中,运用山萸肉。从配伍的角度讲,运用山萸肉时,多伍以生牡蛎,以增强潜阳收敛之力。二药配合,一者,补益精血以收涩精微,兼具开通之力;一者,介类重镇,咸寒以潜降,兼能养阴,亦具开通之功,故两者相得益彰,有上下相合之妙用,收敛正气,但不收敛邪气。且牡蛎为咸水所结成,咸能软坚,禀水之气,故又能兼益肾阴,正合肾病患者肾真受损、肝失所养之病机。生牡蛎所具此等功效,诚如《本草思辨录》所言:“蛎介属而化生,色白,且南生东向,得春木之气,则入肝而气浮向外,向里则下连肾,向外则上连胆。”

        在炮制上,针对肾病的患者均使用生牡蛎。生用,则咸寒之性犹存,能禀金石之气而软坚散结,对于肾病患者局部癥瘕的状态(肾小球动脉硬化、系膜弥漫性或结段性增生、肾小管节段性硬化等)是有利的。关于是生用,还是煅用,张锡纯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龙骨、牡蛎,若专取其收涩可以煅用。若用以滋阴,用以敛火,或取其收敛,兼取其开通者(二药皆敛而能开),皆不可煅。”

        一般而言,常以山萸肉配伍生牡蛎。若患者兼见气虚卫表不固,自汗出,畏风寒,或兼见阴虚内热,热蒸腠里,汗多,心烦,失眠者,往往生牡蛎、生龙骨合用,以增强敛正之功。

       三、清热忌冰伏

      (一)仙鹤草:苦寒燥湿热,性涩敛气血

       仙鹤草系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的全草,始载于《图经本草》。味苦涩,性寒,作用广泛,具有收敛止汗、收敛止咳、收敛止血、消炎止痢、收敛涩肠、清热燥湿、活血化瘀以及解毒散结之功。自《图经本草》以降,后世本草及诸多草药书籍,均云其性温。此实为苏颂等人未亲见并验证龙牙草的功效,以讹传讹所致。

      (原文曰:“龙牙草,生施州,根辛涩温无毒,治赤白痢。"记载极为简单,但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本草以及现今一些中草药书籍所载龙牙草性温之说源于此。1058年,宋朝政府下令各郡县把所产药物绘图,并说明开花结实,采收季节以及功用,送往京城,由苏颂等人负责绘图编辑,历时3年而成《图经本草》。但当时苏颂等人并未亲见和验证龙牙草的功效,以致成此谬误。)

        味苦性涩,归肺、肝、脾经,具收敛止血、消炎止痢的功效。临床多用于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胃肠炎、痢疾等。根据其味涩收敛的特征,仙鹤草也具备收敛止汗、收敛止咳、收敛涩肠之功能。用其合甘麦大枣汤治疗腠理不固盗汗,屡试屡效;用仙鹤草配合杏苏散,一敛一宣,治疗肺失宣降,发热咳嗽,效果明显;用鲜仙鹤草配伍鲜马齿苋,治疗湿热痢疾疗效确切。仙鹤草及马齿苋药源广,在乡村沟边及山区林间空地即可得之,因而民间喜此二药。

        苦可燥湿,寒可泻热,味苦则降,故有趋下、沉降之特性。对湿热下注所致的痔肿血痢,赤白带下,阴痒等前后二阴之疾,有清热、燥湿、解毒之功效。仙鹤草在《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中被称为牙子、狼牙。张世臣、李钟文分别于85年、86年发表《狼牙的本草考证》,得出《神农本草经》的牙子、狼牙与现今的龙牙草、仙鹤草是为一物的结论。《神农本草经》载:“牙子,味苦寒,主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痔疮,去白虫,一名狼牙”。《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篇第二十二》曰:“少阴脉滑而数,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狼牙三两,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箸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现代研究证实,仙鹤草对滴虫性阴道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尿道炎有明显效果,说明了其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的特点。因仙鹤草味涩主收敛,故对下焦湿热困结,热伤脉络,精微不固者,有良好疗效。如血精症,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恢复期,慢性肾炎尿蛋白、尿潜血持续不消失等,属湿热困结,精微不固者,用之能够迅速消除尿蛋白及尿中红细胞。

         仙鹤草长于止血,而且还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百草镜》云:“下气活血,……”,《滇南本草》称其可治“腰痛”,《本草纲目拾遗》言其能疗“闪挫”。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仙鹤草有抗炎、镇痛作用。白正学在临床上,重用仙鹤草45~60g,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例,疗效较佳。有报道小鼠、家兔静脉注射仙鹤草素后,出血时间缩短,并增加血小板数。体外实验发现,仙鹤草的水煎醇沉淀有明显的抗体外血栓作用,说明它是一味活血止血药。

        此外,仙鹤草尚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结的之功,性寒清热解毒,但不损脾阳。用于治疗乳痈初起,证属肝郁胃热,气滞血瘀,症见乳房肿痛,发胀微红,乳汁排出不畅者。如《本草纲目拾遗》载:“乳痈初起,龙芽草一两,白酒半壶煎至半杯,饱后服,初起者消,成脓者溃,且能令脓出不多。”

        目前药理研究表明,仙鹤草可促进胰岛素释放和类似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可配伍入汤药中口服。当病情减轻时,为巩固疗效,可用仙鹤草、黄芪等量泡水当茶饮,或仙鹤草30克,水煎服,长期服用,具有益气、燥湿、清热的作用,远期效果满意。

        总之,仙鹤草全草入药,性质平和,可升可降,可收可散。清热燥热,解毒活血,而无伤正之虞,民间名之为脱力草,有补虚、强壮的作用。配伍肺经药,则敛汗、镇咳;配伍大肠经药,则燥湿、止痢;配伍下焦药,则解毒活血、燥湿清热,治疗痔肿血痢、赤白带下、阴痒等前后二阴之疾。收敛之中,含有通达气血之意。收敛而不留邪,驱邪而不伤正。一物兼备数功,针对复杂病机,实为难得的好药。

       (二)白花蛇舌草∶苦寒清热毒,甘寒利湿

        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一年生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干燥或新鲜全草,始载于《广西中药志》。其叶形似蛇舌,开白花,故名。其味苦甘、性寒,入心、肝、脾三经,具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利尿消肿之功,常用于热毒壅盛的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热淋小便不利。民间常用此药治疗蛇伤、疔疮等。近年应用于各种癌的治疗,也用于爱滋病的治疗。

        本品苦寒清热解毒,甘寒清利湿热,有较强的解毒消痈作用。性虽寒凉,但消痈散结、活血消肿的作用较明显,故清解热毒而无冰伏之偏。适用于热毒壅盛、气血郁结之痤疮、酒渣鼻、黄褐斑、甲状腺结节、顽固性外阴湿疹等。只要配伍得当,往往能起到明显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花蛇舌草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增强免疫以及抗氧化的作用,故近年临床上常用于热毒壅盛、气血瘀滞之胃炎、肝炎、肾炎、尿道炎的治疗。

       本品易得,价廉,且作用广泛,值得推广。有诗云:“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较之仙鹤草,本品长于清泻热毒,活血止痛,清热之中,具有通利之性,故寒凉而不冰伏热邪。仙鹤草长于清热燥湿,苦燥泻热之中,具有收敛之性,故收敛精微而不滞留湿邪。对于慢性肾炎患者,湿热、热毒壅盛,气血瘀滞者,可以二者合用,取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尿除湿之功。

        四、选药本习性

        血尿(包括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症状,血尿的改善或加重,往往提示疾病的好转或加重。中医治疗时,或益气摄血,或凉血止血,或化瘀止血,不一而足。

        益气摄血之药,即芪、术、草之类。选用凉血止血药和化瘀止血药,总须本于药物之习性,以不温燥耗伤阴血为要。凉血止血之药,如小蓟、茅根、茜草近水而生,性凉而多汁,且不冰伏阳气,适于湿热壅盛、热伤脉络、血不循经者。化瘀止血之药,如水蛭、龟板、鳖甲等水生之物,禀水气而生,得水气而入肾经,适用于泌尿系统疾病,下焦病证。此类药物性偏寒凉,无伤阴动血之弊,且龟板、鳖甲尚具益阴血、清虚热之功。其他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穿山甲、三七等,性均偏燥,用之不当,易伤阴血。若须运用,亦当作适当配伍方可。

                            

周鹰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基本处方分析 (2008-03-09 19:03:43)  

    周鹰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常以下列处方化裁。有“补脾填精除湿汤”、“温脾暖肾去水方”、“滋阴凉血固肾方”、“益精祛瘀通络方”及“清宣风热连花汤”。

一、补脾填精除湿汤:

   生芪30~15g

生白术15g

仙鹤草15~30g

公英15~30g

  熟地15~30g

败龟板15g

生牡蛎15~30g

炒知柏10g

山萸肉15g

生杜仲15g

生麦芽15~30g

生甘草6g

方意分析:

    本方立意于正虚而邪盛,脾肾精血不足,下焦湿热壅盛而选药,取扶正祛邪之功。君以生芪、生白术补肺脾,熟地、龟板补肾精;以公英、知柏清利下焦湿热,湿热去则阴不伤;以山萸肉、生牡蛎补肾摄精,开合并施;以仙鹤草止十二经之血,兼以益气补虚,上五药共为臣;佐以生杜仲培补肾气,使精能化气;生麦芽和中州,助吸收,防滋腻;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运用:

    1、肾精亏损,精不化气,肾气不足明显,而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举步维艰者,可酌加附子、肉桂,以釜底生火,蒸液化气;或取桑寄生壮腰膝,祛湿气。

    2、下焦湿热壅盛,上蒸心肺,而见胸闷心烦,口干欲饮,小便赤黄者,酌加小蓟、淡竹叶、莲心、白花蛇舌草。

    3、精血亏损,大肠失润,而大便干结、艰涩,腹部胀满明显者,酌加肉苁蓉、当归补肾益精,滋润大肠,同时可配伍大腹皮、桃杏仁展布气机。

    4、若精血虚损,虚风内动,肝阳偏亢,而见血压升高者,可生龙牡并用,酌加生石决、双钩藤、怀牛膝平肝息风。

    本方对于脾肾亏虚,精微不固,而下焦湿热壅盛,呈现正邪交织难分难解状态较为适宜。患者病程一般都较长,病情较重。现代医学诊断为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属于此类病机者,均可以此化裁运用。

二、温脾暖肾去水方:

生芪15~30g

炒白术15g

仙鹤草15~30g

竹茹10g

附子6~10g

干姜6~10g

车前子10g

牛膝10g

杜仲10~15g

山萸肉15g

 生牡蛎15~30g

甘草6g

方意分析:

    此方取义实脾饮,但加入益气升提、固摄精微之品,具有温而不燥,敛不留邪的特点。本方君以生芪、炒白术益气运脾补肾,培护正气;以附子、干姜温脾暖肾,杜仲、山萸肉温肾助气化、收摄精微,车前子、牛膝开通水道、活血利水,仙鹤草止十二经之血,兼以益气补虚,诸药共为臣;佐以竹茹化湿和中;使以甘草和药,固护中州。

加减运用:

   1、肾阳不足,温化无力,以肾脉“出腘内臁,上股内后臁,贯脊,属肾,络膀胱”,故表现腰膝冷痛、小便频数、尿蛋白不减明显者,酌加肉桂、巴戟天、肉苁蓉温肾助气化。

   2、脾运不足,湿浊内困,胃失和降,纳呆,呕恶明显者,酌加姜半夏、砂仁、陈皮、厚朴、藿香、佩兰等。

   3、湿困大肠,清浊不分,大便溏泻,甚则日泻无度者,酌加炒山药、肉豆蔻、荷叶梗、煨葛根等。

    本方对于脾肾虚寒,阴寒内盛,水湿内困者,现代医学病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属于此类病机者,均可以化裁运用。

三、滋阴凉血固肾方:

 

  生芪30~15g

生地黄30g

仙鹤草15~30g

小蓟15~30g

  白芍10~15g

山萸肉15g

生牡蛎15~30g

炒知柏10g

龟板15g

牡丹皮10g

白茅根15~30g

生甘草6g

方意分析:

    本方立意于阴虚火旺,虚火不降之病机,阴血亏久则肾精亦伤,虚阳浮久则化热迫血。阴血、阴精亏于下,虚阳、虚火浮于上,甚则热入血分,迫血出络。君以生芪、生地益气养阴凉血;生白芍、山萸肉滋养肝血,且白芍、山萸均禀酸收之性,肝柔则虚火可降;败龟板、生牡蛎滋阴清热降火;仙鹤草、白茅根、牡丹皮凉血止血共为臣;佐以小蓟、知柏清热除湿,且小蓟清热利尿中,更具养阴之妙,是其独胜;甘草调和诸药,固护脾胃为使。

加减运用:

    1、若内热明显,舌质红绛,脉数者,以赤芍更白芍,或赤白芍并用,取泄热凉血之功;若热壅于上焦,而咽部灼痛,口干渴饮者,加净连翘,宣畅三焦,以泄热邪。

    2、若内热引动心火,心神被扰,而心烦失眠,甚生口疮,尿热赤痛者,酌加淡竹叶,百合肉,郁金,珍珠母、生龙骨。

    3、若血热出络,外见斑疹隐隐,成片成点,或伴见皮肤瘙痒者,酌加桑白皮、白藓皮、青风藤,以凉血止血、疏风止痒。

    4、若伴肾气不足,所谓“阴虚则无气”,而见腰酸无力,不可耐劳者,酌加生杜仲、枸杞子,平补肾气。

    本方对于阴虚内热、虚火亢盛者有较好疗效。现代医学诊断的过敏性紫癜、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统感染属于阴虚火旺者,常以此出入化裁。

  四、益精祛瘀通络方:
方意分析:

    本型适宜病程长、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者,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硬化,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下降。患者久病,脾肾气耗,气化不利,精微不固;精血耗伤,肝肾精亏,终致元气虚乏。脾肾愈虚,湿浊、痰凝、血瘀益加胶结,气血益加痞塞,水谷精微化赤为血受阻。正益虚,邪益盛;邪气盛,正更虚,而致恶性循环。

    故此类肝肾精血亏损,湿热瘀血胶结者,法当益肝肾精血与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并重,缓图之,防止病情进展。切不可一味蛮攻,或一味蛮补。除以汤药治疗外,均须辅以百令胶囊(虫草孢子粉)补肺肾精气,以期延缓肾功能进展。

    本方君以生芪、熟地,两者均须重用,取精气互化之意,使精能生气,气能生精。当归、山萸肉养血柔肝补肾精;仙鹤草、蒲公英清热燥湿,兼能收涩精微;鳖甲、水蛭、生牡蛎禀水气,入肾经,咸寒,软坚散结,活血祛瘀,且不耗伤阴血,诸药共为臣。佐以生杜仲,取其补肾气,兼有生发之力,使填精药能化气,使清热燥湿药不冰伏;生牡蛎兼能平肝之旺气,亦有佐药之功。生麦芽、甘草调和脾胃,促进药物吸收,共为使。

加减运用:

   1、精亏不能养阴,阴虚甚而虚热明显,舌质暗淡或暗红,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细数者,生熟地并用,酌加生白芍、赤芍。

   2、精亏不能化气,精气虚而腰失温煦,腰痛明显,甚则不能转侧者,酌加巴戟天、肉苁蓉。

   3、肝肾精血亏虚,而湿热壅盛明显,苔黄厚满腻,虽经清热利湿不见改善,酌加炒知柏、白花蛇舌草,增强化湿之力。

五、清宣风热连花汤:
方意分析:

    慢性肾炎患者经治疗病情日渐好转或平稳,但易因外感而加重。《诸病源候论》即有“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之论述。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受风热邪气的影响尤大。患者体内有湿困蕴热之症结,二热相合,内外和邪,热迫血出,病乃加重。故宣畅气机,透邪外出,是非常重要的法则。

    风邪上扰,与内热相合,风邪善行,风邪虽过,热邪犹存。故临床所见,多热而少风,若以风热治之,岂不有误?东坡居士《匣中琴》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行?”中医分析之病因、病机,当以当下之相互作用为主,既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

    方中连翘味辛能通壅滞,微寒可除郁热,以辛散之性见长,善入三焦,疏利水道,上可清肺,下能利水,且清热无伤阳之弊,利水无伤阴之偏。《本草纲目》引甑权曰:“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引李杲曰:“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全方功用,上可清解内热,中调达气机,上热得清则下焦热减,尿血、蛋白尿病势可以扭转。临证时,单独运用“连花汤”,或合方于其基础处方内,可以较快缓解风热袭表、留热于内的病势。

加减运用:

   1、若兼风寒束表,或病起于风寒闭热于内者,酌加麻黄、苍耳子、辛荑。

   2、若咽干痛明显,酌加蝉衣、牛蒡子。

   3、若痰湿壅盛,咳而喘憋者,酌加地龙、白僵蚕、全蝎。

   4、若咳而两胁窜痛、呛咳阵作者,酌加桑白皮、川栋子、川郁金。

   5、若肺热兼有痰湿,酌加陈皮、僵蚕辛温散邪。

 

  

吉林的崔大姐提供肾小球肾炎偏方!!  

2011-07-10 22:43:11|  分类: 个人日记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偏方提供者:崔大姐吉林省(qq:安欣  463481148)崔大姐告诉我,她父亲1968年得此病,全国各大医院均看过,当时血尿,全身浮肿 ,蛋白尿,基本处于等死状态,后一邻居妻弟是中医,开出此方,服用后痊愈!她父亲今年88岁,身体依然很健康!后来知道她家有此方的患者来索方,用后也都治好,但此方传给外人的,也不知道有没有治好,她看到我的空间不错,为老百姓免费提供偏方,所以也想奉献自己的爱心,把此方拿出来帮助更多的患者!偏方提供如下:熟地6   黄芪8   鹿胶2  人参2    当归3    山茱萸6     山药3     泽泻6   茯苓4——6   女贞子3    覆盆子3   枸杞6    车前子4    锁阳3      金樱子2   每天一剂水煎服!连续吃好为止!
    兵偏方工作室,每天都有最新走访收集的偏方与大家分享,保证真实有效,如果您有困惑,如果您身体不适,如果到处求医无果,我可以给您提供别人治好病的偏方,不收任何费用,直至痊愈!! 同时也希望您把身边发生的偏方治病奇迹告诉我,让大家一起分享,相信好人都有好报! 请您把本空间推荐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或许大家会从中受益,受益者必会感激您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