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智慧录》摘抄

 蕙籣留香 2014-06-06

                   《人生智慧录》摘抄     ——叔本华论幸福

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录》是由胡百华先生翻译的。胡先生介绍说:叔本华以《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奠定其哲学地位,但开始使得世人重视他的著作是在《补苴论文集》出版之后,而本书则是《补苴论文集》中最精华的部分。叔本华融合东西哲学主流,从劝勉世人和实用观点着手,以卓然的智慧与洞见,平实而又精妙的笔触,论述应该如何看待财富、地位,如何求取成功和幸福。这是闪烁着高度人文价值的一本哲学杰作,是可读性极高、令人深思、使人倍加珍惜人生的智慧结晶。

这是曾深远影响过梁实秋的一本书,给了他“莫大的影响”。在他看来,叔本华的基本认识是:人生无所谓幸福,不痛苦便是幸福。痛苦是真实的,存在的,积极的;幸福则是消极的,并无实体存在。没有痛苦的时候,那种消极的感受便是幸福。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而非实质的存在。基于此种认识,人生努力方向应该是尽量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幸福,因为根本没有幸福那样一个东西。不过在梁实秋看来,避免痛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慎思明辨,更需要当机立断,这就需要历练一种人生智慧。

这本书是从介绍胡百华先生的资料中知道的,断断续续看了一年零四个月。其中一些处己之道让人警醒,在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方面,有如醍醐灌顶。现摘抄一些句子给大家分享,在当今人们努力创建社会和谐、追求幸福指数的时候,读一读叔本华的幸福观,或许对我们的人生能有所启迪。

                                二〇一二年一月九日

                          *************

                    

“人生智慧”就是讲求如何安排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获得最大可能的幸福和成功。探求这一方面之艺术的理论可以称为“幸福学”或“幸福论”,因为它教导我们如何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第一章  基本的划分

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从我们内心得来的快乐,远超过自外界得来的快乐。”个人幸福的主要因素,还有我们生存的整个模式,都取决于我们内在的品质。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外在事件或环境,对任何两个人的影响都不相同;甚至在完全相似的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不同的天地。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怎样,主要在于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它,所以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世界。有人认为它荒芜、枯燥和肤浅,有人觉得它丰富、有趣而充满意义。同样的,某一情景对乐观的人看来只不过是一次可笑的冲突,忧郁的人把它当做一幕悲剧,而恬淡的人会认为毫无意义。

人的品质比人的财富,更有助于他的幸福,然而,人对发财的打算,比之吸取教化,其专心程度何止千倍。你会看到许多人,从早到晚像蚂蚁一样忙碌不堪,为的是增加财富。除了赚钱的方法之外,他什么都不懂。他的心灵是一片空白,因而不能接受其他的影响。心智的最高级的享受,跟他无缘,他无奈就只好沉迷于声色犬马中,任意挥霍,求得片刻的感官享受。

 

         第二章  人的自身

主观方面的福分——高贵的性格、精明的头脑、愉快的性情、乐观的精神、健全的身体,总之,身心健康是构成幸福的最为首要的因素。

在所有这些内在的品质之中,对幸福最有直接帮助的是心情愉快洋溢,因为心情愉快的本身就是直接的奖赏。一个人可能年轻、英俊、富有而又受人尊重;你要想知道他是否幸福,你只需要问,他性格是否愉快?在另一方面,要是他性格愉快,就不必计较他是年轻还是年老,背直还是背驼,富有还是贫穷——他是快乐的。

我们敢说,最无助于愉快的是钱财,而最能促进愉快的是健康。

一般来说,我们的快乐十之八九都依靠健康。有了健康,每一件事都令人高兴;没有健康,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让人喜悦;甚至是其他的福分——伟大的心灵,乐观的性格,都因为没有健康而质变和退化。所以两个人一见面,彼此首先问安,表达祝愿,实在有道理,良好的健康毕竟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为其他福分——财物、晋升、学问或名誉,更别说为了一时的感官享受,而不惜牺牲健康,是最愚蠢的事。

人生快乐的两大仇敌是痛苦和烦闷。我们可以进一步说,要是我们够运气离开一个仇敌,我们就按照离开它多少,而接近另一个仇敌。事实上,人生的过程就似乎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剧烈摆动。

空虚就是烦闷的真正来源,它总是渴望外界的刺激,冀使心灵获得借口有所排遣。

进一步说,正如不需要进口或是很少要进口的国土是富足的,具有足够的内在财富而无需他人帮助或所需他人帮助不多的人,就是最快乐的。

我在这里所强调的真理——人生的幸福主要来自内心,得到亚里士多德所做出最为正确的观察的确认。

心灵的生活不但能防止烦闷,还能抵御烦闷的诸多恶果;它使得我们不结交坏伴侣、远离危险、厄运、损失、奢华和那些把快乐完全置之于外在世界的人将必然遭遇到的不幸。举例而言,我研究哲学并未为我带来半块钱,但它让我节省了许多花费。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上天赋予充分智慧的人,最是快乐,所以主观因素比客观条件,对我们的关系更为密切,客观条件无论是哪种,对我们的作用是间接的,次要的,而且是必须经由主观因素,才得着落。

 

第三章  人的所有

幸福研究大师伊壁鸠鲁把人类的需求分三类。首先是自然而必要的需求,例如衣和食,如果不能满足,便会导致痛苦,这类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第二类的需求虽然合乎自然,但非必要的,例如满足我们的性欲。…第三类需求既非必然也非必要,这些需求包括奢侈、挥霍、讲究排场和炫耀,这是没完没了的,非常难于满足。

财富好比海水:你愈喝得多,你愈口渴;名声也是一样。

只要想想世界如此贫困,人类的需求如是之多,而我们的整个生存都离不开这些需求,这就怪不得“财富”所得到的尊崇,超出世界上任何其他的东西了;把赚钱看做是人生惟一的目的,叫不赚钱的事物都让路或扔掉——例如哲学被哲学家抛弃,我们就不必惊讶。人们做发财梦,或是太爱财,往往受到责备;但人们爱财是自然的,甚至是必然的,钱财像永不疲乏的变形海神,人们不管有什么意愿或欲望,一时间决定要什么,她就立刻变成什么。

人们一般的发现是,经历过贫困的人比较不怕贫困,因而比之那些生于富贵人家、对穷苦无亲身体验的人,容易趋于挥霍奢侈。自小环境美好的人,一般都对未来谨慎小心,比那些突然暴富的人,较为节俭。

 

第四章  人的地位

出于人性的奇特的弱点,人们一般都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只要稍假思索就会明白,不管他人的意见为何,它本身不是构成我们幸福的要素。

幸福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健康,其次就是维持独立生活和免于忧患的能力。

我们谩骂他人,就表示我们没有真正的或真实的可埋怨对方的理由;否则,我们尽可把这些理由当做前提说出来,让听者自己去下结论,但我们并没有那么做,我们提出结论,却忽略前提,冀望人们会假定,我们这么做是为了长话短说。

苏格拉底说:“一只驴子踢我,难道你认为我应该憎恨它吗?”

如果不是由于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而是出乎野心的驱使,大概永远不会有人为人类留下宝贵的不朽作品。…“名声躲开追求它的人,却去追求躲开它的人。”

从人的幸福的观点而言,名声不过是满足骄傲和虚荣心的胃口的珍贵小食;这一胃口,不管是如何仔细地掩饰,在每个人之中都是极强烈的,那些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成名的人,也许是最为强烈的。

使得人们幸福的是伟大的灵魂,或者说是才智上的富足。

 

第五章  思辨与箴言

明智人士所致力从事的是免于痛苦,不是寻求欢乐。

一个少不更事的年轻人可能会想,这个世界就是供给我们享受的,它是真正的、不折不扣的“快乐”的定居地,只有不善于克服沿途困难的人们才会找不到快乐。…因此,他到后来遭受到一些非常真实而且确定的不幸——痛苦、困顿、疾病、损失、忧虑、贫穷、羞辱,以及人生中成千的所有不幸。等到他发现这一鬼把戏在他身上玩耍过,为时已晚。

如果一个人要让自己的事业具有优点或重要性,如果他精心策划要完成某特定任务,那么,他就有需要不时把注意力转向一生的“蓝图”,也就是一张具有设计概要的小草图。

珍惜每一天,把每一天都当做独特的一个生命看待;我们要尽可能的把每一天过得称心满意,它是我们实际上拥有的惟一时间。

不幸有两种,一种只是可能,大不了是极其可能;另一种是不可避免的。纵使一定会发生的不幸,什么时候会发生并不确定。成日都为这两类不幸做防备的人,没有片刻会是安宁的。

人与人之间,在品行和才智上,上天所设定的差别程度是相当大的,但是我们的社会忽视那些差别,甚至要把那些差别消灭;或者说,社会建立了人为的差别——阶级和地位的分等——来代替,后者与上天所建立的高下秩序,往往完全颠倒。

不管友谊、爱情、婚姻是如何的亲密,一个人完全要靠自己照顾自己,大不了可以向孩子求助。在业务上,或在情谊方面,你跟一般人愈是不需要接触,你的生活就愈为理想。

一个人若能依恃一己,独立自处,将是最为幸福的。西赛罗甚至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完全能够自立、并且具备独特才能的人,不可能不生活非常快乐。

我们必须限制我们的愿望,抑制我们的欲求,节制我们的愤怒,要永远记住,任何值得拥有的东西,每个人只可能获得无限小的一部分,而在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会遭逢人生的许多不幸。

在一切都倏忽即逝的这个世界上,只有“变”是持久不息的。明智人不仅不会被表面的稳定所欺骗,而且能预测变动所发生的路线。

 

第六章  谈人生的不同阶段

在人生开始之际,我们期望有一个长长的未来,在一生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会回顾一个长长的过去。

在童年,生命像是从远处看去的戏院里的布景;在老年,布景依然,这时我们却已走到非常临近布景的地方。

人生的前40年好比写出一本书的正文,剩下的30年完成该书的注释;没有注释,我们对于正文的真义、系统,该书所含的寓意,还有他可接受的微妙的引申,都无从获得正确的了解。

                                              (本书名原译作《隽语与箴言》)

《人生智慧录》摘抄
       图为本书译者胡百华先生2010年6月在上海汉字书同文第13次研讨会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