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促动你按下快门

 攀登者anly 2014-06-06
        写这篇文章最初的目的是想整理下自己的摄影思路,通过梳理能够有一个更为确定的摄影行为及摄影方式,作为初学者我会经常整理下摄影体会,但没这次系统,所以拿出来和各位初学者共享,不足之处还望指出,以及早做出改正,谢谢!
        注:本文的器材更为偏向于卡片机和入门单反之类,高手们请自行避让。
        一、基本参数
       只要看说明书,对以下几个参数都会有基本的了解。
      
1.感光度iso
         就是对光的敏感程度,iso一般分为80、100、200…1600更高,数值越大对光的敏感程度越高。
         iso高到一定值画面就不够细腻,也就是出现噪点,很多书上、论坛上都会说iso不要超过多少,否则画面没法看!其实这是要自己来判断的,首先相机的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相机本身抑噪能力在增强;另外每个人对噪点接受的程度不完全一样,所以需要自己尝试一下,对比一下,找出自己所能接受的最高iso。

2. 光圈
        光圈大致表示镜头开孔的大小,光圈越大,镜头开的越大,进入镜头的光线越多,反之,越少!光圈值的倒数是光圈,一般依次为1、1/1.4、1/2、1/2.8…1/32,约12档,其中1.4、2、2.8…被称为光圈值。
        我们常听到“光圈越大,越容易虚化”,其实对于非微距拍摄的一般的卡片机这条是不适用的,一般卡片机由于自身感光元件的限制很难虚化。除非在微距+大光圈和长焦端+大光圈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较好的虚化(较高端的卡片机另当别论)。
        我们也听到过“光圈越大,焦点越易糊”也仅适用于单反相机,也是因为卡片机自身感光元件的限制。
        至于为什么光圈越大越容易虚化可以结合下面提到的景深的概念来理解。

3. 快门
        快门比较好理解,是指镜头打开及闭合的速度,越快,进入相机的光线越少,反之越多。快门的等级一般分30’、14’…1/3200,近30档。这里要注意快门的档位要比光圈的多不少。
        快门与我们最为密切的应该是成像的清晰度,除此之外,清晰度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1)被摄体的速度;2) 相机是否端稳;3)焦距。
        通常,我们所拍多为慢速或静止的物体,理论上讲1/20s是能够拍摄到清晰图像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里就涉及到我们的相机是否端稳的问题,只要稍加注意端稳相机是不成问题的,但问题是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有三脚架那么稳;相机焦距(对于卡片机是光学变焦,12倍光学变焦不严格的说大约是300mm焦段,大家可以大致换算下)作为影响成像清晰度的另外一个因素,简单来说焦距越长越容易虚焦,就如同射箭,即使偏离的角度是相同的,但距离靶区越远偏离的距离就越大,因此可以这样理解:焦距越大所需要的快门速度也应越大。上面分析了影响照片清晰原因,相关书籍告诉了我们保证相片清晰的快门速度——焦距的倒数,即70mm焦距,保证1/70s以上的快门,即能保证相片是清晰的,当然前提是你要端稳相机,被摄体移动速度不算快。而另一个问题是对于20mm的广角,1/20s也许都很难克服你端相机时产生的晃动,这个快门速度需要再讨论。
        感光度iso、光圈及快门三者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自然选择低iso来拍摄,而很多时候受制于环境,我想保证相片的清晰就成为首选,当iso调至可接受的最大值时,光圈和快门可以有着不同的组合,理论上结果一致,如f8.0+1/100s,f5.6+1/200s, f4+1/400s。

4. 白平衡
        白平衡就是相机辨识白色的本事,举例说明,在一个钨丝灯的房间里有一张白纸,当人刚刚进入的时候感觉纸是黄色的,一会人眼就会自动纠正,就会认为这张纸是白色的,而相机没有这个功能,它需要人告诉它什么是白色的。
        幸运的是,自动白平衡解决了多数问题,它能认识白色(准确的说应该是18%灰),并依此来准确的推断其它物体的颜色;同时相机也给出了一些白平衡的选择,能基本满足我们多数情况下的需求,可惜的是低端卡片机可能没这个功能,而中高端单反      
还可以自己设置色温,对于白平衡的调整会有更大的帮助。
      
5. 测光方式
        测光方式一般有3~4种,点测光、局部测光、中央重点测光。
        测光简单的说就是由你来告诉相机以被摄体的哪一点或哪些点、面来进行相机参数的设定,当指定的这个点(或面)较暗时相机就认为需要降低快门速度,加大光圈,来保证ev的基本平衡(因为一般情况下保证ev的平衡才能更好的保证色彩还原,真实再现),反之亦然。因此当被摄体的受光面光照相同时,这三种测光方式是一样的,当有局部的不同时,比如一束光打在被摄体上,这时不同的测光方式区别就较大,需要实践中体会。
      
6. 曝光补偿
        这个词我记忆中好像是源于胶片相机,数码相机只是将其引用过来,基本的意思是,被摄体反射的光通过镜头在胶片上曝光,光线强度越大、曝光时间越长,那么投射到胶片上的能量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胶片曝光过度,结果出了的相片发白,反之相片发黑,而这种发白或发黑是通过后期的技术手段无法弥补的,称之为过曝、欠曝,而数码时代这种过曝、欠曝的现象却少得很多,因为我们可以借助相机自身的正态曲线来解决这个问题(胶片机没有这个功能,这也是为什么容易出现过曝、欠曝的原因,卡片相机也应该有正态曲线),只能说曝光是否合适,只是现在习惯了,大家还称为过曝、欠曝。
        曝光补偿就是通过观察相机的正态曲线来调整ev以达到曝光合适的目的,曝光补偿多些能更多的反映被摄体的细节,反之却不能,而只要不是过曝和欠曝,通过后期都会有所改善,所以在实在拿不准时才会有“宁过勿欠”的说法。
      
7. AV/TV档
        AV/TV分别指光圈、快门优先,所谓优先是指可调,如av档,就是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光圈,而快门根据现场情况自行调整,通过上面的介绍可知快门的档位要比光圈的多不少,因此光圈优先更适合于抓拍、扫街,原因就在于在保证照片清晰的情况下,快门有更多的调整余地。
      
8. P档
        P档就是在iso确定的情况下,光圈和快门随便组合。
        前面提到,对于一般卡片机,虚化效果不好,所以P档对卡片机比较合适,反正也很难有好的虚化效果,用P档还省心;另外当你对虚化不苛求,仅是满足纪实的目的,P档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最后P档对于昏暗现场(如晚会现场)的抓拍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时调高感光度获得清晰照片,同时快速抓拍,适应不同的环境灯光,P档能够很好的胜任。
      
9. M档
       M档就是全部手动,如果你有时间,有耐心,且被摄体也能留给你较为充裕的时间应该是选择M档。可以选择av档的局部测光来初步确定相机参数,之后利用M档根据拍摄意图微调,很显然M档是不适合抓拍的,尤其是光线变化较大的环境中。
      
10. 景深(注:此处引用网络资源)
       一般而言,如果使用不是很特殊的镜头,景深的范围可以包括对焦平面前方的1/3和后方的2/3的部分,见下图。
       “允许弥散圆直径”之外肉眼看到的物体是虚化的。
      
二、几个基本问题
        前面简单的论述了相机自身的一些参数,接下来是需要发挥拍摄者主观能动性的一些东西,这里只是点到,毕竟其中一些问题有些人就能整一本书出来!
      
1. 构图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可能就有这么一个天性——对一个东西即使说不出他为什么好或不好,但就两件东西对比后我们心里总是能感觉出那个更好些,比如对比两张照片,问这是为什么呢?答曰感觉!当自己拿起相机时这种感觉却常常飘忽不定,时而能拍出几张满意的,时而又很差劲!这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构图方式,只是平时疏于梳理,没有把他更系统化,所以状态不够稳定。
        单纯的说构图,那它的目的就是让普通大众看着舒服,至于为什么舒服,拍摄者应该能给出个理由来,而这个理由却不一而足,我理解这就是构图的核心,有法但不定。
        我想理解摄影的含义对构图是很有帮助的。摄影是用二维的、静止的东西反应三维的、运动的东西。因此通过构图要使摄影更具空间感,更具想象力,要通过竟可能少的画面(强调画面少是为了能更加突出主体,当然这是个相对的概念)交代更多的东西,如被摄者的身份,时间、发生的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大致的故事含义等等,但要切合摄影主题。摄影的构图方式有很多,比如黄金分割点法、九宫格法、S形法、对角线法、开放式构图等等,就概念来说这是很简单的,随便在网上一搜就能有所了解。而在我看来比较麻烦的是空间感的表示。
        空间感是通过前后景表现出来的,当前后景和被摄体有序排列,空间感就出来了,因为前后景的问题就引出另一个概念——景深,景深与透视有着直接的关系,透视源自绘画,只是绘画中没有虚化这一说法,而摄影中的虚化却与景深、光圈和焦距有着直接的关系。我试着来解释下,当光圈一定时(这里暂不考虑因光圈变化而导致的虚化问题),拍摄时焦平面只有一个,理论上讲被摄体只有这一个面是清晰,事实上,我们看到的被摄体一定范围内是清晰的(比如焦点在眼睛上,但鼻子和耳朵看上去也是清晰的),原因是被摄体离相机较远,景深相对相机的位置较浅,被摄体与前后景似乎在一个平面内,肉眼无法分辨出这么细微的差别,因此照片看上去是清晰的;而当你用长焦距将被摄体拉近时,虽然被摄体的景深没有发生变化(比如人的鼻子、眼睛、耳朵不会因为焦距的变化而导致相对关系改变),而长焦距在这里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因此之前因为缩小肉眼分辨不出的焦平面通过长焦距这个放大镜就分辨出来了,就显得前后景更虚化了。所以认为光圈变大是相机在技术上保证虚化,而焦距增大只是起到放大作用,视觉上的变化。
        上面只是提到了虚化的一个面,还有一个问题也许很多人也考虑过,那就是用长焦距将物体拉近和自己走过去有什么差别?区别很大!首先走近被摄体改变了相机、被摄体前后景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前后景及被摄体的透视关系更为明显,空间感更强;至于虚化,在光圈不变的情况下与被摄体和被摄体前后景的距离有很大的关系,虚化的程度并不亚于长焦距的情况,甚至好于长焦。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靠近被摄体。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理解这么一些情况:当你站在很远处拍一座山时,你会发现光圈的大小对景深和虚化的影响很小;当你不断靠近被摄体时你会发现你需要不断的减小光圈才能保证更好的虚化效果,更好的照顾到前后景。
      
2. 用光
        如果说构图是没有定法的,那么用光相对来说比较确定了。光可以从被摄体的正面、侧面、背面及顶面照射过来,术语称为顺光、侧光、逆光及顶光,再细分下还有侧顺光和侧逆光。以上是通过方向将光线分类,另一种分发是将光线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由于个人缘故,这里只尝试谈下自然光。
        摄影虽然常被称为光影的艺术,但对于我们多数初学者来说光线只是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在避免逆光的出现,别弄出个大黑脸来!有这么一种情况,想在一个漂亮的背景下拍人像,但这时却遇到逆光的情况,在手头没有反光板的情况下,只能求助于闪光灯将主体打白。用闪光灯时可能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主体太白,照片反差太大,破坏了照片的环境气氛。办法就是了解你的闪光灯(这里指的是相机的内置闪光灯),不同的相机(包括卡片机)闪光灯功率是有差别的,需要通过不断尝试来确定在几米的范围内使用闪光灯较合适,心中有数后日后的拍摄也会很方便,而当拍摄距离不便改变时通过改变相机闪光曝光补偿也可以取得补救的目的。
        深入的考虑下,就会知道光线还有造型和烘托气氛的作用,因为光线还具有软硬和温度(即色温)之分,软硬大致是指光的强度,一般拍摄都不希望光的强度太大,尤其是在人物拍摄时;色温大致是指光的颜色,从红到发白,色温逐渐增大。所以利用自然光拍摄最佳的拍摄时间是上午(下午)太阳升起(落下)几十分钟内。单说造型,简单的说侧光造型效果最佳;顺光表现形式比较柔和,适合于表现单一的场景;逆光就是打出被摄体的外部轮廓,细节基本损失,所以适合于拍摄形态表现力强的物体;顶光正好处在中午时分,光线强度较大,阴影部分更为突出,一般情况下会有喧宾夺主之嫌,在拍摄人像时应尽量避免,因为容易在脸上留下鼻子、颧骨较硬的阴影,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午时分拍花花已蔫,拍人人无神,所以最好找个阴凉地休闲下!这么分析下来就会发下光的造型作用就是构图的一种特例,只是这里的构图使用了光,使用了光中的影子。就烘托气氛讲,少用闪光灯对现场气氛的烘托有帮助。
        与光线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阴天的拍摄,我们知道阴天的光线是漫反射,被摄体基本看不到什么影子,反差较小;另外通透感也很差,看不清太远的地方。看不到影子有时反而成为了拍摄的优点,尤其在婚纱拍摄的时候他们也许更喜欢这种情况,因为现在很多的婚纱拍摄那能管的了什么光线造型之类的,只要让两位新人摆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大光圈+长焦一虚化,一突出主体就齐活了!这样还省了一个打反光板的人,这种情况下外景照片是怎样也不会出现硬伤的!其它的只要后期搞定就成!因此出去玩拍人像摆pose是很重要的,这跟婚纱摄影一个道理,不摆动作就拍婚纱,人家还以为你不乐意结婚呢!当然基于阴天反差小的情况,除了摆pose外,我们的解决方法还有通过前后景的选择来提高反差,突出主体,就是拍人像时可以利用较暗的背景以突出人比较亮;拍风景时反而可以是暗的,甚至是前中后景亮暗各有不同。因为阴天通透感较差,所以拍摄近的物体效果也不错,眼睛是区别不出来的,如拍花。
       
三、是什么促动你按下快门
        上面提到的只是摄影技术上的一些东西,相对来说是不难掌握,下面的一些东西却与个人的摄影眼光有关,有的人与生俱来,而我们多数人却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
        是什么促动我们按下了快门,相机就在那儿,基本参数已经确定;人虽不同,但对摄影的操控能力却一样,即便这样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地方拍一通,结果却千差万别。摄影是用镜头来选择美的、有趣的、纪实的、富有涵义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本身就很难界定怎样才算更有效的记录,按下快门的冲动与每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拍摄的结果总是那样的不同。
        相信每个按下快门的人都是有意图的,为什么要拍心里也是有数的,即使是偷拍,我想他的目的也是很明确的,即不被人发现且最好能保证拍摄的清晰和隐秘。但拍的结果和想要表达的是否一致却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考虑的,为什么要按下快门,基本思路就是通过镜头的方式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拍摄之前脑子里已经呈现出拍摄的结果,所拍影像是否能够很好的再现当时的情景,是否能够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需要不断的反馈给自己,以便在日后的拍摄中得到改进。
        对于刚刚拿起相机的摄影者,虽然不一定对摄影参数、构图用光等多么了解,却也能拍摄出不错的作品,这是因为摄影是一种大众的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就是这种艺术之本,所以稍加留意,即使在不明白摄影参数、没学过构图用光的情况下,拿着卡片机的自动挡也能拍出吸引人眼球的东西. 就如同多年前父亲拿着傻瓜胶卷相机给我照相一样,也大致的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给中国某地的一些农民们一些傻瓜胶卷相机让他们随意拍生活中的照片,最终还成功的举办了一次摄影展。这些例子说明了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这种对美和丑把握、掌控的能力,相机只不过是个工具而已。
      
四、问题讨论
        摄影作品的好坏取决于摄影器材被很多拍摄者所认同,甚至以摄影器材的优劣、档次来评判摄影作品的好坏,似乎没有用哈苏之类的大画幅相机在影棚、荒野里拍摄过人体就算不上专业!似乎出去玩不拿单反都不好意思拍照!似乎拿单反的人自己都觉得他拍摄的东西比其他人用卡片机拍的好!那样的话,摄影只是一个技术活!而摄影是一种综合学科(需要结合现场情况综合利用上面论述的三大问题),影像能够抓住人的眼球不仅仅是因为设置的参数多么精准,构图、用光等多么的不可挑剔,而是照片本身传达的信息是多么的吸引人,这是关键,而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自动挡不也能实现这些功能,卡片机也是一样的,只是部分功能颇受限制(仅指低端卡片机,现在高端卡片机的功能和单反基本一致),需要更充分的了解自己的相机。
        假如一位高手将所有参数都调好,让你去拍一个静物,你敢保能拍出他的水平吗?我想是很难的,因为你不见得有他的眼光!相机自然是档次越高越好,只可惜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没有那么的银子,我们只能尽情发挥自己现有的资源,充分的利用好镜头和自己的头。

      注:
      1. 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术语及术语解释比较口语话,权威的解释请参照相关书籍。
      2. 文中所列参数更多的倾向于大众化的设备,只是举例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