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目录列管速度跑不赢“新精神活性物质”类毒品研发警惕“第三代毒品”露头

 上山虎888 2014-06-06
  昨天,上海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披露上一年禁毒工作简况。其中,有别于海洛因等传统毒品以及冰毒等合成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有逐步成为突出问题的趋势,这类有害成瘾物质在沪已有零星查获,值得引起警惕。
  
多数新增吸毒人员未到35岁
  近年,禁毒部门持续加大对毒品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上海各级公安机关侦破的毒品案件同比上升35%;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同比上升34%;缴获各类毒品同比上升41%;查获有吸毒行为人员同比上升20%。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登记入库吸毒人员共有7.4万余人。分析显示,新增吸毒人员中60%至70%为35岁以下。
  目前,以冰毒、氯胺酮为代表的合成毒品(第二代毒品)滥用比例最高。在上海缴获毒品总量中,合成毒品所占比例已从2009年的59.2%上升到2013年的86.3%。在新增吸毒人员中,有近90%吸食合成毒品,社会危害更加凸显。
  
“新精神活性物质”种类快速上升
  尽管只是零星出现,但“新精神活性物质”已引起禁毒人员的高度重视。
  今年,很多网友在微博上互相提醒提防一种名为“阿拉伯茶”的毒品。阿拉伯茶又称巧茶(Cathaedulis),其叶含有兴奋物质卡西酮,经咀嚼后对人体中枢神经产生刺激作用,容易成瘾,又被称为“东非罂粟”,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II类软性毒品。
  阿拉伯茶的致瘾成分卡西酮,正是一种“新精神活性物质”。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将卡西酮列入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对其实施严格监管。
  “新精神活性物质”究竟是什么?专家指出,它是指模仿毒品的效果,而暂时还不在监管目录之列的精神活性物质或产品。国际权威部门预测,“新精神活性物质”将成为全球流行的第三代毒品,强力冲击第一代传统毒品和第二代合成毒品。
  2013年6月,联合国毒品和犯罪事务办公室发布的世界毒品报告显示,自2009年底到2012年中期,“新精神活性物质”种类快速上升,从166种增加到251种,增幅超过50%。当时,国际管制的毒品种类总数为234种,显然,已有部分精神活性物质在国际毒品管制目录之外。
  很多“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专门为躲避法律和毒品管制机制而研发的,研制、生产的速度很快,周期很短。同时,相应监管立法过程较长,法律监管始终处于滞后状态。正是由于“新精神活性物质”种类多样、多属毒品管制目录的“真空区域”,使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合法销售及使用。
  本报记者 沈竹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